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
-
澳門
大環境推升營運壓力,非制式劇場另闢蹊徑
7、8、9月本為澳門劇場演出的旺季,每週均有多個演出上演,可是今年進入暑假期間,不論官辦或民辦劇場演出都頻頻傳出票房銷售不佳的狀況。 疫情後澳門觀光旅客持續回升,政府統計局公布:今年第二季入境澳門旅客按年增加17.1%至7,844,226人次,旅客平均逗留時間維持在1.2日,仍以不過夜旅客占多數;當季隨團入境旅客上升84.2%至463,932人次。一到假期,觀光景點上仍是人頭滿滿的打卡旅客,可是同時卻出現社區裡的中、小型商舖關門潮,「北上消費」與「留澳消費」成為澳門官民熱門的辯題。今年4月澳門行政長官賀一誠更在立法會上呼籲市民「有一餐留喺澳門食(留一餐在澳門吃),不要三餐全部都北上。」
-
澳門
澳門舉辦首屆兒童藝術節 擦亮城市的「金名片」?
澳門特首賀一誠去年在《澳門特區政府2024年財政年度施政報告》中,提出致力於建設「演藝之都」,果然今年從1月開始就演藝節慶不斷,單是官方主辦的就有1月份的「澳門城市藝穗節」、3月份的「2024澳門國際幻彩大巡游」、5月份的「澳門藝術節」和7月份的「學界青年慶回歸大匯演暨國際青年舞蹈節」。另外,就是從中國內地演藝機構來澳舉辦的「澳門國際喜劇節」、「第4屆粵港澳大灣區中國戲劇文化節」。 其中由澳門文化局主辦的「澳門國際兒童藝術節」屬首次舉辦,演藝節目集中在7月至9月份,展覽部分則至10月下旬才結束,可說是節期最長的官方演藝節慶。文化局長梁惠敏在兒藝節的新聞發布會中提及,首屆兒童藝術節設有45項活動及演出,總場次逾一千場,包括「國際級的表演藝術、百老匯音樂劇、藝術展覽、電影展、大型戶外裝置、藝術營、大師班、工作坊及藝術嘉年華」等項目,當中有百老匯國際音樂劇場《安妮》和北京故宮博物院首部兒童音樂劇《甪端》等大型演出。並表示初步估計國際藝術節的預算是3000萬澳門元。比起今年5月份、同樣由文化局舉辦,共42項活動及演出的「第34屆澳門藝術節」的總預高出近500萬。梁惠敏在致詞中指出,首屆澳門國際兒童藝術節是「全新的演藝節慶品牌」,希望擦亮澳門作為國際大都市的「金名片」。她表示文化局以往也有舉辦以兒童、青少年為對象的活動,「但內容不夠全面」(註1)。事實上,過去文化局轄下澳門文化中心每年暑假期間亦會舉辦一系列以兒童及少年為對象的演出和工作坊等,而澳門藝術節每年也都有一定數量的兒童劇演出。2015年台灣劇場工作者張吉米擔任澳門藝術節特約劇評人後寫道︰「說到單一化,澳門藝術節在類別上就顯得豐富許多,不但有新穎的年輕節目,也有戲曲節目以及兒童節目,這樣的節目組合對於觀眾在藝術上的教育是相當有幫助的。對比於台灣的『臺北藝術節』就不太可能看到兒童節目,因為那只會在『臺北兒童藝術節』出現,同樣的,兒藝節的觀眾也就很難接觸藝術節的節目。」(註2)其實看看香港藝術節,也少見兒童節目出現。不過,箇中緣由可能是因台北有「兒藝節」,而香港也有舉辦經年、以兒童及親子節目為主的「國
-
澳門
第34屆澳門藝術節 經典與當代的「奇.遇」
「第34屆澳門藝術節」於5月3日至6月7日舉行,今年藝術節共上演19檔演出,並策劃了23項延伸活動,活動總預算約澳門幣 2,490萬元,比起去年增加了290萬,與2019年的第30屆相近,增幅主要來自邀請外國團隊。今年有來自中國內地、澳、台、港及歐亞等13個不同地區的表演團隊,當中澳門藝團製作的節目達五成,共有13個澳門團隊及學生戲劇組參加,而「排灣貝拉Paiwan-pella」則為自2018年後首個參與澳門藝術節的台灣團隊。過去4年由於疫情關係,外國團隊難以來澳,藝術節中幾乎都是本地及中國內地作品,本屆外國團隊的數量又回升到跟2018及2019年相近。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澳門馬戲未完成
