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夫卡
-
威斯巴登
紀念卡夫卡逝世百年 舞作以當代日常翻譯卡夫卡式的世界
法蘭茲.卡夫卡(Franz Kafka)於1924年過世,他逝世後的百年裡,世界上發生了前所未有的劇烈變化:希特勒掌權而後戰敗、二戰爆發又結束,冷戰開始又瓦解,許多國家成形又消亡。隨後,工業化、現代化、數位化和全球化的浪潮大大改變了世界的樣貌。2024年,我們該從什麼樣的角度去閱讀和理解卡夫卡在當年,在現今已不復存在的波希米亞共和國裡,所寫下的文字? 為了紀念卡夫卡逝世一百年,許多德語劇院以此提問出發,在2024年發表以卡夫卡為主題的新作。其中,有以卡夫卡單篇小說結合當代元素、重新改編成戲劇的,有維也納城堡劇院《變形記》、科隆戲劇院《審判》、德勒斯登州立戲劇院《城堡》和斯圖加特戲劇院《美國》。也有從卡夫卡的隨筆、草稿和日記改編的戲劇,如漢堡戲劇院《八本八開筆記本》和巴塞爾劇院《卡夫卡計畫》。此外,捷克與德國兩國的文化部共同策劃為期一年的「卡夫卡2024」系列,與歐陸各國藝文場館合作,讓觀眾從年頭到年尾有看不完的戲劇、電影、電視、展覽、音樂會、對談與讀劇等。
-
柏林
弗里耶奇《致科學院的報告》 寓意當下歐陸難民議題
二月初在高爾基劇院演出、由弗里耶奇執導的《致科學院的報告》,改編自卡夫卡的短篇同名小說,劇中主角「紅彼得」講述自己如何遭狩獵隊捕抓,從黃金海岸被帶到歐洲;過程中為了求生,開始模仿船上水手的行為舉止,最終「融入」了人類社會之中。戲中暗指了德國在非洲大陸上的殖民暴行,以及在本土極度歧視的「人種展」;他也控訴當前失敗的融合政策,並隱約點出,敗因正在於僅將移民與難民視作有用的勞動力。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無證件難民上舞台 演時事戲劇爭取權益
由大巴黎地區的奧伯維理耶市「公社劇院」製作的《雨果街八十一號》,以卡夫卡小說《審判》的選段文字導入,讓八位男性難民親身上台,一一開口陳述他們的生命旅程。《雨》劇今年五月份首演,即引起巴黎各界關注。七月份,本劇赴亞維儂藝術節演出,並於十月份重新在公社劇院上演,依舊場場滿座。演出目的是希望通過遊行、抗議以外的形式,將劇場作為表達平台,藉此喚起當局重視,協助更多無證件難民儘早獲得合法居留與工作權。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孤獨,如卡夫卡般的孤獨
卡夫卡的朋友亞諾許曾經問過卡夫卡:「您感到那麼孤獨嗎?」卡夫卡點點頭。亞諾許當時曾問他:「像嘉斯帕.豪瑟那麼孤獨?」這個問題讓卡夫卡想了一下,然後他大笑不止,「不,簡直比嘉斯帕.豪瑟糟多了!我孤獨得像法蘭克.卡夫卡」。
-
編輯室報告 Editorial
卡夫卡裡的吳興國
「最親愛的父親,你最近問我,為什麼我說我怕你。同往常一樣,我對你無言以對,部分由於我對你的畏懼,部分由於解釋這種畏懼涉及太多細節,突然談及,我一下子歸納不起來。」 卅六歲的卡夫卡,寫下長達五十餘頁的〈給父親的信〉,一開頭便述說父親在他內心種下根深柢固、無法抹滅、難以理性排解的恐懼。信中提及卡夫卡對父親最鮮明的一次童年回憶,是某天夜裡卡夫卡吵著要水喝,父親難忍他的吵鬧,遂將他從床上拖下來、關在家門外。從此,卡夫卡成為一個循規蹈矩的孩子,壓抑所有情感與情緒。這份赤誠的自我剖白,目的不是控訴,而是愛的嘗試卡夫卡一生試著尋求和父親和解,盼望得到父親的認可,不過母親卻不敢將這封信轉交。 卡夫卡心靈苦痛的源頭,很大一部分源自暴君式的父親。雖然他順從父親的指示,學了法律,後來在一家保險公司謀職,工作時間不長,回家還可以寫作。