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靈的饗宴(許斌 攝)
藝術裡的空間藝術 「藝術裡的空間藝術」系列講座㈡

舞蹈裡的空間

八月六日的這場講座,在「不善於即席發問」的建築師張樞主持之下,羅曼菲生動鮮活的演講及動作示範,加上豐富的幻燈片輔助,還有音量奇大無比的靑蛙滿場亂鳴助興,使得講座的進行頗爲有趣。下一場講座「建築裡的空間」由張樞主講,藝評人陸蓉之主持,同樣是晚上七點半在誠品書店的天母店,日期是九月三日。

八月六日的這場講座,在「不善於即席發問」的建築師張樞主持之下,羅曼菲生動鮮活的演講及動作示範,加上豐富的幻燈片輔助,還有音量奇大無比的靑蛙滿場亂鳴助興,使得講座的進行頗爲有趣。下一場講座「建築裡的空間」由張樞主講,藝評人陸蓉之主持,同樣是晚上七點半在誠品書店的天母店,日期是九月三日。

舞蹈最主要的三個元素是時間、空間、精力,單獨只有一個元素不構成舞蹈。舞蹈有所謂參與性的舞蹈跟我們今天可能會講得比較多的表演性的舞蹈。

參與性的舞蹈是部落民族、整個民族參與的舞蹈,當然跟祭儀很有關係,在這個部分大家會提到所謂的magic cir-cle「神奇的圓圈圈」,這是不管那一個民族都共有的現象,大家圍成圓圈有許多的功用,比如說抵禦外侮、有向心力等等。

在表演藝術上的舞蹈,舞者的動作與整個文化、宗敎、政治等等所發展出來的美學很有關聯。在進入東西方舞蹈的比較之前,我必須先跟大家分析一下我們(舞蹈)怎麼樣看空間?就一個舞者本身在空間中的構成有幾種?

拉邦的舞蹈動作分析法

在本世紀初期德國舞蹈家魯道夫.拉邦用科學的方法找尋出身體如何在空間中做造型(shape),怎麼樣做動作。這套分析法將舞蹈動作主要分成三類:第一類我稱之爲shape flow,直譯爲「身體主動的流動」,也就是說動作的發生都是以身體爲主體自然地動作出來的。第二類是「方向的改變」,這一類又分成兩種:一種是spoke-like,往一個特定方向進行的動作,如此說穿刺、射等動作,直接地造成空間的改變;另一種是arc-like「弧形的轉變」,也就是說從動作開始到另外一點並非直接到達的。第三類是shaping,可以把它翻譯爲「雕塑空間」。(羅示範了一套包含三種類型的連續動作讓觀衆去分辨)

事實上你怎麼樣在空間裏變化,就構成了舞蹈。現在我們有了這些概念之後,我再舉些例子來分析舞者的動作。

西方芭蕾的動作基本上是我剛剛講的大方向改變的動作,從一個點到另一個點有很淸楚的方向改變。當然所有的舞蹈類型不可能只有一種動作的方式,好比說握手就因每個人的習慣、情緖而有不同。但芭蕾所包涵的動作特質以方向的改變、延伸爲主,也最顯著。在接下來的芭蕾基本動作幻燈片中,我們就可以很淸楚看到剛才所說的方向性的特質。

事實上芭蕾完全是從巴洛克的美學觀延伸出來的東西,那種外放射性、無限延伸,好像人可以控制一切的的想法形成芭蕾這種特質,以及等一下我們會談到的鏡框式舞台的形成有很大的關係。

現在我們看的印度舞的幻燈片是一個跟芭蕾相反的例子。印度舞也有方向的改變,但它是很細微的,跟芭蕾那種大幅度的改變不一樣,比如說它一個手部的姿勢就有非常多種,眼神、表情都在跳舞。當你要表現這種細微的改變時,你身體本身就不可能做太大的移動。這時所運用的就是我們剛才講的shape flow,身體配合手勢、眼神的改變而慢慢移動。所以它的空間概念是內向的、自我完成的感覺,好像這裡頭就有一個小小的宇宙,而不像芭蕾是向外的延伸。芭蕾跟印度舞就因不同的美學觀點發展出兩種不同的東西。