澳門於1999年開始舉辦藝穗節,除2023年停辦外,第22屆則於今(2024)年1月底落幕。最初由政府主辦的澳門藝穗節,2007年起開放民間團隊提交策畫構想,2009年易名為「澳門城市藝穗節」,歷經許多階段。近年的重要變化,包括自2017年起由澳門文化局主辦,並在2020年增設「穗中有萃」單元,開放民間單位針對特定社群或主題提案,舉辦節中節。 2024澳門城市藝穗節共有兩個節中節,其一為澳門編舞家何雅詩策畫的「城市銀齡藝術節」。除了她和編舞家梁奕琪的作品《舞出心中一朵花》,該節也策劃了香港不加鎖舞踊館的舞蹈影片《一、二二個半》播映、台灣驫舞劇場的《自由步搖擺歲月》,以及由港台兩團藝術家帶領工作坊和參與圓桌對談。 另一個節中節,也是本文的起點,是由澳門「自家劇場」理事長及行政總監梁嘉慧策辦的「當代馬戲藝術節」(後簡稱澳門馬戲節),同樣組合了澳、港、台三地的節目,搭配街頭表演和「『大雜鬥』雜技雜耍大賽」,也設置了體驗雜耍、爬竿和偶戲的攤位。(註1)應策展團隊之邀,我前往參訪並於演後提供回饋。從馬戲節出發,我觀察到這個節中節從策展與藝術創發、表演與城市的關係,到文化活動與藝文政策的互動等,都或清晰或隱現地反映出諸多澳門表演藝術生態現況,能夠成為在其他地方耕耘馬戲的人們思考自身實踐的機會。 初起步的在地馬戲人才培育、藝術創發與策劃 首屆澳門馬戲節的策展人梁嘉慧,自2015年起參與民辦跨界表演藝術節「搏劇場節 BOK Festival」的籌畫,2018年與黃詠芝創立「小紅點小丑友伴計畫」,展開小丑醫生實踐。她與劇場導演、亦是藝術節節目總監的鄺振業,於2023年共啟「ECCircus探索當代馬戲表演者培訓計畫」(後簡稱ECCircus計畫),公開招募澳門當地對馬戲表演有興趣的劇場工作者與一般大眾。據梁嘉慧表示,最初其實是希望為計畫學員創造展現訓練成果的舞台,意外創造出一個馬戲節。 澳門因博奕產業,過去有太陽劇團(Cirque du Solei)在威尼斯人酒店推出該團亞洲第一個定目劇《ZaiA》,但兩年後不敵新濠天地推出的《水舞間》而撤離。大型的特技娛樂製作為澳門帶來了許多國際人才,但
-
特別企畫 Feature 亞洲
疫後打開新氣象 各大樂團鋪展開闊樂章
歷經了3年多的疫情,音樂家們的行程表不再需要配合隔離時間計算,總算又能恢復高密度的巡演行程,隨著亞洲各大交響樂團2023╱2024年新樂季開啟,音樂家們除了大顯身手,也可從樂季感受古典音樂界的新氣象,疫後的大師們更加卯足全力,新秀也紛紛挑起樂季大梁,節目的型態也更多元,更重視人與人的互動與交流,跨越國界,音樂家們正合力譜寫屬於疫後古典音樂的新樂章。 NHK交響樂團 老大師坐鎮走長遠 在亞洲地區若要能聽見一場老大師、或是現今首屈一指的名家音樂會,日本NHK交響樂團(NHK Symphony Orchestra)會是首選。瑞典指揮家布隆斯泰特(Herbert Blomstedt)自2016年起擔任NHK交響樂團名譽指揮,便以穩健、沉穩的態度,帶樂團走長遠的路,他自己就是新樂季的金字招牌,高齡96歲仍馬不停蹄在世界上指揮音樂會,在NHK交響樂團的新樂季也將指揮6場曲目頗具分量的音樂會,曲目包括編制龐大的布魯克納第5號交響曲。另外,同樣是活力滿點的76歲奧地利鋼琴家布赫賓德,也會在樂季裡一連演出兩場鋼琴協奏曲,包括貝多芬的第1號鋼琴協奏曲和布拉姆斯的第1號鋼琴協奏曲。 特別要提的是,在疫後為了符合觀眾防疫的生活型態,NHK交響樂團的新樂季也可看見多場縮短時間的音樂會,如:日本新生代鋼琴家阪田知樹、指揮家圖岡.