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谈论韩国文化输出的成功,多数人会立刻想到 K-Pop、韩剧或韩国电影。然而,过去20年来,韩国在古典音乐这个看似传统的领域,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国际成就。指挥兼钢琴家郑明勋(Myung-Whun Chung)曾担任法国广播爱乐管弦乐团音乐总监及日本东京爱乐管弦乐团音乐顾问,为韩国古典音乐家在国际乐坛打开格局。钢琴家赵成珍(Seong-Jin Cho)与任奫灿(Yunchan Lim)分别于 2015 年萧邦国际钢琴大赛与 2022 年范・克莱本国际钢琴大赛夺冠,成为亚洲古典音乐界的重要代表;小提琴家金本索里(Bomsori Kim)、梁仁模(Inmo Yang)也在柴科夫斯基、西贝流士等国际赛事中屡获佳绩,展现韩国音乐人才的深厚实力。
相较之下,台湾虽然也孕育出胡乃元、陈毓襄、严俊杰、曾宇谦等优秀古典音乐演奏家,但整体的国际能见度与产业影响力仍与韩国存在明显差距,不仅在奖项量上明显呈现,也反映在唱片录制、国际经纪与巡演机会等产业资源的掌握与运作上。
综观韩国经验中值得台湾借镜之处,可从最根本的国家政策面向说起。

从金大中时代发起的文化政策改革
韩国古典音乐势力在国际间得以崛起,背后有一系列战略性的文化政策铺陈。这场「文化革命」的起点,可追溯至金大中总统执政时期(1998-2003)提出的「文化立国」政策。
1999 年,韩国制定《文化产业振兴基本法》,首次以法律形式将「文化产业」定位为国家战略产业;同时,金大中政府也将原有的「文化体育部」扩编为「文化观光部」(现为「文化体育观光部」),并大幅提高预算与行政能量。随后推动的「文化产业振兴五年计划」(1999-2003)、「文化产业展望 21」(2000)等计划内容中,音乐产业也被列为重点扶植领域之一。
往后的历任总统,包括卢武铉(2003-2008)、李明博(2008-2013)、朴槿惠(2013-2017)与文在寅(2017 – 2022),尽管政治立场各异,期间甚至曾爆发打压文化界异见人士的「黑名单」争议,但在任内皆延续并深化前任政府所奠定的文化政策基础。

创意韩国,整合产官学之力打造国家品牌
卢武铉总统就任后,政府历时一年多,集结百余位业界人士与学者专家,共同研议文化产业发展方向,并于 2004 年发表《创意韩国》白皮书,为往后20年的文化政策画下蓝图。其中,针对文化愿景所提出的 27 项课题中,首要之务即为「透过文化艺术教育强化文化力量」,可见卢武铉政府将教育视为文化根基,展露长远布局的野心。接续的李明博政府在既有政策基础下,以高效率推进实务,积极将文化产业打造为国家品牌。2008 年,文化体育观光部于韩国艺术综合学校设立学费全免的国家级艺术英才早期培育机构「韩国艺术英才教育院」;2009 年,原先分散的广播影像、游戏与文化内容振兴机构整并为「韩国文化产业振兴院」(KOCCA),并在全球设立 24 所海外业务中心,拓展韩国文化内容的输出;促进传统与当代文化国际交流的官方机构「韩国文化院」(Korean Cultural Center)也在李明博总统任内大幅扩编,至今已于全球设有 35 个据点。
朴槿惠政府提出的「文化繁荣」政策,主要目标是让全民共享艺文生活。自 2014 年起,每个月最后一周的周三定为「文化日」,集结公立及民间艺术单位共同提供优惠福利,鼓励国民轻松参与艺文活动。文在寅总统任内则强调「文化艺术发展的力量来自民主主义」,不仅将艺术英才教育基地从首尔市拓展至世宗、统营等中小型城市,让更多具备潜力的年轻艺术人才就近接受专业培训,并颁布《艺术工作者权利保障法》,以维护艺术言论自由,强化艺术工作者的职业权益,致力营造性别更平等、创作更自由的环境。
韩国政府对文化产业的扶植预算呈持续上升趋势。根据文化体育观光部公开资料,2025 年度的文化总预算已达 7 兆 672 亿韩元(约新台币 1,621 亿元)。整体而言,政府长期以来在政策推动、制度建构与资源整合上的积极投入,绝对是是韩国古典音乐人才辈出且崛起迅速,背后不可或缺的关键因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