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的音樂劇產業相當蓬勃,除了觀眾人口眾多,更重要的是明星的參與加持與商業資源的不吝投入,甚至連國防部都徵召服役中的韓流明星來演出音樂劇,替國家「發聲」。對於這種「外來劇種」,除了引進原版演出,購買海外版權然後在地化,或自製原創劇目,都是韓國人駕馭音樂劇的方式,甚至大舉投資興建專門為音樂劇演出的劇場,或結合新科技開發新型態的節目,讓這塊大餅愈來愈大。
二○一○年八月,韓戰六十周年,首爾各處可見紀念的旗幟與看板。時值雨季,一輛輛包車與成群的女性聚集在東國大學入口與南山周圍,預備前往國立劇場看音樂劇。韓國國立劇場位於南山山腰,是亞洲第一個國立劇場,其中擁有一千五百個座位的晨曦劇場是韓國具代表性的劇場,許多具分量的演出與典禮都在此舉行。八月下旬的檔期都被南韓國防部包下來了,演出為了紀念韓戰六十周年製作的音樂劇《生命的航海》。
國防部製作音樂劇 吸引海外韓流粉絲
聽似離奇,但南韓國防部的確曾有一段時間熱中於徵召服役中的韓流明星,製作音樂劇、音樂會、廣播與電視節目,作為對外宣傳的手法,直至演藝兵制度的弊端太多而在二○一三年廢除為止。《生命的航海》以中國介入韓戰之後的長津湖戰役為背景,描述了興南撤退戰役與SS Meredith Victory號幫助一萬四千名難民逃往巨濟島的故事。理論上,韓戰至今仍是進行中的戰爭,韓、中、日對於韓戰的評價與歷史定義,各有其堅持的立場。然而這齣由韓流明星朱智勳與李準基主演的音樂劇,吸引了大量來自中國與日本的粉絲專程赴韓,不論政治,只為歐巴應援。國防部也從善如流,海外粉絲均可輕易地透過友善的網頁界面訂票、到劇場拿票與領取海報,劇院大廳也布置了男明星的人形看板供粉絲拍照,演出進行時,鏡框式舞台兩側有即時的英語字幕。也就是說,這齣音樂劇的海外粉絲針對性很強,透過韓流明星的號召力,以音樂劇的方式,站在南韓作為韓戰「事主」的立場,對外發聲。
其後韓戰相關題材的音樂劇如池賢宇主演的《承諾》(2013),也是這種「國防部+韓國音樂劇協會+韓流明星」的模式。以任務導向的自製原創音樂劇來說,筆者也覺得作品完成度很高,雖然劇本老梗,但舞台上搭軍艦、槍砲場景逼真、音樂與歌曲超級洗腦、舞台調度流暢,必須是建立在深厚的產業基礎上。還有讓筆者受到衝擊的是:韓國竟然有這麼多音樂劇演員嗎?無論表演、歌唱、舞蹈均在水準之上。也讓筆者自此更為關注韓流與韓國音樂劇產業互利雙贏的關係。
西方原版輸入 白領男女輕鬆消費享受
若將音樂劇視為代表西方文化的劇種的話,那麼對韓國來說,接受、消化並駕馭這個藝術形式,大致可分為三種類型:原版引進劇目來韓演出、將外國劇目本土化、自製原創劇目。韓國CJ集團演出事業部的李性勳代表曾在《南方週末》的訪問中表示:「當人均GDP達到一萬美金的時候,意味著人們不再滿足於普通娛樂,可以開始文化消費。」筆者曾在位於三成洞的Coex Artium觀賞標榜英國原版引進的音樂劇《洛基恐怖秀》The Rocky Horror Show於二○一○年首次來韓的演出,雖然在演出時使用英文,但舞台兩側有韓文字幕,演出中出現了一個令觀眾驚喜的說書人——韓國第一位出櫃的同性戀藝人洪錫天,以韓文串場,觀眾反應頗為熱烈。「原版」雖然不知道已經是第幾輪的卡司了,但當時在韓國還是頗為受用。
