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旋風近幾年橫掃各國文化創意產業,一個故事的創意,在某種形式載體上被認知、關注,接著在各種形式平台中變形,影響力如漣漪般向外擴散……那麼,什麼是IP?IP概念目前如何被運用?以劇場來說,一般的改編與IP的改編有什麼差別?台灣目前有「劇場IP」嗎?台灣與世界他國的IP運用現況又是如何?
吳明倫 vs. 瑪麗蓮.曼森《機械化動物》
美國搖滾樂團瑪麗蓮.曼森(Marilyn Manson)的搖滾歌劇三部曲是由《離經叛道》Antichrist Superstar、《機械化動物》Mechanical Animals和《亡命聖林》Holy Wood (In the Shadow of the Valley of Death)構成的野心之作。
「搖滾歌劇」(rock opera)或「概念專輯」對於九○年代末剛接觸搖滾樂的我來說都是很新穎的觀念,加上瑪麗蓮.曼森對宗教和世界的質疑,都直接挑釁嗆爆,例如:“Mother Mary / Miscarry”、“As hollow as the ‘O’ in God”,所以非常吸引我,直到現在開車時也還會邊開邊聽,用車內音響聽瑪麗蓮.曼森不知為何比用一般音響還要更有鬼哭神嚎的感覺。
其實仔細想想還真不免為瑪麗蓮.曼森捏一把冷汗:聖母跟流產出現在同一句歌詞裡是可以的嗎!?他怎麼能活到現在還沒被宗教狂熱者暗殺?(基督教看來比想像中寬容,美國的言論自由果然是真的啊!這麼說好了,褻瀆媽祖的歌詞,不管是考慮到神或考慮到信徒,在台灣都很不可能發生,我也不敢寫。)
三部曲中的《機械化動物》更是從音樂本身到唱片包裝的機關到音樂錄影帶,都走到了結合商業流行和藝術層次的神作,以雌雄同體外星人Omega為主角,描述他從從外星墜落地球後被俘,被迫組成「機械化動物」樂團成為巨星,在紙醉金迷、名聲與藥物之中,逐漸失去自我的過程。比起《離經叛道》與《亡命聖林》,《機械化動物》有更強烈的科幻感,故事性和人物設定比較完整,也相對較不需要對基督教和美國傳統的基本知識就能進入瑪莉蓮.曼森的宇宙觀。
近期個人編劇作品
阮劇團《十殿》、同黨劇團《星期十,猴子死翹翹》、國立臺灣戲曲學院臺灣京崑劇團《奪嫡》、台南人劇團 X 斜槓青年創作體《半島風聲相放伴》(與盧志杰合編)
宋厚寬 vs. 張大春小說《尋人啟事》
大概從國中開始,便喜歡張大春的作品,直到大學時學得「魔幻寫實」這詞彙,才發現我喜歡的是張大春所創造虛實難辨的世界。那個世界,跟我居住的城市貌似一致,卻是我未曾觸及的另一面:陰謀的、武俠的、歷史的,隱隱流動的,好像我只要找對門路,說個密語,就可以踏入。但我總是不得其門而入,於是只好讀他的小說過乾癮。
《尋人啟事》是一篇篇的人物誌,按作者說法:「寫的是幾十個在我過去半輩子人生之中與我錯身而過的人。」每篇都很短、不連貫,透過作者透徹的描繪,他們都鮮活蹦跳地活在平凡又不起眼的人生中。「他們裡面有的是我的親戚、有的是我的同學、有的是鄰居、有的是朋友、還有的連朋友都談不上,頂多不過點頭相識的交情。」作者自稱以近乎紀實的形式記錄,但我總是懷疑:這麼精采有趣的人,是否為假?是否又是他的書寫伎倆?而當我想著「這些人物其實」時,卻又已經認定了角色的真實存在,我是否又陷入了虛實難辨的魔幻現實中呢?
還是回到改編上吧。這幾年我非常喜歡創作同一主題的短劇合集:《歡唱999》是發生在KTV的四段故事;《吃貨的獨白》是從上海飲食發展的八個短篇。《尋人啟事》對我而言有同樣的樂趣:位於同個宇宙的不同角色的故事。描繪眾生,其實正在描繪那宇宙。於是我們回到了一開始我所著迷的:真假虛實難辨的世界,卻又與我的城市貌似一致——那是萬華南機場眷村,那是八、九○年代台灣經濟起飛之時,那是捷運尚未完工之時,那是一個離我們有一點遠但又不太遠的台北。
近期個人編劇作品
《早安主婦》、《歡唱999》(片段發表)、《吃貨的獨白》(未正式發表)、《化作北風》、《女子安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