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尋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News藝訊
  • Preview演出
  • Feature專題
  • World國際
  • Columns專欄
  • People人物
  • Review評論
  • Focus話題
  • Choice生活
  • Video影音
  • Shop商品
  • Contents當期雜誌目錄
  • Online News官網限定報導
  • Shop商品
    1. Subscribe 數位全閱覽
    2. Magazine 雜誌
    3. Book 書籍
      1. 在兩廳院遇見大師
      2. 兩廳院創作全紀錄
      3. 表藝文摘
      4. 達人系列
      5. NSO發現系列
      6. NSO歌劇系列
      7. 特刊
      8. 年鑑
      9. 其它
    4. CD
      1. 兩廳院樂典
      2. 其他CD
    5. DVD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 繁體中文
  • 簡體中文

洪千涵

相關文章 14 篇
  • 《和合夢》排練現場。
    戲劇 窺視英雄與戲曲的另一種角度

    《和合夢》 以沉浸式展演回應酷兒想像

    談及英雄,往往脫離不了其所建立的豐功偉業或是某種高尚情操,於是「英雄敘事」成為某種窠臼根生於眾身/聲當中。當我們從現今的眼光回頭觀看,又如何觀照更多不同面向的英雄形象?2023年臺灣戲曲藝術節便以「英雄.超時空」為策展主題,明日和合製作所(洪千涵、張剛華、黃鼎云)則藉「歌仔戲」、「酷兒」、「沉浸式劇場」等元素,既重新探究「英雄」之餘,也顛覆了我們對戲曲演出可能的想像。

    文字|戴宇恆
    官網限定報導  2023/03/20
  • 胡錦筵(左)、洪千涵(右)
    特別企畫 Feature 編劇與導演談讀劇

    胡錦筵X洪千涵:讀出劇本裡的聲音

    讀劇,雖是「讀」卻不只是「閱讀」,它一直是劇本創作到正式演出間的排練方式,也陸續發展成公開、或是售票的演出形式以相對簡單的劇場手法來呈現劇本,可能是正式演出前的嘗鮮、或試演,也可能是獨一無二的展演方法。而身為創作者的編劇與導演該如何看待讀劇?或是在讀劇演出之後怎麼繼續面對這個劇本?我們邀請到去年在臺北藝術節「北車寫作計畫」中發表《嗚嗚嗚OHOHOH》讀劇(影像版),然後即將於今年正式演出為《北棲》的編劇胡錦筵與導演洪千涵,聊聊他們眼中的讀劇。

    文字|吳岳霖
    第347期 / 2022年07月號
  • 特別企畫 Feature 明日和合製作所X進港浪製作

    在內容串流時代,建構劇場新體感

    2020年開始,無論是外在大環境的疫情,或是科技的發展,都使得人們對於「體驗」的定義開始有著更加數位與科技的想像。表演藝術也在這波浪潮下,開始快速的找尋生存之道,明日和合製作所與進港浪製作皆為台灣非典型劇場重要且具開創性的團隊。 藉著回顧2021年,我們邀請明日和合製作所核心創作者洪千涵、張剛華、黃鼎云與進港浪製作團長洪唯堯、導演孫唯真進行線上對談,進一步提出各自對於此創作、製作趨勢的觀察。

    文字|齊義維
    第344期 / 2022年01月號
  • 座談現場。
    兩廳院櫥窗 Hot at NTCH NTCH Salon 劇院沙龍:劇場.議場—「思辨機構」系列講座摘要

    機構體系下的創作生產(一)

    除了作為表演空間,國家兩廳院也自許成為為產業創造對話的場域,從3月下旬開始的「NTCH Salon劇院沙龍:劇場.議場」,第一個系列以「思辨機構」為題,邀請產業裡的各種角色開啟對話,用各自的立場闡述,檢視、思考藝術機構在文化生態裡的公共任務,在時代快速的演進中,各機構又該如何轉型。 此系列首場的題目為「機構體系下的創作生產」,邀請蘇品文、洪千涵、許哲彬與鄭伊里4位藝術家,分享自己在與場館或機構合作創作的經驗中,對自己與機構角色的看法與思考。

    文字|陳明緯
    官網限定報導  2021/04/15
  • 第一天的「演後座談」中,導演試圖找出如何呈現「未來」的方法,提出了夢、共時性、量子力學、集體潛意識等幾種假設。
    戲劇

