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初的多伦多艺穗节一结束,汉弥尔顿艺穗节与北湾的边缘艺穗节便轮番登场,而密西沙加多语艺穗节则于8月底才刚落幕;这些仅是安大略省众多艺穗节中的几个例子。
今年3月至10月间,加拿大共有 23 个艺穗节,全都是加拿大艺穗节协会(Canadian Association of Fringe Festivals,简称 CAFF,1994 年成立)的成员;该协会的 34 个会员中另有 11 个来自美国。CAFF宣称,加拿大是全球举办艺穗节数量最多的国家。

1982年创办的爱德蒙顿艺穗节是加拿大第一个艺穗节,也带动加、美各地区陆续筹办。这些艺穗节多由当地剧院或剧团主办,秉持不筛选精神,采取抽签、先到先得或乐透等机制报名。规模小的仅举行一个周末、包含至少 5 个节目;规模大的则长达3周、近200组艺术家参与。各地艺穗节以地区特色为基础,并发展出重点推动的艺术方向,如障碍、数位、酷儿、跨文化与原住民艺术等。
萨维特利剧团(SAWITRI Theatre Group)主办的密西沙加多语艺穗节,鼓励以南亚语言与文化为主题的作品参与,今年多数演出以英语结合马拉地语、印地语或西班牙语呈现;维多利亚艺穗节位于温哥华岛最南端,该地传统上是北美原住民海岸萨利希语族 Lekwungen 人的领地,该节设有原住民艺术家计划,提供免参加费、奖助金与辅导资源;卡加利艺穗节自称「精品艺穗节」,主打小众且独特的小演出,巧妙利用地缘位置及档期安排在温尼伯与爱德蒙顿艺穗节之间,吸引巡演艺术家来「填满行程」,因著艺穗节协会这个组织促成的协调合作下,也让加拿大的艺穗节生态维持活力。

艺穗节的多元性不仅体现在节目,也延伸至周边计划。多伦多艺穗节除了策划儿童艺穗节外,还推出3项教育计划:「新青年评论家计划」与大多伦多地区代表性的表演艺术杂志《Intermission》合作,培训年轻且来自不同背景的评论者撰写并发表演出评论;「剧场创业网络与培训计划」遴选新兴艺术家,提供制作、行销、募资与补助申请等训练,也促成与重要艺文人士及制作人的连结,协助他们自我制作、拓展职涯;「青年创作者单元」则让 13 至 17 岁青少年透过工作坊、观赏演出、讨论交流,培养编剧、表演与设计的能力。
此外,多伦多艺穗节还邀请多个艺术节、场馆联名设立奖项并尤其策展人亲自评选,让获奖作品能直接被邀演;同时,策展团队也会从当年度演出中挑选作品,成为同年10月举办的「下一阶段戏剧节」(Next Stage Theatre Festival)节目,并提供额外资源与顾问,协助作品进一步发展。透过这些安排,多伦多艺穗节展现了作为新兴艺术参与者与专业剧场之间桥梁的企图心。

虽然CAFF统计在加拿大举办的艺穗节票房、触及观众持续增加,过去3年共创造超过1,000万加币(约2.3亿台币)的票房,多伦多艺穗节也在今年创下历年最佳总票房,达57万(约1,300万台币)。但现实是大城市的艺穗节获得较多关注及资源,小型的艺穗节则仰赖单个组织主办策划,在疫情期间受到展演形式改变、当地艺术家出走等影响后就很难回归,例如北境艺穗节(Fringe North)就在今年宣布延缓办理、改成系列讲座及活动。
艺穗节描绘了所在城市、地区甚至社区的样貌,也引领著当地新兴艺术家与观众的发展。加拿大各地的艺穗节在策划单位、资金结构、办理形式、培育规划与票房变化上各有特色及困境,也让人反思,在加拿大以高度自主办理为主的运作机制下,台湾多数由公部门相关单位主导的艺穗节(如台北、台东、苗栗、罗东等),该如何在艺穗/边缘精神、市场机制、鼓励创新,以及新兴艺术家与专业剧场的桥梁等面向上借镜学习,并找到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