索契夫(Tugan Sokhiev)等人的音樂會,演出長度規劃在60到80分鐘,同時沒有中場休息,走精緻迷你路線,一氣呵成,早早聽完可早點回家休息,沒有負擔。 首爾愛樂 新聘總監要走向世界 荷蘭指揮家梵志登才剛在今年6月帶著紐約愛樂來台巡演,加上即將於香港交響樂團完成最後一個樂季(2023╱24)的音樂會演出,台灣觀眾對他並不陌生。首爾愛樂管絃樂團(Seoul Philharmonic Orchestra)之所以聘請他擔任音樂總監(合約自2024年開始),立意明確,希望借重他的國際視野與歐美經驗,將已經有大批觀眾的首爾愛樂,提升為世界級的管絃樂團。 首爾愛樂在2023╱24樂季的曲目規劃,有雅俗共賞之作,也有進階曲目;如近期8月底的音樂會,有十分
-
澳門
同月兩個劇場演出取消,引發公眾議論
剛踏進2024年,澳門劇場便連續兩宗演出取消事件。 風盒子社區藝術發展協會《我們一如既往的那天早上》原定於1月26至28日演出,該劇因一宗學童自殺案引發創作靈感,「希望能藉著演出喚起對生之重視,以及探討對策。」然而劇團1月18日發出聲明,聲明書說明「整個創作和製作團隊,沒有人認識任何相關事件中的人士,演出內容亦不會有任何具體的個人故事、隱私,與內部消息要披露。」並對「未有清晰傳達是次表演之理念而使公眾引起不安與感到冒犯,本會僅致以摯誠的致歉。」兩天後劇團正式發布取消演出公告,認為「對是次創作的關注已超出過往經驗與所能承受。經團隊成員共同商議後,忍痛決定取消演出。」 同一週內,由文化局主辦之「第22屆澳門城市藝穗節」當中亦發生了演出取消事件。由「Miss Bondy私密小房間」演出的《造美之城》從深圳蛇口戲劇載譽回澳,原定於市政署大樓以變裝皇后選舉為題材,探討社會對美的強力與定義,並附有延伸活動《美美的車》在開動中的公車上舉行。1月21日因《美美的車》演出片段被偷錄至網路社群平台引發公眾正反兩面爭議,及至1月23日《造美之城》首演翌日,網上傳出演出取消訊息,稍後文化局長回應記者時指相關活動演出內容跟當初提交的資料、獲選時「局方的理解有出入」因而被取消。《造》劇取消後,演出單位旋即在一酒吧內與以「大姑媽傳」為題為會員作內部演出。 兩項因不同原因被取消的演出消息傳出後,原本受眾不多的小劇場,變成了被大眾關注的公共議題,屬澳門劇場史上罕見現象。
-
澳門
一個演出,面對兩種審查
澳門多個演出團體於2023年9月25日收到文化藝術活動資助單位「文化發展基金」寄來的電子郵件,郵件以「2023年受資助活動/項目溫馨提示」為主題,信中提醒:根據資助章程規定,如受資助項目「涉及不雅、暴力、色情、淫褻、賭博、粗言穢語、影射或侵害他人之權利等不當成分」,資助單位可取消相關資助。郵件發出後,引起眾多演藝團體及工作者強烈反應,並發表了一封由90多名戲劇、舞蹈及電影界人士及團體連署的公開信,以表關注。10月1日社會文化司司長回應傳媒提問時表示,這是因為接獲一些家長寫信投訴,其子女觀賞表演時因有不雅内容而引起不安,所以才致函提醒申請資助的團體。 澳門自1978年起已設立「公開映、演甄審委員會」,針對公映公演及公共娛樂的審別及進場提供意見,並設立與電影放映及戲劇演出相關的觀眾年齡分級制度。而自2023年起,文化發展基金在「文化活動/項目資助計畫」申請章程的第12點中,首次在基金可駁回申請、「不進入評審程序」的情況中列明:「活動/項目涉及不雅、暴力、色情、淫褻、賭博、粗言穢語、影射或侵害他人之權利等不當成分」及「活動/項目內容涉及危害國家安全、違反公共秩序或善良風俗。」兩點。由於澳門絕大部分劇場演出活動,均受文化發展基金資助,也就是說,日後在澳門上演之大部分劇場演出,將同時受到「公開映、演甄審委員會」的分齡評級,以及文化發展基金的內容規管。
-
澳門
政府提出5年規劃,強調與博彩企業連動推展市場化文化項目