    「未來」的悖論

    形式上的碰撞固然有趣,但為了讓時間可展演而過度簡化主題的意圖,使呈現出來的片段大同小異,手法上多以過去的記述或聲音來表示過去,透過不同媒材來與象徵未來的現場事件交織,以致作品並未真正往悖論的本質走去,減弱了進行更深層辯證的可能,亦無促成更進一步的發現。到頭來,時間成了假議題。

    文字|吳政翰
    第334期 / 2020年10月號
  • 《小路決定要去遠方》有別於以往兒童劇的既定樣板,提出了嶄新的兒童劇場展演策略。
    戲劇

    奔向自由的路徑

    劇中的種種景象和人物,多是簡化過後的形象,一方面使充滿斷裂的劇情中仍有可以捕捉的殘像,另一方面,像是以模仿人類社會中的種種刻板概念的方式,來重建一個徒有外在表面、沒有深度人性的對照世界。因此,編劇破碎且跳躍的書寫策略,不僅是探索童趣、返璞歸真的路徑,而且本身就是一個對抗文明、奔向自由的手段。

    文字|吳政翰
    第333期 / 2020年09月號
  • 《小路決定要去遠方》排練現場。
    親子 2020臺北兒童藝術節《小路決定要去遠方》

    魔幻中 一起面對生命的真實感受

    由獲得二○一九年「兒童戲劇劇本創作」首獎編劇吳彥霆,與明日和合製作所導演洪千涵合作的《小路決定要去遠方》,故事主軸是親子關係的情緒處理和理解,吳彥霆將劇本定位為「大朋友小朋友劇場」,也企圖打破台灣兒童劇教條、可愛的刻板樣貌,洪千涵則將以很生活、很日常的道具取代兒童劇常見的華麗布景,嘗試將所有虛幻情節裡的體驗返還現實。

    文字|吳岳霖
    第331期 / 2020年07月號
  • 特別企畫 Feature

    2019表演藝術回顧

    十大現象觀察 林懷民退休,雲門舞集的下一步 文化部推動兩廳院領頭,劇場共融熱烈展開! 「前瞻計畫」給金援,共創團隊美好未來? 各地場館、藝術節,跨地域連線搶搶滾? 青壯年劇場人殞逝,藝術勞動權益受關注 台灣近代史頻入戲,歷史省思帶來什麼? 真實人生編織入戲,素人讓劇場更有料? 食物連結土地記憶,藉「吃」探尋人生況味? 跨學科激盪觸發,藝術家企圖翻轉思考 音樂藝術節蓬勃發展,走向專業與多元 PAR People of the year 林經堯 周書毅 洪千涵與洪唯堯

    文字|本刊編輯部
    第324期 / 2019年12月號
  • 洪千涵、洪唯堯
    特別企畫 Feature PAR People of the year 2019

    洪千涵、洪唯堯 顛覆虛實邊界 開放劇場參與

    洪千涵與洪唯堯這對相差三歲的姊弟,分別是明日和合製作所與進港浪製作的核心創作者,而這兩個劇團也代表了台灣新生代劇場特有的創作方法與合作模式,開放場域的可能性,也顛覆虛實邊界。今年的聯手創作,將此類型對觀眾參與、劇場空間等「非傳統」展演找到更為成熟與洗鍊的處理與揉合,啟動劇場裡的無限可能,同時也在他們身上看到持續爆發的創作潛力。

    文字|本刊編輯部
    第324期 / 2019年12月號
  • 《家庭浪漫》中,劇場與家庭、真實與假造的界線逐漸模糊,創作者在兩者之間忽左忽右、突進突出的跳動,讓虛構故事與現實事件彼此共生也消解。
    戲劇

    一齣恰似開放的想像

    一路鋪陳的滴血認親、遺物並陳等證據,讓想像被親密空間浸淫、因觀眾經驗滋長。劇場與家庭、真實與假造的界線逐漸模糊,創作者在兩者之間忽左忽右、突進突出的跳動,讓虛構故事與現實事件彼此共生也消解。此時的「我們」與其是相信,更是在擾動裡不再講究細節,安穩且妥貼地進入安排的故事、觸發預設的情感。