但,父親的巨大身影卻始終籠罩在他的作品中。例如,《蛻變》裡對變成一隻蟲的兒子不聞不問的父親,《判決》中破口大罵要兒子去投河的父親,《審判》中迫害受害者的父親,《城堡》裡面對苦苦哀求仍無動於衷的父親。 卡夫卡筆下的父親形象從來不是父愛的化身。矛盾的是,無論是企圖透過旅行或婚姻離家,卡夫卡終究無法脫離父母而獨自生活,總是又回到位於布拉格的家中,乃至於去世後都還與父母葬在一起。 相較於卡夫卡,在吳興國的生命歷程中,父親的角色始終缺席。然而,「父親」一詞對吳興國而言,更像是個隱喻,是他從十二歲就開始學習的京劇,是他數度意圖切割的傳統包袱。 年輕時,吳興國從劇校畢業,以優異成績保送文化大學戲劇系,他努力丟掉身上的「舊東西」,不唱西皮二黃,改聽搖滾樂,不練京劇的唱念做打,跑去雲門舞集跳西方的現代舞。退伍後,吳興國重回京劇。拜當時台灣京劇四大老生之一的周正榮為師,轉攻老生。吳興國只從周正榮身上學了六年京劇,因為吳興國嘗試在京劇中加入創新元素,周正榮卻謹守傳統,雙方心結愈積愈深,情同父子的師徒,終告決裂。 創立「當代傳奇劇場」後,吳興國努力走自己的路,陸續將莎士比亞、希臘悲劇、貝克特、契訶夫等西方經典搬上戲曲舞台。表面上,吳興國看似在革京劇的命,是京劇的「叛徒」,實際上,吳興國卻是以反叛的方式延續傳統。二○一○年,吳興國獲頒法國藝術與文學騎士勳章的
-
特別企畫 Feature
卡夫卡‧劇場變身 Franz Kafka on Stage Metamorphosis
繼莎士比亞、希臘悲劇、貝克特、契訶夫之後,奧地利作家卡夫卡,在廿一世紀的戲曲舞台上,登場亮相。 當代傳奇劇場改編自卡夫卡名作《蛻變》,是京劇名家吳興國和卡夫卡穿越時空的密談。 卡夫卡的小說如迷宮,充滿繁複的隱喻與象徵,吳興國試圖解譯卡夫卡密碼他一人分飾數角,不僅化身為故事主角,也穿梭在卡夫卡、卡夫卡的父親、情人、家人等角色之間,並不時跳脫情節,以旁觀者的眼光,深入卡夫卡的人生與內心世界。 或許可以這麼說,吳興國在卡夫卡的身上看到了自己。卡夫卡之於吳興國,像是一面稜鏡,折射出「我」的不同面向。他將這樣的自我凝視、自我詰問,轉化為舞台創作。 我們看見的,不只是卡夫卡噩夢般的書寫風格,更是吳興國的夢囈式舞台語言,是吳興國對卡夫卡經典的轉化與再創造。 仿佛唯有透過層層疊疊的敘事、來回折返的辯證,才能在喧囂塵世中,真正認識自己,看清自己,透明澄澈。
-
特別企畫 Feature
他的小說 是寫給我們每一個人的
為什麼卡夫卡的小說,常常被搬上舞台,戲劇、舞蹈等等各類形式的改編都有?推究箇中因由,可以說卡夫卡的小說,從內在意識、創作形式與關懷議題,讓每個世代的表演藝術創作者都可以找到切入的共鳴點,於是卡夫卡作品在舞台上的多樣「蛻變」,就是這麼順理成章
-
特別企畫 Feature
蟲變之哀 浮生之夢
當代傳奇版本的《蛻變》最大的新編之處,就在於將人的「被拋擲於世」,賦予了東方古文明觀的詮釋意義。變形成蟲的葛里戈,成為了第一場〈夢〉中,寓居天地山河、四季之間的蜉蝣一人,「人被困幽暗洞穴」,尼采的查拉圖斯特拉呼之欲出;遭遇著現代性象徵的火車、時鐘、城市,線性時間和理性思維的闖入,那人卻欲燃火種,固守生命自然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除了變成蟲,可還有其他選擇?
吳興國抽絲剝繭,逐漸理清《蛻變》的脈絡,以東方寫意的六個夢:〈夢〉、〈醒〉、〈門〉、〈愛〉、〈禁〉、〈飛〉,解構再重組隱身在怪蟲身體裡的卡夫卡。戲裡,吳興國變身為葛里戈、蟲、母親、父親、妹妹、情人、卡夫卡,再回到「吳興國」的原型,這齣戲不只是卡夫卡的夢,也是吳興國的狂想與吶喊。
-
特別企畫 Feature
從「姿態」出發 劇場變變變!
