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尋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News藝訊
  • Preview演出
  • Feature專題
  • World國際
  • Columns專欄
  • People人物
  • Review評論
  • Focus話題
  • Choice生活
  • Video影音
  • Shop商品
  • Contents當期雜誌目錄
  • Online News官網限定報導
  • Shop商品
    1. Subscribe 數位全閱覽
    2. Magazine 雜誌
    3. Book 書籍
      1. 在兩廳院遇見大師
      2. 兩廳院創作全紀錄
      3. 表藝文摘
      4. 達人系列
      5. NSO發現系列
      6. NSO歌劇系列
      7. 特刊
      8. 年鑑
      9. 其它
    4. CD
      1. 兩廳院樂典
      2. 其他CD
    5. DVD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 繁體中文
  • 簡體中文

台灣

相關文章 20 篇
  • 《天中殺》著裝排練現場。
    音樂 呼應台灣的多樣繽紛

    《天中殺》 一部人親土親的混種歌劇

    看到「混種當代歌劇」《天中殺》節目推出,不免讓人心中跳出無數個「為什麼」為什麼同名文學作品創作超過半世紀後,我們迄今才首度聽聞?為什麼明明是台灣人的文學卻用日文撰寫?「天中殺」究竟是什麼?「混種」的歌劇又是為如何混、為什麼而混?

    文字|李秋玫
    官網限定報導  2023/03/10
  • 《走.光》
    特別企畫 Feature Alternative Plan

    兩波疫情下,台灣現場演出的折衷與轉變

    相較於全世界的COVID-19疫情,台灣的案例數相對平穩,主要集中於2021年5到7月間;而對表演藝術產業產生較大影響的則有兩波衝擊,分別是2020年3月到6月間,以及2021年5月至7月間。但是,兩波衝擊後如何恢復實體演出的方式與走向有所不同,或多或少改變台灣的表演藝術生態。

    文字|吳岳霖
    第343期 / 2021年12月號
  • 2019臺灣戲曲藝術節旗艦製作《當迷霧漸散》。
    特別企畫 Feature 現象6:台灣近代史頻入戲,歷史省思帶來什麼?

    劇場見證、思辨過往 化創作為當下行動

    從去年底至今,可以發現許多以台灣近代史為主題的製作,一方面是與場館、相關機構的補助推動有關,一方面也可看到創作者面對貼近自身不遠的過往,探究省思的企圖心,豐厚了台灣近代/當代史被看見的可能。而創作者也透過不同的表演形式再譯歷史,甚至重梳翻案,或透過各地巡演,讓歷史的思辨隨著演出,觸及更多群眾。

    文字|黃馨儀
    第324期 / 2019年12月號
  • PAR表演藝術
    焦點專題 Focus

    譜寫台灣的聲音

    「一九六○年代之前,台灣幾乎沒有現代音樂可言。」短短的一句話道出了當時樂壇的窘況。作曲家在音樂路上不順遂,偶有新作也只能零星出現,每年幾乎只有一場發表。直到幾位留學歸國作曲家,開始面對自己的根,借西方學院派作曲訓練傳遞原鄉情懷。他們登高一呼,召集同好開創交流園地,並由台灣出發,跨出國門,轟轟烈烈地向外發聲。 當然,在這些年來,培育作曲家的計畫也紛紛出現,從徵曲、比賽到發表、錄音、樂譜發行,給予初出茅廬的年輕作曲家們一臂之力。而今,半個世紀過去,草創的艱辛早已撥雲見日,前輩創意仍然源源不絕,後起之秀更是百家爭鳴。身為作曲家的他們,無論何時何地,永遠張開天線、觸動感官,用音符刻畫心中的台灣,譜寫屬於台灣的聲音。

    文字|本刊編輯部
    第291期 / 2017年03月號
  • 兩廳院20週年特別企畫Feature

    表演藝術MIT 啟動台灣印象之鑰

    二十一世紀美學經濟在全球成為新趨勢,產品要升級,要營造品牌,文化藝術要走向全球市場,更需要打造品牌!要讓世界認識台灣,更應該由此出發。 今年適逢兩廳院二十周年,國立中正文化中心董事長陳郁秀提出「「旗艦、品牌、國際」的營運方向,欲以三年時間打造出台灣表演藝術的品牌,而這個「旗艦計畫」將駛向何方? 本刊特別邀請陳郁秀,與帶著雲門舞集在國際舞台上發光發熱的編舞家林懷民,兩人各自從文化策略和民間表演團隊經營的角度,探討台灣文化品牌邁入國際之路。 表演藝術的台灣品牌是什麼?我們的文化藝術在社會中的處境為何?整體文化資源從上到下,從政府政策、產業環境、到美學教育,是否有配套機制?雲門舞集、優劇場、無垢舞蹈劇場、當代傳奇劇場這些站上國際舞台的台灣表演藝術品牌,從他們的經驗中,可以給我們什麼樣的啟發? 近年與台灣文化密切交流的德國、英國、法國、加拿大等國文化官員眼中,台灣表演藝術又展現了什麼樣的優勢與特性?如何讓表演藝術MIT,啟動世界對台灣的印象?本刊在此特別為大家做深入的探討。

