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靜芸
-
台灣行脚
打樁築夢再造文化城 記一群文化工作者
三月,衞爾康餐廳的一把火讓「台中」在報紙上從社會要聞版燒到了政治版,不僅燒「紅」了台中的政經生態問題,也燒出了台中人文化生活的空洞──「台中的文化就是消費文化、色情文化」,在台中耕耘數十年的文化工作者們幾乎異口同聲地提供了他們的觀察。然而,這個向來有「文化城」之稱的城市,除了「氣候宜人、山明水秀」之外,難道如今只是個「貞節牌坊」憑人追悼?走訪台中探訪當地的表演藝術工作者,這個問題經常不經意地成爲主、客間共同思索的話題。
-
編輯室
時間的挑戰
敦煌莫高窟,一個典藏人類藝術文明的洞窟,透露給世人的,不只是佛經敎義中的玄機,同時也藉著石壁的時間錄像,讓後人洞察當時生活、美學觀的投影。 在這個延續一千多年的歷史洞窟裡,遺留了中原、西域、印度、波斯文化的精華,雖然鑿洞的目的是爲了宗敎,但是宗敎卻是爲了成就人類精神上的完滿,也因此各種人類能力所能及的完美事物都成爲供養之物,而最直接表露人心底層虔敬之意的樂舞,當然也就成爲石窟壁畫相當重要的一部分。 近年來,「敦煌學」已成爲國際學者們挑戰時間,熱衷鑽研的一門學問,各種資料的挖掘、整理,都爲再現敦煌樂舞、探究那神祕而炫麗的古代文明而努力。今夏,蘭州將舉辦敦煌藝術的國際性學術研討,就在這群學者、藝術家們嘗試發現另一種表演形態的同時,我們也帶領讀者跨越重山萬嶺,一賞敦煌藝術。 時空的轉換亦從遙遠的千年切進了台北的舞台。十一年前雲門的舞劇《紅樓夢》由林懷民與賴德和合力編織。紅樓的龐大架構在舞影、音符中被拆解、被重組,層層疊現出藝術家心中的夢。而黃寤蘭的一場紅樓驚夢卻發現了,十一年後紅樓新夢面對的是新一代的舞者與觀衆,紅樓小説不再是大家拼貼紅樓的依據。不曾讀過紅樓,失掉了線索,或許給了舞者、觀者更大的想像與詮釋空間,但也給創作者帶來了另一種挑戰。 時間常是藝術提煉最靈驗的試紙。敦煌藝術也好,紅樓小説或是轉換成各種形式的戲曲、舞劇、音樂也好,總要經過代代不同角度的審視與挑戰,才能淬取精華。魏子雲看過不同的紅樓戲,不同聲腔的詮釋經過前後的對照、評比,是另一種看紅樓的觀點。 德國也在時空的舞台上做了戲劇性的演出,在圍牆的隔離下,不同的體制不但影響不同的思想,也形塑出文化特異性。兩德在統一之後成爲了歐洲擁有最多樂團的國家,但是上百個樂團卻有著截然不同的兩種聲音。到底何謂東德的聲音?今月前東德的柏林廣播交響樂團及著名的「東德指揮」庫特.馬索將帶領紐約愛樂來台,或許正好可給此地樂迷一個聆賞比較的機會。 林靜芸
-
編輯室
身體與表演
前一陣子「骨迷宮」來台全裸演出造成了不小的震撼,對於電子花車、牛肉場滿佈城鄕的台灣來説,這個震撼絶對不是視覺的,而是意識形態的。如今風波雖已過、話題已冷,但是留給國内表演藝術界的,仍有一些値得探討、反省的問題。 本期我們重新回到爭端發生的時空現場,在倒帶回顧過程中,檢視被當時媒體輿論喧騰所遮蓋、忽視的問題,希望在是非爭辯之外能提出一些看法與建議,以期能引起表演藝術法令面更深一層的探討。 另外,這個事件之所以引起大家的關注(換句話説,富新聞價値),顯示出舞台上的裸體仍被視爲對禁忌的挑戰。在美術、攝影的領域,裸體早已爲大家所接受,而表演藝術中的裸體卻仍處於戒嚴狀態。到底裸體在創作者的原始構思中有何種意義?