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亚洲」是一种个人建构的图式
特别企画 Feature 感觉亚洲|路径01:地缘(一)

「亚洲」是一种个人建构的图式

「亚」在中文语境里,主要是次等、较差之意,这有违历代帝王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空间认知与王权治理观,讲究的是「天下」即「王土」,哪有可能认亚居次?故亚洲并非自称,而是他称,语源上,「亚洲」全称为「亚细亚洲」(Asia),原本指的是「小亚细亚半岛」(Asia Minor Peninsula),希腊语称之为「安纳托利亚」(ανατολή),该词语有东方、上升之意,可指欧洲以东之地,日后,欧洲以东便称亚洲。

这是一般关于亚洲研究、名称语源的学术书籍或网站都会提到的小知识,查阅便有,自不须我重复赘述;重点是「欧洲以东」,欧洲(注1)得先自我定为中位,「以东」都称亚洲,这样的亚洲真的太大、太复杂了,爱德华.萨依德(Edward Said,1935-2003)便曾写《东方主义》(Orientalism,1978)一书,「厚厚」「重重」地批判过一回,且学术界后续回荡不已,至今仍影响深远。

两种地图的不同世界观

我不想像ChatGPT那样面面俱到、伪科学性、貌似规矩;为了「感觉」亚洲,我同时打开桌电(desktop)和苹果平板电脑(iPad)的Google地图,把地图缩到范围最大,看著已储存的曾造访景点,全部集中在亚洲,精确地说,在东亚,北起北海道,南迄峇厘岛,东自钏路(仍是北海道),西至槟城╱大理╱丽江(这3个地方的经度介于东经98度与东经101度之间,所以我把它们摆在一起)。在这些曾造访的景点之间,有著日本海、黄海、东海、台湾海峡、南海、泰国湾、麻六甲海峡、爪哇海等,借日本学者滨下武志(1943-)的观点,这是「海的亚细亚」(注2)。

善识者可能已经发现我文首提及两种装置的Google地图,我为何要特别强调与区分呢?因为这牵涉到地图投影的方法,桌电采取的是「立体球形」(3-sphere),而iPad(air 4版本)则是「麦卡托投影」(Mercator projection),前者就像地球仪那样,随著游标的点动,可以调整想查看的球面区域,且无论如何转动,都只能看到球体的半面;而后者则是将世界地图画在一个长方形里,经纬线均呈垂直相交,但随著纬度增加的所在区域,会愈来愈失真变形,该投影法适用于南北回归线之间的航海图,麦卡托(Gerardus Mercator,1512-1594)是16世纪佛兰德斯地图学家,他在1569年所投影绘制而成的世界地图,正反映了地理大发现时代(15世纪末至16世纪)的制图技法结晶,在这一年,欧洲人几乎还不知道台湾,所以该地图尚未画出台湾。某种程度而言,后者的主观性高过于前者。

不论是滨下武志的「海的亚细亚」,还是麦卡托的投影地图,都呈现了不同的世界观。滨下武志翻转了长期以来的陆地史观,从海洋史观的角度,重新定位亚洲的贸易、移民、世界观和国际秩序;麦卡托则提供了一幅适用于导航且更完整的全新世界地图,之所以需要「导航」,正是因为这个世界尚有许多地图的空白之处,需要探索与征服。麦卡托上承古罗马时代的托勒密(Claudius Ptolemy,约100-170),下启佛兰德斯学派,将航海图从国家机密中解锁,完全符合当时海上霸权的市场需求,这其实也代表了欧洲看待世界、发现世界、建构世界的诠释地理学传统。

透过阅读与旅行,建立亚洲体感

再回到我的「感觉」亚洲,其实也是某种记忆、认知与建构的历程。我这一代人(1970年代出生)从小对于亚洲是模糊、陌生的,印象多半是来自教科书中所谓的「国父孙中山创立了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或者是「中华民族,雄踞东亚」之类,再有就是地理课本的亚洲篇,但这些几乎都是背诵、考后即忘的资料与符号,完全没有什么体感或情感。在成长的过程中,身边出现过几位名叫「兴亚」或「振亚」、「震亚」的同学或朋友,似乎是在被取名时,也被赋予了某种时代责任与期待;这样的亚洲所隐含与连结的,似乎是孱弱的、落后的象征,但这其实是欧美、日本觊觎的视角。

「季风亚洲」也是经常会被提起的名词,年少时的理解只知它是由于海洋温度、大气压力、地球自转等因素,所综合引起的周期性风系现象,早在欧洲人大举来到亚洲之前,阿拉伯人就已经发现季风亚洲的现象,并借此从事此间的航海活动,夏来冬去,串联起东亚、东南亚、南亚的经贸活动与文化交流,也就是众所周知的海上丝绸之路,我直到前几年读了Roderich Ptak所写的《海上丝绸之路》(注3)一书,才对此有了历史整体与地理分布的立体图像,该书在界定了全书的写作特点与海域分区之后,便将从远古到欧人来亚之前,分章、分节、分区,娓娓道来,详尽细描此间的各种活动,读后印象深刻,融通了许多模糊的亚洲碎片。