    文字|本刊編輯部
    第178期 / 2007年10月號
  • 風格涉的李銘宸的《Dear All》,把這段時日大眾關切的重要事件,全盤拆解,拼貼到一個同志情與異性戀的悲喜劇當中。
    焦點專題 Focus

    政治永不缺席

    從解嚴前後的一九八○年代起,台灣的劇場就瀰漫著批判政治與社會的聲音,甚至達到「遍地開花」的狀態,不管是小劇場或大劇場。後來雖因社會開放而使劇場的政治批判風潮稍歇,但創作者的自省也顯現在創作之中。隨著近期公民運動再起,以政治觀點思索社會議題的劇場氛圍也似乎開始重新復甦。

    文字|鴻鴻
    第251期 / 2013年11月號
  • PAR表演藝術
    專欄 Columns

    沒有檢討報告,政策如何有用?

    沒有數字與分析報告,台灣的文化藝術政策仍在瞎子摸象的階段,只想增加經費,卻從不檢討現階段經費的運用是否已達到最大效益,台灣文化藝術界出的問題可不只是沒有企業概念而已,它根本就是個相關數據闕如的不可探測的黑洞,見樹不見林的現狀,又有何政策與發展方向可言呢?

    文字|陳樹熙
    第120期 / 2002年12月號
  • PAR表演藝術
    專欄 Columns

    回歸立足的文化大地

    音樂是件「本立而道生」的事,有了文化基底,精緻音樂垂手而來。而構築文化基底,只有謙卑地研究心靈大地,找尋音樂的切入生存點,再重新出發。全世界作曲界每天生產的「箱底音樂」已多如牛毛,真不需台灣來湊熱鬧。作曲家若徒務學術虛名,隨波逐流,那不過是繼續多幾座沙丘城堡,大地動一動,瞬間化為烏有。

    文字|楊忠衡
    第113期 / 2002年05月號
  • 台灣古地圖
    音樂先修班The Beginners’ Class

    台灣之歌 唱出土地與文化!

    民歌與民謠有什麼不同? 民歌與流行歌曲有什麼不一樣? 不是台灣人也可以寫台灣民歌嗎? 朗朗上口的〈丟丟咚仔〉、〈娜努灣情歌〉等等民歌,讓我們一唱就充滿了鄉土的記憶與感懷,彷彿與土地與先人有了更深遠的連結。 民歌是如何建構人民共同的文化記憶呢? 讓中華民國國樂學會秘書長鄭翠蘋老師來告訴我們!

    文字|鄭翠蘋、李秋玫
    第179期 / 2007年11月號
  • 創作社《幾米地下鐵—一個音樂的旅程》
    特別企畫 Feature

    說我們的故事,唱我們的歌

    從二十年前《棋王》開始,無論是以中文音樂劇為招牌的果陀劇場,以女性創作為主體的春禾劇團,或是近幾年風靡亞洲、改編自幾米繪本的《地下鐵》等,台灣的音樂劇從發展伊始,就有著流行音樂與流行音樂人的參與陪伴。雖然歐美音樂劇紛紛來台攻佔表演市場,但本地的音樂劇創作者仍相信,台灣需要的是說自己的故事、唱自己的歌的音樂劇,只是那獨特的魅力,仍需找尋。

    文字|黃一平
    第175期 / 2007年07月號
  • 許常惠(上)、馬水龍(下)等台灣作曲家創建的亞洲作曲家聯盟,培養後進不餘遺力。
    樂響思考

    尋找台灣的創作花園

    小型聚會式的音樂會,是很難推廣台灣現代音樂的,因為知道的人太少了,更難要求會有聽衆,一個大型現代音樂節的功能,不僅可以彌補這樣的缺失,也提供培養演奏家與樂團的功能。

    文字|賴惠娟
    第113期 / 2002年05月號
  • PAR表演藝術
    深度藝談

    嘈嘈切切?還是私語幽咽?

