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尋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News藝訊
  • Preview演出
  • Feature專題
  • World國際
  • Columns專欄
  • People人物
  • Review評論
  • Focus話題
  • Choice生活
  • Video影音
  • Shop商品
  • Contents當期雜誌目錄
  • Online News官網限定報導
  • Shop商品
    1. Subscribe 數位全閱覽
    2. Magazine 雜誌
    3. Book 書籍
      1. 在兩廳院遇見大師
      2. 兩廳院創作全紀錄
      3. 表藝文摘
      4. 達人系列
      5. NSO發現系列
      6. NSO歌劇系列
      7. 特刊
      8. 年鑑
      9. 其它
    4. CD
      1. 兩廳院樂典
      2. 其他CD
    5. DVD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 繁體中文
  • 簡體中文

馬勒

相關文章 74 篇
  • 1900年時的愛爾瑪。
    話題追蹤 Follow-ups 被愛耽誤的女性作曲家

    折翼的蝴蝶——愛爾瑪.馬勒

    出身藝術世家的愛爾瑪,是一位兼集美貌與內涵的名媛,不但讓多位藝術家傾心,先後三任丈夫皆為當時叱咤風雲的人物。她本身精通繪畫、音樂與文學,然她最鍾愛且最能發揮的仍是音樂領域。幸運的是她遇上了馬勒,得以借音樂成為靈魂伴侶;但不幸的也是因為馬勒,絕對的權威反扼殺了她的創作之路。雖然馬勒晚年終於發現了她的才華,但她早已成為馬勒與音樂殿堂的祭品。近年,她的作品逐漸被挖掘出來並研究,一九八六年德國獨立唱片公司亦錄製了一張《愛爾瑪全本藝術歌曲集》,之後亦有其他唱片商跟進。上述專輯於一九九七年重新出版,採克林姆畫作《戴帽子穿皮草的女人》為封面,並收錄策姆林斯基題獻給愛爾瑪的作品,去年十月再度出現在法國diapason雜誌上,也讓樂迷想起愛爾瑪與那個年代。本文由此出發,探討愛爾瑪的創作,並回顧她生不逢時的故事。

    文字|廖慧貞
    第329期 / 2020年05月號
  • 藉著馬勒的三首交響曲,殷巴爾激發出樂團原有的深厚底蘊。
    音樂

    英雄再起

    由於殷巴爾在國際樂壇的高知名度,隨著他接下北市交首席指揮新聞的發布,讓北市交在國際樂壇被報導,增添樂團不少知名度。藉著馬勒的三首交響曲,殷巴爾激發出樂團原有的深厚底蘊,讓老一輩愛樂者找回了久違的北市交,讓年輕一代驚訝地發現,台北還有另一個交響樂團北市交,它竟然可以將馬勒演得那麼好。殷巴爾攜手北市交,「英雄再起」應是可期待的。

    文字|羅基敏
    第324期 / 2019年12月號
  • 長榮交響樂團
    企畫特輯 Special

    獻演經典人聲交響 為馬勒年揭開序幕

    為了迎接接下來兩年的「馬勒年」,國內各大樂團皆安排了馬勒的經典作品以為慶賀,其中長榮交響樂團將在國慶日這天演出馬勒最後一部人聲交響曲《大地之歌》,這部鉅作不但是馬勒連串人聲交響實驗豐碩的終極成果,更是一部嫁接東西方哲學、深刻辯證生死的偉大作品。本場更邀來石易巧和王典這兩位國內首屈一指的聲樂家聯手演出,令人期待他們與長榮交響樂團如何詮釋出《大地之歌》的誇張精采與誠摯細膩。

    文字|張皓閔
    第321期 / 2019年09月號
  • 石易巧
    音樂 NSO「大地之歌」

    馬勒「最個人的」作品 真實體驗其獨特偉大

    這次「大地之歌」音樂會中,NSO將演出華格納《齊格飛牧歌》和馬勒《大地之歌》,前者是華格納獻給愛妻的放閃之作,但《大地之歌》雖傳說是因其妻送了一本《中國笛》給馬勒而啟發之作,但實際並非如此,真相是由友人波拉克博士所贈。馬勒說《大地之歌》是他「最個人的」作品;也因此,唯有正確認識馬勒的人生轉折與創作心境,才有可能更深刻地體會這部作品的獨特與偉大。

