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戏剧(曲)

穿越身分、身体与科技边界 台北艺术节跨域大作开启「超限动」之旅

文字|张震洲
摄影|张震洲
官网限定报导  2025/09/12
《暗宇之感》透过光影、音响与VR装置,建构如同暗黑洞穴般的体验场域,这不仅是苏文琪艺术生涯的重要里程碑,更为艺术与科学的对话开启了崭新疆域。 (张震洲 摄)

第27届台北艺术节于9月11日正式揭开序幕,以「超限动」(Reeling Hyperreality)为主题,透过风格迥异的跨域作品,探索当代表演艺术如何回应数位时代的多重现实。从人机协作的实验场域,到女性身分的重新诠释,从跨文化的感官旅程,到家庭伦理的深度提问,这些作品共同构筑了一个跨越舞蹈、剧场、影像与装置的艺术光谱。

2025台北艺术节:苏文琪╳YILAB一当代舞团《暗宇之感》

2025/9/11-21

国立台湾科学教育馆 小黑盒沉浸式剧场

 

2025台北艺术节:松本奈奈子林安琪 (Ciwas Tahos)《黏著的手、缝合的山体》

2025/9/12  19:30

2025/9/13-14  14:30

台北表演艺术中心 11楼排练场1

 

2025台北艺术节:洪千涵X洪唯尧X曾睿琁《FAMILY TRIANGLE:二生三,三生万物》

2025/9/12-13  19:30

2025/9/14  14:30

台北表演艺术中心 蓝盒子

 

2025台北艺术节:苏珊娜・甘迺迪 X 马库斯・塞尔格《安琪拉拉拉(无限循环中)》

2025/9/12  19:30

2025/9/13  14:30

台北表演艺术中心 球剧场

 

2025台北艺术节:李铭宸 X 张碁 X 奈丝.萝柯 X 温又柔《旅行的舌头》

2025/9/12-13  19:30

2025/9/14  17:00

台湾大学艺文中心游心剧场

 

2025台北艺术节:刚左小组Xyang02《演算混乱ㄐㄧㄑㄧˋㄖㄣˊ》

2025/9/13-14  17:00

国立台湾科学教育馆 B1M01多功能室

《乐典01 ─ 马水龙》CD广告图片

艺术与科学沉浸式心灵航行

艺术家苏文琪将最新科学研究转化为沉浸式感官体验,《暗宇之感》运用先进的VR技术,同时结合舞蹈与视觉艺术,将观众带入推测性的宇宙,感知暗物质的存在。

为了将抽象概念化为可感知的体验,苏文琪陆续展开跨领域实验,从美国EMPAC的环绕声场技术,到疫情期间在C-Lab的VR探索,再到墨尔本地下物理实验室(SUPL)的驻村,「身体是最精密的感受器官,」苏文琪说。「当探测器追逐粒子时,舞者的身体同样能成为理解暗物质的起点。」

苏文琪与舞者田孝慈和其他创作团队成员,深入澳洲维多利亚州地下一公里的斯塔韦尔地下物理实验室(SUPL - Stawell Underground Physics Lab),与墨尔本大学科学家合作,透过3D扫描与即兴舞蹈,捕捉身体在极端环境中的感知,最终转化为作品核心的粒子舞蹈语汇。

最终,《暗宇之感》以三重奏般的沉浸叙事完成。舞者田孝慈在地底舞蹈的身体记忆,透过动态捕捉化为光点粒子的流动。17分钟的VR体验,观众将从地表进入地下洞穴,穿梭粒子探测器,最终遨游于星系之间;64声道环绕音响则营造宇宙声场,使观众仿佛成为星系中一颗随引力旋转的粒子。

没有语言、没有剧情,只有感官的逐步开启。苏文琪希望观众「重新发现被文明生活遗忘的原始感知」。

《演算混乱ㄐㄧㄑㄧˋㄖㄣˊ》将邀请观众一同观察,当即兴的人体动作遇上机器的语言系统,会激荡出什么样荒谬却深具启发性的化学反应?(张震洲 摄)
演出评论广告图片

人机协作混乱美学

在国立台湾科学教育馆B1 M01多功能室上演的《演算混乱ㄐㄧㄑㄧˋㄖㄣˊ》,由日本刚左小组(contact Gonzo)与艺术家yang02携手创作,将人工智慧从配角推向共创伙伴的位置。舞台上,四名表演者以融合格斗与武术的即兴身体展开激烈碰撞,这些无法预测的人类行为被AI「机器伙伴」即时捕捉并转译为文字。

