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4~5 14:30
2025/10/4 19:30
台北 国家两厅院实验剧场
2025/11/22~23 14:30
2025/11/22 19:30
台中国家歌剧院小剧场
2024 年是卡夫卡逝世100周年,世界各地以出版、展览、演出等形式回望这位现代文学巨匠。对编舞家罗文瑾而言,这个时间点是一个契机。在 1990 年代,从她与台南人剧团合作的肢体设计开始,便持续在文学与舞蹈之间游走。2006 年一次进书店偶然读到《变形记》,让她深受震撼:故事没有头也没有尾,主角变成虫,这种断裂而荒谬的结构成为她心中的疑问,也逐渐发展成创作的底色。她开始思索卡夫卡的性格、存在主义与现代主义的关联,并在 2018 年的作品《虫》中尝试以舞蹈回应,一路上经历补助失利与创作中断,她在 2024 年重新整顿,与戏剧构作合作,终于完成这部三幕式舞作《有可能,但现在不行》,借此重新厘清自己与卡夫卡的关系。
作品标题取自寓言〈在法门前〉,舞台上的3扇大门既是诊疗室、法院、公寓套房的入口,也象征权力与等待的隐喻,这几道门既属于个人也属于群体,既是空间也是精神困境,她把寓言中的荒谬被搬上舞台:三幕分别对应不同层面的荒谬:第1幕〈诊疗室〉来自编舞者真实的医疗经验,病人夸张化病痛、互相攻击却始终无法进入诊间,护士冷眼旁观最后也成为病人,等待的无力感化为肢体冲突;第2幕〈在法门前〉以默剧与夸张肢体铺陈,看似闹剧却让笑声转为焦虑,观众在矛盾中感受「永远无法进入」的荒谬;第3幕〈邻居〉则将文字转化为创作者的自我映照,舞台上仅剩一人,「编舞者」与「灵感」相互角力,灵感始终在隔壁房间,既靠近又遥远,揭示创作者与灵感之间无休止的拉扯。
这次罗文瑾邀请戏剧构作陈虹均参与,让舞作拥有严谨的三幕式结构。构作以条列式的指令建立框架,却不限制表演的不确定性,让编舞者引导舞者在即兴之中打破规则,使作品不断生成。罗文瑾特别在作品中强调「不稳定因子」的必要,表演现场必须像游戏般充满丢接球的能量。舞者在工作过程中先找到身体的痛点与角色的动机,进而将动作质地转化,随著巡演排练的推进,角色也逐渐「长在舞者身上」,让每一次的排练都像第一次般真实。
虽然卡夫卡书写的是20世纪初的欧洲,罗文瑾相信荒谬与等待依旧存在于今日社会:医疗制度的冷漠、司法体系的权威、创作者面对灵感的焦虑,都是现实中反复上演的困境。作品邀请观众以同理心和换位思考进入剧场,从舞者的身体语言与现场能量中反观自己的纠结,观众们即使不熟悉卡夫卡,也能透过直观的身体语言感受到荒谬背后的重量,而对熟悉文学的观众来说,则能看见文本在舞蹈中的转译与延伸。展望未来,她依旧希望以文学与哲学作为创作的核心,或许延伸到沙特、阿多尼斯,或回到自身生命经验,继续追问人如何在世界中生存。
罗文瑾感慨地说:「舞蹈或许是最弱势的艺术,但它是最真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