貢敏
-
特別企畫 Feature 找老師找舞台 為「接班人」打造未來
現象9:前輩大師紛凋零,傳統戲曲界展開新世代培植
傳統戲曲界今年痛失多位大師,更讓人感到後繼者培植之迫切。包含京劇界的國光劇團、台北新劇團,歌仔戲界的明華園、唐美雲歌仔戲團、春美歌仔戲、秀琴歌劇團等,紛紛推出新秀培植計畫與劇碼,讓戲曲接班人能夠透過舞台實戰,精進技藝,也及早被觀眾看見
-
藝視窗 News
國光劇團首任藝術總監貢敏辭世
【台灣】 國光劇團首任藝術總監貢敏辭世 國光劇團首任藝術總監、資深戲劇家貢敏於6月14日辭世,享壽85歲。貢敏原名貢宗耀,筆名金聖不嘆,創作含括話劇、電視、電影、戲曲編劇、導演、評論等,亦是台灣新編京劇重要推手。 生於南京的貢敏,由於父親喜愛京劇,從小就對戲劇深感興趣,1948年加入國民軍話劇隊,演出話劇、平劇,1950年隨著軍隊的話劇隊來台,進入政戰學校第二期影劇系,結識聶光炎、瘂弦、張永祥、劉維斌、宋項如等好友。畢業後從事舞台劇編劇和導演,漸漸拓展到戲劇評論、戲劇研究領域。後進入中製廠,參與電影幕後工作,並從事編導,拍過多部新聞片、紀錄片、軍教片、劇情長片。 1995年國立國光劇團成團,貢敏應邀出任藝術總監,推動創作演出台灣題材的新編京劇,即後來合稱《京劇臺灣三部曲》的《媽祖》、《鄭成功與臺灣》、《廖添丁》。(莊珮瑤) 朱宗慶獲擊樂世界最高榮譽 入選國際打擊樂藝術協會名人堂 6月27日國際打擊樂藝術協會(Percussive Arts Society, PAS)於官網正式公告,宣布朱宗慶打擊樂團創辦人暨藝術總監朱宗慶獲選進入協會名人堂(Hall of Fame)。 國際打擊樂藝術協會創立已有55年歷史,旨在提升打擊樂藝術於世界的發展,目前有超過六千名會員,在全美國設有50個分會,美國以外地區也有28個分會,是全世界規模最大的打擊樂組織。協會的名人堂創立於1972年,目的在表揚教育、研究、行政等有重大貢獻的打擊樂專業人士,已是公認打擊樂界中最高榮譽。此次獲獎,是繼日本馬林巴木琴演奏家安倍圭子(Keiko Abe)於1993年獲獎以來,第2位入選的亞洲打擊樂家,也是第一位華人打擊樂家入選者。本次獲得此項榮譽,象徵世界打擊樂壇對於朱宗慶卅多年來致力推廣擊樂藝術的奉獻與成就,做出了最高的肯定。(李秋玫) 「補助國內表演藝術經典作品大陸巡演計畫」7月15日起受理申請 文化部「文化部補助國內表演藝術經典作品大陸巡演作業要點」自實施以來已有超過30個
-
即將上場 Preview 重現軍中競賽戲
《天下第一家》 笑談乾隆軼聞趣事
國光劇團即將演出的《天下第一家》,即是二十年前軍中劇團「競賽戲」時期,劇作家貢敏為「海光國劇隊」所寫,藉乾隆的軼聞趣事,倡導族群融合。藝術總監王安祈強調,別以為軍中競賽戲就很樣板,貢敏的本子重人性,「因為是積善之家才有資格被封天下第一家」,是「政治上的領導對文化最真誠的禮敬」。
-
戲曲 不讓大陸皮黃成「絕響」 中國京劇院再訪台
「于魁智現象」 票房熱延燒台灣!
去年來台時,原本可能成為「絕響」的中國京劇院,卻在于魁智的魅力下票房起死回生,也讓中京院今年得以再度造訪。當然,于魁智還是頭號王牌!