    語言,本是一個演員所用以呈現其表演的重要元素與工具,但台灣演員卻普遍呈現了語言駕馭能力的欠缺,問題出在哪裡?又該如何解決?本刊特邀本身即是專業演員、亦是表演老師的林如萍、陳惠文與姚坤君,在戲劇學者周慧玲的引言主持下,從她們的表演與教學經驗出發,闡述對這個問題的看法。

    文字|傅裕惠
    第121期 / 2003年01月號
  • 陳郁秀
    兩廳院20週年特別企畫Feature 主題對談

    美學台灣.文化品牌

    台灣的表演藝術發展多年,無論在創作面、思考面、人才面、技術面,都有一定的沉澱與累積,而在創意產業為主要潮流的當下,本就以創意為核心的表演藝術,如何在建立品牌與行銷策略上增強實力,以大步踏上國際藝壇?針對這個議題,本刊特邀在文建會主委任期內大力推動文化創意產業、現在正要推動兩廳院旗艦計畫的國立中正文化中心董事長陳郁秀,與帶著雲門舞集在國際舞台上發光發熱的編舞家林懷民,在推展台灣繪本踏上國際的旗手、格林文化發行人郝廣才的主持引言下,激盪出他們的思考與看法。

    文字|周倩漪、蔡余秀
    第178期 / 2007年10月號
  • 兩廳院藝文廣場上觀看廳內演出戶外轉播的觀眾
    兩廳院20週年特別企畫Feature 深度觀察

    看看英國 想想自己

    談品牌應要有形象與內涵的一致性,如果政府關心台灣表演藝術品牌,應該要問台灣的品牌是什麼?要用多少投資去維護這個土壤裡南來北往的歷史、東西融合的文化養分,要用多少投資來反映台灣的鼓勵創新與冒險,好讓一代一代的藝術家在其間得以思考反芻,讓表演藝術是在台灣人文化生活的核心裡,而不是在消費市場的邊陲裡。

    文字|盧健英
    第178期 / 2007年10月號
  • 兩廳院20週年特別企畫Feature 前導經驗

    他們領航,量計波濤的高度……

    他們在世界還不知道台灣表演藝術的年代,如先人開疆拓土般地在國際藝壇上打造「台灣」這塊招牌,在墾拓的過程中,曾遭遇怎樣的困難艱辛?又是如何面對與解決?本刊特地訪問四位已在國際揚名的團隊領航人,告訴我們如何航向那未來的海洋。

    文字|周倩漪、廖俊逞
    第178期 / 2007年10月號
  • 周子牧
    兩廳院20週年特別企畫Feature 他山之石

    當他們看見台灣表演藝術……

    台灣的表演藝術是否已準備好走上國際舞台?如何進入地球村?透過他國駐台(文化)機構主事者的觀察,我們或可在他們的意見中,找到未來的可能性。

    文字|賴孟郁
    第178期 / 2007年10月號
  • PAR表演藝術
    專欄 Columns

    尋找台灣的文化隱喩

    今年暑假,八個表演藝術團體將要去參加亞維儂藝術節,到底要以什麼樣的主題才能顯現台灣表演藝術的特色?或甚至藝術該如何反映台灣的文化特色?就像歌劇能成爲義大利的文化隱喩,具有台灣特色的表演藝術成就當然也可以成爲台灣的文化隱喩

    文字|吳靜吉
    第64期 / 1998年04月號
  • 大陸戲劇,舞台的探索性仍然不能突破意識型態的支配(《狗兒爺湼槃》)。
    交流道

    兩岸三地前衛戲劇會談

    今年,台、港、大陸舞台上的演藝交流其頻繁不下於政經事物的往來;六月,巧逢大陸、香港劇場界的林克歡、張輝同時來台,本刊特別邀請他們與台灣劇評家黃建業會談,一同檢視現代戲劇在兩岸三地的發展、流變與所面臨的問題。

    文字|鄭志忠、王墨林
    第11期 / 1993年09月號
  • PAR表演藝術
    專欄 Columns

    尋根的當代華文戲劇

    根是不是只能以土地作爲象徵?原鄕的意義可能由土地延伸到文化,由自身所延伸的理想,有時亦可與土地或文化同値。

    文字|馬森
    第16期 / 1994年02月號
  • PAR表演藝術
    專欄 Columns

    當代華文戲劇的交流年

    大陸和港、台三地的當代戲劇,本來是各自爲政的,如今有了交流,在同一語言和文化背景下,今後的相互影響恐將是不可避免的趨勢。

    文字|馬森
    第15期 / 1994年01月號

免費訂閱PAR電子報,獲取更多藝文資訊!

*通過遞交此表格,即表示您接受並同意已閱讀本網站的使用條款,私隱政策和個人資料收集聲明。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廣告刊登
  • 電子報
  •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 國家兩廳院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PAR表演藝術》版權所有
©2022 Performing arts redefined.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提供相關演出資訊,如有異動應以主辦單位公告為準。
服務條款 | 隱私權聲明 | 著作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

  • 焦點專題 Focus

    李明潔:「不著痕跡的日常感最難。」

  • 新銳藝評 Review

    再不換氣就缺氧

    評四把椅子劇團《呼吸》
  • 焦點專題 Focus

    李羿璇:「希望每一次都是從零開始。」

  • 特別企畫 Feature

    艾芙琳.葛蘭妮:以多重感官,打開世界的多元聆聽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