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司計畫」之「工業區之旅」,第五站:資源回收場,創作者Markus&Markus。(Christian Kleiner 攝 世界劇場藝術節 提供)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翻轉城市新「視」點 在地人也驚嘆!

看2014德國「世界劇場藝術節」

每三年舉辦一次的德國「世界劇場藝術節」,今年五月下旬至六月初在工業城市曼海姆舉辦,總監之一的李林塔爾表示「對真實歇斯底里的渴求」是他一以貫之的策展理念,這次結合城市特色及居民參與,推出的兩個現地/限地製作:與曼海姆居民合作的戲劇聯展「公司計畫」及公共空間臨時臥房建築計畫「好爛好爛的旅館」,讓參與者得到非常獨特的觀演經驗,市民更可從不同的角度認識自己原本熟悉的城市。

每三年舉辦一次的德國「世界劇場藝術節」,今年五月下旬至六月初在工業城市曼海姆舉辦,總監之一的李林塔爾表示「對真實歇斯底里的渴求」是他一以貫之的策展理念,這次結合城市特色及居民參與,推出的兩個現地/限地製作:與曼海姆居民合作的戲劇聯展「公司計畫」及公共空間臨時臥房建築計畫「好爛好爛的旅館」,讓參與者得到非常獨特的觀演經驗,市民更可從不同的角度認識自己原本熟悉的城市。

德國「世界劇場藝術節」(Theater der Welt),每三年舉辦一次,發起單位是「德國國際劇場組織」(Internationales Theaterinstitut Deutschland),每一屆在不同德國城市舉行,有不同的策展人。主要資金來源包括主辦市的市政府、邦政府,及德國聯邦政府的文化部門。

今年是世界劇場藝術節第十三屆,五月廿三日至六月八日在德國西南部的曼海姆(Mannheim)舉行。本屆由曼海姆國家劇院的藝術總監Burkhard C. Kosminski,及戲劇工作者李林塔爾(Matthias Lilienthal)掛雙總監,李林塔爾也是二○○二年世界劇場藝術節的節目總監。從本屆邀演的節目,甚至有美國網路維權人士Jacob Appelbaum的開幕演講,可以看出李林塔爾的強烈個人色彩。

李林塔爾二○○三至二○一二年間擔任柏林HAU劇院(Hebbel am Ufer)藝術及營運總監,二○一五年將接任慕尼黑室內劇院藝術總監。他在過去數次的訪談中自承,「對真實歇斯底里的渴求」是他一以貫之的策展理念。這尤其展現在本屆藝術節最受矚目的兩個現地/限地(site-specific)製作:與曼海姆居民合作的戲劇聯展「公司計畫」(X Firmen),及公共空間臨時臥房建築計畫「好爛好爛的旅館」(HOTEL Shabbyshabby)。

工作的城市如何變成文創的城市?

曼海姆人口約卅二萬,河港運輸量為德國第二大。戴姆勒集團長久以來在此設廠組裝車輛,河對岸的化工企業巴斯夫(BASF)擁有德國最大的化學工廠。「公司計畫」的戲劇顧問佛爾茉(Nadine Vollmer)說,居民朝九晚五的生活型態,以及「空氣中產品的氣味」,讓人清楚意識到,這裡是一個「工作的城市」。佛爾茉表示,市政府這幾年積極扶植文創產業,企圖增強創意城市的形象。「公司計畫」想探討工業起家的曼海姆,可以多麼轉型為一個文創城市?

「公司計畫」的前身是李林塔爾在二○○二年世界劇場藝術節發明的「公寓計畫」(X Wohnungen)。兩者的創作與觀演形式非常類似:觀眾兩人或四人一組,拿著主辦單位發給的路線指引,在城市裡行走兩個半至三個小時,尋訪路線上七個各十分鐘的小展演。「公寓計畫」的小展演發生在真實的民宅公寓內,而「公司計畫」則在工作場所。重點是:這些小展演都是藝術家和該處生活或工作的人們,一起發展出來的作品。李林塔爾表示,「公寓計畫」是對人們私領域的偷窺,而「公司計畫」則像是對整體社會進行研究的工具。

「公寓計畫」曾受邀至國際數十個城市易地重製,本次可說是第一次變體,並一口氣策畫了三種路線,涵蓋工業與後工業之對比,分別是:「工業區之旅」(Tour Industriestraße)、「內城之旅」(Tour Quadrate)、「大公司SAP之旅」(Tour SAP)。