    文字|吳岳霖
    第321期 / 2019年09月號
  • 劉慕琪
    專題

    只要他們更完整,無論做什麼都好 洪千涵與洪唯堯的母親——劉慕琪

    洪千涵與洪唯堯是台灣劇場圈少見的導演姊弟檔,而兩人創意之古靈精怪,也常讓觀眾出乎意料。到底是怎樣的家庭,會培養出這樣的藝術家姊弟?他們的母親劉慕琪透露了奇妙的巧合,原來她當年也曾希望走上戲劇之路,但從未用同樣的想法期待自己的小孩,沒想到姊弟倆一前一後,走上她的「第一志願」

    文字|郝妮爾
    第320期 / 2019年08月號
  • 舞台上擺設著神明的祭壇,演出由三位演員(右起:洪千涵、黃鼎云、張剛華)上一炷香開始。
    回想與回響 Echo

    表演性理論的有限性

    師父對宮主而言不是角色,而是一個大過於名叫黃麒文的存在體;藉著讓渡出肉體,宮主任其上身。他所修練的,是如何在自身的韻律(人)與來自於外的能量體(靈)之間維繫最大的和諧感,讓神靈辦事與身而為人不相衝突。這與在劇場中,演員將神靈客體化,讓扮演成為可能,完全不同。也因此,當濟公禪師完全進入宮主的肉體之後,表演性的理論就失去論述作品的功能。

    文字|杜秀娟
    第317期 / 2019年05月號
  • 《尚未指稱的對話》
    特別企畫 Feature

    生而為人 我們參與了這場實驗

    以洪千涵、黃鼎云與張剛華為主創者的「明日和合製作所」,在沉浸式展演的浪潮裡以他們對「觀演關係」、「演出空間」等方面的思辨與實驗形成一套「和合式collective」的創作方法脈絡,三年內陸續推出了多齣製作。走進明日和合的劇場,作品發展與發生過程裡的不定性,正折射出我們於社會扮演的角色,並連繫身分的多重性,於不固定或僵化的變換中持續尋求或打破規則。

    文字|吳岳霖
    第315期 / 2019年03月號
  • 張剛華、洪千涵、黃鼎云
    特別企畫 Feature

    與觀眾在「當下」對話 重視過程勝於結果

    二○一六年,畢業於臺北藝術大學戲劇系導演組的三位同學張剛華、洪千涵與黃鼎云共組了「明日和合製作所」,以「和合式」(collective)為方法、將「不設限」作目標,自詡能「遊走在劇場/行動/展演/計畫等多樣創作間」。 三位同為作者,時而一起推出作品、時而由其中一人與其他創作者攜手,以「明日和合」之名實行計畫。例如,三人在台北國際藝術村寶藏巖推出的《明日和合 Tomorrow Inn》(包含《獨身澡堂》和《日夜旅館》兩件參與式作品),是「明日和合製作所」的初試啼聲;而二○一五年,洪千涵與曾士益在「台北藝術自由日」共同創作的《坐坐茶室》,其後於WSD2017劇場藝術節、澳門藝穗節等地的再製,便是交由明日和合製作;曾入圍第十五屆台新藝術獎的《曾經未曾》亦同。 創團這三年來,他們走遍了各種演出場域,從廚房到路邊、從劇場到美術館,豐富多樣的作品形式亦造成許多討論,不管是參與式也好、沉浸式也罷,可賦予的定義和分類,永遠趕不上創作者們好奇嘗試的實驗、探求變化的念頭。 三月底,三人將再度聯手,共創新作《半仙》,這回他們潛入台灣民俗宗教文化,探問神秘經驗,將透過一場「講座」在實驗劇場「假鬼假怪」。趁此機會,本刊先向三位創作者「問事」,請他們一談各自的創作經驗與想法。

    文字|陳茂康
    第315期 / 2019年03月號

免費訂閱PAR電子報,獲取更多藝文資訊!

*通過遞交此表格,即表示您接受並同意已閱讀本網站的使用條款,私隱政策和個人資料收集聲明。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廣告刊登
  • 電子報
  •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 國家兩廳院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PAR表演藝術》版權所有
©2022 Performing arts redefined.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提供相關演出資訊,如有異動應以主辦單位公告為準。
服務條款 | 隱私權聲明 | 著作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

  • 舞蹈

    離開殿堂,由你自己發現耀眼

    2023艋舺國際舞蹈節
  • 香港

    防疫鬆綁後,表演藝術界終於展現新氣象

  • 焦點專題 Focus

    李明潔:「不著痕跡的日常感最難。」

  • 戲劇(曲)

    臺灣豫劇團70周年團慶大戲 《鏢客》召喚武俠的多重宇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