有趣的是,AI的误读不再被视为错误,而成为创作的一部分。当机器人发出「我的大脑即将爆炸」的困惑判读时,另一个AI伙伴则冷静地描述「地上的轨迹线」与「观众带著手机」。表演者也会刻意反其道而行,让整场演出成为一个不断自我生成的生态系,没有人或机器能预测下一秒的发展。

后人类意识感官旅程

德国剧场导演苏珊娜.甘迺迪与跨领域艺术家马库斯.塞尔首度合作的《安琪拉拉拉(无限循环中)》,在台北表演艺术中心球剧场呈现一段关于存在与内在幽影的奇异回圈。作品灵感源于Covid-19疫情期间人们被迫困居的状态,以及研究显示女性染病后遗症较为严重的现象。

舞台上的网红ANGELA从醒来到入睡,经历出生、衰老与死亡的循环。她的梦境与思绪在剧场中具象化,如同持续发炎的身体状态。透过录音播放台词、演员现场对嘴的手法,导演刻意模糊虚拟与真实的界线,思索假如时间并非线性,出生与死亡同时作用于此刻,人类将如何重新理解当下的存在。

松本奈奈子与林安琪(Ciwas Tahos)的尝试跨越了国族与地理限制,却让女性与酷儿议题获得了新视野,并展现现代的某种真实性:在科技与交通发达的时代里,族群的声音以不被血缘、地理等限制,而是转而直面向「生态」与「人」本身的关系性,同时对历史与现况高度的批判性思考。(张震洲 摄)

女性与酷儿的山域重构

《黏著的手、缝合的山体》由台湾泰雅族艺术家林安琪(Ciwas Tahos)与日本艺术家松本奈奈子共同创作,分别追索日本传说中的「山姥」与泰雅族女性聚落「迭玛哈霍伊」。舞台幻化成一座既魔幻又真实的山,承载两位创作者以女性与酷儿视角重新想像、诠释传说的场域。

松本奈奈子以肢体诠释「百魔山姥」,林安琪则以泰雅语演出,透过「逆写」概念将个人生命经验与古典传说交织。这不仅是跨文化的对话,更是新世代创作者对古老传说的当代回应,为女性与酷儿进行除魅与赋权。

跨文化味觉记忆

《旅行的舌头》以食物为载体,追溯身分与历史的流动轨迹。台湾导演李铭宸、台裔旅日作家温又柔、日本导演张碁(Jang-Chi)与菲律宾艺术家奈丝.萝柯(Ness Roque)共同创作,从鲋寿司到菲律宾Buro,从妈妈的味道到实验料理,每一道食物都承载著个人生命经验与集体记忆。

演出以一张长桌为核心——既是舌头、厨房中岛,也是餐桌与砧板。四位艺术家在其上摆放与食物相关的事物,端出咸、甜、酸、苦、鲜的跨界感官盛宴。观众被邀请旁观、游走、加入,甚至亲自「品尝」故事。正如创作者所言,我们认知的「本地食物」很多来自外地移入,食材讨论背后往往牵涉跨越国界的历史脉络。

 

《FAMILY TRIANGLE:二生三,三生万物》取用家庭动力学中的「Family Triangle」概念,拆解三人之间不断变化的「二人作用力」。从姓氏、血缘到爱与身分,层层推进,不仅揭示亲密关系的张力,也映照每个人作为个体存在的根本课题。(张震洲 摄)

家庭关系深度提问

继姊弟三部曲后,洪千涵、洪唯尧与曾睿琁再度携手推出《FAMILY TRIANGLE:二生三,三生万物》,直面一个深刻而敏感的提问:若姊姊向弟弟借精,与伴侣的卵子结合孕育下一代,这样的选择是否可行?

作品取用家庭动力学中的「Family Triangle」概念,拆解三人之间不断变化的「二人作用力」。从血脉相连的姊弟关系,到精子与卵子的提供结合,在多层交错中折射出对传统价值、刻板印象与个人意识型态的碰撞。这出「三人关系」的作品,以一对一的连结为轴心堆叠,揭示亲密关系的张力,也映照每个人作为个体存在的根本课题。

第27届台北艺术节透过这些作品,不仅展现当代表演艺术的多元面貌,更开启对身分认同、科技伦理与生命本质的深度思辨。在「超限动」的主题下,艺术家们穿越各种边界,为观众带来一场跨越感官与理性的艺术飨宴。

Authors

作者

演出评论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