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季紋
-
焦點專題(二) Focus
劇場編劇的IP挑戰—向宇宙提案一
IP旋風近幾年橫掃各國文化創意產業,一個故事的創意,在某種形式載體上被認知、關注,接著在各種形式平台中變形,影響力如漣漪般向外擴散那麼,什麼是IP?IP概念目前如何被運用?以劇場來說,一般的改編與IP的改編有什麼差別?台灣目前有「劇場IP」嗎?台灣與世界他國的IP運用現況又是如何?
-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中國戲劇的一代傳奇
提到「老人藝」,指的就是人藝的第一代藝術家,也包含了對於他們藝術成就與人品風骨的敬意,以及讓人津津樂道的藝界傳說。不僅導演、編劇俱是文人中的翹楚,演員的文化水平也很高。可說是第一代演員的創造形成了「人藝學派」,但當年的輝煌,可能也是當前人藝的牽絆。
-
特別企畫 Feature
星光加持助聲勢 資源跨界新契機
韓國的音樂劇產業相當蓬勃,除了觀眾人口眾多,更重要的是明星的參與加持與商業資源的不吝投入,甚至連國防部都徵召服役中的韓流明星來演出音樂劇,替國家「發聲」。對於這種「外來劇種」,除了引進原版演出,購買海外版權然後在地化,或自製原創劇目,都是韓國人駕馭音樂劇的方式,甚至大舉投資興建專門為音樂劇演出的劇場,或結合新科技開發新型態的節目,讓這塊大餅愈來愈大。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婆媽三寶外的秘密武器——韓劇篇
從婆媳爭鬥的婆媽劇、演員貌美背景富麗堂皇的偶像劇,到製作精緻講究的歷史劇打造「韓流」的主要功臣韓劇,日新月異推陳出新,擄獲許多台灣觀眾的心,而看到網路點播平台的未來趨勢,韓劇乘勢而上,甚至出現了專門針對網路播出設計的劇集。
-
回想與回響 Echo
中國年輕劇場人 帶著紙手銬跳舞
中國年輕的創作者已漸漸摸索出一套「帶著紙手銬跳舞」的方法,左擋審查、右進資金。他們的前輩到現在可能還在做一些干犯禁演我亦獨往的戲,但他們卻好像與審查、金主、觀眾形成了一種奇妙的默契,演出後也幾乎無惡評。他們真的極具才華,也站上了文化消費在中國的浪頭。公營劇團與民間戲劇之間的那一條界線,未來也會隨著劇目的合作與人才的流動,變得愈來愈模糊。
-
藝號人物 People 中國劇場導演
黃盈 讓觀眾看懂、感動 是做人起碼的道理
來自北京的黃盈,是二○○三年SARS風暴之後、北京劇場創新風潮中崛起的新一代導演,繼前年的《黃粱一夢》,這個月將帶著演超過百場的《未完待續》再度訪台。不同於其他導演呈現艱澀哲學思維與尖銳社會批判,他的作品平易近人,讓觀眾可以「輕鬆」看,他說:「藝術家這種頭銜只是自封的,每個人都吃喝拉撒,只是藝術家的工作比較具創造力而已,所以也別「端著」,要讓觀眾看懂、感動,這是做人起碼的道理。」
-
焦點專題 Focus
從僵固到流動 從藝術到商業
中國的小劇場運動很快將邁入三十年,年過七十的大導仍有新作問世,中生代的導演們確立了風格,新生代的導演們則在剛剛開放的市場中試水溫。北京的小劇場戲劇會怎麼走?資金倒不是問題,而是要看這些獲得資源的創作者,最終的藝術選擇。
-
焦點專題 Focus
孟京輝 形式實驗不斷 最具票房魅力
作為中國早期的「先鋒派」導演之一,孟京輝卻能在不斷的劇場形式實驗中,發展出驚人的票房魅力。他的作品多以形式進行一種擦邊球的挑釁,諷刺中國人習以為常的假道學;更能以突破傳統主題的作品,吸引更多年輕觀眾的心。現今他更涉足劇場經營,擁有檔期與場地的主導權,除了讓他創作上更有發揮空間,更有利於栽培新一代的劇場演員。
-
專輯(二)
是教育傳承,也是傳統推廣
國立戲專經營的「碧湖劇場」,雖然創立源起的確是以觀光戲為重點,劇目安排上也選擇適合國外觀光客的內容,但近年來卻也成為國內中小學「藝術與人文」課程最受歡迎的校外教學地點,使這個劇場不但可讓青年演員有機會演練,在讓觀光客體會戲曲文化外,也成為戲曲教育向下扎根的據點。但要讓國外觀光客能更深入體會戲曲傳統,詳盡的解說與外文字幕,應該是下一步改進的重點。
-
北京
業餘「群星」,小戲發光
從這次「群星獎」小戲調演的表現可以看得出來,中國農村基層已培養出一群具專業水準的業餘隊伍,農村小戲與現代題材的結合也比想像中的輕便,而且是與現代農村觀眾與演員的生活結合的。從這些點看來,農村小戲生命力與韌性還是很強,他們的創造力反而因種種限制而變得更強大與靈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