從原創到作品的最後呈現,創作者如何在與演出者的溝通中貫徹其原始想法?我們除了探訪國内創作者及表演者對裸體演出的看法,另外也介紹了國際舞台上著名的演出實例,並從美學、文化的角度探討東、西方對裸體的觀點。希望能藉這次的事件,讓表演藝術界及觀衆對「裸體」做一次坦蕩蕩的面對。 肢體對表演藝術來説是一切形式的源頭,既使在音樂領域裡,仍舊講求如何讓肢體放鬆以期能帶出音樂的最大能量。而以展現肢體爲主的舞蹈更是透過一次次不斷對身體的發現,將肢體從表現歡愉之情帶入嚴格的學院訓練,之後,現代舞再從傳統芭蕾中掙脱出來,歷經瑪莎.葛蘭姆等人不同理論的實驗,到接觸即興著重的隨機性,「身體」在這一發展歷程中不斷地形變。 今月是現代舞大師瑪莎.葛蘭姆100歲冥誕。瑪莎將釋放出的肢體納入了一套完整的動作系統,威權一時,爾後從她門下出來的幾個天才學生的反叛、再反叛,將現代舞顛覆至如今多重的面貌。葛蘭姆的100歲,事實上也是現代舞發展的重要100年,在〈里程碑〉中我們將與讀者一起回顧葛蘭姆一生的重要片斷。 林靜芸
-
編輯室
編輯的演出
最近聽説一位報界的朋友因「體質」不適,再拾舊愛,重返雜誌的行列。 報紙與雜誌先天的性質不同,提供了讀者不同的思考空間。報紙的立即性,雜誌不及;雜誌佔的優勢便是其遼濶腹地所能提供的廣度與深度。換句話説,雜誌的先天體質是偏思考性的,無論對讀者或編者而言。 因此如何編一本有關「表演」,這樣一門瞬間藝術的雜誌?事前報導的資訊性與敎育性功能當然必須達到,但事後的評論更是一本雜誌平衡「宣傳廣告」的負責態度。因此在《表演藝術》裡,前一期的〈焦點〉與後一期的〈演評〉就如同雜誌的呼吸一般,維持著精神的脈動。 但是,〈演評〉卻是雜誌最難「表演」的一部分。舞台上的演出不是單一元素,一家之言唯恐失之公允,二元論斷更是大忌,如何呈現不同觀點,讓讀者從其間了解論者的美學觀,同時亦可拓展日後觀賞的角度,是編者「表演」的動機,但面臨如何避免特定讀者群──看過演出者,則更是編者的一大挑戰了。 在〈演評〉中,針對一場演出我們希望提供的不只是一個觀點,甚至不只是一篇評論,我們更大膽地讓演出者出場「對話」。這樣的安排或有交集,或無,但它能夠引起讀者(不限看過演出者)的回想與回響,而產生演出者、論者、讀者、編者四角錯綜的情節,完成一場心靈交會的共同演出。 前一陣子,甜蜜蜜地下小劇場的演出鬧翻了天,而彼德.舒曼先生受官方的邀請來台「補天」,其間報紙媒體軋上一角,轟轟烈烈的共同大秀一場,如今戲幕落下,圍觀看熱鬧的人潮已散,媒體工作者、演出者、路人甲、乙沈澱了心情、理出思緒,在雜誌的舞台上與讀者做一次眞正的心靈交會。 編者在台前幕後不斷地穿梭驗證,爲的是拉近表演藝術與讀者間的距離,培養讀者的「第三隻眼睛」,在鏡框舞台的演出中,看到更深一層的用心。 在這一期的〈台前幕後〉,本刊同仁一路跟監歌劇《卡門》的製作,從佈景工廠到裝台、彩排、演出,希望讀者能隨著我們的脚步闖入幕後一窺舞台演出的奧秘。 另外,在兒童節的四月裡,編輯部同仁亦改變身段、腔調,親自彩妝登台爲兒童們演出,介紹表演藝術中偉大的創作者與作品,並且隨著成長的軌跡,追踪、採訪了幾位老少愛樂族人,回憶他們的古典經驗。 林靜芸
-
編輯室
飛行的計畫
