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月的誘惑》,前年瑪莎葛蘭姆舞團曾來台表演過。(Nan Melville 攝)
紐約 藝術之旅/紐約

紐約當代舞團 從瑪莎葛蘭姆出發

正當台灣現代舞者「還在雲門的假山眞水裡或坐或臥」,在世界另一端的紐約,「後現代」早已在瑪莎葛蘭姆的地板上恣意地手舞足蹈,盡情反動。然而,「革命」並沒有造成「摧毀」,從現代舞始祖鄧肯,直到最「後現代」的比爾.瓊斯的舞作,都同樣活躍於當今觀衆的掌聲之中。

正當台灣現代舞者「還在雲門的假山眞水裡或坐或臥」,在世界另一端的紐約,「後現代」早已在瑪莎葛蘭姆的地板上恣意地手舞足蹈,盡情反動。然而,「革命」並沒有造成「摧毀」,從現代舞始祖鄧肯,直到最「後現代」的比爾.瓊斯的舞作,都同樣活躍於當今觀衆的掌聲之中。

講到現代舞,就不能不提到瑪莎葛蘭姆(Martha Graham),由她發展出來的「葛蘭姆技巧」使得現代舞的發展,有了堅實的出發點。講到「後現代舞蹈」,則不能不提到模斯.康寧漢(Merce Cunningham)。一九六一年,幾個在「康寧漢工作室」上課的舞者,受他創作概念影響,進而在紐約的「傑德遜敎堂」(Judson Church)推出作品發表會。舞評家稱「傑德遜敎堂」爲後現代舞蹈的發源地,康寧漢則成爲後現代舞蹈的第一人。

後現代舞蹈的定義與分類,至今仍有許多爭議。但是講到現代舞,大家心裏浮現的畫面,大概都有葛蘭姆舞作的影子──戲劇化的內容與音樂。「像瑪莎葛蘭姆編的那種舞」幾乎成了現代舞的代名詞。大部份葛蘭姆的重要作品都有故事在裏面:《夜旅》講的是希臘悲劇《伊底帕斯王》,《心靈的洞穴》講的是《米蒂亞》。就算不講故事,葛蘭姆講一種情緒、一種形象的能力也很有成就,例如《悲慟》在葛蘭姆的解釋是「一支關於悲傷的舞」,而《新境》則是「對早期移民女性的獨立、勇氣所作的禮讚。」

葛蘭姆講故事、情緒、形象所表達出來的細緻與深刻,爲現代舞的創作立下許多里程碑。前年她親率舞團到台灣演出,許多現場看舞的觀衆莫不爲大師作品高聲喝采,尤其是在舞者演出《夜旅》遇到燈光當機兩次,仍能在燈光恢復後,延續音樂的段落繼續演出所展現的專業水準,令人印象特別深刻。

葛蘭姆舞團、舞校都在紐約,而紐約另外還有兩個現代舞團値得一提,那就是「保羅.泰勒舞團」與「艾文.艾利美國舞團」,艾文.艾利大多以黑人音樂、黑人故事題材入舞,而他的舞者也大部份是由黑人擔任。保羅.泰勒(Paul  Taylor)原本曾在葛蘭姆舞團擔任主要舞者,一九五四年,自己出來成立舞團。

泰勒的舞作也講故事,《白雪公主》、《綠野仙蹤》都曾被他搬上舞台,不過泰勒對現代舞最大的貢獻在於他對「動作」(movement)的敏感,年初甫去世的芭蕾巨星紐瑞耶夫對他的評價是:「泰勒的舞有許多簡單的動作,他只用簡單的動作就能感動你。」

雲門舞集曾在九一年演出泰勒的經典作《光環》,今年則另外再推泰勒出的另一支巨作《海濱大道》。這兩支舞當中,都包含許多簡單的動作與流動的韻律。泰勒對於節奏與音樂的掌握也達到讓觀衆可以「看到音樂」的地步。《光環》裏白衣飛躍的男女舞者,相信都是觀衆心中永恒的記憶。

紐約另外有一個重要的編舞家也來自葛蘭姆舞團,那就是前面曾提到的模斯.康寧漢。康寧漢編舞主要以「隨機」(by chance)方式進行,所謂「隨機」的意思是康寧漢會先編好動作,至於動作的順序,甚至舞者活動的範圍與前進後退的方向,則是以擲銅板或翻書之類的方式來決定,這個方法使得每天的舞蹈都有不同組合的可能性,每場舞都變得是獨一無二。

康寧漢今年高齡九十一,仍然推出新作,而且自四年前開始以電腦程式作爲編舞的輔助工具。這個電腦程式包含三個部份:舞者動作、空間、時間,三者可以混合加以編排。康寧漢對於有人質疑電腦是否會完全取代編舞家工作,他的回答是,它提供觀舞的新角度,它是輔助工具,可以與其他方法合併使用,而不需要去取代別的編舞方法。

葛蘭姆、泰勒、康寧漢,乃至於艾文.艾利都有自己的舞蹈學校,訓練舞者技巧與表演風格。對於不在紐約的觀衆而言,看到這幾個舞團的演出就等於看到世界級的表演,機會十分難得。但是紐約的戲劇,舞蹈演出是那麼頻繁(每晚有兩百場以上的表演),紐約的觀衆看到世界級表演團體機會太多,而舞團每年又固定有季節公演,看葛蘭姆這類「古典」舞團的必需性就大大的降低了。去年我到「市中心劇場」(City Cen-ter Theatre)看葛蘭姆與泰勒舞團的公演,觀衆都只有七成左右(而且劇場三層觀衆席只開放兩層)。

在紐約觀舞,不管是現代舞或是後現代舞,都有各自的觀衆群。從現代舞最早的始祖伊莎朶拉.鄧肯(Isadora Duncan)的舞作,到目前最「後現代」的比爾.瓊斯(Bill T. Jones)的作品都能吸引到各自的觀衆。現代舞與後現代舞的編舞家仍然每年都有新作發展,各自有不同口味的節目可供觀衆挑選。

曾於去年來華參加「國際舞團會議」的美國重要舞評家瑪西亞.席格(Mar-cia B. Siegel)對於現代舞與後現代舞蹈的發展有一段有趣的描述:「後現代舞蹈源自於對現代舞的反動。這些舞者爲了表現自己的風格,他們得發展各自的技巧,而爲了保持技巧與風格,他們得持續的推出作品。這一來,就牽涉到商業與票房──於是有墜入主流或無法反動的可能。這三十年來,後現代舞蹈的發展就像這個循環,而現代舞的發展也面臨同樣的問題。」

現代舞的起源,來自於對芭蕾的反動,來自於爲表現新時代、新文化所需要的新表演形式。到了六〇年代之後的「後現代」時期,舞蹈界有「後現代舞蹈」的推出,作爲對現代舞的反動。「現代舞之母」葛蘭姆的作品曾被視爲最能表現時代精神與意義,到了今天卻有人批評她「太用大腦編舞,離開眞實人生太遠了!」有幾位後現代編舞家甚至表明他們就是要革葛蘭姆的命,這樣看來,彷彿現代舞與後現代舞都以葛蘭姆爲出發點。只是不知道幾年後,由「反動」到「無法反動」這個循環中,還會發展出什麼技巧、什麼風格出來。不過有一點倒是肯定會發生的:那就是後現代舞蹈是遲早要被「革命」的──就像他們對現代舞所做的一樣,而這大概就是舞蹈本身活力的所在吧。

 

特約撰述|李立亨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
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
世界舞台 盡在你手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