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秩傑 在斗室之中,持續舞動精進
現任職於英國北方芭蕾舞團的梁秩傑,原本要跟著舞團新作《藝妓》展開滿檔的巡演行程,卻因疫情封鎖霎時喊卡。作為舞者,練功是基本,梁秩傑除了每日照常跟著其他同事一起線上晨練,也因與同住的同事一起練功、一起煮飯,培養起堅實的革命情感!此外,他也全心投入芭蕾平台Project Sau.t運作,也利用居家期間選讀了一門微碩士行銷管理課程,自我充實,正能量滿滿!
現任職於英國北方芭蕾舞團的梁秩傑,原本要跟著舞團新作《藝妓》展開滿檔的巡演行程,卻因疫情封鎖霎時喊卡。作為舞者,練功是基本,梁秩傑除了每日照常跟著其他同事一起線上晨練,也因與同住的同事一起練功、一起煮飯,培養起堅實的革命情感!此外,他也全心投入芭蕾平台Project Sau.t運作,也利用居家期間選讀了一門微碩士行銷管理課程,自我充實,正能量滿滿!
去年一整年中,客席舞者邀約不斷、作品也巡演不斷的李貞葳,只有大約十週時間能待在比利時布魯塞爾的家,在比國宣布封城後,她反而覺得得到了喘息。一開始耍廢了一星期,認真做的只有為植物澆水,但「雖然我自己停止了,但世界沒有停止,社會其實也沒有真的停止,大家開始找到方法在線上工作之後,事情又開始一件一件進來。」教Gaga課程、編舞耍廢,只是一場夢吧?
英國宣布全國封城前,才從疫情爆發前的孟加拉趕回英國的林燕卿,也因此擱下了原本參與的許多計畫。以前連走路都覺得累的她,開始了慢跑。「每天慢跑不只是為了鍛鍊身體,也像是一種動態的冥想,可以讓我不那麼焦慮,並且給我一種可以支配自己的感覺。」近年醉心於影像創作的林燕卿,也在慢跑中拍攝大量影像,「這些影像既是讓我內心平靜的力量,卻同時也是焦慮的來源。很多東西其實都是一體兩面。」
曾創立知名的「優獸舞團」,三度問鼎英國劇場界最高榮譽的奧立佛獎,麥可.基根-多藍卻選擇結束舞團,返回故鄉愛爾蘭,重新成立新團隊「舞蹈之家」是的,「回家」就是他重新開始的力量,重新認識愛爾蘭、重新探尋與挖掘故鄉的過去與現在,編創了《癲鵝湖》,「它有象徵意義在,像是重生過程的一部分,是一個新的開始。」基根-多藍如是說。
歷史是勝利者寫的,但歷史的背面,掩埋了多少當權者忽視的故事?向來不畏於顛覆既有觀點的阿喀郎.汗將帶來台灣的作品《陌生人》,即著眼於敏感的種族問題,挖掘一次大戰當中被忽略的印度殖民兵歷史。作為阿喀郎的生涯最後一支獨舞,《陌生人》以原為印度舞者的士兵為主角,以普羅米修斯神話為隱喻,重點回顧了阿喀郎的舞蹈生涯。
歐洲舞蹈界的天團、愛舞觀眾絕不錯過的盛宴NDT這三個字母,代表著荷蘭舞蹈劇場在世界舞壇不可動搖的地位。這個以叛逆為其DNA的舞團,創團迄今雖已六十年,有其「道統」卻也不斷挑戰自己,此次訪台將蒞臨台中與高雄,以六支精湛舞作讓台灣觀眾再度感受NDT的無邊魅力。
作品向來具有有誠實且強烈的自我意識,從不迴避世界當下的大議題,以色列編舞家侯非胥.謝克特將於九月份帶來的《無盡的終章》,依然直視當下世界的種種崩壞現象,以《鐵達尼號》和《屍控奇幻旅程》兩部電影為參照意象,在舞台上展現其標誌性的集體性能量律動,鋪展一場讓觀者各自解讀的末日狂歡
出身亞蘭.布拉德勒所帶領的比利時當代舞團,偷窺者舞團的兩位創作者法蘭克.夏堤耶爾和嘉琵耶拉.卡莉佐,承襲了亞蘭.布拉德勒的扭曲和殘酷,甚至在動作上更將舞者們逼向極限,最後用精緻的場景和角色設定去包裝;在普通到無法更普通的場景當中自然流動著些許不可思議的氛圍,內容著墨於描述親情與人倫的關係,卻沒有可依循的邏輯與真相,但依然讓觀者感受到椎心痛楚