猶記去年文建會策劃的「世界戲劇展」,由俄國的高爾基劇團以奧斯托洛夫斯基的《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揭開序幕,首次讓台灣的戲迷們一睹了這個著名劇團的丰采及原味的俄國戲劇。今月,對俄羅斯文化乃至世界戲劇具有深遠影響的莫斯科藝術劇院亦將爲台灣的戲迷們帶來正宗的契訶夫鉅作《海鷗》。上世紀末,《海鷗》也就是在這個劇院起飛贏得了舉世的矚目。如今,遠渡重洋而來,拉近的不只是時空的距離,更是對北國文化的親切感。 本期的特別企畫單元,我們將爲讀者介紹俄國劇場的兩大巨擘,從莫斯科藝術劇院的創建人史坦尼斯拉夫斯基談起,介紹史氏所發展,亦是影響目前劇場甚鉅的表演體系,及深入契訶夫《海鷗》中的角色刻劃,並且帶領讀者至海鷗飛處,一覽莫斯科這座具悠久戲劇歷史城市的劇院,希望能乘著道次海鷗的翅膀爲讀者做一次詳盡的俄國戲劇巡禮。 沿著飛行的路線,我們進入了音樂的時空中,十九世紀下半葉,民族主義歷經了一個重要的發展階段,所謂的民族音樂不再只是德國傳統下的異國風情點綴,在俄國、捷克,經由一批音樂家的努力找到了新的民族創作語彙,而今年適逢這些「民族音雄」們──林姆斯基150歲冥誕、史麥塔納70歲、德弗乍克90歲,及楊納傑克140歲,在此我們爲他們立碑紀念。 《表演藝術》經過了一年多來努力的飛行,希望能在每一段新的里程中有一個新的航向目標,在狗年中,計劃陸續推出的新單元裡,將邀請、介紹「非職業」表演者出場,與我們分享不同的欣賞經驗,以讓藝術的空間更爲寬廣,不同的思緒能在此飛翔,不同的情感能在此交流。 林靜芸
-
編輯室
劇場與花
一片草地、一棵樹與一朶花給荒漠旅人的感受是大不相同的,草與樹引起的涼意或牽動的憩息念頭是現實的感覺,次而才有自由、輕鬆等等抽象的聯想;但是花,直接提供的卻是一種純粹精神面的滿足,而這樣的純粹被奉爲日本能劇藝術的最高境界。不同時代有著不同氣候、土壌的生存條件,也因此產生了不同美麗的花。異於能劇「花」的幽雅,「舞踏」在近代東西文化衝擊、反省之下,回歸本質、原始,它所開出的花卻是黑暗的、充滿原始之美。這樣一朶現代的、東方的、充滿内省精神的奇葩讓歐美劇場、舞界爲之驚艷。 華文戲劇研討會於去年在香港召開,各地華人戲劇創作者齊聚一堂,探討創作上各地區面臨的種種問題;而趁「'93中國小劇場戲劇展暨國際研討會」在北京舉行,台、港、大陸的小劇場工作者私下聚會,比對、交換三地小劇場的現況與心得。不論是正式的學術性研討或是私下的暢言,劇場界已跨出自己根値的土地,開始眞正的交流、擴大關心面。或許在劇場工作者不斷地「鬆動」土壌下,華文劇場能吸收不同的養料,早日開出美麗的花朶來。 小劇場是藝術家成長、反省、實驗及接受考驗的地方,「皇冠小劇場」成立九年,舉辦過六百場的演出,在這裡年輕藝術家嘗試以各種的形式來實驗他們的夢想,剛出爐的作品在「小廚房」裡接受品嚐,藝術家面對的不只是觀衆的直接挑戰,更是自己的信心考驗。以「各式各樣」爲名的第一屆皇冠藝術節回顧九年來在這個私人小廚房裡所實驗過的各種劇場形式的發展,這一朶朶的小花或許仍然脆弱,卻使人燃起對前景的期盼。 林靜芸
-
編輯室
生命的節奏
節氣的轉換猶如宇宙間無聲的節奏,默默地催促著大地換妝,悄悄地準備開始另一季的演出。時間的行脚踩踏著規律的節奏是支配萬物作息的鐘擺,歲末新春,花苞、嫩芽早已躱在乾枯的枝椏中蠢蠢欲現,蟲兒、鳥類也到處嗅察著春天的訊息。「春天的祭禮」該是一場萬物對天地的禮敬。 《春之祭禮》透過「巫師」史特拉汶斯基的指尖,在世紀更迭之際,以狂暴、紛亂的節奏觸發了「現代」藝術家的心靈、感官,使得音樂家爲之耳鳴目眩,舞蹈家爲之手足無措,新的美感次序以新的生活經驗重新建構,這一個世紀藝術家們的賣力演出該是人類對千年將屆歷史的一次禮敬! 