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貢敏:我們這些老劇人要自助人助……讓政府瞭解傳統話劇的重要性。(許斌 攝)
特別企畫 Feature 特別企畫/老人與表演/座談會

展望未來何必否定傳統 資深劇人座談會

國內五〇、六〇年代曾經蓬勃一時的傳統話劇,在七〇年代小劇場大量出現之後,不管在觀衆或媒體的心目中,傳統話劇的曝光率已漸漸「理所當然」的降低了。本刊特別舉辦了一場座談會,邀請多位資深編導、演員再度「出場」。當日雜誌社星光閃閃,充滿了銀鈴般的京片子與笑聲,這些資深劇場工作者精力充沛地暢談了對今天戲劇活動的看法,以及他們參與過往話劇演出的經驗。

國內五〇、六〇年代曾經蓬勃一時的傳統話劇,在七〇年代小劇場大量出現之後,不管在觀衆或媒體的心目中,傳統話劇的曝光率已漸漸「理所當然」的降低了。本刊特別舉辦了一場座談會,邀請多位資深編導、演員再度「出場」。當日雜誌社星光閃閃,充滿了銀鈴般的京片子與笑聲,這些資深劇場工作者精力充沛地暢談了對今天戲劇活動的看法,以及他們參與過往話劇演出的經驗。

貢敏(以下簡稱貢):今年是抗戰勝利五十年紀念,希望在座的各位資深劇人,把光復以後在台灣的戲劇活動情形做一個回顧性的報導,給現今及後代的人瞭解台灣的戲劇是如何走到今天的。

今天的主辦單位:表演藝術雜誌就要出表演藝術年鑑了,這對我們來說是件大事。所以,從另一方面說,在現今這個戲劇情況下,大家有什麼看法,對靑年人有那些勉勵,這些大家都可以來談談。

李影(以下簡稱李):關於台灣戲劇活動的由來,我想有二個重點値得注意,第一個是台灣光復初期,我們在台灣戲劇方面的活動,然後是對目前的表演事業,我們有什麼期許和看法。

傳統話劇還是要重視的

彭行才(以下簡稱彭):我想先談一下台灣早期的話劇活動。那時候話劇都以軍中的演員爲主,所以有一句話說「無軍不成戲」。

話劇活動主要的參加人員都來自軍中,後來慢慢的藝專成立,影劇科裡面產生了一些演員,然後是政工幹校有一批人,再來是文化大學慢慢出來的這些人。再來主要的,我們不能忘記的,李曼瑰先生倡導了小劇場運動。

我特別要提出一個我個人的經驗,我自己在軍中待了二十五年退休下來,退休金當時全部拿來演《焦桂英與王魁》,結果演出前遇到大颱風,我的錢都賠光了。

當時是在兒童劇院演出,兒童劇院是台北市政府的,日租五千元,一不交出來就不讓你開幕,這就是我爲什麼特別能體會從前演出一個戲有多艱苦。

今天的話劇都不像「劇」,而像「戲」。現在我們提倡本土文化,布袋戲、歌仔戲都活起來了,那話劇呢?

我們國家劇院蓋這麼好,卻沒有一個國家話劇團,過去我們有話劇而沒有劇場,現在我們是有劇場而沒有好戲的話劇可以演出。

台灣舞台劇由粗糙漸入精緻

:請盧姐談談,你從上海、來台灣、到現在的這三個時期裏,你認爲我們的話劇情形是怎麼樣的呢?

盧碧雲(以下簡稱盧):這三種時期是非常不一樣的,從前我們在上海演出話劇,是比較精緻的,因爲它非常職業化。舞台上面在演出,舞台底下有大樂團,有專人爲這個戲作曲,就像電影一樣,這個戲有什麼樣的情境,就表現什麼樣的音樂。

所以我剛到台灣看話劇時,覺得好像辦家家酒,音樂是放唱片不比那樂隊啦。服裝、道具方面都顯得粗糙等等,所以我們當時剛來台灣,就會覺得這兒的表演活動還處在黑暗時期。到了現在,舞台劇應該說是比以前進步多了。

葛香亭(以下簡稱葛):請洪先生跟我們談一下,從光復到現在的劇場情況,現在最好的就是國家劇院,社敎館、國父紀念館再往前走還有那些劇場呢?