舞蹈的起源

接下來我們要從舞者的動作本身再延伸討論到:在什麼地方演出的問題。在我們談到西方舞蹈史時,會把在古希臘劇場演出的希臘悲劇裡又唱又跳的合唱隊(chorus)認爲是舞蹈的起源。在這之前在西方還是不分演員、觀衆的全民參與性的舞蹈,一直到這個時期才有表演的出現。芭蕾是從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宮廷舞蹈中產生出來的。在當時法國宮廷裡的演出被用來炫耀貴族的財富和權力,並提供貴族們娛樂。到今天我們也可以看到這個意義以閱兵的形態出現,它有各種複雜的隊形變化、華服或者馬匹等等。眞正純粹的舞蹈表演藝術是出現在法國有了專業舞者,並在鏡框式舞台演出之後。

爲了讓每個角度都看到最好的線條,每個動作、姿勢都把線條拉到最長,在空間上就常以斜的對角線方式行進,因爲在空間上對角線擁有最強的張力。這種往外投射的想法,乃至後來芭蕾發展出很多的跳躍,用來表現不受地心引力控制的感覺。

在這個時期,舞蹈在舞台空間的呈現是用繪畫的手法來處理。排練前,他們會先畫好一幅圖代表場景。從舞台的佈景我們也可以看到它天幕、側翼幕的畫面構圖運用了繪畫的前景、景深等透視的概念。所以有人說舞蹈是三度空間的繪畫。

突破舞台上的風景

隨著時代的演進,這種風景畫框式的舞台有了改變。最先突破的是現代舞的始祖鄧肯。她將特定場景的景片從舞台上拿掉,只有單純的藍色布幕和一架鋼琴在台上。於是如何在空曠的舞台上呈現出喜悅或悲傷的情景,就必須由舞者來完成,舞者的動作本身因此負擔了很重要的功能。早期的現代舞非常排斥在舞台上用很多很多的佈景,他們認爲舞蹈動作本身最重要,動作本身應該有足夠表達情境的能力以刺激觀衆聯想。

瑪莎.葛蘭姆受表現主義的影響,在舞蹈上主張:舞者的動作不應該像芭蕾只是將同樣的基本動作放在不同的劇情架構中,而應該在每支舞中找出它特殊的感情;舞者外在的動作是舞者「內心的風景」表現在觀衆面前。這是當時現代舞很重要的一個理念。因此我們在她的舞作〈悲慟〉就可以看到:在空曠的舞台上,舞者裹著一塊布坐在椅子上,藉著身體與這塊布的搭配在空間中雕塑出各種樣子,並在各姿勢的連續和強而有力的精力下,使空間無限的延伸。

另外,除了我們講到舞者本身的動作在舞台上的運用之外,早期的現代舞也經常使用個人與羣體之間對立的關係,在空空的舞台上製造一種張力。瑪莎.葛蘭姆是如此,杜麗絲.韓福瑞也是如此。在當時女性的地位還很低落,她們要在這種社會壓抑之下開創一種新的藝術形式,很自然的,剛開始舞蹈都會選擇一種對抗性的方式,個人孤立於羣體之外,在空間上形成很大的張力。

韓福瑞的舞台空間主張

相對於瑪莎.葛蘭姆從動作的情感動機出發,杜麗絲.韓福瑞則是非常理性的編舞者。比如說她的作品〈光譜〉以抽象的動作來帶動空間感,而不是用說故事的方式。她寫了一本有關編舞的書(The Art of Making Dances),其中有一章談到如何運用空間。舞台分成幾個區位,以觀衆面對舞台來說,左手邊是右舞台,相對位置則是左舞台,舞台前緣是下舞台(downstage),後方是上舞台(upstage),舞台正中央則稱作中心點(center center)。我們可以發覺舞台上英雄一類的角色常以對角線行進的方式從後舞台出場,因爲它特別具張力。而center center則是最強有力的位置,許多舞蹈的重要部分都是在這裡發出,但也因爲使用過於頻繁,會失去舞蹈應有的流動性因而有死中心(dead center)之稱。除非有特別的用意,否則即使在最強有力的地方,待了太久也無法吸引觀衆的注意力。同樣的動作在不同的位置出現會有不同的強、弱效果。韓福瑞所提出的主張就是利用舞台的空間位置來加強主題的表達。

現代舞運用象徵的表達方式

接下來現代舞的發展,編舞家們開始懂得運用象徵的方式,以非常簡單而具象徵的道具在舞台上來表達,完全有別於以前寫實性的佈置。比如葛蘭姆的舞作〈開拓者〉在舞台上的構圖好像一個牧場的柵欄,兩條線無限延伸,在視覺上讓你感覺所面對的是美國西部開闊的牧場。