澳門文化中心新建成的黑盒劇場於7月正式啟用,暑假期間已陸續有兒童劇、戲劇學校及青少年戲劇在該處演出。與此同時,澳門政府編製了《澳門特別行政區經濟和社會發展第二個五年規劃 (2021-2025年)》諮詢文本,展開為期30日的諮詢期,並提出「1+4」經濟適度多元發展策略。「1」指的是促進「綜合旅遊休閒業」發展,「4」則包含了「中醫藥大健康」、「現代金融」、「高新技術」、「會展商貿和文化體育」等4大重點產業。 其中,文化產業部分基本上都以商業、旅遊產品的轉化利用為中心,以及強調根據博彩經營批給合同,各博彩經營承批公司在未來需投資開發更多文化項目,利用其國際資源、網絡等為澳門打造特色文旅景點及項目。「規劃」文本中提出多項較具體推動措施,而表演藝術相關部分可歸納為3大類:一、文化地標建設:在新的填海區預留土地建設「城市級文化地標」,以舉辦大型國際文化藝術盛事,同時亦對現有公共文化設施如文化中心廣場、大炮台等進行升級舉辦音樂會、環境劇場,引入兒童藝術節及沉浸式互動式場景。二、擴大演藝盛事品牌效益:增強與博彩經營承批公司的聯動,擴大原有的國際音樂節、澳門藝術節等項目的影響力,推出「百老匯式演出季」,上演大型音樂劇,吸引外地遊客來澳觀演,形成文化消費氛圍。三、推動文化展演機構向市場化轉型,通過增加委約創作和資助,支持藝團製作商演精品到外地巡演。 雖然執筆之時,該「五年規劃」仍在諮詢階段,但已可窺見未來政府在澳門文化發展上的傾向。「政府引導,市場主導」,文旅結合,向商業化、市場化轉型,鼓勵民間藝團與博企合作,將成大趨勢。
-
澳門
舊法院黑盒劇場熄燈告別,新黑盒劇場即將啟用
疫後澳門劇場發展看似恢復正常,然而表演場地卻將迎來一場大變動。近10年來澳門本地劇場發展重地南灣舊法院黑盒劇場於今年6月停止運作,另一方面,澳門文化中心旁邊新建的黑盒劇場則將開始啟用。 位於南灣大馬路459號的前澳門初級法院,自2003年空置後,政府原意改建為新中央圖書館,但因各種問題一直無法成事。2011年起,文化局將這座原建於1951年的受保護文物逐步開放為展覽場地及黑盒劇場,並於2014年正式將二樓的法庭空間改建為設備相對專業的黑盒劇場,供民間團體免費借用,成為澳門史上第一個由官方建立的黑盒劇場。由於免費、運作具彈性、位於市中心,開放借用以來一直受到澳門劇場團體的歡迎,10多年來在這裡發表了近千場演出,成為熱門的澳門文化地標。2020年8月,澳門政府突然將原改建中央圖書館的計畫剎停,並宣布將舊法院交回司法機關使用。 澳門第一個官辦黑盒劇場於今年6月中旬正式落幕,值得一提的是在這裡舉辦的最後一個活動,並非任何現場演出,而是部分場景於這個劇場拍攝的澳門電影《海鷗來過的房間》,以舊法院的影像來跟舊法院告別。 而澳門文化中心旁邊的新建劇場,從公共建設局的網頁中得知,其全名為「澳門文化中心黑盒子劇院」,占地面積約2,230平方米,設有供彩排與小型展演的多功能室,以及兩個分別可容納140位及160位觀眾的小型劇場,根據官方公布,建築物於去年第3季已竣工,然而該「劇院」的內部設計、管理方式,正式開幕日期等,至截稿前仍尚未對外進一步透露。
-
澳門
劇評人票選出兩檔回響兩極的年度演出
評論網站「評地」劇評人票選2022年澳門「值得一記的演出╱現象」,11名劇評人共提名17部演出,其中最高票數演出為音樂劇《宜民傢私店》和改編自澳門電影的獨腳戲《藍色時分》,兩劇均獲4票。這兩部演出,一為面向大眾的音樂劇,另一則為實驗性小劇場,演出後均引來兩極化的回響。 《宜民傢私店》由澳門文化中心主辦。2020年,文化中心推出「本地演出委約製作計劃2020-2022」,投入近200萬澳門幣,委約創作4部全新製作。