• 搜尋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News藝訊
  • Preview演出
  • Feature專題
  • World國際
  • Columns專欄
  • People人物
  • Review評論
  • Focus話題
  • Choice生活
  • Video影音
  • Shop商品
  • Contents當期雜誌目錄
  • Online News官網限定報導
  • Shop商品
    1. Subscribe 數位全閱覽
    2. Magazine 雜誌
    3. Book 書籍
      1. 在兩廳院遇見大師
      2. 兩廳院創作全紀錄
      3. 表藝文摘
      4. 達人系列
      5. NSO發現系列
      6. NSO歌劇系列
      7. 特刊
      8. 年鑑
      9. 其它
    4. CD
      1. 兩廳院樂典
      2. 其他CD
    5. DVD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 繁體中文
  • 簡體中文

樂齡

相關文章 17 篇
  • 專題

    老派人生,從劇場開始

    不管熟齡、高齡,只要「樂齡」就不會凋零; 老派即是新潮,人生不待七十,何時都能開始! 退休生活全面啟動,你的計畫又是什麼? 劇場打開了大門,是時候做個「上流老人」, 不僅可以走進觀眾席,欣賞演出, 也有機會登台獻藝,創作呈現。 隨老師步入排練場,排戲、練舞, 跟同儕共處相伴,團體合作共學。 當劇場成了「聚」場,世代也有了對話, 在藝術的場域裡,享受全新的刺激與挑戰, 享「樂」再出發的老派人生。

    文字|本刊編輯部
    第314期 / 2019年02月號
  • 分享會現場,講者帶領觀眾起身舞動。
    專題

    劇場=聚場 玩轉藝術不脫節

    國家兩廳院自二○一四年以來,就針對五十五歲以上的樂齡族群開辦常態性工作坊,也到各地社區、樂齡中心帶領藝術課程,並從上課進而創作,讓樂齡演員粉墨登場。今年一月舉辦「老派聚場」講座/研習/工作坊活動,便是累積多年樂齡工作經驗後所跨出新的一步,活動與英國文化協會、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合作,邀請英國相關經驗的劇場工作者帶領與分享。

    文字|陶維均
    第314期 / 2019年02月號
  • 井鄭玲
    專題

    上舞台 面對真實自然的我

    人們並非因為變老而失去歡笑,而是因為沒有歡笑而變老。 兩廳院於二○一八年末主辦的《該我上場!》演出,宣傳照一發布便造成社群轟動,票房一掃而光,宣傳照中妙語如珠的長輩也就是舞台上真實的演員。這十三位樂齡演員,有的是一路跟著兩廳院樂齡課程的夥伴,有的是因徵選而入團的新血。他╱她們擁有不同的家庭背景,不同的職業和嗜好,共同的是對藝術的愛好及挑戰未知的勇敢精神。本文為今年一月兩廳院《老派聚場》座談會後,採訪其中十位曾參與《該我上場!》一作的樂齡參與者,請他們分享參與演出的心得。

    文字|陶維均、陳茂康
    第314期 / 2019年02月號
  • 巴台坤
    專題

    上舞台 面對真實自然的我

    人們並非因為變老而失去歡笑,而是因為沒有歡笑而變老。 兩廳院於二○一八年末主辦的《該我上場!》演出,宣傳照一發布便造成社群轟動,票房一掃而光,宣傳照中妙語如珠的長輩也就是舞台上真實的演員。這十三位樂齡演員,有的是一路跟著兩廳院樂齡課程的夥伴,有的是因徵選而入團的新血。他╱她們擁有不同的家庭背景,不同的職業和嗜好,共同的是對藝術的愛好及挑戰未知的勇敢精神。本文為今年一月兩廳院《老派聚場》座談會後,採訪其中十位曾參與《該我上場!》一作的樂齡參與者,請他們分享參與演出的心得。

    文字|陶維均、陳茂康
    第314期 / 2019年02月號
  • 楊榮華
    專題

    上舞台 面對真實自然的我

    兩廳院於二○一八年末主辦的《該我上場!》演出,宣傳照一發布便造成社群轟動,票房一掃而光,宣傳照中妙語如珠的長輩也就是舞台上真實的演員。這十三位樂齡演員,有的是一路跟著兩廳院樂齡課程的夥伴,有的是因徵選而入團的新血。他╱她們擁有不同的家庭背景,不同的職業和嗜好,共同的是對藝術的愛好及挑戰未知的勇敢精神。本文為今年一月兩廳院《老派聚場》座談會後,採訪其中十位曾參與《該我上場!》一作的樂齡參與者,請他們分享參與演出的心得。