「工業區之旅」  一趟令觀眾毛孔大開的五感體驗

曼海姆的工業區集中在西北方的河港邊,難民庇護收容所亦在該區。整個「工業區之旅」在藝術家們的詮釋之下,成為一趟令觀眾毛孔大開的五感體驗。

寢具工廠漆黑的小房間,陌生的觀眾肩並肩躺在柔軟的床上,工作人員幫大家蓋好被子,擁有美術及應用戲劇背景的創作者Julia Krause和Jens Heitjohann以幻燈老照片和環場音樂,講述這家一百四十年老字號公司和全球化奮戰的故事。

在超大型資源回收廠裡,觀眾喝下的辛辣白干,據說曾是某個家庭棄置的半瓶酒,輸出至羅馬尼亞蒸餾再蒸餾後,回到德國變成純淨的新酒。Markus&Markus劇團介紹一種不為人知的經濟模式。

曼海姆工業區被旅遊服務中心小姐形容為「晚上不要一個人去那裡」,但「公司計畫」讓觀眾一窺了可能永遠不會認識的隔壁世界。

「內城之旅」  進入充滿活力的移民區

回到市中心熙來攘往的購物街,只一個轉彎,繁忙的街景開始不太一樣:露天雅座飄來的是土耳其烤肉香,觀眾報到的咖啡店坐滿打撲克牌的大塊頭中東裔男性,只有藝術節的工作人員是唯一的女生。曼海姆的居民來自一百七十個國家,38%為非德裔人士。「內城之旅」帶領觀眾進入這個充滿活力的移民區。

男子理髮廳裡,觀眾被奉上一杯傳統土耳其茶,澳洲聲音藝術家Damian Rebgetz身著體面的白西裝,以主持人姿態訪問正在工作的理髮師、櫃檯後笑嘻嘻的老闆,偶爾也將麥可風交給觀眾發問。電視裡播放的音樂MV,由理髮師們輪流演出。藝術家將這十分鐘的光環交給這些日常生活專家,替自己和觀眾都找到一個自在的方式,融入這個充滿友誼、競爭、階層的真實版「決戰三千髮絲」。

婚紗店裡,一襲襲如夢似幻的禮服及婚禮用品掛滿店內,工作人員提醒觀眾不要拍照,因為這一區競爭激烈,不能冒設計被抄襲的危險。戲劇工作者Ersan Mondtag讓觀眾戴上耳機自由參觀,聆聽女老闆自述的打拚過程。每天放學後就來店裡寫功課混時間的十歲妹妹,在貼滿明星海報的小房間,載歌載舞唱著對愛情和婚姻的憧憬,歡送觀眾離開。

許多內城的商店為家族經營,它們往往不僅是工作場所,也是生活和社交的場所。公領域和私領域的介面,在這裡呈現出一種浮動的概念。

「大公司SAP之旅」  思考未來的「工作」是什麼?

「大公司SAP之旅」則帶觀眾前往全球企業軟體公司SAP的總部。位於鄰近小鎮Walldorf的總部,園區內綠樹扶蔭,看不到一般觀念裡的廠房,只有一棟棟現代化的辦公大樓、餐廳、托嬰中心、訪客宿舍等。和其他兩條「公司計畫」路線讓觀眾自己按圖索驥不同,這次是由SAP員工帶著每梯次八位觀眾在大大小小的會議室、交誼廳之間穿梭,員工自己也成為看表演的觀眾。

其中一個「現場」表演在可以四方通話的視訊會議室舉行。身處三個不同房間內的樂手,透過指揮的視訊,為第四個房間內的觀眾們演出一場小型音樂會。創作者Ari Benjamin Meyers以這場未來交響樂的幻想雛型,探索音樂的表演性和非物質性。值得一提的是,其中一些樂手是SAP的員工。SAP的員工可以將部分工作時數花在志工工作上,因以可以參與「公司計畫」連續四天的演出。

大部分觀眾其實說不清楚SAP的產品到底是什麼,只知道關鍵字是「企業、軟體」。「大公司SAP之旅」希望人們思考:二○五○年時的工作像什麼樣子?我希望小孩生活在這樣的社會嗎?