由徐靈芝執導、莫敬鋒編劇的《宜民傢私店》即為上述部委約作品之一,北歐傢私店2020年首度進駐澳門,引起朝聖熱朝,劇本講述4個沒有血緣關係的「家人」偷偷寄生在這個傢私店,展開何謂「家」的思考。劇評人觀察到該劇現場觀眾「近乎瘋狂的熱情」,現場尖叫、歡呼、掌聲連連,但另一方面在不同的評論評台卻出現大量有關編、導的負評,一方面有人認為它「觸動心情的情節、貫穿各式名音樂以此致敬,引起共鳴。」亦有人直言「再一次教會人要客觀看待自己的作品,作品不夠好就別拿出手」。 而《藍色時分》則為「足跡小劇場演書節」作品,由梁建婷創作、演出,莫兆忠編導的獨角戲。該劇改編自周鉅宏編導的電影短片《見光》,電影版的女主角梁建婷將自己在片中的角色獨立成章,改編成獨角戲,以意識流的敘事結構,呈現女主角跟父親在荒野堆藏男友屍體時的交錯記憶與心理狀態。演後不少觀眾對劇作的敘事與表演風格表示費解,同時亦有劇評人認為是少有改編自本土電影的劇作,「整體演出是抽象的、小眾的,但那就是自身特色。」
-
澳門
劇場「清零」暫停卻頻傳域外喜訊
澳門文化中心、舊法院大樓及海事工房等表演場地門外人潮洶湧,市民魚貫而進,可是他們卻並非為了觀看演出,而是來接受全民核酸檢測。6月19日澳門爆發新一波疫情,由於涉及源頭不明的社區傳播,政府在1個月多裡進行了10幾輪全民核檢,上述3個澳門最主要的表演場地都先後變成了臨時核檢站,全澳官方文化場館關閉、受資助活動不能舉行。1個多月的「動態清零」後,場館逐一重開、活動在遵守防疫指引下再度開展,可是在1個多月的劇場「清零」期裡,到底有多少演出、課程因此延期、取消仍未有確切統計,但已肯定不少劇團的演出延後至明年1至6月,場地有限、演出量增,場地爭奪戰馬上展開。 可是,在這段無法演出、排練期間,海內外卻頻頻傳來澳門劇場的好消息。先是澳門編劇、劇評人鄒景峰的劇本《極樂》在台灣獲得「第二屆姚一葦劇本獎」首獎;由澳門奇蹟創造製作的沉浸式劇場《脫單電影院》入選中國江蘇省文化和旅遊廳10部「2021年江蘇省小劇場精品」之一,該劇由台灣明日和合製作所黃鼎云編導,2020年於澳門城市藝穗節首演。另一方面,WSD 世界劇場設計展 8 月6日於加拿大開幕,劇場設計師梁順裕的燈光及舞台設計作品《烏托邦壹號》入選專業設計師組,丁加敏以布景設計作品《流刑》入選新銳設計師組,兩人均在疫情爆發之初已飛往加拿大參與盛會。 從3年前新冠疫情爆發至今,澳門對外劇場交流幾乎都只能線上進行,在這一波疫情下,城內劇場奄奄一息,可喜的是一些澳門劇場創作終可走到城外,與不同城市及國家的劇場藝術家交流、互動。
-
澳門
表演團體持續耕耘錄製、線上演出
在深圳、上海等地的疫情影響下,官方機構從中國內地邀來的表演節目大量取消,但本地劇場的演出在截稿前仍未被波及。在現場演出相對穩定下來的同時,過去一兩年間因疫情而興起的各種線上、錄製演出,仍然有所進展。劇場團體「小城實驗劇團」和「足跡」先後將原為劇場演出的創作《少年逆流歸旅》、《題目待定》等拍成影片,脫離「記錄式」的拍攝方式,並直接以「劇場錄像」或「戲劇電影」命名。 而對線上演出最積極者要算是「零距離合作社」及「石頭公社」。「零距離」的Online Playback Theatre(網上一人一故事劇場)演出,透過ZOOM程式作為即興、互動的平台,策劃了從4月至10月共6場以《框框》為題的網上演出,各場次分別探討「窺探」、「安全感」、「網路消費」、「存在感」、「性別」及「身體」等當代關鍵詞,並為非粵語觀眾提供即時普通話同步傳譯,吸引了來自中國內地、香港、台灣、英國和荷蘭的觀眾參與。 石頭公社繼去年以赫胥黎(Aldous Huxley)《美麗新世界》出發,緊貼疫情帶來的改變,發表5部錄像創作於網上發表後,今年7月則推出由莫倩婷與李銳俊聯手執導的《我們的娛樂至死新世界》,以《美麗新世界》和薩米爾欽(Yevgeny Zamyatin)的《我們》出發,進一步探索線上即時劇場演出,並與5位身處澳門與外地的劇場、影像創作者進行集體創作,回應書中提出的詰問。 在過去兩年疫情及社會變動的衝擊下,澳門劇場創作者除了「穩定」、「恢復」以外,亦希望開發新的發表、交流空間,迎接更多不可預知的挑戰。