    文字|張皓閔
    第317期 / 2019年05月號
  • 《馬勒第七號》著重在舞蹈如何呈現樂曲結構與作曲家的生命歷程。
    舞蹈

    從音樂看舞蹈

    編舞家薛夫雷顯然熟稔馬勒的音樂,他精確地掌握此曲起承轉合的結構,以及解析作曲家的內心世界,使這個舞作能穿越作曲家的一生,浮光掠影般地呈現在觀眾面前。簡文彬指揮專注於樂曲鋪陳時,亦巧妙掌握舞者舞步的拍點,即使當日樂團似乎淪為配角,但是國臺交的演出,依然令人喝采,弘大的音樂格局,細膩的獨奏,一掃筆者過去對該樂團的印象。

    文字|賴家鑫
    第316期 / 2019年04月號
  • 萊茵芭蕾舞團藝術總監馬汀.薛雷夫
    藝號人物 People 萊茵芭蕾舞團藝術總監

    馬汀.薛雷夫 工藝精神 淬煉芭蕾

    出身瑞士的農家,馬汀.薛雷夫之所以走上舞蹈之路,可說是個意外,但一路從舞團舞者、獨舞者、編舞家到舞團藝術總監,卻是令人豔羨的順遂,「若這是個看來很成功的人生,大概只是因為我一直在這條路上直線前進著。」薛雷夫說。而談到身體與舞蹈創作的自由,薛雷夫如此註解:「自由整合了更多的特性,人性的、獨立的,但卻不失去應有的技巧標準、工藝與藝術性上的要求。」可見其一貫信任的,還是那在淬煉之下,累積出來的身體能量與古老技巧。

    文字|陳成婷
    第314期 / 2019年02月號
  • PAR表演藝術
    新銳藝評 Review

    細賞馬勒名作的良機

    實際聆聽演出,馬勒的音樂線條的確更為鮮明,尤其像是法國號一些裝飾音都更有畫龍點睛之效;當然相較於原始版,樂手也必須面對更大的挑戰,因為每一聲部的重責大任都要由各個樂手獨力挑起,尤其在面對長線條時,沒了可相互替換的同聲部樂手,更要仔細計算,以免顯露破綻。比較令我意外的是,這場演出中樂團音色並未變得更為明澈,各個聲部在線條明顯之餘仍不乏音量

    文字|緊緻圓滑奏
    第309期 / 2018年09月號
  • 國臺交將演出作曲家賴德和的《海神家族》交響曲。
    即將上場 Preview NTSO「海神家族與巨人」

    馬勒與賴德和 「標題」交響曲的大膽相遇

    馬勒在廿七歲完成的《第一號交響曲》是他最常被演出的作品之一,把這般宏偉的曲目,和另一首交響曲擺在同場音樂會一起演出,是相當新鮮而大膽。國立臺灣交響樂團的音樂會「海神家族與巨人」,將馬勒《第一號交響曲》與台灣作曲家賴德和根據小說《海神家族》創作的同名交響曲同台演出,我們甚至可以說,這場音樂會的重頭戲不是馬勒交響曲,而是一部真正的「標題交響曲」的世界首演。

    文字|張皓閔
    第288期 / 2016年12月號
  • 藝術顧問簡文彬
    特別企畫 Feature 國立臺灣交響樂團

    挑戰馬勒邁大步 台灣文學入樂來

    新樂季中,國立臺灣交響樂團有「歌劇人聲」、「21世紀的馬勒」和「管樂會串」三個系列,依歌劇、交響樂和協奏作品三大主軸,增廣並加深此歷史悠久但成員年輕化的樂團,在傳統曲目方面的歷練。而樂團除了將挑戰五首馬勒的交響曲,也將在「臺灣的聲音」中演出分別從台灣作家陳玉慧與鍾肇政發展而來的樂曲:資深作曲家賴德和的《海神家族》與旅美作曲家黃思瑜的《結》。

