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變身怪醫》原著《化身博士》的作者英國小說家史蒂文生
焦點專題 Focus 從電影到音樂劇 《變身怪醫》分身多重

史蒂文生經典小說 多重人格的代名詞

從英國小說家史蒂文生筆下的《化身博士》,到一九三一年讓男主角拿到奧斯卡金像獎的黑白默片,到即將在台灣演出的音樂劇《變身怪醫》,這個故事就像它自己一樣分身多重,人性心理的探索,善惡之間的辯證,都讓它成為創作者最愛發揮的題材。

從英國小說家史蒂文生筆下的《化身博士》,到一九三一年讓男主角拿到奧斯卡金像獎的黑白默片,到即將在台灣演出的音樂劇《變身怪醫》,這個故事就像它自己一樣分身多重,人性心理的探索,善惡之間的辯證,都讓它成為創作者最愛發揮的題材。

音樂劇《變身怪醫》故事改編自史蒂文生(Robert Louis Stevenson,1850-1894)一八八六年的短篇作品《化身博士》The Strange Case of Dr. Jekyll and Mr. Hyde,有著從《科學怪人》一脈相傳的科幻小說因子。

現代心理小說的先驅  「雙重人格」的代名詞

生於蘇格蘭愛丁堡的史蒂文生,因為結核病,所以一生都得走避氣候不好的蘇格蘭而四處旅行,從歐洲到美洲,再到太平洋的小島,這些經驗讓他創作出《金銀島》等膾炙人口的作品。當他讀到一則事件:威利.布洛提出身於英國耶第芭蘭,以工會會長身分當選市議員,在當地相當受人敬重,但在晚上卻搖身一變成為一個小偷。他以這種雙重身分度過十八年的生活。但某次潛入女畫家家中行竊,被女主人撞見真面目而被捕,於一七八八年被判絞刑。史蒂文生以此為靈感,寫下《化身博士》,主角是家教良好、溫柔善良的傑寇博士(Dr. Jekyll),他透過藥物變身成粗暴狂野、為所欲為的海德(Mr. Hyde),滿足了人類對於平凡的不滿與不知足,渴求著獸性的蠻力,解放潛意識的慾望,然而一直要到這本書出版十年之後,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才提出,傑寇博士和海德更變成心理學中「雙重人格」的代稱。

後現代主義先驅哈山(Ihab Hassan)曾說:「科幻小說可能在哲學上是天真的,在道德上是簡單的,在美學上是有些主觀的,或粗糙的,但就它最好的方面而言,它似乎觸及了人類集體夢想的神經中樞,解放出我們人類這具機器中深藏的某些幻想。」在文學譜系上,浪漫主義的文學傳統應該是科幻小說最早的文學母體。早期的科幻小說往往帶有恐怖小說、冒險小說或奇幻小說的痕跡。

《化身博士》小說中深刻描述了善與惡的矛盾和掙扎,在對立的二元之間,又存在著灰色的模糊地帶,從一個人渴望釋放自我,到最後完全失控、無法自拔,在在都充滿懸疑和衝擊,情節緊湊刺激、扣人心懸,讀來宛如一部緊張懸疑的偵探小說。以同一個人卻擁有截然不同性格為小說題材,史帝文生是始祖,也因此開啟了以小說探討雙重人格或人格分裂問題的源頭,成為現代心理小說的先驅。

二十幾個電影版本  各種技法演繹變身

這個故事一百多年來改編成電影已經有二十幾個版本,比較知名的有美國環球片場製作的《化身博士》Dr. Jekyll and Mr. Hyde,一九三一年的黑白默片,由Rouben Mamoulian導演,Fredric March主演,並以此片獲得一九三二年奧斯卡最佳男主角,這片中海德的造型是以歐洲的北京人:尼安德塔人為原型,打造出原始人的模樣,奠立了變身後的形象。

電影史上的第三個長片版本,由維克多.佛萊明(Victor Fleming)於一九四一年所執導。史賓塞.屈賽(Spencer Tracy)飾演傑寇博士與海德,而比較受注目的是由英格麗.褒曼(Ingrid Bergman)飾演的酒家女,而片中將重點放在變身的過程,臉部特寫以融鏡、疊映、漸變的電影語言呈現,同時也強化了故事中的種種二元對立。

然而這個故事的原型也發展成許多版本,我最喜歡的是英國導演肯.羅素一九八○年的《變形博士》Altered States,根據Paddy Chayefsky的小說改拍,可以看到威廉.赫特年輕時的模樣,這片的變身是因為威廉.赫特去墨西哥參加巫教祭典,吃了毒菇混合物,基因產生突變,用了許多萬花筒般的影像來描寫幻覺,加上肉體變化的特效,以及變身後的骨骼X光片,不像以往只是透過化妝,這裡用了科學的證明,以跟古老的、精神層面的未知,有著許多精采的辯證。

史蒂芬.佛瑞爾斯(Stephen Frears)找來了約翰.馬可維奇與茱莉亞.羅勃茲攜手合作的《致命化身》Mary Reilly,也是改編自《化身博士》,不同的是整部影片的敘事是從傑寇博士的女僕的觀點出發,以一個全新的角度來勾勒驚悚情節與複雜的心理分析。

音樂劇先推出CD  李麥克版怪醫演出精采

音樂劇《變身怪醫》與一般的音樂劇有些不同,一九九○年先推出CD,裡頭的音樂好聽到耳朵出油,主題曲〈This is the moment〉甚至成了「美國小姐」與「冬季奧運」的主題曲,連超級杯到美國職棒世界大賽也愛用,在當時一片韋伯的熱潮中異軍突起,卻遲遲到了一九九七年才搬上紐約百老匯Plymouth Theatre演出。

目前台灣看的到的DVD版本,是二○○○年十二月由「美國百老匯電視網」錄製,其中的噱頭是由大衛.海斯霍夫(李麥克)主演,以「海灘遊俠」、「霹靂遊俠」紅遍全球的李麥克,轉戰百老匯音樂劇,成功地詮釋這兩個角色,而當中最有名的一段內心掙扎戲,他轉右半邊要飾演傑克,轉左半邊演出海德,從髮型到臉部化妝到手勢運用及聲音的轉換,一來一往的演出內在的掙扎,是聽CD時所感受不到的。

音樂劇加強了愛情的部分,周旋在兩個女人之間的雙重人格,不論是未婚妻艾瑪,或是酒家女露西,都有深情的演唱與夾雜著複雜的情緒,也是音樂劇的主要賣座元素。

《變身怪醫》音樂劇的主導者,是作品遍佈流行樂界及音樂劇的美國作曲家法蘭克.懷德恩(Frank Wildhorn),早在大學時代就有將史蒂文生「化身博士」搬上舞台的構想。而編劇則找來了創作了包括茱莉.安德魯斯主演的《雌雄莫辨》、彼德.奧圖主演的《萬世師表》等四十部以上的音樂劇及電影的編劇李斯利.布里克斯(Leslie Bricusse),他聽到音樂後便深深被吸引,而答應擔任作詞與劇本編寫。而這張膾炙人口的CD發行後,捧紅了原唱琳達.艾德(Linda Eder),如同韋伯捧紅了莎拉.布萊曼,後來琳達.艾德也嫁給了法蘭克.懷德恩,彷彿是美國版的「《歌劇魅影》幕後花絮」。

專欄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