洪濤(以下簡稱洪):新世界、大華戲院、紅樓、大有、藝術館,大有之後就落了。兒童劇院是劇運蓬勃時,政府重視才蓋的。那時候代表的劇場還是中山堂,凡是重要的演出都在中山堂,後來中山堂也不能演了,就是因爲當時有人在演戲時把螢幕給燒了。

:傅姐,請你談談台灣演戲的一些工作情形?

傅碧輝(以下簡稱傅):我也是跟部隊過來的。演過的戲有《明末遺恨》、《夜店》、《光武中心》、《美男子》。

《美男子》我們演了七十多場,是最轟動的一個戲,黃佐臨翻譯的劇本,在新世界演的時候,觀衆都笑歪掉了。這齣戲在上海和台灣都叫《美男子》,然後我演之後改了,叫《乘龍快婿》,張方霞主演的。

:說到張方霞,他在《鄭成功》的古裝戲裡,演到〈點將〉一幕時,點將點不出來,趕快派人去找,結果是大將陳爲潮睡著了,叫不起來。(衆笑)

:我也鬧過大笑話。我演出時有一幕,腦袋不知道在想什麼,竟然說:「報吿元帥!共產黨來了!」台下笑得前俯後仰,我羞得想台上有洞就鑽進去,那時候我演的是歷史劇呀!

軍中劇團與康樂隊的貢獻

:洪濤先生一直在軍中劇團工作,可不可以和我們談談當時劇團的情況?

:剛到台灣來的時候,幾乎部隊裡每個軍團都有一個話劇團,話劇活動的蓬勃,可想而知。

而部隊裡的劇團該怎麼生存呢!因爲那個時候劇團都沒有納入一個正式的編制,沒辦法發餉。當時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是:當時部隊常缺人,譬如說二百個缺,我就養個劇團,所以劇團都是黑牌的。

當時,除了團話劇隊,還有師話劇隊,有的不叫話劇隊,叫劇團。有的直接就叫政工隊,由於這樣,軍中演出的劇團,要看團長、師長的愛好,也許他養個話劇隊,也許養個國劇、豫劇隊,那個時候完全是爲反共而演出,你不反共是不行的。

:這裏,我要補充一點,那就是:抗戰勝利後,上海的演員那時分成二派,一派是上海,另一派是重慶,重慶的這一派在排戲的時候一本正經,不像上海那一派吊而啷噹的,這是當時話劇從業人員的一種特殊現象。

有一次我們在排戲,排《重慶二十四小時》,我們正在排的時候,有人喜歡搗蛋、嬉皮笑臉開玩笑,第二天馬上有人在佈吿欄寫:「拍戲時要用眞感情,不要嬉皮笑臉。」

洪(繼續):等到軍中制度化,這些人都養不活了,軍中的劇團就有了變遷,沒有錢就把團都解散了。解散了之後,因爲那時候的環境關係,這批人就紛紛改行作別的了。

民國四十六年,部隊裏軍的康樂團隊也被撤銷,成了康樂總隊,全部改成招募專業化人員進來。那個時候軍中話劇運動會這麼蓬勃,是因爲自民國四十二年就開始舉辦的康樂大競賽。

民國四十二年辦康樂大競賽的時候,正好是幹校的學生第一期畢業,這一批同學分配到軍中以後,軍中話劇演出的力量就更加強了。而且從前的戲劇工作者,除了老一輩的或者南京國立劇專畢業的,其他的幾乎都是自學出身的。爲了喜歡,不知不覺投入,喜歡演戲就變成靠這個吃飯。

類似這樣的例子很多,經驗都非常豐富,自從這一批革命搖籃搖出來的演藝伙伴出現以後,軍中話劇演出陣容變得更充實了,他們不但有演藝的精神,同時有創作的能力,更有新的活力。

「實驗劇」要實驗到何時?