《臨時工》  讓人體驗資本主義下的無可脫逃

在三趟旅程中,最令人難忘的是「工業區之旅」倒數第二站的作品《臨時工》Arbeiterstrich。這個字是「工人」(arbeiter)和「線」(strich)的結合,指的是移民裡的打零工現象。自從歐盟開放各國邊界以來,大量經濟弱勢國移民湧入強勢國討生活,許多人每天清早聚集在城市裡的特定地點,等待臨時雇主到這裡選中他們去做一天或幾天的粗活。這個字跟德文「街頭性交易」(auf den Strich gehen)有語意上的連結,auf den Strich gehen本義是「沿著線走」,阻街女郎沿著馬路邊的白線或站或走,等待恩客上門,跟臨時工等著被挑選的情形非常類似。

這個作品以一台廂型車載著觀眾,來到一個名為Quartiersplatz Jungbusch的小廣場。乘客從車上播放的錄音得知:這個小廣場是本市打零工的移民,每天一大早聚集的地方。廣場空地上用白線畫了一個大圈。兩名穿著清潔服的工人,一人在白圈的一端用白油漆畫線,另一人則在另一端清除剛剛畫上的白線。他們就這樣不停地一人畫線、一人除線,就像神話裡永遠都在推巨石上山的薛西佛斯。

目前正在唸戲劇碩士的創作者Julian Hetzel,依循這個人肉市場的方式,一大清早到這裡挑選「演員」。兩名保加利亞的移民同意每天六小時在小廣場做畫線除線的無意義工作。對他們來說唯一有意義的應該是,藝術家付給他們八點五歐元的時薪,比平常的二至六歐元高。八點五歐元是德國今年四月一日剛通過的法定最低工資時薪,預定明年開始實施。

參與這個作品,是特殊的感受。藝術家在兩個工人正前方擺上四張椅子,讓觀眾像在美術館坐著近距離欣賞牆上的作品。根據觀察,大多數觀眾待了兩三分鐘後就起身離開,儘管他們有十分鐘可以坐在那裡。離開可能因為無聊,也可能夾雜著些許不安。因為坐在那裡時,很容易聯想到:這兩個工人之所以在眼前做著世界上最無聊的工作,一部分原因就是因為自己——在這巨大的資本主義食物鏈裡,沒有人可以置身事外。

這個作品也是策展人李林塔爾最喜歡的作品之一,因為它「把不知名的地方和人們視覺化,讓他們被看見。」

「公司計畫」三條路線、三種氣質,同樣都讓真實介入藝術。旅途上的找路過程和城市景觀,也共同構築了整體作品,一層層堆疊,提供極端個人化的觀演經驗。

「好爛好爛的旅館」  讓熟悉的城市變陌生

藝術節的另一個曼海姆專屬策展計畫「好爛好爛的旅館」,邀請觀眾一晚上花廿五歐元,入住出現在城市各角落的臨時小房間,企圖翻轉市民對城市的觀察視角,讓熟悉的城市變陌生。

「好爛好爛的旅館」由藝術節和柏林的raumlaborberlin建築實驗事務所合作,公開徵件。入選團隊需至曼海姆親手建造可讓人入眠一晚的小房間。主辦單位徵件時開宗明義便說,建材需使用曼海姆的「垃圾」,也就是回收的資源。也提供少許製作費給團隊:兩百五十歐元。

在並不寬裕的製作條件下,仍有約一百卅件企畫參加徵選,最後廿二個企畫案出線。評審對於小房間的遠觀和近玩一樣重視,企畫必須對所在環境提供不尋常的觀看角度,與市容構築出特殊風景,內部設計也要考量到使用者的夜眠和晨起體驗。

在此概念之下,出現了許多令人發噱的瘋狂房間,難怪所有「好爛好爛的旅館」每天客滿。

例如購物中心正在施工的外牆裡,隱藏了第十二號房間《替代舞台》Statttheater。行色匆匆的行人只會看到工地外牆有一面大鏡子,要蹲得非常低非常靠近,才會發現原來鏡子是一面落地窗,而鏡子裡還有空間。睡在裡面的房客以「我看得見你但你看不見我」的安全戰略位置,躺在床上欣賞來往的男女老少。

而來自柏林的五人團隊,切割七個大型玻璃回收筒,在市集廣場上搭建了第十五號房間《圓頂睡堂》Schlafdom。房客半夜進房時廣場上空無一物,早上踏出房門時已身處忙碌的小販和客人之中;作品達成了「睡著和醒來在不一樣地方」的原始企圖。

「好爛好爛的旅館」和「公司計畫」將曼海姆轉化為一個公眾的劇場,兩者皆由藝術家以外來者的身分,結合在地人的真實生活創作。這兩個「內神通外鬼」的計畫,邀請觀眾進入後回望所處的大環境,非常在地化又全球化,令人難忘。

藝術家請回答-張擎佳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
藝術家請回答-吳珮菁 等你來提問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