貢幼穎
-
焦點專題 Focus
偏食行為裡的「好事清單」
忘了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終戰70周年還是75周年的那一年,有一天晚上我打開電視,第四台現在已看不到的National Geographic(國家地理)頻道和隔壁Discovery頻道都在播二戰的紀念節目。 Discovery播的是一個重現某登陸戰役的戲劇影片;我一邊看一邊想「哇!這拍攝預算應該很多吧!」,場面裡每一個年輕士兵演員的服裝造型、每一發槍砲彈火的炸裂,都可見製作的考究逼真。而National Geographic正在播的,則是一位垂垂老矣的二戰老兵訪談,偶爾穿插還是年輕小伙子時的黑白照片。 我手中的遙控器一下子按左一下子按右,大腦自動把兩個頻道的內容混成一個腦中重剪重播的節目。但終究,我停在了National Geographic頻道,因為我看到講話緩慢的老爺爺,放在膝蓋上的兩手緊緊互捏著;導播應該也注意到了,畫面特寫停在他的手上。 從事藝文工作20餘年,大約10年多前,我的美學口味開始轉向,對於那些真實和人構(人造+虛構)互相牽制的計畫、那些邊看會邊想「他說的是真的(吧)」的作品,經常怦然心動感到「好有趣喔」。我開始與玩心比我更大的戲劇或視覺背景朋友們,嘗試將「日常」作為主要的協作者,做一些不易被定義類別的展演。看著無論是無意間流露或有意識編排過後呈現出來的真實,我偶爾會想起上述那次看電視的經驗。 我成為一個偏食的觀眾和工作者。當然以觀眾的身分來說,只要荷包+時間+腦力的胃納量都足夠時,我還是會被不同口味的作品吸引,快樂地進食。而以工作者的身分來說,雖然自己也知道偏食行為真真切切是在跟自己的荷包和老年生活過不去,但因為過程中經常出現一些讓我感到腦中多巴胺分泌的時刻,所以有點上癮不想放棄。 回想這些快樂賀爾蒙噴發的經驗,這裡我想來幫自己列一個「好事清單」,想想到底是哪些事持續誘惑我偏食和挑食。 好事1・我因此進到了平常不會主動去,或是去不到的地方 例如在柏林博物館明亮乾淨的地下進貨區,我看到工友大叔以自力造屋精神,自製出鋪滿整個地下室天花板的鴿子防禦網。 或是在休市的昏暗市場一角,突然遇見一位佝僂著背的阿姨,一個人一盞燈一把剝豬皮的刀,不知已重複同一個動作多久,
-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邀素人談「性」 窺情慾素描生命風景
兩廳院新點子實驗場將於七月底推出的最後一檔作品,為加拿大哺乳動物潛水反射反應(Mammalian Diving Reflex)製作的《我所經歷的性事》。這個至今已經在世界多國演出的作品,以創作者達倫.多奈爾(Darren ODonnell)領軍,廣邀各地六十五歲以上的素人參與,藉由自身成長階段中私密情事的故事分享,由人生經驗,帶在地的文化背景與歷史脈絡;但也因演出地點、參與人物的改變,人們所身處的社會環境各異,即使聊「性」也總不相同,更突顯了這個作品的獨特之處。本刊特別邀請多奈爾進行專訪,談談他在這許許多多的製作經驗中,看見了怎麼樣的風景,又是如何引導素人對觀眾敞開心房,揭開那些只屬於自己的秘密。
-
特別企畫 Feature
透過創意行動 培養藝術接班人
加拿大「哺乳動物潛水反射反應」劇團(MDR)的藝術暨研究總監達倫.多奈爾,與一群因該團製作《兒童美髮師》而結緣的青少年合作,他們以「多倫多之子」的非正式名稱,和劇團共同創作了十數個大大小小的計畫,十年下來,MDR甚至宣布將在二○二五年將劇團交棒給這群「多倫多之子」,對MDR來說,這個「接班人計畫」背後的長遠心機,其實是要替多倫多的藝文圈培養接班人。而這十年的經驗,也陸續擴散到世界各地
-
特別企畫 Feature 現象2:藝文界串聯發聲,僵化法規也鬆動?