讓筆者覺得有趣的是,這個劇場位於Coex Mall的地鐵出口,與周邊的酒店、餐廳、水族館、百貨公司、宴會廳、展覽廳、City Airport、地鐵、巴士轉運站形成了超級商圈,在Coex Artium看戲的概念,其實類似在信義區新光三越的「爆米花輕鬆劇場」看戲一樣。但Coex Artium不是臨時搭建因陋就簡的劇場,而是正規的音樂劇劇場。來看戲的人並非文青或學生,而是打扮入時的年輕白領,在下班後選擇音樂劇作為情侶約會活動。場內亦販賣熱狗、飲料、冰淇淋,觀眾可以坐在舒適的座位上享用。那種時髦、洋派、享樂的氛圍,當真就是來做文化「消費」的。現在這個劇場由製造韓流偶像的SM公司營運,此為後話了。
國外劇碼本土化 韓流明星施展舞台魅力
本土化的外國劇目在韓國很受歡迎,除了大家所熟悉的百老匯著名劇目如《媽媽咪呀》,韓國還有另一條路線,就是與Vereinigte Bühnen Wien公司固定的合作關係。《莫札特》、《伊麗莎白》、《皇太子魯道夫》等都是近年引進奧地利劇目本土化的成功範例。筆者注意到這些劇目,大多與日本寶塚或東寶的演出節目重疊。這可能與VBW積極推廣劇目到亞洲有關,而韓國與日本的音樂劇產業家底也有相似之處,多是由大財團把持投資營運,才得以負擔資金門檻較高的音樂劇,購買版權後,再進行全盤的本土化。
在購得版權後,韓國在演出與設計上有很大的自主性。比如《伊麗莎白》在維也納的舞台設計與服裝還是使用老舊的版本,但在韓國已重新做了設計,更具現代感、更符合都會觀眾的品味。後來甚至連維也納也採用韓國的謝幕方式了。而推廣這些韓國人不太熟悉的劇目,頂級K-Pop歌手金俊秀的加入是重要的關鍵。與SM公司解約糾紛而無法上歌唱節目的金俊秀轉向音樂劇發展,竟使他成為僅次於曹承佑的音樂劇明星,經過《莫札特》、《伊麗莎白》的歷練後獲得行業的認可,奪得韓國音樂劇大獎最佳男主角獎。有他演出的音樂劇往往在首輪演出時票房就百分之百賣出,大約演到卅五場時可以回本,這唯有頂級明星可以做得到。像東方神起瑜鹵允浩、SS501金圭鐘演出的音樂劇《宮》,SJ圭賢、2PM峻秀、2AM昶旻的《三劍客》,少女時代徐賢的《亂世佳人》亦吸引不少外國粉絲。眼見偶像在音樂劇發展的吸金能力,SM公司也首次跨足製作音樂劇Singing in the Rain,由SJ圭賢、少女時代Sunny、EXO伯賢演出。
自製年產上百部 建設專用劇場蔚然成風
韓國應該也是最愛自製音樂劇的國家,現在每年大約有一百多部的產出。第一個韓國自製音樂劇是《明成皇后》,跟中國一樣,從民族題材入手摸索。但韓國人很快就領悟到音樂劇若局限於民族題材,對大眾市場不利。除了引進外來劇目、開發新題材外,也大舉投資興建專門為音樂劇演出的劇場。比如位於瑞草洞的首爾藝術殿堂,不求「一廳多功能」,歌劇廳與音樂劇廳就是兩個不同的場地,並搭配不同的硬體條件。另外,除了高資本的大型製作外,也發展出在兩百至三百人的劇場內演出的音樂劇,比如已演出破千場的《花郎》,還有只限女性觀眾入場的Mr. Show,小場地與近距離接觸反而是這類演出的賣點。
SM公司在接手Coex Artium之後,進行了一種新型態音樂劇的嘗試,也就是使用全息照相科技製作的Hologram Musical。由旗下偶像們擔綱的School of Oz就是今年在Coex Artium售票演出的第一個節目。這種新型態的節目究竟是音樂劇還一種「奇觀」仍有待討論,但已為業界投下了震撼彈。韓流明星或許不是每個人都有成為音樂劇演員的實力,但透過跨界資源的整合,應該只會把餅做大,為市場帶來新的刺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