夏堤耶喜歡用「團隊」一詞作為偷窺者舞團的代稱,對他來說,團隊當中的每位表演者都是像家庭成員般的共同創作者,年紀最長的成員有八十二歲。除了在年齡上跨越世代,表演者的專業背景亦是跨越領域,舞者、演員、樂手和聲樂家,都是組成團隊不可或缺的角色。他們透過深入而緩慢的創作過程,創造出的作品幽微而細膩,每個轉折都包含著大量的心智投入,每個狀況都需要時間慢慢醞釀,每個角色的歷程都需要觀眾抽絲剝繭。
英國國家芭蕾舞團的新版《吉賽爾》,是阿喀郎.汗首度為芭蕾舞團量身打造的舞作,不同於傳統版本的浪漫愛情,阿喀郎改以後工業革命為故事背景,探討社會階級和性別權力的傾斜。身體語彙源出印度傳統說唱舞蹈「卡達克」的阿喀郎,與舞者工作長達一年,共同激盪與發展,以豐沛的情感重詮經典舞劇,展現全新面貌。
源於自身喪女的創傷經驗,加拿大劇作家強納森.楊與編舞家克莉絲朵.派特合作,打造了《愛與痛的練習曲》,透過此作,強納森.楊重現並探討自己經歷創傷時所體驗到的多層次疏離。結合敘事與肢體,強納森.楊與基德皮沃現代舞團一同上場演出,完成一次次劇場中療傷的藝術之旅
使用手杖超過廿個年頭,對英國障礙藝術家克萊兒.康寧漢來說,手杖不僅是生活中她賴以行進的工具,更是她身體的延伸,賦予她額外的能力,進而成為她藝術表現的創意源頭。年輕時的康寧漢,作品中大量使用歌唱、空中特技、與高難度的手杖技巧,彷彿是恨不得能證明自己的能力;然而到了將訪台演出的《給我一個活下去的理由》,她所坦然展現的,反而是自己的諸般限制與非能力。
曾為太陽馬戲執導OVO、執導去年里約奧運開幕式演出的巴西編舞家黛博拉.寇克,從小能量豐沛精力無限,甚至曾打入巴西女子排球國家培訓隊!而「因為舞蹈既能結合各種藝術形式、又能消耗我的體能。」寇克投入了舞蹈世界,以充滿巴西式嘉年華風格的舞作征服大眾,也征服藝文菁英。十月份她將首度帶著她的作品來台,以《舞夢.巴西》熱力放電!
一整片攀岩牆上,舞者彷彿漂浮空中般舞動;另一幕,舞者僵硬著身體,如木頭人般跳舞;這一景,台上出現巨大的輪子,舞者攀附其上隨之旋轉舞動種種超乎想像的肢體挑戰,是怎麼辦到的?編舞家寇克又是怎麼構思出來的?
暌違台灣十五年,荷蘭舞蹈劇場一團將於二月下旬再度訪台,在台中國家歌劇院演出三支精采舞作《停格》、《揮別》與《激膚》,分別由藝術總監保羅.萊福特與蘇爾.萊昂、克莉絲朵.派特、馬可.歌克創作,多元紛呈的面貌,可說是延續了前任總監尤里.季利安的前衛、大膽與創新活力,而更綻放出屬於當下舞團的美妙風景。
最近很夯的「群眾募資」,其實並非現在才有,早在十九世紀時戲劇界就已經藉由預售票制度的發展而有所體現。但隨著網路時代興起,各式群眾募資網站興起,讓許多創業、創作者得以藉此闡述理念,尋求知音贊助,也蔚為潮流。台灣表演藝術界的「群眾募資」發展迄今少見令人滿意的成功案例,但在英國卻是行之有年也頗有成效,可資借鏡,讓我們看看到底表演藝術的「群眾募資」要注意什麼?如何說服贊助者掏錢?如何讓提案者與贊助者雙贏?
透過Podcast、YouTube或FB粉絲頁,以現場連線將活動訊息拋給閱聽大眾,這種以宣傳與連結觀眾為目的的直播形式其實很早就開始了,但真正將演出內容直播給非原演出場館內的觀眾欣賞,要從紐約大都會歌劇院開始,後來英國劇院也趕上潮流,現今NT Live 已成為全球最成功的劇場直播品牌,甚至日本寶塚歌劇團也效法推出現場直播,以饗海外粉絲。但劇場直播會不會排擠掉劇場觀眾量?或是成為另一種藝術形式?都值得繼續觀察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