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asting Off》(Claudia Sangiorgi Dalimore 摄 A Good Catch Circus 提供)
特别企画 Feature 来场成熟的冒险!(五)

在平等关系下, 让创意超高龄

从国外剧场案例探索「创龄」脉络

「我们不是因长寿而创作,是因创作而长寿」——横尾忠则(日本艺术家)

全世界正迈向高龄时代的同时,台湾也将于2025年正式从高龄社会迈向超高龄社会,届时年满65岁者,将超越总体人口的20%。看著这篇文章的你,2025年生日的那天,会是几岁呢?

这个数字,请放在心里,但同时也可以开始理解,其实无论几岁,每一天,我们都走在长大变老的路上——请注意,我说的是「长大」。当变老也是长大的同时,各界看待老年社会参与的角度,有了正向的变化,当然也包含创龄推动的主力领域——艺术文化。

创龄(Creative Ageing/Aging)一词主要是从英美而来,狭义来说,指的是年长者的创造力实践;广义来看,则是一动态发展过程,是以包含长者在内,每一个长大变老的人为主体,借由艺术或具创造力的媒介和方式,锻炼「觉察自我」及「关照世界」的能力,为第三人生的健康与福祉,从当下的每一刻,开始准备。

创龄最初的起点正是从博物馆、美术馆、艺术展演中心开始,因此也可以视作一连串文化平权的动态实践:主体参与度由浅至深、社会共融度由点至面的过程。因此,笔者从观察研究中,归类几个具先后顺序,却也不排除彼此交互影响的阶段:

  1. 老年议题为创作文本,但由非老年演员进行演出。
  2. 长者参与表演艺术课程或工作坊。
  3. 长者亲身投入创作并结合有正式演出。
  4. 成立以长者为创作主体的常态型团体:有与剧场建立合作关系者,亦有以创龄艺术节为平台,目的都在于深植并培育乐龄创作者。
  5. 初老的中高龄创作者,透过创作陪伴高龄者或失智者;或是将老年失智者在演出的互动引入成为创作的本身;青银与代间的剧场共创。
  6. 艺术与健康福祉的研究及跨域合作。

无论国内外,阶段1、2都已有丰厚基础,如国家两厅院自2015年开始发展以中高龄族群为主的「乐龄计划」,于场馆内办理工作坊之外,也带著表演艺术课程至全国各地,进行单次型Outreach体验;乃至于后来成立的台中国家歌剧院开设之「后青年工作坊」、卫武营的乐龄工作坊、全国各地艺文展演中心都积累了行之有年的长者参与,同时大家开始以「乐龄」代换「长者」。

我们常听「想怎么收获、先怎么栽」,此言不假,正因前期的灌溉滋养,让原本离表演艺术相当遥远的长者,不仅带著自己的生命经验,走入剧场、亲近艺术,更加以创造、乐以忘龄,塑立了阶段3的发展里程碑。

新锐艺评广告图片
评论与回响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免费订阅电子报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