對於將卡夫卡搬上舞台的嘗試,向來是毀譽參半。然而作者筆下詭譎的生存場景,卻一再吸引導演與編舞家,卡夫卡對人物姿態立體又怪異的描繪成為舞台藝術家關注的重點,也似乎暗示著卡夫卡的文學與劇場的連結。
-
特別企畫 Feature
魅力無邊卡夫卡 劇場粉絲說狂想
卡夫卡的小說轉化劇場的魅力,已從國際舞台上大大小小的製作得到驗證,而在台灣表演藝術界也有不少卡夫卡粉絲,甚至可說,卡夫卡是他們對劇場想像的起點!本刊特地訪問了黎煥雄、羅文瑾與高俊耀三位「代表」,一談他們與卡夫卡如何解下不解緣,他們又想(或已經)如何把卡夫卡搬上舞台。
-
達人推薦 本月我想看
當代傳奇劇場《蛻變》
一個人變成蟲,只能被困在自己的一方住間裡,這種令人沮喪的題材,現代劇場不算少見。但令我好奇的是,身為一位堪稱全能的戲曲演員吳興國,要怎麼用戲曲表演的唱、唸、做、打,來和西方文學經典對話;更何況是演一隻蟲?! 作家卡夫卡作品《變形記》裡的主角一隻大蟲,讓尋常的故事(家庭經濟的重擔讓人喘不過氣云云),變成了「瘋狂超現實」;一言難盡的苦,將主角蛻化為無法表達的蟲,最後甚至遭到家人的誤解和隔絕。這既是最社會寫實,又是特別超現實的寓言,竟能讓編、導、演吳興國,繼《李爾在此》之後,再度挑戰獨角戲戲曲的抽象象徵,往往都是描繪現下即時,現在多少得倒錯反轉,用戲曲的抽象象徵,來演繹現實裡的「超現實」。這叫研究導演方法的我,如何能不著迷與好奇?!
-
特別企畫 Feature
挑釁!2006新舞風
赤裸暴力的美學極限,挑釁撞擊文明社會的意識形態, 傑宏.貝爾用驚世駭俗的語彙,逼迫你閱讀身體的零點。 卡夫卡的夢境寓言,馬格利特的超現實畫風, 黎海寧用詩意的舞蹈劇場,讓你瞥見身體的變形記。 什麼是身體? 今年的「新舞風」透過傑宏.貝爾與黎海寧, 丟出了這個大哉問你,看見自己的身體了嗎?
-
特別企畫 Feature 新舞風 黎海寧
SARS引發的《變形記》 《K的喜劇》 黎海寧的卡夫卡讀後感
黎海寧從小喜歡卡夫卡的作品,重讀《變形記》,人們遇異狀時被排拒的深刻描述,正如SARS真實寫照,編舞家由身體的病,擴大衍生精神的變異到性向不同,凡異於常人之處,都可能被排斥的境遇。她藉由一場疫情,重新檢視了社會現象和人際互動的病態。
-
特別企畫(三) Feature 二○○四誠品戲劇節顛覆童話想像
四位創作者,奇思異想「衍童話」
延續去年「一個舞台‧四齣戲」的命題策展,今年誠品戲劇節主題鎖定「童話」,透過點石成金的劇場魔法,讓戲劇、舞蹈、偶戲和音樂的四種創作形式各自表述。四位創作者卓庭竹、石佩玉、雷光夏和Baboo,將呈現對童話或冷靜、或迷離,或戲謔的解讀與想像。
-
百匯 劇作家特寫
日本卡夫卡─安部公房的荒謬之筆
把人變成蟲子、棒子或是人變非人,甚至是男人一頭鑽進箱子裡逃避現實的詭異情境,在安部公房的作品裡相當普遍;因此,日本文學界常以「日本卡夫卡」來形容安部公房。
-
舞蹈
無解的夢境
觀賞納許的《夜無眠》就好像闖入他人的夢境,一切是那麼奇異疏離且毫無邏輯可循。在這裡,只有意象、行為,而無緣由與因果,甚至連舞蹈劇場開山祖碧娜.鮑許作品中拼貼式的聯想都捨去。所有的景象都是獨立的片段,或同時互不相干地在舞台上進行、或毫無關連地接續發生。
-
舞蹈
作戲者的天堂
演員表演與舞台技術讓無眠夜中萬種的可能化為具體。演員,自始至終即在台上保持著一種刻意的表演方法:一方面對觀衆保持著接觸,另一方面卻維持著彼此少有表情,雖互動密切、精神上卻極度疏離的狀態。在呼應卡夫卡著作韻味之餘,這種呈現出的「作戲」的感覺,使得層出不窮的舞台驚奇也顯得貼切。
-
環球舞台
這一夜,來與卡夫卡共舞
《夜無眠》演出的前半部靈感源自卡夫卡的《審判》和《城堡》,後半部則受一則鮮為人知的極短篇《考試》所啓發。卡夫卡的文學呈現的是現象(問題),原因(答案)從未明說;對納許而言,他在台上呈現的是結果,而理由則交由觀者各自填充。
-
台前幕後
走在《審判》的路上
有人說台灣沒有存在主義的土壤,所以卡夫卡的作品無法被台灣的人詮釋。這種說法未免窄化了卡夫卡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