軍中的康樂競賽一直進行到前年爲止,競賽已經慢慢沒落了,我從民國六十七年離開軍中,就到社會,後來到美國遊學去,遊學二年後回來,那個時候前衛的戲劇剛剛開始進入台灣。

我有個感覺:後現代主義否定了台灣所有的傳統話劇,還有人說台灣在民國七十年以前沒有戲,從七十年開始才眞正有重視戲劇、懂得戲劇的人。我們眞正愛戲的人並不在乎他否定不否定過去的話劇,我們都是自己喜歡才去做,這是興趣,我們已經投入了。

新一輩的人自己展開了實驗劇,「實驗」這個名字有點問題,這實驗要到什麼時候才會成功呢?在我們來說,你要表演的是一個意境,而不是去表演脫衣舞。但是前衛戲劇認爲,性才是戲劇的重點,這是人生下來必有的慾望,只有這一點大家才是最愛的,所以他們才要著重這一點來描述,這就是觀念問題了。

這個時候,我們就有一種對這種戲的抗議,抗議你這個前衛戲劇否定了我們前面談到的傳統戲劇:我們不叫傳統戲,我們是正統戲。你在實驗,我們也來實驗,看誰實驗得好。

;除了傳統劇團、前衛劇團以外,其實還有中間路線的,像賴聲川的表演工作坊、李國修的屛風表演班、梁志民的果陀劇團,這三個劇團也都蠻好的,並不標新立異,正規演出照常受歡迎。

:這個戲,要觀衆看得懂,人家看不懂怎麼知道戲是好的?看不懂,思想不能交流、情感就更不能溝通了。

藝術需要訓練來達到更高的境界

:現在最後請每個人講一句話,作爲大家對戲劇發展的共同期許。

:希望國家舞台劇劇團、或者是說國家戲劇團早日成立,使得我們的傳統話劇還能保留一部分。

陳又新:現在的戲劇應該爲我們的下一代多想一想。

:不反對實驗和創新,但戲劇必須包括:第一要美,第二要有感情,第三要人看得懂。

觀衆要看得懂才行。我們這些老朽還希望爲戲劇盡點力,所以望早日成立國家舞台劇劇團,多給我們一點機會來做戲。

:希望成立的那一天,我還能看得到。

崔小萍:現在演戲的流派太多,因爲每個人以他個人的經驗和學識作爲一個流派,而且沒有一個正統的訓練與方法結構。現在的戲劇藝術,在學識、經驗上不能夠統一與配合。所以,我們現在的戲就變成隨便、說自然就是藝術。

但是,藝術必須要有高度的技巧才能表達更高的境界,可是現在的境界沒有了。故,我們希望以後不管前衛、「後衛」,都要強調一個正統的訓練才行。

:當前的趨勢,前衛的藝術已經擁有絕大多數的觀衆,年輕的觀衆,就是大專院校和高中生,年輕人大部分都喜歡譁衆取寵的戲。不過,不管主流、傳統、正統戲劇也好,目前的戲劇環境,職業劇團的生存非常困難,政府必須要加以挽救。

:我和幾個朋友都有這麼一個感想:文建會的態度是,傳統戲一概不補助,所以,我覺得要集中現在所有的力量,拿出以往我們排戲的精神,好好的演幾個大戲出來,讓這些看前衛戲的人也有機會瞭解什麼是傳統話劇。然後,這才能把觀衆找回來,如此傳統話劇便可以延續下去。

:世界任何一個先進的國家,都是很重視自己本身文化的保存,像美國、日本等,又如中國大陸目前也全力支援崑曲的流傳。我們這些老劇人要自助人助,發揮當年的影響力,如此才能讓政府瞭解傳統話劇的重要性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
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時間:八十四年十月十六日下午二時

地點:《表演藝術》雜誌社

主持人:貢敏(資深編導、劇評)

參加人員(按發言順序):

李影(編導、演員)

彭行才(編導、前國防部康樂總隊話劇隊長)

盧碧雲(演員)

葛香亭(前演員工會理事長)

洪濤(編導、演員)

傅碧輝(演員)

崔小萍(編導、演員及敎師)

陳又新(演員)

紀錄:鄭旭芬

Authors
作者
免費訂閱電子報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