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谈时间──随笔一则
(Norman Normal 绘)

身为自由工作者在现今所处的科技时代中几乎是「随时」、「随地」需有产出,此处的产出指的不仅是进行专业产出,若以我为例,也许是作曲或是为晚上的彩排做好准备,但由于通讯软体过于发达,现代人发出的每个讯息都被预期应该收到回复,甚至是即时的回复,对我来说这各种的回应也是一种产出,因为同样占据了时间,一堆尚未回复的讯息会使人产生沉重的亏欠感,我也曾为了减少这种心理压力,让一天从回复所有讯息开始,结果如滚雪球般地没完没了,看著窗外天渐渐黑了却无法把心思花在主要的专业——音乐上,这种感觉真是糟透了!

这阵子在各种交通日的某天我终于认清一个事实,时间本身并没有「重要性的差异」可言,滑手机逛社群软体和专心练琴花的是同等单位、同样重要的每一分钟。虽然这是客观的事实,小朋友也知道一天只有24小时,但仔细深入思考后会惊觉原来所谓的「时间管理」或许并不存在,需要的其实是「自我管理」。滑手机几乎是所有现代人的内建行为,因滑手机导致专注力被打扰,进而无法回到工作的心流状态,大家是否都很熟悉?现在社群软体以15秒的短影片当道,长期接触下来等于大脑一再被训练每15秒就要转换注意力,已有许多研究证明这对大脑造成相当程度的损害,注意力涣散只是其一,你是否也常遇到这个状况呢?和店员说了:「我要一杯冰咖啡。」他马上回覆:「好,请问要冰的还是热的?」也许饮料做错是小事,但如果这样的专注程度已成现代人的常态呢?雪上加霜的是,演算法永远会推出下一则更吸引你的内容,因为它的设计是依照你个人主动提供的个资与平日使用状况而量身订制,某个层面来说也许比你还更了解你自己,所以这是一个权力不对等、绝对玩不起的游戏,本来只想放空5分钟休息滑一下手机,结果往往是超过半小时停不下来。社群软体早已不是一个单纯让你我分享每天生活点滴、和好友保持联系互动的地方,它在大多数的时间是资本主义社会里的商业行为模式。

我因自己的工作性质需要而无法停止使用社群软体,它对我来说依然是成本最小、最能即时发布演出或其他活动资讯的管道,长时间使用下来,我也持续和各种科技文明病搏斗,像是有时不小心仍会落入FOMO的陷阱(Fear of Missing Out,中文常翻译为错失恐惧症,指的是稍一离开社群软体就会极度担心错过重要的资讯,进而造成焦虑不安)的陷阱,和重度上瘾者只是程度大小不同,但有此一认知带给我极大的帮助,其实许多成瘾的人(无论何种瘾)是没有自觉的,导致治愈困难。令人担忧的是,许多出生在此世代的年轻人在尚未培养出自我判断能力时,很容易因和社群软体上过度完美的同侪或成功人士比较而产生沮丧感与自我怀疑,但大多数 online 的生活照和影片虽看似真实,却都经过一定的「设计」,为了发一则限时动态而花半小时选滤镜、在摇晃的公车或高铁上紧盯手机小萤幕就为了把文字移到自己想要的位置,这样的行为是否也是你的日常?所以尝试和社群软体上的完美人类比较,就像是「在看电影时试图将自己与片中虚构的人物比较」一样无意义。 当然网路上好的内容可以激励与鼓舞自己进步,也可充实自己的知识、增广见闻,许多身边同为自由工作者的友人经济来源基础也是社群软体,他们持续产出很好的 content,所以不是不能使用,而是要尽可能地管理好自己、确认使用目的(是工作?是学习?还是娱乐?),一旦发现落入无谓的比较时就需停止,更需要花心思灌溉的绝对是 offline 的真实生活。

关于以上的观察与反省,我大致得出一个小结论——「平均回应速度与高品质的专业创造生产力成反比关系」。试想,若我从现在起只要一收到讯息就放下手边工作立即回复、每小时都在社群软体发限动,我如何有时间在专业里深度思考与创造?深度思考需要的是一段完全不被打扰的时间,这和现今一切讲求效率近乎无情的社会主流价值恰好相反。再回到上述的「自我管理」一题,我也终于厘清我真正需要的是持续为自己保留能深度思考与工作的时间。认清了这个目的后,执行起来会简单许多,既然是自由工作者,使用时间的方式也应视每个时期的工作性质与重点而自由有弹性,不用因为无法坚守某种法则或规划方式而感到另一种亏欠,毕竟工作时的心情很重要,正向愉快地面对工作往往事半功倍,排满的行事历若没有行动力支撑与执行就只是一张日历,而不是真实生活中梦想的实践。

这篇其实完全无法提供读者如何善用时间的解决方式,我也是借由书写来诚实面对自己的问题、试著找到解答, 所以算是随笔一则吧!

当剧场遇上魔术,打开故事的可能广告图片
夏佑体验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免费订阅电子报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