《春之祭禮》音樂的顛覆性與不安,舞蹈的探測肢體張力,成爲現代樂、舞的濫觴。一世紀來的編舞家們在歷史的祭壇上以著自己對生命的理解獻舞。 在同一時間的東方,中國的知識份子也正尋著脈動的起落,想一起加入世界舞台的節奏中。趙元任先生以科學的精神,結合中國音樂的聲韻與文學的音韻美,創造出了一首首動人的藝術歌曲傳唱於世。在他一百零一歲冥誕之際,敎我們如何不想他對中國音樂的貢獻? 從歷史的舞台上,我們跳回到實際的現實中,一覽台灣的表演藝術生態。在繞過大半個地球介紹過西歐、北美、亞洲各國的文化補助政策之後,針對國内戲劇、舞蹈、音樂數十個演出團體的問卷調査及訪談中,我們期望呈現目前政府補助政策下演藝生態的樣貌及經營的現況,提供給關心表演藝術人士檢視文化政策時參考。 除此之外,「表演藝術生活資訊廣場」也在本期隆重開幕,從平面書訊的介紹到空中藝文廣播,我們希望爲讀者開闢一個三度的藝術空間。讓生活的節奏更多樣而豐富。 林靜芸
-
編輯室
文化的過程
自從兩岸交流以來,「觀衆」今年最飽眼福,除了政治舞台上雙邊交手,招術出奇外,幾次名爲「刼機」的「飛行觀摩」場面驚天動地,不但眞槍實彈地勞駕了大批臨時演員抵台演出,電視台也不惜巨資首度動用SNG衛星實況轉播,賣力配合。而在實際的舞台上,大陸的大型演出團體、一級表演藝術家也都在今年輪番登台。在這樣一個熱絡的表面下,雖然有人樂觀其成,也有人爲國内表演者的工作權益受威脅而憂心,但在熱度稍退的寒冬歲末,卻欣見一些對本土文化的反省正刺激著藝文工作者及觀衆。 十月上海民族樂團來台的演出展現了異於中央民族樂團「交響化」的風格,其江南藝術的特色運用在音色、形式處理的多元化上,不但激發了國内國樂界對台灣數十年來發展的自信,同時也肯定了發展本土地方風格的決心。而這樣一個比照也將在本月「浙崑」來訪及雅音小集的演出中,帶給我們另一次的省思。 在舞蹈方面,編舞家親身實地走入了少數民族的族群裡,走進了原住民的聚落裡,不論是岷江上游三千公尺山上的羌族自治區,或是台灣山巔水湄的不同部族中,以一顆誠懇的心去面對「支流」文化裡的眞,再也不是囫圇截形取貌,而在這樣一個「呈現原貌」的企圖背後,是一分人文的省思與關懷。 對少數族群、支流文化的關注不只發生在台灣,在紐約同性戀與女性主義的主題在劇場裡一再地被運用、討論,不因這樣的議題爭論性大,容易製造新聞,而是劇場,作爲一個檢視生命的鏡框,已觀照到現代人的另一種生活詮釋。 在時間的洪流中,所謂主流與支流文化,並非是一個穩定的關係。走向小傳統、地方鄕土、弱勢族群是目前藝術發展的國際性趨勢,它豐富了藝術創作的内容與外在多元的形式,但是在這樣一個面對、反省、再創的過程中,最重要的是一個知識份子如何以誠懇的態度去轉化其精神,而這麼一個過程誠如漢寶德先生所言,就是「文化」。 林靜芸
-
編輯室
節目氣象
如果把台灣的表演節目依音樂、舞蹈、戲劇分類,做成一個統計圖表觀察的話,可以發現類似天氣圖的有趣現象──從一月的「世界戲劇展」開始進入春雨紛飛的日子,繼而初夏的「雷雨」大作,牽引「大陸氣流」,帶來了一夏充沛雨量,不但大表演場所裡兩岸劇團互別苗頭,甚至出現大陸團來台對打局面,小劇場裡年輕的劇團也熱鬧滾滾地推出新作。