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國樂在中國燦爛的文化寶庫中猶如一支幽蘭,散發著泌人肺腑的淸香。國樂不僅在中國本土有了不小的發展,令人可喜的是近些年來在世界各地都有了顯著的成就。有趣的是,香港稱其爲中樂,新加坡稱其爲華樂,大陸稱其爲民樂。台灣稱其爲國樂。
十多年前,當我隨各個藝術團去歐、美、澳、香港演出時,遇到過不少玩國樂的朋友,他們平時除了工作外,在節慶假日裏難得表演些〈喜洋洋〉〈步步高〉〈雨打芭蕉〉等民間音樂和易聽上手的曲目,以增添節日氣氛,抒解思鄕之情。基本上沒有大型和高水準的演出活動。近年香港國樂團、台灣的中廣、台北市國樂團、高雄市國樂團和實驗國樂團、新加坡半職業的人民協會華樂團等也常到海外演出。這才在大陸之外開始有了頗具規模的大型國樂團,也漸漸開始有了專業上的競爭對手了。
一九八六年底,我接受了紐約長風中樂團鄭小慧女士的邀請,來到了紐約。這個樂團與紐約的另一個由張銓念先生倡導的中樂團屬於一個性質。雖然長風十幾位演奏者,張先生的有四十多位演奏者,但都由美國聯邦、州、市政府每年給予一、二萬美金來舉辦各種形式的演出活動。絕大部分的成員都有一份工作,週末排練一次。純屬業餘娛樂活動。我剛來美國時是學生身份,而且從大陸來的藝術家基本都身無分文。我須要一邊念書,一邊在餐館打工來維持日常的開銷和學費。通過一、二年的努力,演出的機會也越來越多。我時而與張先生的團合作。時而受邀與芝加哥的北美中國音樂硏究會演出。時而去舊金山與他們那兒的張燕、丁魯峰等同台表演……。
一九八七年以來,長風舉辦了「中國名曲」(張燕參加)「神州古韻」「敦煌琵琶譜演奏」「鄕音」「中國現代作品I、II」發表會(由周龍、陳怡、李品晶、瞿小松、李濱揚等創作的世界首演)等一系列高水準的音樂會。其中不僅有歷代的傳統優秀曲目,創作的民間吹打,江南絲竹的八大曲,廣東音樂的老曲新作,而且還出現了陳怡的《潮音》《點之組曲》,周龍的《恆》《彈詞調》,李濱揚的琴塤《南風》,李品晶的《行行重行行》組歌等優秀作品。爲了一場重要音樂會的召開,全團十來位演奏家每每要花整整二、三個月的週末排練。有時一口氣排十來個小時,而且那麼地認眞和仔細,竟然沒人叫苦叫怨。
每年在林肯中心演出的重要音樂會還有紐約中國民族樂團。四十幾個演奏者豐富多彩的節目,經常博得觀眾的滿堂彩,指揮是姚雪言。演奏家有:王昌元(箏)、徐正音(琵琶)、張家琍(二胡)、郭景強(二胡)、陳茜(揚琴)、夏文杰(板胡)等。他們分別來自上海民族樂團、中央民族樂團、四川音樂學院等。
我們還定期在圖書館、博物館展開十場的表演,去小學、中學舉辦別開生面的中國國樂欣賞普及會,放幻燈片、展覽樂器、講解樂曲、演奏名曲來使學生們對中國樂器和國樂產生興趣。我每年會去幾所大學開琵琶獨奏會,耶魯大學和哥倫比亞大學的敎授以此來增加他們講授中國文化、中國音樂的生動活潑。週末也時常去外州作表演。雖然收入很少,但爲了擴大影響,甚至很遠的地方也輪流開十來個小時的車去。這些年來我不僅參加了長風中樂團幾百場的演出,而且還參加了百老滙得九項大獎的《蝴蝶君》的演出。參加了譚盾的《九歌》的演出,《火》劇、《夢夢金山》的創作演出,與丹佛、洛杉磯、長堤、米瓦基等美國交響樂團合作演出了琵琶協奏曲《梁祝》與《草原小姐妹》,還與台北市國在國家音樂廳合作演出了協奏曲《花木蘭》《西雙版納的晚霞》等,受到不少的讚譽。
聚集在舊金山、洛杉磯一帶也有不少國樂演奏家。其中有琵琶李光祖、何樹鳳、張燕、劉惠珊、范上娥、丁魯峰、陳潔冰等。但他們不組樂團,只是分散活動,難得有機會聚演。
大陸的國樂雖人才濟濟,但由於這些年文化政策的反覆無常,使得國樂界進步甚微。八十年代中葉至末葉,一大批國樂家湧進美國,倒使美國的國樂界氣勢大增,越來越多的美國人開始對國樂產生濃厚興趣。中國國樂家高水準和豐富多彩的曲目,使美國的音樂界行家也刮目相看。在好多次與美國音樂家合作的交響、爵士樂音樂會中,他們對中國國樂的曲目之豐富、悠久、旋律之動聽、音色之特別、技巧之高等都讚不絕口。
近兩年來,大陸無一流水準的國樂團來美。在紐約,我倒聽了台北市國、實驗樂團、絲竹樂團和王正平先生的獨奏會。在中國人和美國人中影響不小,並給了相當的評價。紐約的台北劇場經常展現台灣的國樂。這次(十月二十九日由王正平先生指揮的台北市國、台北舞蹈團在林肯中心的演出,也是一個大手筆。台北文建會明年六月底也將在紐約台北劇場舉辦本人與台北市國的三場國樂會。
生活在美國的國樂家最爲頭痛的是,國樂團的經費每年只一、二萬元,加上經濟不景氣,逐年銳減。別說難於找到一份專業的工作,如果專心搞國樂,連房租也會交不出了。我們曾嘗試申請多一點的經費──不成,想努力讓大的財團養一個半職業的高水準國樂團──不理會,找中國人的大老板──沒興趣,……。在萬般無奈中,我們還是咬咬牙,沿著這條路繼續不回頭地走下去。我們不僅保持所有活動,還辦起了樂刊《長風樂訊》,靠自己的力量發表論文、樂評、通訊,發往美國、大陸、台灣、香港等一百多個地方。現在已辦到第六期了。困難和執著使我們產生了新的力量。
「天地廣濶,空氣自由,鮮花榮譽,生活優優」這就是絕大部分在美國的中國國樂家的體驗寫照。新的天地一定能夠開創新的前景!
八十年代中葉至末葉,一大批國樂家湧進美國,越來越多的美國人開始對國樂產生濃厚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