前面我們所談到的,都是編舞者像高高在上的神一樣的來決定觀衆要看到什麼東西,編舞家說這個角色扮演的是誰,觀衆就必須毫無異議地認定這個角色是誰。但到了五〇─六〇年代,美國受到反戰、婦女解放、黑人人權運動,以及包括像性解放等等運動的影響,有一批知識分子開始去思考藝術與生活的分野到底在那裡,進而提出:生活上的一切都應該是藝術。

約翰.凱吉、模斯.康寧漢、羅伯.威爾森是長期合作的伙伴,他們合作的方式是各自去創作直到演出前音樂、佈景才跟舞蹈搭配在一起,誰也不知道下一刻會呈現怎麼樣的面貌。他們認爲這種機率的運用才能眞實反映生活中的不確定性。在此還有一個重要的觀念突破,就是舞台上沒有特定的焦點,許多的事在當下同時發生,包括觀衆有充份的自主權決定要將觀看的焦點放在什麼地方。

六〇─七〇年代所發展出來的後現代舞蹈觀念對什麼是舞蹈產生質疑,認爲應該打破演出者和觀衆之間的距離,舞蹈不只屬於學過舞的人。生活化的動作亦成爲舞蹈的一部分。在空間上,他們在街道、畫廊,甚至屋頂、水池等地點演出。他們不在乎到底做了什麼、有誰去看,重點在於打破空間上鏡框式舞台的概念。事實上這是舞蹈藝術突破的一個很重要的時期,當舞蹈的發展已經豐富飽滿到某種程度的時候,必須另尋出路。

周邊用具所營造的劇場效果

再來我們要稍稍講一下燈光、服裝、道具在舞蹈上的運用,以及它們所製造出來的一種神奇的劇場效果。早期芭蕾可能就只有照明的火把,到浪漫派芭蕾時期就用煤氣燈,那種藍藍的光正好配合這時期所要營造的精靈、仙子的世界。然而眞正燈光的運用要到現代舞時期才擁有較好的設備、變化。燈光最平常的用法是區域的分隔,代表一種情境;然而早在距今一百多年前,美國舞蹈家路易.富勒(Loie Fuller)就懂得運用燈光製造劇場的魔術來吸引觀衆。她舞動丈長的白色絲巾,用十四個工人來打燈,利用反射等技巧使她一下子幻化成百合,一下子又是火焰、蝴蝶。當時的法國正好處於象徵詩派最流行的時候,她的演出風靡了全歐洲的知識分子。一九〇〇年巴黎萬國博覽會的美國館,就安排一個專屬的表演場地讓她演出。

另外包浩斯(Bauhaus)時期也有一批人對製造這種劇場的神奇很有興趣。我們知道包浩斯時期在建築發展方面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時期。奧斯卡.薛曼(Oscar Schlemmer)就是其中之一,他將舞者裝扮成奇怪的幾何造型。只是這種裝扮雖然令人驚豔卻使舞者不能任意做動作,風起雲湧了一陣子之後就結束了,並沒有在舞蹈裡成爲重要的流派。而最早將聲光結合,讓全世界震驚的是美國的編舞家艾文.尼可萊斯(Alwin Nikolais)。他讓舞者裝扮成各式各樣造型,加上燈光製造出各種幻影,就好像是活動的、會跳舞的雕像。

後現代時期之後,藝術家們又回頭重新思考如何運用舞台的空間。一九七〇年代德國編舞家碧那.鮑許的舞蹈劇場席捲了全世界──她乾脆把那些奇奇怪怪的場景帶到舞台上,譬如說舞台上有及膝的水池;舞台地板是一面斜坡,或擺滿了一大堆的桌桌椅椅,或者是一個咖啡館的場景。許多編舞者開始和畫家、建築師合作建構一種新式、反諷、更深層的舞台幻象。

往後舞蹈的發展還有一個非常大的可能性,就是跟電視、電影的影像結合,但不同於以往只是記錄舞蹈的功能,攝影機成爲一個主動參與的角色,它可以選用不同的角度拍攝,以影像剪接的技巧呈現出我們在舞台上看不到的部分。

 

整理|陳品秀  舞蹈工作者

專欄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主講人:羅曼菲(國立藝術學院舞蹈系主任)

主持人:張樞(建築師)

整理:陳品秀(舞蹈工作者)

 

更正啓事:十月一日的講座「繪畫裡的空間」,時間依然是晚上七點半,但地點改在誠品書店的敦南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