这份阅读的深刻与感动,和我游逛新加坡「亚洲文明博物馆」(Asian Civilisations Museum)的经验╱惊艳,前后呼应,互为肌理。该馆馆藏文物非常丰富,第一次逛,一整天绝对看不完,尤其经此一逛之后,才发现自己对伊斯兰文明,以及欧人来亚之前的亚洲原始(本)文明,简直太不熟悉,可见长期以来,「亚洲」并不在台湾的认知座标系里(自己努力学习、经验、认知者除外)。不过话说回来,新加坡强调「亚洲价值」(Asian values)(注4),自有其地缘政治、多元种族相处、经济贸易、文化折冲、历史与外交等多重的考量,台湾不见得能够如法炮制。

重绘台湾的「四方叙事」亚洲地图

再看一眼Google地图中的台湾。长期以来,我一直认为它有一种「四方叙事」,表现在政治、历史、文化、经济等层面,它甚至反映了台湾的世界观。东方叙事主要是与美国的关系,尤其是台湾被置入冷战结构之中,表现在一定时期的美军驻台协防台海、留学生文学(来来来,来台大;去去去,去美国)、从美国看世界等,直至今日,台美关系仍牵动著敏感的两岸关系与台海情势。西方叙事指的是与中国的关系,这里头有千百年的纠缠史(entangled history),表现在近代则有反共怀乡、眷村文学、文化中国、台商西进、两岸交流╱交恶等,剪不断理还乱。北方叙事牵动的是日本,主要指的就是殖民台湾与文化后殖民,从武装抗日到台日友好,表现在现代化、去中亲日、典章制度、礼仪品格等,至深至远。至于南方(南洋)叙事,比较松散隐晦,早期有下南洋(如金门人,光耀门楣起洋楼)、南洋军伕(替日本人打仗)、慰安妇,近期则有新移民、新南向等,多属政策使然。

可以说,这就是台湾的亚洲叙事——夹杂著中国纠缠、日本殖民、美国世界观与南洋新移民,当然还有台湾本土历史文化的复杂性,冶于一炉,形成台湾感觉亚洲的多棱透镜,折射出异样多彩的光谱。台湾近期艺文界,有愈来愈多的亚洲艺术策展活动,以及相关的文化论述,如「亚洲连带」,这其实是日本明治维新之后,两种亚洲论述之一,由维新后的日本领头,带领科技文明相对落后的亚洲国家,从欧美列强统治中解放,共存共荣,一起向前,这后来促使了日本殖民台湾、韩国、意图建立大东亚共荣圈等,前文曾提及的「兴亚」命名,也可视为此一论述的影响;另一种论述则是众所周知的「脱亚入欧」,看不起欧美殖民的落后亚洲,欲加入欧美列强阵营。台湾与日本国情不同,历史虽有交叠,但大异其趣,不可能以此论述模式,行遍天下,参考即可。

行文至此,我愈来愈确定我的亚洲感觉是逐渐建构、修正、纠缠的,很像泰国人为神佛金身贴上金箔那样,也很像一张可刮除重写却又层层累积的羊皮纸,即便有处处残迹,仍可使凹痕处增添光泽,零星片段的建构,多过于他山之石论述模式的套用。约莫自2000年起,我的双脚开始踏出台湾地理版图,透过亚洲华文戏剧的结点,频密地飞跃于中、港、澳、新、马之间,偶尔逸出至首尔与东京;当然,有更多足迹未至的亚洲(我或我们就承认吧,对于西亚、中亚、北亚、南亚等,其实真的没那么熟悉),则是透过卧游、阅读、观影、交游、饮食等多样化的方式,继续建构我的亚洲地图,感觉亚洲。

(注)

  1. 欧洲,全称「欧罗巴洲」,在希腊神话中,她是腓尼基公主,变身为公牛的宙斯,亦曾诱染她。倘若将习惯看的欧洲地图(即北上南下),顺时针转90度(即西上东下),会发现欧洲就像一位少女形象的轮廓。
  2. 滨下武志,《海的亚细亚》,新北市:大家出版,2023。
  3. Roderich Ptak著,史敏岳译,《海上丝绸之路》,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19。
  4. 由前新加坡总理李光耀与前马来西亚首相马哈迪所提出,强调家长制的威权体制,有助于经济活动的发展,借此抗衡西方的自由主义;不过,该政治意识主张,有诸多质疑与争议。
艺术家请回答-吴珮菁广告图片
四界看表演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世界舞台 尽在你手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