    文字|陶維均、陳茂康
    第314期 / 2019年02月號
  • 《該我上場!》邀請了十三位樂齡演員參與演出。
    專題

    上舞台 面對真實自然的我

    人們並非因為變老而失去歡笑,而是因為沒有歡笑而變老。 兩廳院於二○一八年末主辦的《該我上場!》演出,宣傳照一發布便造成社群轟動,票房一掃而光,宣傳照中妙語如珠的長輩也就是舞台上真實的演員。這十三位樂齡演員,有的是一路跟著兩廳院樂齡課程的夥伴,有的是因徵選而入團的新血。他╱她們擁有不同的家庭背景,不同的職業和嗜好,共同的是對藝術的愛好及挑戰未知的勇敢精神。本文為今年一月兩廳院《老派聚場》座談會後,採訪其中十位曾參與《該我上場!》一作的樂齡參與者,請他們分享參與演出的心得。

    文字|陶維均、陳茂康
    第314期 / 2019年02月號
  • PAR表演藝術
    總編輯的話 Editorial

    歲月的舞台

    二○○○年,舞蹈劇場大師碧娜.鮑許(Pina Bausch)的經典舞作《交際場》徵求六十五歲以上男女來演出這個作品。這些來自烏帕塔小鎮的阿公阿嬤,有的來自工廠、有些是家庭主婦,也有些是藝術家,相同的是,他們都是素人舞者。雖然沒有專業舞者的高超技巧,但歲月,卻強化了原本肢體動作所支撐的戲劇厚度。看著滿臉皺紋、白髮蒼蒼,卻身穿華服的年長舞者,在三○年代的老歌中,踏著簡單的走位與舞步,演出男女之間的擁抱與輕撫、操控與反抗、溫柔與暴力、愛與傷害,很難不讓人從每一張臉與每一個眼神之中,想像他們的生命故事。 熟齡劇場近年成為藝術家在舞台上探索的另類主題。除了碧娜.鮑許的《交際場》外,比利時當代舞團《梔子花》,編舞家亞蘭.布拉德勒(Alain Platel)找來一群資深的變裝藝人,真實上演人生悲喜。日本演劇大師蜷川幸雄與七十五歲以上長者合作的《烏鴉,我們上彈吧!》,讓人看見年長者在舞台上的生猛活力。英國沙德拉之井劇院(Sadlers Well)從一九八九年創立了長者舞團,吸引了世界知名舞團來此選角。即將來台的日本樂塾劇團《女人的和平》,則是被封為「地下劇場的帝王」流山兒祥,與銀髮族演員合作,載歌載舞演繹希臘喜劇《利西翠妲》。 年長者在舞台上如何精采?答案或許是「真實」。當劇場中上演的內容都是從一個生命經驗豐富的人身上取材時,既不須手法技巧去編撰,也無須舞台聲光效果的綴飾。因為真實,自然動人。事實上,訓練熟齡演員站上舞台,跟一般演員的方法,恰恰相反:一般演員的訓練是「加法」,不斷灌注各種技術和技巧,直到發展出作為演員的各種可能性來;但對於年長者則是「減法」,他們經過歲月的雕琢,只是無形的包袱很多,訓練就在幫助他們把身上的包袱拿掉,找到原來的自己。 除了藝術家的創作取材外,熟齡劇場的崛起,也是因應高齡化社會的來臨,可以讓年長者在退而不休的生活中,從事創造性的休閒活動,使得歲月的深刻經驗,可以分享、傳承與延續。例如,英國的「歲月流轉中心」(Age Exchange),讓過去的記憶能在今日注入新的活力,長者成為具有源源不絕記憶庫的「專家」,扭轉了世代關係的刻板想像。而在全世界最具代表性的高齡化社會日本,現今大約有五十個左右的中高年者劇團,不管是職業或業餘,長者在戲劇中找到讓生命重燃熱情的力量,

    文字|黎家齊
    第280期 / 2016年04月號
  • 「琦玉金世代劇場」2014年以《烏鴉,我們上彈吧》一劇參加11月的香港新視野藝術節演出。
    特別企畫 Feature

