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過去10年澳門本地劇場史中不可繞過的一筆,「舊法院黑盒劇場」於去年7月停運,澳門劇場文化學會11月12至24日舉辦了「臨時︰澳門劇場文件展2024」,回顧2011至2023年舊法院大樓的演藝活動史。
坐落澳門中心地段的南灣大馬路459號法院大樓,自1951年落成以來,先後成為政府合署大廈及初級法院,是一棟受法例保護的「具藝術價值建築」。2003年,初級法院遷出後一直閒置,2011年開始,文化局逐步開放、整修大樓內部分空間,作為展覽及演出之用。2014年底,大樓2樓原法庭空間正式改建黑盒劇場供劇場團體使用,除有設施相對完備的演出空間外,更設有兩個排練室,是當時澳門唯一公營的黑盒劇場。由於交通便利、借用免費,成為本地劇團爭先使用的場地,根據上述文件展的統計,前後12年的營運期中,在舊法院大樓舉行的劇場演出、活動逾500項,平均每個月都有3個或以上的演出在此舉行,並曾一度擬改建為澳門新中央圖書館,興建澳門全新文化地標,甚至連重建設計方案比賽也有得主了,可是2020年8月,政府突宣布新中央圖書館需另覓選址,並將舊法院恢復為司法用途。
是次劇場文件展以「臨時」為主題,突顯該演出場地的不穩定性,但正正由於這種不打算長遠規劃的狀態,劇場反而可讓管理者與使用者在相對具彈性的情況下協作,形成一種對等、自由的氛圍。展覽除統計了12年間的演出資料、大事記及幕後照片外,更訪問了共11位劇場工作者,包括策展人、導演、設計師、技術人員和演員,再加上兩位長期關注該建築物的建築師和城市規劃師,製作成分為作品、空間、管理、政策這4個主題,近200分鐘的訪問影片,從內而外地探討「舊法院」作為演出場地的記憶和意義,回顧其管理模式的特質,以及澳門整體表演場地政策問題。
自2017年至今,澳門政府相繼將3個原本可供民間借用的表演場地回收,當中牛房倉庫、海事工房2號僅改變了管理方式,也算是保留了藝文空間或文創用途,而舊法院大樓則因恢復司法用途和部分重建,昔日的展演空間便只能存於過去使用者的記憶中,故文件展除了展示最後一個戲劇演出的舞台設計模型外,還藉由視形傳譯員的手語傳譯、口述形象員的口述,重建觀眾進入舊法院黑盒劇場時的情況。
回顧舊法院大樓臨時用作藝文展演場地之初,政府文化資助政策作出更多回應當下劇場發展的變革,在原有的活動資助外,新增相關行政人員、赴外學習和社區藝術等資助項目,對澳門劇場專業與職業發展有較大的推動作用,正好此時大批從外地學習劇場專業的年輕劇場人學成回澳,管理方式較具彈性的舊法院黑盒劇場成為他們大膽嘗試、實踐的重要平台。同樣在這幾年間,澳門公民社會也相對活躍,民眾對公共政策、城市發展、文化保育、生態環保等多有關注,並積極由下而上提出建議。可以說,文件展既展現了舊法院大樓過去12年來的角色轉換和澳門本土劇場發展的趨勢,同時也從側面描繪了社會劇場的一段變動時期。
正如文件展前言寫道︰「臨時的場景,臨時的觀演關係,落幕、席散,一切回到最初,彷彿這就是劇場的生命本質。然而一個場地、一個作品即使如何「臨時」,它還是提供了一個讓人們相遇的時空,在個人或城市的文化記憶中留下非臨時性的烙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