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仁模(Inmo Yang)是首位在两大顶尖赛事中夺冠的韩国籍小提琴家——2015 年荣获帕格尼尼国际小提琴大赛首奖,并于 2022 年拿下西贝流士国际小提琴大赛冠军。在西贝流士大赛中,他不仅摘下最高荣誉,更同时获颁「最佳现代作品诠释奖」,展现出全面的音乐视野与诠释深度;而在帕格尼尼大赛中,他是时隔9年才诞生的冠军,同时囊括「最年轻决赛入围者奖」、「最佳现代作品演奏奖」以及「听众票选奖」等多项殊荣,被誉为该赛事史上最耀眼的胜者。韩国古典乐迷更亲暱地为他取了「仁模尼尼」的外号,将他的名字与帕格尼尼并列。
自国际赛事崭露头角以来,梁仁模陆续与韩国及海外的经纪公司签约,正式展开他的职业演奏家生涯。在即将展开韩国巡演的忙碌行程中,他特别抽空接受《PAR表演艺术》专访,回顾这一路的音乐旅程,并分享他对艺术、社会与自我认同的见解。
韩国求学时光
「我从5岁开始学小提琴。」回忆起自己的音乐启蒙,梁仁模说:「我的父母热爱音乐,所以家里经常会放古典音乐来听。」初学小提琴时,一位漂亮的大学生女老师为他奠定基础。「我非常喜欢她,从她身上得到学习的动力。」两年后,梁仁模进入「首尔艺术殿堂」(Seoul Arts Center)开设的「音乐英才学院」进修,「从8岁开始接受那里的课程训练后,我的音乐之路就变得更明确了。」
「在韩国学音乐的时候,几乎所有的教育都是为了成为独奏家的职涯所设计的。」梁仁模进一步解释:「每年几乎都要参加比赛,时时都在思考如何能成为最厉害的独奏者。其实不只是韩国,在台湾和日本好像也是这样。所以竞争非常激烈,时常面临高度压力。」即便如此,梁仁模从未被迫学习音乐。「母亲主修美术,父亲从商。他们从未强迫我练琴,只是让我自己选择,支持我学一样乐器。」在许多家长积极参与甚至主导孩子音乐教育的韩国社会中,梁仁模的父母给了他极大的空间,让音乐之火在他心中自然升起。
在就读韩国艺术综合大学期间,梁仁模师从已故小提琴家金南润(Nam-Yoon Kim,1949 -2023)老师。「她非常严格,每次上课前我都要非常充分地准备。」梁仁模回忆:「她的话不多,因而让我学会如何自我教学。她也教会我在每一次比赛、公开课或重要演出时,应该如何准备。」正是在这样的过程中,梁仁模培养出日后立足国际舞台所需的纪律与专注。

美国与德国的学习历程
18岁那年,梁仁模前往美国波士顿开始新的音乐旅程。「到了美国以后,有很多是我第一次尝试的事,例如室内乐派对,大家一起翻开乐谱演奏室内乐曲,也从中接触了现代音乐。我也首次在学校担任管弦乐团的首席,音乐的视野一下子就被打开了。」
在新英格兰音乐学院的学习过程中,梁仁模看到一种截然不同的音乐态度。「有很多人是单纯喜欢音乐而来,不一定认为非得靠音乐维生。」他解释:「在韩国,选了这条路就必须全力以赴练习,必须成功,要克服竞争和压力,心态很不一样。」
在美国,梁仁模跟随傅里德(Miriam Fried)学习了6年。「我从她那里学到的第一件事是『所有事情的开始都必须有理由』。当我演奏时,我必须能解释为什么要这样演奏。但刚开始真的很难,因为我之前没有深入学过音乐理论或分析,解释音乐对我来说很不熟练。」这种教学方式彻底改变了梁仁模对音乐的理解。「可以说,我是第一次学会了如何为自己的音乐辩护。之前我只是觉得这样演奏听起来不错,所以就这样演奏。但现在,我不只是凭直觉演奏,而是思考如何用音乐说服他人,用逻辑来思考音乐。」
除了音乐技巧外,老师也带给他更广阔的人生视野。「这位老师不只是优秀的音乐家,更是杰出的公民,给我很多人生启发。她引导我思考『我为什么要成为音乐家?我在社会中的角色是什么?』透过这些自我提问,我不再只是为了自己而演奏,而是作为社会的一分子,思索我的音乐能够带来什么意义。」