    歌舞青春無界限 熟齡一族的劇場樂活

    隨著高齡化社會來臨,全球各地的長者在退而不休的生活中,如何從事創造性的休閒活動,讓生活品質得以提升,成為社會的重要課題。 熟齡劇場因而崛起,藉著戲劇活動或遊戲,讓退休的年長者可以排遣孤獨,透過藝術找到自己存在的價值,使生命活得更快樂。 熟齡劇場,讓長者找回人生舞台的精采,例如,碧娜.鮑許的《交際場》找來一批六十五歲以上的老人重新詮釋,比利時當代舞團的《梔子花》由一群變裝老藝人上演人生悲喜,蜷川幸雄與七十五歲以上老人合作的《烏鴉,我們上彈吧!》,讓人看見年長者的歲月丰采。 生命經驗豐富了表演藝術,而創作則使人永保活力,例如,當代許多劇場大師如莫虛金、羅伯.威爾森或蜷川幸雄等,都是至今高齡七十以上還持續創作,舞踏大師大野一雄更是活到九十五歲都還在跳舞。 本期特別企畫將從英國、日本和台灣三地,對照熟齡劇場的發展。同時,實際探訪果陀劇場「活化歷史」計畫、雲門舞蹈教室熟年課程、十方樂集「青春鼓」班,一窺長者如何親身參與表演藝術。 樂塾劇團《女人的和平》即將訪台,本刊專文側寫日本「地下劇場的帝王」流山兒祥,如何讓素人銀髮演員自信走上舞台,載歌載舞,演繹希臘喜劇《利西翠妲》。

    文字|本刊編輯部
    第280期 / 2016年04月號
  • 碧娜.鮑許的暮年《交際場》由六十五歲以上長者來跳。
    特別企畫 Feature

    上台 年紀絕不是問題

    從碧娜.鮑許的暮年版《交際場》、比利時當代舞團的《梔子花》到將訪台演出的日本樂塾劇團《女人的和平》,我們看到長者們在舞台上的獨特風華。而熟齡的劇場為何興起?一方面是在高齡化社會中,戲劇活動可促進老人走出家庭、重新與社會交流,在醫療上也發現戲劇活動對失智或阿茲海默症有一定的治療與預防功效,而在藝術主題上,老人豐富的人生經驗,更是舞台上值得深入的精采題材。

    文字|耿一偉
    第280期 / 2016年04月號
  • 「歲月流轉中心」的網站首頁。
    特別企畫 Feature

    歲月流轉中 共構生命風景

    隨著老年人口增長,如何能夠維持他們的身心健康,向來是長照政策的重要課題。然而,藝術作為促進銀髮族福祉的重要元素,如何能夠鼓勵他們參與、並從中獲得快樂與自信?從英國的案例中,長者不只是被動的觀眾,更可以成為主動參與者。運用讓長者的記憶流轉賦權、年輕世代得以理解、照護者亦能培力的企圖。長遠看來,亦是讓文化和歷史具有永續性的做法。

    文字|魏君穎
    第280期 / 2016年04月號
  • 將來台演出《女人的和平》的「樂塾」成立於一九九七年,是日本第一個中高年齡劇團。
    特別企畫 Feature

    不讓小鮮肉專美 銀髮族革命方興

    日本是全世界最具代表性的高齡化社會,長壽者比比皆是,也成為重要的政經議題。當年叱吒小劇場的第一、第二世代如蜷川幸雄、流山兒祥,在進入中高年後,也展開「跟同世代的人一起玩戲劇」的行動,創立熟齡者劇團;甚至也有專演音樂劇與全女性的劇團,在專業人士指導下,表演一樣有趣動人。日本現今大約有五十個左右的中高年者劇團,不管是職業或業餘,長者在戲劇中找到讓生命重燃熱情的力量,也豐富了自己熟齡後的人生。

    文字|沈亮慧
    第280期 / 2016年04月號
  • 導演流山兒祥將一般人帶進劇場,以劇團「樂塾」在日本的銀髮族間掀起戲劇革命。
    特別企畫 Feature