創意再多也難一路通 法條關卡仍待正視解決
因為自然而然劇團邀請波蘭劇作家瓦恰克來台教授編劇工作坊,無法得到勞動部發給工作許可而遭判罰款的事件,引發媒體關注與藝文界要求改變的呼聲,文化部遂主動出面與勞動部溝通,並建立了以後的會商機制,而可能需要解套的,還有非制式空間的使用認定、補助核銷的繁瑣規定等。陋規雖有了鬆動跡象,但修法腳步仍須加快,才可能追上民間活力與靈動性,否則創意再好,仍可能連連碰壁。
-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開始做菜吧!」 面向社會從劇場起步
邁入第十八屆的德國「衝動戲劇節」,成立初衷就是要當德語圈獨立劇場的發聲平台,而其策展原則是「探討政治與藝術的關係,並在此脈絡下呈現創作者們多元的美學、紛異的命題、多樣的策略。」今年活動於六月中旬在杜塞朵夫舉辦,演出中引起最多討論的是《製造藝術政策!》,邀請當地各政黨人士及文化部代表,齊聚發表文化政策,是一場由政治人物、主持人、演員、樂手、觀眾、學者小組,共同作為表演者串起的政治實境秀。
-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相信藝術 讓改變發生
創立於一九八一年的老牌綜合性藝術節「倫敦國際戲劇節」,除了有劇場鐵粉翹首期待的國際巨星型作品,也有不少與在地社會緊密結合發展的創作,如今年邀請澳洲「繞著轉新馬戲團」在倫敦老墓園演出希臘神話奧菲歐的故事,也有與民眾直接交流對話的《同理心博物館》;而本屆最富有社會參與野心和企圖的,當屬和加拿大劇團「哺乳動物潛水反射反應」合作的五年計畫「提升者」,邀移民社群為主的托登罕地區兒童參與,期待讓孩子成為下一代的多元創意人。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專訪比利時資深表演藝術策展人
弗莉雅.蕾森 我們是藝術家與觀眾之間的橋梁
曾發掘過重要藝術家如舞蹈家威廉.佛塞、劇場導演卡斯鐵路奇、編舞家布拉德勒的弗莉雅.蕾森,是比利時資深藝術節總監及策展人,六月初應邀來台擔任第十四屆台新藝術獎的國際決選評審,本刊趁此機會進行專訪。在訪談中,她表示,身為藝術總監或策展人,重要的是「要相信藝術的力量、相信藝術家。」「要盡一切可能讓藝術家被看見,讓藝術家和觀眾相遇,在觀眾身上下功夫。」
-
達人推薦 本月我想看
西薇.姬蘭 PUSH
今年四月西薇.姬蘭(Sylvie Guillem)第一次來台,那時我錯過了,但心中一直記著多年前在國外看到她和阿喀郎.汗(Akram Khan)合跳的《聖獸舞姬》Sacred Monster。姬蘭修長的雙腿攀纏在阿喀郎朗腰間,在暗藍色燈光的映照下,舞動的身體就像一股有自我意志的輕煙。 看心智和技巧都已臻成熟頂峰的演員或舞者演出,真是一大享受。我也想起前年赫佐(Christian Rizzo)在實驗劇場演出的作品《伽里尼1545在楓丹白露》b.c, janvier 1545, fontainebleau。擔綱的舞者茱莉.吉柏(Julie Guibert)那時卅八歲,同樣算是高齡舞星的她,在純白空間裡優雅從容,緊緊抓住觀眾目光。 九月要在台灣演出的PUSH,當年是姬蘭主動向羅素.馬利芬特(Russell Maliphant)邀舞。馬利芬特遲疑了很久,因為那時他四十二歲,正想專心編舞不要表演了。但開始排練後,出乎兩人意料,他們的身體和默契一拍即合。 我想這一對擁有超凡身體控制力,又愉快享受彼此的共舞組合,必將散發出讓觀眾身心靈都舒暢的能量。今年姬蘭四十九歲,馬利芬五十三歲,要看這支舞就是現在。
-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翻轉城市新「視」點 在地人也驚嘆!
每三年舉辦一次的德國「世界劇場藝術節」,今年五月下旬至六月初在工業城市曼海姆舉辦,總監之一的李林塔爾表示「對真實歇斯底里的渴求」是他一以貫之的策展理念,這次結合城市特色及居民參與,推出的兩個現地/限地製作:與曼海姆居民合作的戲劇聯展「公司計畫」及公共空間臨時臥房建築計畫「好爛好爛的旅館」,讓參與者得到非常獨特的觀演經驗,市民更可從不同的角度認識自己原本熟悉的城市。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環遊世界 參加好玩藝術節
要說到主題特色鮮明的藝術節,國際上更是充滿琳瑯滿目、奇想妙點滿天飛的藝術節慶,請準備好你的藝術護照,拿好你的想像力機票,搭上我們「PAR狂想號飛機」,跟著四位藝術節達人,環遊世界去「玩」藝!
-
特別企畫 Feature 取之於民 用之於民,沒有你就不行
瑞士 堡壘藝術節
堡壘藝術節推出的節目,不是劇場裡結合了精準燈光與音樂cue點的古典戲劇或舞蹈,而是以「表演」或「行動」為主,需要觀眾參與,甚至和觀眾一起完成的計畫。舉辦的地點除了精神象徵的堡壘、舊時軍火庫、改建為藝術中心的舊車站Ancienne Gare,還有小鎮內的市街及公共空間。二○一○年堡壘藝術節預計於六月廿一日至七月六日間舉行,將再次展現藝術節「人親土親」的策展信念。
-
特別企畫 Feature 走進人家去看戲 打開你對「偶」的想像
荷蘭 多德列希特市偶戲節
多德列希特市偶戲節是荷蘭境內最重要的偶戲節之一,除了一般常見的手偶、懸絲偶、光影戲之外,藝術節將「沒有畫上眼睛鼻子嘴巴」的物件與人體的互動,或甚至動畫,也納入節目表中。另一項特色,就是將整個小巧玲瓏的多市,作為藝術節的舞台。每年它有三套利用當地私人住宅演出的系列節目,還有一個運河遊船的節目《小艇絮語》,都與當地居民和環境緊密結合,也是讓外來的偶戲節訪客最感新鮮的地方。
-
特別企畫 Feature 風吹草低見牛羊,還有演員舞者在其間
荷蘭 屋若藝術節
「屋若藝術節」定期於每年六月中舉辦十天,二○一○年將是第二十九屆。每年在這十天之中,整個島會變成藝術家的展演舞台:穀倉、牛棚、森林、濕地、沙丘、市街、酒吧、防空洞,大約有六十處地方,從早到晚上演著大大小小的戲劇、現代舞、歌劇、音樂會等活動。
-
研習營
七月,大家作伙來跳舞
今年已邁入第三屆的台灣國際舞蹈營,在課程方面不但越來越多元,而且順應潮流,也增開了近來頗受歡迎的街舞與踢踏舞;在參加學員方面,也發現有越來越多非科班出身的肢體工作者來上課,加上他國師生的參與,一個多元活潑的舞蹈交流環境就此成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