-
澳門
劇評人透過問卷回顧2021澳門劇場
每年1、2月,澳門演藝評論網站「評地」都會召開劇評人回顧座談,邀請評論人共聚一堂選出去年最值得討論的劇場演出與現象。今年因鄰近地區疫情嚴峻,座談會簡化成問卷調查,以「有比較沒傷害」為題,由評論人選出「2022比較好的演出」及「具代表性的劇場現象」。
-
澳門
澳門劇場在政策震盪中探尋新路
疫情反覆影響下,劇場終於去年10月重開,各類演出一波接一波,原檔期的製作及因疫情延期的演出擠在一起,劇場人與觀眾都感到應接不暇。同時,政府宣布了多項震撼性消息:首先是今年起取消對學生赴外攻讀藝術專業的補助;實行近10年,對澳門劇場職業化具決定性影響的「文化藝術管理人才培養資助計畫」亦自今年起改為3年制,獲資助滿3年者不得再申請;接著是將專門補助文創企業的「文化產業基金」與補助藝文社團的「文化基金」二合為一;而有近30多年歷史的澳門樂團和澳門中樂團亦將脫離文化局,以公司模式運作。
-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場景2:移動縫隙
在中心之外,尋找城市的負像
談「表演藝術策展」,在澳門有哪麼困難嗎?可是看看,被視為「三大藝術節慶」的國際音樂節、澳門藝術節、澳門城市藝穗節,均沒有(或沒公布)「策展人」這個崗位。雖然「策展」一詞,在澳門還不算普及,卻不代表沒有幹著類似的事。
-
澳門
疫情再起劇場驟然停擺
澳門劇場活動正式回到停擺狀態,一系列準備在8月舉行的演出和課程只得取消或延期。
-
攝影手札
話說舞台「幕後紀實」——從《牡丹.吉祥》簡單說
人生諸事,因緣所致;緣聚則生,緣散即滅; 紀實攝影,就是眾緣和合。 若無眾生象,則無眾生相; 舞台幕後紀實,無象即無相。 每幅影像,都是身體;每個身體,是一齣戲; 每齣戲有多個身體,這些身體推衍無數人間戲碼。 幕後,並非台前另一頭的空間, 而是生命無數、層次無窮的世界。 舞台「幕後紀實」一言難盡;今以洪振宇編舞、導演的《牡丹.吉祥》開門,跟大家一起逛幕後、說舞台。 洪振宇幼年隨祖母偷渡澳門,蝸居《牡丹.吉祥》舞劇背景的祐漢新邨,以弟弟的身分進夜校讀書,直到「龍的行動」獲發澳門永久性居民身分證。《牡丹.吉祥》首作於2014年,二版創作於2019年澳門藝術節,洪振宇以生命經歷編舞、導演,藉祐漢新邨數說澳門50年史跡。 洪振宇的特殊人生,讓《牡丹.吉祥》幕後記錄,自然延伸至祐漢新邨實境。 人生,戲一齣; 幕後,無涯界。
-
澳門
「BOK」戲劇雙年節7月底登場
「BOK Festival搏劇場節」自2013年起舉辦,發展至今成為戲劇雙年節。「BOK」為粵語「搏」的拼音,取其「接駁,拼搏,放手一搏」精神,探索劇場各種可能。
-
澳門
離島地區唯一表演場館「戲偶館」開幕
「戲偶館」由「滾動傀儡另類劇場」自資經營,設於距市中心約50分鐘公車路程的離島路環舊區中,老房子的地面層開設「偶記」水吧,銷售特色茶飲及文創產品,也可舉辦講座、讀書會。
-
澳門
「澳門城市藝穗節」啟動
「第20屆澳門城市藝穗節」將從1月20日到31日,呈獻共285場節目,主題為「人人藝術家」,強調釋放大眾與生俱來的創造力,共享受創作和欣賞的樂趣。作為疫情放緩後首個同時推出大量節目的演藝節慶,城市藝穗以本地藝術家為核心,利用各種方法與他地藝術家連線,透過線上形式維持藝穗的跨地域合作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