    熟齡「樂塾」魅力滿點 洋溢生活感的真實

    在日本有「地下劇場的帝王」之稱的流山兒祥,年近五十歲時招募素人演員成立熟齡劇團「樂塾」,最初他只想跟同世代的人徜徉在戲劇世界一起遊玩,但是團員活力十足的表演,激發了他的創作慾,每次排練都像做實驗般充滿樂趣。樂塾這次訪台的《女人的和平》,是寺山修司改編希臘悲劇《利西翠妲》劇本的歌舞版,演員演技自然不做作,透露出具有生活感的真實,正是樂塾的獨特魅力所在。

    文字|沈亮慧
    第280期 / 2016年04月號
  • 魅登峰劇團《甜蜜家庭》由臨界點劇象錄的田啟元執導,改編自希臘悲劇《奧瑞斯提亞》。
    特別企畫 Feature

    重現生命歷史 激發社會複音

    台灣的熟齡劇場早自一九九○年代發展,知名的有源自台南的魅登峰劇團,與在台北創立的歡喜扮戲團,前者從生活情境出發創作,後者則走口述歷史路線,撐開更寬廣的歷史想像。近年更有原住民劇團聚焦部落長者,透過故事找回族群記憶。這些故事已不單單只是劇場文本,而是社會的複音、異聲,有了這些,這個社會才不會趨向單一價值的社會。

    文字|吳思鋒
    第280期 / 2016年04月號
  • 長者與小朋友一起演出。
    特別企畫 Feature

    藉戲劇與青春搭橋 不讓故事埋藏

    由劇場工作者蔡櫻茹與果陀劇場共同推動的「活化歷史」計畫,帶領長者到國小校園述說人生故事,與孩子交流互動,一起演戲。藉由表演課,蔡櫻茹希望長者能願意分享一身寶藏,從親身體驗改編成演出劇本,了解自己進而表達自己。透過這個平台,老人家的智慧能傳承給下一代,甚至建立起濃厚的情感,蔡櫻茹說:「許多老人和小孩每年都回來演,就像看自己親生的爺爺孫女,他們也會跟我說自己家裡的八卦,誰誰誰又怎麼了,一同長大,一同老去,像家人一樣。」

    文字|陶維均
    第280期 / 2016年04月號
  • 利用彈力帶延展身體,又可和同伴互動,刺激頭腦開發創造力。
    特別企畫 Feature

    簡單動作層次分明 柔緩律動舞出創意

    雲門舞蹈教室的熟年課程是專為六十歲以上的熟年朋友量身打造,主要針對長輩常見的肌力、關節退化、平衡與心肺功能等問題設計的一套教學系統。一堂課九十分鐘,層次分明地喚醒學員感受了解身體。透過簡單的「拍打」、「延展」、「流動組合」等動作,長者鬆筋活骨,也更享受動身體的自在樂趣。

    文字|陳淑英
    第280期 / 2016年04月號
  • 在高度專注中,鼓聲紓解、療癒了人們生活上的緊繃壓力,也讓身心靈自在又和諧。
    特別企畫 Feature

    快樂「青春鼓」 動中有禪注活力 

    因緣際會之下,十方樂集團長徐伯年近年開了「青春鼓」課程,教熟齡、退休、銀髮族學打鼓。徐伯年說,他是用健康養生觀點定位「青春鼓」,考量的是如何把手鬆掉、甩下來,在意的是鼓棒跟手、身體的關係,身體跟精神的關係,精神跟靈魂的關係,再來才是微微帶出音樂發展的方向。不少學員透過專注打鼓,忘掉煩心掛慮,抒壓解鬱,學員說,打鼓的純粹開心讓他們彷彿回到五歲小朋友狀態,他們認為「青春鼓」名字固然取得直白,但還不夠,應該叫「幼稚鼓」才對。

    文字|陳淑英
    第280期 / 2016年04月號
  • 《君去有拙時》台南吳園的水池上搭建舞台演出。
    戲劇

    君去有拙時,眞有拙時

    對於一個肩負有別於其他劇團「使命」的演出團體,在呈現老年經驗時是否對演出的手法能有妥切的安排,而不致使技巧上的問題影響到整體表現,這不但是演員,更應該是編劇、導演、設計者必須思考的。

    文字|林盈志、葉曄
    第79期 / 1999年07月號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廣告刊登
  •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 國家兩廳院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PAR表演藝術》版權所有
©2022 Performing arts redefined.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提供相關演出資訊,如有異動應以主辦單位公告為準。
服務條款 | 隱私權聲明 | 著作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