但隨著秋天氣溫轉凉,戲劇節目漸進入「枯水期」;至於舞蹈節目則一向是「偶陣雨」型態,雖有雷雨雹──《九歌》、「澳芭」等大製作,零星累積雨量不多,也還不至面臨「休耕」;音樂類節目每月降雨量平均,但自九月開始即進入颱風季節,繼阿姆斯特丹音樂會堂管弦樂團、聖馬丁室内樂團之後,另一個暴風群就將在本月襲擊台灣。 小澤征爾在目前樂壇呼風喚雨,成爲最有希望角逐卡拉揚「敎父」遺缺的東方指揮。雖然他在美國奮鬥數十年,帶領著名的波士頓交響樂團,但也得通過了維也納愛樂的嚴格考驗,其「大師」的地位才有了背書,更加穩固。而維也納愛樂,一個所用的譜都經作曲家親筆眉批的樂團,「傳統」是他們的驕傲,不設常任指揮,所有客席的指揮如要博取樂團的好感與合作得憑賴眞本事,因此彩排時,雙方的「搏鬥」招數盡出,精彩絶倫。呂紹嘉目擊現場各家大師纏鬥過程,作了第一手的報導與詳盡分折。 除了小澤征爾外,亞裔音樂家近年來也紛紛躍上了國際舞台。早已列入大師名錄的馬友友,獲得蕭邦鋼琴大賽首獎的越南華裔鄧泰山,及以演奏古鋼琴(Forte Paino)而在近幾年紅遍歐洲的新加坡華裔陳萬榮,都將在本月份回到國内演出。尤其陳萬榮將演奏百年歷史的骨董琴,其琴音及特殊的詮釋,對於習慣現代鋼琴的聽衆來説,是個一新耳目的感受。 鍵盤樂器雖然外觀類似,都以指尖彈奏,但琴箱内却是機關重重,所牽引的機械裝置不同──或撥、或切、或敲──發出的音質與音色殊異,因而影響彈奏的技巧及音樂的詮釋。除了對這些骨董級鍵盤樂器作一介紹外,我們也探訪了國家音樂廳的鋼琴室,在調音師的解説下,了解現代鋼琴不同廠牌其間的性格與特色差異。 另外,十一月是俄國作曲家柴可夫斯基逝世的一百周年。音樂家一個世紀前的神秘死亡,留下了疑點處處,從他的信札、後代口中的査證,「眞相」的公布震驚了柴氏樂迷。然而眞實雖然戳破了「偶像」神話,但却更貼近現世的人心,絲毫無損藝術的偉大;重新聆聽柴氏音樂中所傳
-
編輯室
生日願望
十月,對《表演藝術》的編輯室而言是個特別的日子,從搬進第一張椅子在此整建闢「室」,十二個月來編輯同仁們或熬夜趕工打地鋪,或讓自己日夜湮没於稿堆中,而不知晨昏,不辨日月,回首這斬荆劈棘的來時路,的確是個辛苦的歷程。而《表演藝術》也就像個嬰孩般,在這段路程中蹣跚學步、呀呀學語,没有前例可尋,没有範本可供參考,如何讓時間的表演藝術轉移到平面空間精采呈現,全依賴同仁們的摸索,及文化界朋友所給予的建議與鼓勵。 十月,《表演藝術》周歲生日的今天,對我來説卻是個沈重的開始,這篇〈編輯室〉也是個沈重的報告,因爲實地的編輯室裡,黃總編輯碧瑞及與我有數月「革命情感」的另位文稿主編閻鴻亞必須暫放下編務工作,而由我與其他伙伴們繼續看護這剛站穩脚步的「孩子」,一方面心中惶恐自己如何擔得了如此重任,另方面深怕有負黃總編輯所託及各界期許,而戰戰兢兢。在《表演藝術》一歲生日吹熄蠟燭之前,我悄悄許下心願,希望在未來的日子中這本雜誌能在大家繼續的愛護與支持下,茁壯成長。 這個月裡,編輯同仁們心中忙著學習「獨立」,手上忙著料理生日菜單,起初有點兒慌亂,但一年累積下來的編輯經驗與團隊默契終究發揮了效果,不但工程浩大地把從創刊號至第十一期的雜誌依單元及作者分類索引,以供讀者査閲資料參考,同時更將報導的觸角伸向了南半球。 澳大利亞,一個没有傳統綑縳的國家,其文化的發展一如南太平洋的火山活動,不斷地爆發熱力。原始與現代,在這裡盡現原色,歐洲與亞洲的影響在這裡交融,即將來台的澳洲芭蕾便是從這樣一個移民性格強烈體質中發展出來。回溯「澳芭」歷史,我們索尋到了古典芭蕾的不同流派是如何在這塊樸質的土地上著牀、融合,並向世界舞台展現她自己的姿態。