    文字|張皓閔
    第283期 / 2016年07月號
  • 呂紹嘉這次指揮馬勒《第六號交響曲》,選擇「詼諧曲—行板」的演出順序。
    演出評論 Review

    終點前,打亂了前九十分鐘的醞釀

    馬勒在刪除第三槌的同時,亦削弱了該高潮點的管絃樂強度與厚度,這自是為了降低該處的戲劇性,為隨後內斂沉重的低音銅管悲鳴建立更合適的情緒背景。然而,當晚的大槌音色頗為響亮,即便擊樂家已明顯地用輕於前兩槌的力道擊打,卻仍顯得突兀,更別提上下台階的動作在視覺上多麼戲劇化了。曾造就神奇時刻的眩目震耳,就這麼在終點前,打亂了前九十分鐘積累的深沉凝重,功虧一簣,實在可惜。

    文字|張皓閔
    第280期 / 2016年04月號
  • 呂紹嘉將指揮NSO演出馬勒《第六號交響曲》。
    編輯精選 PAR Choice

    重擊黑暗 向宿命提出控訴

    國家交響樂團將在音樂總監呂紹嘉帶領下,演出馬勒的經典之作《第六號交響曲》,這首瀰漫悲劇氛圍的曲子,卻是成於作曲家人生最幸福的時刻,彷彿是命運的預示,揭露了接下來的厄運,讓後世聆賞者為之欷歔;同場音樂會也要演出荀貝格控訴猶太同胞遭受納粹屠殺的《華沙生還者》,由獨唱者、男生合唱團與管絃樂團唱出這人間悲劇。透過音樂,讓我們用心感受馬勒與荀貝格為命運所做的控訴與撞擊。

    文字|李秋玫
    第278期 / 2016年02月號
  • 日本指揮家飯森範親
    企畫特輯 Special

    融合人聲與器樂 讓音樂與文學交輝

    馬勒的作品幾乎只有兩大類,一為交響曲,另一則是藝術歌曲。兩者相互影響,他的交響曲裡常有人聲,藝術歌曲裡也多以管絃樂團取代鋼琴。這次臺北市立交響樂團的「馬勒之歌」音樂會,將演出馬勒的《呂克特之歌》及《第四號交響曲》,展現其作品中人聲與器樂的巧妙融合,並且在音樂與文學的呼應共舞中,揮灑其令人心醉的無窮魅力。

    文字|張偉明
    第275期 / 2015年11月號
  • 馬勒交響曲全集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回到馬勒的時代 聆聽他的交響世界

    奧地利作曲家馬勒生前以指揮聞名於世,但所做的曲子卻因與前人傳統背道而馳,當時頗受詬病,連他自己都嘲諷自己是位「業餘」作曲家。但明珠終究不會久藏於塵埃,迄今馬勒的作品已成為許多音樂家、樂迷的最愛,透過指揮大師羅林.馬捷爾與愛樂管絃樂團合作錄製的馬勒交響曲全集,我們得以沉浸在馬勒的交響世界中,體驗他完全而深刻的生命思考!

    文字|李秋玫
    第275期 / 2015年11月號
  • 「復活—國臺交七十年」音樂會將由前任藝術顧問水藍擔綱指揮。
    音樂新訊

    國臺交歡慶七十大壽 馬勒《復活》展現磅礡與活力

    為了歡慶國臺交七十周年,現任藝術顧問簡文彬特別規劃了七套「團慶系列音樂會」,邀請近廿年來曾擔任樂團藝術顧問或常任指揮等音樂家,再度回到樂團重溫舊時風華。十一月團慶系列中,將邀請前任藝術顧問水藍前來,以馬勒的經典作品《復活》,與國臺交一同慶賀。 「誰能夠理解地欣賞我的作品,就可以清楚地看透我的一生。」與其他作曲家相較,馬勒確實將他自身的思考及體悟,藉著音符呈現赤裸裸的告白。這首馬勒的第二部交響曲,也一如往常地擁抱世界、包羅萬象。首段樂章從葬禮的進行提出疑問:「有無死亡後的生活?」經過已故者對快樂生活的回想、對信心消失殆盡,到第四樂章以一首歌曲作為本質,強調「我來自於上帝,而且將回到上帝」,直到終樂章,以「為永生而死」作為提問的解答與註腳。全曲長達八十至九十分鐘的長度,既是交響清唱劇、合唱曲,也是自我再生的寓意。在這個全台最古老的樂團慶生之際,《復活》的演出不但是歷史的一刻,那磅礡的氣勢與感動,也將讓現場聆樂者難以忘懷。