美国的学业告一段落后,梁仁模于疫情期间移居柏林,师事安特耶.魏特哈斯(Antje Weithaas)。在德国的学习,让梁仁模对巴赫、贝多芬、舒伯特这些从小就熟悉的作曲家有了新的理解。「我以前试图让德国音乐听起来自然柔和,但在德国学习后发现,其实德国音乐并不自然,反而是有点生硬的。」他也发现语言与音乐之间微妙而紧密的联系。「举例来说,德语的动词经常放在句尾,所以在听到整句话的最后之前,很难掌握真正的意思。这也意味著句尾非常重要,我们会为了听到句尾而持续听下去。我觉得这也体现在音乐中,因为我们演奏的大多数古典音乐其实是德国音乐,所以能够从德国人的视角去理解德国音乐,对我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经验。」
柏林的气氛也影响了梁仁模面对音乐的态度,「柏林是个更具有包容性,可以体验多元风格的城市。比起在美国时,我更常思考『我想做什么?如何更自由地演奏?』」
职业演奏家的生活
2015 年的帕格尼尼大赛为梁仁模打开了国际舞台的大门,不过,真正让他的职业生涯起飞的是 2022 年的西贝流士大赛。「参加帕格尼尼大赛时我还是学生,住在美国,也还没有准备好要过职业演奏家的生活。西贝流士大赛过后,我和经纪公司签约,无论是在欧洲还是美国,演出机会都愈来愈多,我觉得这场比赛给了我更好的曝光机会。」
作为一名活跃的独奏家,梁仁模与许多杰出的指挥家和乐团合作,每次合作都是学习和成长的机会。「我现在几乎不再跟随老师学习,所以和指挥家及乐团的合作成为我最重要的输入时刻。」他认真地说:「我会观察这些人是怎么工作的,他们的音乐优先顺序是什么,为了实现这些想法用了什么技巧。我把这些经验带回去自己练习,再从中汲取养分。」
在众多合作经验中,2023 年12 月在葡萄牙和指挥家汉努.林图(Hannu Lintu)合演西贝流士协奏曲的经验让梁仁模特别难以忘怀。「我在比赛后常演这首曲子,本来以为这次演出会是和过往差不多的经验,但这位指挥家对西贝流士协奏曲的诠释和我想的很不一样。」他兴奋地分享:「他在排练时提到许多我从没注意过的细节,我也很喜欢他的排练方式。我们也持续合作不同的曲目,我从中获益良多。他的诠释方式非常果断,甚至会为了实现自己想传达的效果而违背乐谱,那种执著和决断力让我觉得很帅气。」
梁仁模近期也与多位女性指挥家展开合作。「几周前我在英国和芬兰指挥家艾蜜莉亚.赫尔文(Emilia Hoving)合作演奏布拉姆斯协奏曲。一般来说,作为独奏者,我们会认为指挥是引导的角色,但她让我感觉不像是在『指挥』,而是在『演奏』,仿佛她也是台上的演奏者之一。」他语中带有钦佩:「通常指挥和演奏者是不同的存在,因为指挥不会直接发出声音。但那场演出中,我们是融合在一起的整体,那次合作的感觉非常好。」

与台湾的亲切连结
「我身边有很多台湾朋友,第一次去台湾大约是5、6年前,演出帕格尼尼协奏曲。」梁仁模回忆起他与台湾的渊源:「最近则是和琉森节庆弦乐团(Festival Strings Lucerne)在台北演出,还举办了大师班。今年4月到高雄出演卫武营国际音乐节。而在今年9月,我也将再次前往台湾举办独奏会。」
谈到台湾的音乐环境,梁仁模充满赞赏。「就像韩国一样,台湾也有很多优秀的演奏家。年轻人对古典音乐的渴望与热情非常明确,能够感受到年轻的能量,感觉很棒。」他热情地说:「上次的大师班中,学生们的表现也令我非常经验,他们真的很厉害。当然,韩国人也很厉害,不过台湾学生进步得很快,他们的风格非常明确,也很有表现力,我认为未来一定会有很多优秀的演奏家从台湾跃上国际舞台。」
迈入而立之年的未来蓝图
展望未来,梁仁模对年轻一代的音乐创造力充满期待。「我已经快满 30 岁了,最近观察 10 多岁、20 岁出头的年轻人,觉得他们真的很有创意,想法也非常新颖,展现出和我这一代截然不同的观点,我既好奇也期待,不知道这些新世代的特质与古典音乐相遇,会产生什么样的可能性。」
虽然自己也还算是年轻世代的一员,但梁仁模已经在思考如何促进更多新生代音乐家之间的交流。「我希望能创建音乐家交流平台,一起探寻能共同完成的事物,那会让音乐更具意义,也会更有趣。」
对梁仁模来说,音乐是一条无止境的探索之路。「我觉得我这份工作的价值在于能够认识许多优秀的音乐家,和他们交流,听他们谈论音乐与生活,这些经验对我来说非常珍贵。」他充满感激地说:「透过与他们的接触,也让我一再确认自己对音乐的热情。我希望能一直做著现在这份工作,持续走在音乐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