同時我們也爲文介紹了芭蕾的現代流變,看現代芭蕾在二十世紀革命洪流中,在顚覆與傳統的拉鋸中,如何發展出與現代舞抗衡的新美學。 另外,在玉山山區的特富野、達邦聚落裡,隨著串串金黃小米的收成,鄒族族人們以感激的心及虔誠的祭儀表達了對天地的謝意,儀式中的歌舞不是豐收的狂歡,而是與天地的感恩對話。我們的編輯同仁們也特地親自驅車進入部落,去感受那一份豐年祭中易被人忽略的虔靜氣氛。 山巔水湄,原住民的文化在澳洲大陸因著政府的政策有了保存與創新的多樣風貌發展,而成爲澳洲文化鮮明、獨特之處,反觀台灣原
-
特別企畫 Feature
交響曲,英倫變奏 倫敦樂團的經濟奇蹟
倫敦的淸晨,踢踢踏踏的馬蹄聲在金融區的巴比肯表演中心(Barbican Centre)響起,蘇.馬勒特小姐每天戴著安全帽、脚上套著及膝馬靴,精神昻揚地騎著馬來到倫敦交響樂團(London Symphony Orchestra)上班
-
名家訪談
美麗.敏捷.靑春與汗水 專訪美國舞蹈金童帕森斯
六月十至十三日,國家劇院出現了滿場的歡笑,帕森斯舞團帶來了一連串的驚奇,令在場的觀衆「目不暇給」,從幽默的〈信封〉、〈睡的硏究〉,令人沉思的〈命運〉,充滿機智與敏捷的〈捕捉〉,到靑春洋溢的〈納辛門多〉,帕森斯展現的才氣令人由衷讚嘆。本刊特邀請舞蹈家羅曼菲爲讀者訪問這位目前走紅美國舞壇的金童,一探其成名背後的甘與苦。
-
英國篇
保持距離? 英國政府「給」的藝術
倫敦,在一般遊客的眼中閃耀著的也許只是舊日帝國餘暉,但對於藝術老饕來說,它就像一個發出陳年酒香的老甕,醉人的藝術氣息不斷地自百年的酒吧、不起眼的紅磚劇院裡散發出來,飄散在街頭巷尾。每天上百場的演出,不論露天、室內,下午場到通宵達旦令人目不暇給,在外表灰暗的城市中隱藏著的文化熱力是英國人的驕傲,也因此英國人對加入歐市文化部的推動及開放藝術市場猶豫再三,「當一切都統一了,除了文化之外還有什麼可以保留國家的特色?」
-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藝術家的「敎子偏方」 專訪舞蹈家庭.音樂家庭.戲劇家庭
「給孩子最好的!」這樣一句廣吿詞點出了許多爲人父母者的心聲。除了提供下一代毫無匱乏的物質生活之外,只要知道還有什麼可以使孩子「不會變壞」,或者「不輸在起跑點」的法子,做父母的就像是得到一劑「敎子偏方」,音樂班、舞蹈班、美術班就在這樣的供需條件下產生了。自詡現代派的父母不再爲自己藝術失學而不安,才藝班成了父母的最大安慰。 但是,藝術能力不會得自偶然,而有遺傳與環境上的條件。雖然遺傳的機率不一定是百分之百,但基因仍然是一個先決條件;環境則指後天培養,但不侷限於敎室。因此,藝術家一定比一般父母占盡先天與後天優勢嗎?藝術家的子女是否理當繼承衣缽或靑出於藍? 在四月,這樣一個溫馨的親子季節裡,我們登門走訪了國內藝文圈裡的舞蹈、音樂、戲劇家庭,一探各家的第二代「成品」,索尋藝術家有沒有秘而未宣的「敎子偏方」。
-
面對大師
與卡瑞拉斯同台詠歎 訪三位女高音林惠珍、邱玉蘭、廖雪眞
與巨星同台演唱是什麼滋味?興奮!緊張!二月二十四日卡瑞拉斯的音樂會,雖然寒風細雨,廣場上近兩萬名樂迷與場內滿座的聽衆以最大的熱情「贊助」了當晚與卡瑞拉斯同台演出的三位本國女聲樂家,而她們的精采表現也博得了大家的讚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