    文字|李秋玫
    第275期 / 2015年11月號
  • PAR表演藝術
    達人推薦 本月我要看

    《芝加哥》 NSO馬勒第八交響曲

    所謂的美國風味有時像臭奶酪,喜歡的人甘之如飴,討厭的人避之猶恐不及。《芝加哥》毫不保留地,把土生土長的美式趣味推到極端,勢必在觀眾群造成兩極反應。 嚮往演藝事業的女歌手,槍殺謊騙她的登徒子,結果卻因收買律師、並操弄媒體,而在獄中一夕成名。色情、暴力、欺詐、功利所有社會上血淋淋的陰暗,全被搬到舞台上當成嬉鬧素材。但在舞台之上,《芝加哥》卻是無比嚴謹,不要說豪華絕倫的爵士樂,演員肌肉就是肌肉、大腿就是大腿,扭腰擺臀都是太空梭規格,不容一絲瑕疵。也許正因如此,舞台簡單到幾乎只剩一桌二椅,可能設計者就是希望觀眾把注意力聚焦到演員的歌藝和肢體吧。 馬勒的第八號交響曲是史上最龐大的作品。馬勒創作時真的想太多了,恨不得把腦裡能有的東西,全都打包塞進作品裡。偏偏他又有這種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能耐。他說:「你不妨想像無垠宇宙發出聲響的情形,那簡直不是人類的聲音,而是太陽運行的聲音了。」如果演得好,經過一個多小時醞釀,曲終可以帶來集體靈魂出竅般的效應。幾年前NSO曾演過一次,只見指揮尤里麥爾疲於奔命,效果並不理想,這回就看台灣之子簡文彬的吧!

    文字|楊忠衡
    第150期 / 2005年06月號
  • PAR表演藝術
    常客推薦 本月我要看

    哥倫•布雷高維克與NSO馬勒第六交響曲

    在電影尚未誕生的十九世紀初,白遼士就以《幻想交響曲》昭告世人,原來聆賞音樂也是可以想像劇情畫面的。國家音樂廳在六月就有兩場精采節目,在此推薦給喜好在樂音中尋找視覺幻想的樂迷們。 電影配樂始終是樂團在和普羅大眾交流時最常被演奏的曲目類型,去年康澤爾率領NSO連演三場的「發燒電影院」深受廣大回響便是最佳例子,但是,整場由配樂家親自指揮個人作品的音樂會,在台灣就相當罕見了。 來自波士尼亞的配樂家哥倫.布雷高維克就將在六月五日晚上的「哥倫布雷高維克音樂會」中率領自己的專屬樂團演出他過去二十年的經典作品。而他音樂中濃厚的吉普賽風格,更是有別於好萊塢慣用的大氣勢管絃樂風,獨樹一格。 NSO的年度企畫「發現馬勒系列」即將進入尾聲。第六號交響曲處處充滿讓人驚喜的音樂轉折,是個人認為馬勒十首交響樂中最富有「劇情魅力」的作品。十二號下午的「搏擊命運的人」就將演出這首八十分鐘長的傑作,且再度請來肢體語言像在跳舞的井上道義(原來他小時候學過十年的芭蕾!)擔綱指揮,想必一定能將這首神經質的作品詮釋得更為精采!

