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Floating Moment戲劇工作室的「催眠夢境戲劇」《Artificial Loneliness》在2019 BOK Movement上演。(小城實驗劇團 提供)
澳門

「BOK」戲劇雙年節7月底登場

「BOK Festival搏劇場節」自2013年起舉辦,發展至今成為戲劇雙年節。「BOK」為粵語「搏」的拼音,取其「接駁,拼搏,放手一搏」精神,探索劇場各種可能。

「BOK Festival搏劇場節」自2013年起舉辦,發展至今成為戲劇雙年節。「BOK」為粵語「搏」的拼音,取其「接駁,拼搏,放手一搏」精神,探索劇場各種可能。

國際音樂節、藝術節和城市藝穗節是澳門三大藝術節慶,皆由文化局一手包辦。6月初「第31屆澳門藝術節」閉幕,共20項節目71場,觀眾超過13,500人次,售票率達99%。與此同時,滾動傀儡另類劇場的「路環藝術節」與足跡的「小劇場演書節」亦緊接登場,而7至8月還有小城實驗劇團的「BOK Festival搏劇場節」。這些民間藝術節也許未能拿出如官方藝術節的亮麗數據,卻為城市帶來另一種觀看、體認之道,更貼近多元分眾的當代精神。

將於7月31日至8月8日舉辦「BOK Festival搏劇場節」,今年分為「BOK Movement」和「M Mode 24社區自定義」兩單元,以 「Demo for Mary」為主題象徵著進行中、實驗中的作品。「BOK Movement」呈現6組跨界演出,來自澳門、北京、日本的音樂人與水墨藝術家、詩人、舞者等合作,觸及流動性、封閉狀態與科技等議題。「M Mode 24|社區自定義」則以24小時馬拉松社區藝文生活節作想像,在充滿歐洲小鎮風情的歷史城區中,連結多家特色小店,舉辦包括市集、藝術裝置、音樂會、工作坊、早餐會、放映會等超過70場活動。

「BOK Festival搏劇場節」自2013年起舉辦,發展至今成為戲劇雙年節。「BOK」為粵語「搏」的拼音,取其「接駁,拼搏,放手一搏」精神,探索劇場各種可能。策展人譚智泉是小城實驗劇團團長,亦為澳門備受注目的青年劇場導演,我問他「Demo for Mary」的「Mary」是誰?他說︰「留待創作人和觀眾們自我想像、發展和隨心投射。」多年來「BOK」以其「Chill」、「不拘一格」的策展態度,為年輕創作者築起跨界實驗的重要平台,也是兩年一度澳門藝文青年的集散地。

專欄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