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 2011 年颁布的《艺术工作者福利法》规定,韩国文化体育观光部每3年进行一次「艺术工作者实况调查」。最新一期针对5千多名全国艺术工作者的调查指出,2023 年韩国艺术工作者人均年收入为 1,055 万韩元(约新台币 26.4 万元),其中音乐工作者的平均年收入更低,仅达 901 万韩元(约新台币 22.5 万元);因收入微薄,平均每两名艺术家中,就有一名必须从事副业;全职艺术工作者占 52.5%,但其中有高达 61.7% 为非长期雇佣形式的自由接案者。
艺术工作者面临的生计挑战不仅于此。调查中,有 23% 的艺术工作者表示曾有长达一年以上的艺术工作经历,但最终选择中断或放弃艺术生涯,主因是收入不足(65.5%),其次为生育及育儿考量(13.9%);许多艺术工作者投入大量时间和精神磨练个人功力,但对人际沟通、掌握产业动向等工作不感兴趣或自觉无暇兼顾,因而更难获得与其专业相称的机会及报酬。另外,韩文中「才能捐献」(재능기부)一词的原意是将个人专长贡献于社会的自发性公益行动,许多公部门与民间单位却借此名义压低成本,号召艺术家参与无偿或远低于业界劳务报酬标准的演出及展示活动;这类邀约尤其针对刚刚起步、希望多累积经验与曝光机会的新进艺术工作者,他们被说服接受不对等条件,导致「才能捐献」在艺术圈成为具争议性的名词。
为了保障非常态受雇的艺术工作者劳动权益,文化体育观光部于 2012 年成立「韩国艺术工作者福利基金会」(Korean Artists Welfare Foundation),开办艺术活动证明登录、艺术活动筹备补助、艺术工作派遣、工伤保险补助等业务,并提供法律咨询、合约内容审核、心理咨商、维权教育等服务。然而,从近期的调查结果看来,韩国社会整体对于艺术工作的价值认同,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唯有社会愿意正视艺术工作者的处境,并透过有效沟通达成劳资双方都满意的雇佣关系,才有可能翻转艺术环境中长期存在的结构性问题。
韩国经验给台湾的借镜
读到这里,相信读者在对照台湾现况时,多少有似曾相识的熟悉感。从政策层面来看,近年政府在文化政策中强化国际交流的布局;全台从小学到高中设有艺术才能班的学校遍地开花,补教市场也持续热络。民间资源方面,台积电、奇美、台新等企业多年来投入艺术文化推广,其贡献有目共睹。但升学压力沉重、艺术工作者年收入远低于平均水准,在台湾同样是长期存在的议题。
那么,造成台湾与韩国音乐人才在国际间表现差异的关键究竟为何?以笔者10多年来的观察研究与工作经验来看,主要来自韩国从个人到国家层级,所汇聚出的3种核心力量。
首先是个人对目标坚持不懈的意志力:为了进入理想学校、登上梦想舞台,在高度竞争的环境中,将时间和体力尽最大可能用于精进技艺;寒暑假并非学业的空档,反而是在英才教育院、艺术学校练习室、私人家教班密集训练的冲刺期。
其次是整体社会所展现的强大向心力:近年在政府的口号引导下,音乐、戏剧、电影、美术、设计等艺术领域,一并纳入统称为「K-Art」的国家文化品牌体系。艺术家的成就不仅是个人光荣,更被视为全民骄傲。这种文化自信与集体认同,让韩国人民得以自诩为「文化强国」。
最后则是政府与民间对文化产业的长期资金投入:近30年来,韩国政府不断扩大文化产业的预算与规模,企业赞助型态也趋于多样化。从硬体设施建置、人才培育、就业机会开发,到国内外专业网络的建立与维系,背后皆仰赖国家与企业的资源挹注,使文化生态系得以持续运转并产生正向循环。
这3种力量相互支撑、彼此强化,使得韩国古典音乐家在面对国际竞争时,专业实力、心理建设和物质支援足以兼备,得以在全球古典音乐市场占有一席之地。不过,在众所关注的亮眼成果之外,被比赛和升学考试淘汰的多数,以及选择不跟随主流价值前进,独自摸索音乐职涯的少数,其努力同样值得被尊重,并提供合适的工作机会,以合理的报酬肯定他们的专业表现,共同打造更健全的艺术生态系。当得奖与否成为衡量艺术成就的主要指标,世界级音乐家被塑造成国家门面,焦点与资源都朝向业界明星集中时,「成功」的定义便产生被过度限缩的危险性,钻研艺术的目的也容易流于功利导向。这或许是韩国经验中,最值得思考的面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