    文字|何嘉駒
    第150期 / 2005年06月號
  • PAR表演藝術
    特別企畫 Feature

    復活 馬勒 Cool Mr. Mahler

    馬勒, 他的名字,多麼簡潔有力, 他的音樂,多麼複雜龐大,如同一整個世界。 站在浪漫時期與現代音樂的交界點上, 馬勒用音樂呈現世界的「真實面貌」, 呈現他對人生的深刻思索, 呈現他的愛、痛、悲、喜 一個世紀後, 馬勒,以其音樂在台灣「復活」! 國家交響樂團要讓台灣聽見完整的馬勒, 馬勒,一整年都要盤據著樂迷的心。 聲樂家金慶雲,用如詩如歌的抒情之筆, 寫下馬勒的音樂人生。 詩人陳黎與指揮家簡文彬,以樂迷熾熱的心, 交換與馬勒「相遇」的點點滴滴。 馬勒啊,在所有人的心底復活

    文字|本刊編輯部
    第143期 / 2004年11月號
  • PAR表演藝術
    封面人物 People 認真的「導航者」

    指揮棒下,經略音樂沃土

    簡文彬認為,本土創作與觀眾間的互動障礙,錯也許並不在作曲家和觀眾,而在於表演界沒有提供足夠的環境和條件。是否果真如此,當然有賴長時間實踐和試驗,但簡文彬義無反顧地投入這個冒險,因為他認為無論如何,嚴峻的現代環境中,停步不前終是死路一條。

    文字|林采韻、楊忠衡、盧家珍
    第143期 / 2004年11月號
  • PAR表演藝術
    達人推薦

    台灣樂壇兩大才子指揮馬勒,萬不能錯過!

    台灣樂壇兩大才子指揮NSO的馬勒,是萬不能錯過的節目。呂紹嘉具有一種宛如解謎般的剖析力,加上操縱裕如的鋪陳手法,由他詮釋極度深沈的馬勒第九,無疑是百年難逢的天作之合。簡文彬隨後指揮未完成的馬勒第十,恰是極好的對照組,搭配新秀林玟君的帕格尼尼一號小提琴協奏曲,亦有聽頭。 銅管五重奏由最豪爽的五種樂器組成,又發源在粗獷的北美,無疑是近代最陽光的音樂表演。加拿大銅管五重奏又以百變面孔和詼諧搞笑、精緻緊密的合奏贏得舉世喜愛,此次帶來古典和爵士曲目,建議「年後緊張症候群」的上班族欣賞。另一個已經紅火的跨界巨星陳美,不必我多介紹。在此帶上一筆是因為,這類演奏家中,她是少數鎮得住樂評人的練家子,又有天生舞台表演才華,紅得合乎天理。 雖然只有一水之隔,法式和英式音樂劇氣質極大不同。總的來說,法國人的想像力稍微比英國人脫框,浪漫的民族性使音樂顯得更華麗而濃豔,更接近從戲劇衍生的「幻想曲」。無論如何,我認為本劇是音樂劇迷不容錯過的法系代表作。最後,國光劇團創新之作《三個人兒兩盞燈》、雲門重演《紅樓夢》也會是我的必賞節目。

    文字|楊忠衡
    第147期 / 2005年03月號
  • 呂紹嘉與NSO在終樂章的懸崖勒馬,既拯救了當天的演出,更突顯出這對金字招牌的臨場反應與專業技術。
    演出評論 Review

    遲到的馬勒

    在這場的開季音樂會中,近乎完美的呂紹嘉與NSO,卻險險敗在好整以暇的磨刀霍霍之上。話說音樂是時間的藝術,來得早也好,來得巧也罷,我們慶幸還好當天馬勒只是遲到,但終究還是降臨在呂紹嘉的棒下。

    文字|李永忻
    第262期 / 2014年10月號
1234下一頁

免費訂閱PAR電子報,獲取更多藝文資訊!

*通過遞交此表格,即表示您接受並同意已閱讀本網站的使用條款,私隱政策和個人資料收集聲明。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廣告刊登
  • 電子報
  •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 國家兩廳院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PAR表演藝術》版權所有
©2022 Performing arts redefined.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提供相關演出資訊,如有異動應以主辦單位公告為準。
服務條款 | 隱私權聲明 | 著作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

  • 舞蹈

    離開殿堂,由你自己發現耀眼

    2023艋舺國際舞蹈節
  • 音樂

    班貝格交響樂團亞洲巡迴 攜手陳銳在台演出

  • 戲劇

    想笑就笑吧,走進假的園區來場真實的交流

    《泰雅文創精神劇場》
  • 其他

    輕鬆投件拿10萬! 廣藝「雲舞台獎」盼成為表演藝術線上化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