-
大師.經典 Maestro and Master piece 歷五十年而不衰的悲劇經典
北京人藝來台 演出第三版《雷雨》
北京人藝與曹禺關係深遠,曹禺為北京人藝創院首任院長,一九五四年人藝首排《雷雨》,半世紀來兩度復排,號稱是人藝的「看家戲」。最近一次是二○○四年人藝七十周年慶暨《雷雨》首演五十周年,也就是這次將來台演出版本。
-
戲曲 京劇大陸熱不再 中京院訪台告別氣氛濃
當紅老生于魁智領銜 搬演多齣拿手戲
大陸京劇來台榮景不再,老觀眾凋零票房也下跌,專門經紀大陸京劇團來台的傳大藝術就宣告,這檔中國京劇院之後將不再引進京劇演出了。睽違四年再度訪台,中京院打出于魁智這張超級王牌,戲碼紮實,八場戲中由于魁智挑樑演出的戲碼就有六齣。這是京劇目前最「高」行情,票房保證、人氣保證、品質也保證。
-
台前幕後
好一個狂放天才的朝代!
《貞》劇的劇本的確有待商榷,原作或許不是選擇了最好的素材。但是,《貞》劇新編的舞台場面、程式動作與唱腔編曲,卻是令人大開眼界;對於尋求京劇現代化的觀衆與創作者來說,觀賞《貞觀盛事》的演出,其實是一次相當有趣的觀摩。
-
座談會
純正「京味兒」話曲劇
什麼是曲劇? 王安祈:大陸現在的劇種大多會演出現代戲,且是鑼鼓、身段、戲曲唱腔、戲曲程式俱全。曲劇則像是話劇加唱,它是單一的劇種,沒有鑼鼓、戲曲身段與戲曲程式,題材多半以淸代民初爲背景,唸白是純正的北京話。北京人說話跌宕多姿,迴旋往覆中自有其進退之所、雍容之度,這是以近千年皇朝帝都爲底蘊所養成的氣息風調,任誰也沒法憑空學來。這樣的語言趣味及說話藝術,對於情節或許稍「單調」、主題或許嫌「弱」的《煙壺》一劇,到底起了多少作用?而《楊乃武與小白菜》語言爲什麼反而沒有《煙壺》豐富?這或許是我們可以討論的議題。就藝術文化資產的角度而言,曲劇對於曲藝的流傳推廣,開啓了多少正面的作用?當戲劇的成份加入之後,曲的抒情功能勢必要做調整,無論劇的作曲、導演任何一環都關係著戲的成敗。 李殿魁:曲劇是一新興的劇種,民國七十六年我們在電視台介紹中國的傳統說唱藝術時,便聽說大陸有《楊乃武與小白菜》,相當精采,如今總算讓我們開了眼界!看到曲劇在舞台上的呈現,首先我覺得不像聽京劇時,劇情緊張唱快板或搖板、劇情悲哀唱慢板等等,讓我們在情緒上有明顯的變化,曲劇可能受了題材或是說書風格的影響,比較平易,縱然是高潮,也不能急得像拉警報一樣,這一點我認爲有其限制。第二,傳統戲曲在舞台上之所以吸引人,是因爲有很多表演的程式,不管是開、關門,或者是走路、見面等,可以讓我們欣賞到演員的身段;曲劇的性質是文明戲,即是由話劇而來,比舞台劇更加生活化,譬如演員出場,《煙壺》一劇便從場外進入,邊演唱著走入群衆中。 第三,語言的部分:曲劇最大的特色,是用北京土話,像《煙壺》一劇中用了許多北京人懂得的土話,換句話說,站在懷舊或學習語言的立場,滿深入人心的。多年以前,老舍寫的劇本如《四代同堂》、《茶館》、《天下第一樓》,他們那些人說話打招呼都是北京土話,老舍的東西之所以那樣受歡迎,便因深入生活,讓人一聽就懂,令人感動。但對生長在台灣的人來講就未必聽得懂,只能當藝術欣賞,深入其精髓仍有障礙。第四點,在劇情方面:《楊乃武與小白菜》可能是受了傳統框架的影響,必須把故事交代淸楚,一交代之後戲劇性就受到限制。《煙壺》是新編的,沒有框架,可以自由隨意發揮,除了有一場稍微沉悶之外,大概都
-
焦點
台灣京劇新風情
無論是本土民間故事或是世界文學,大陸嫻熟的編劇技巧加上台灣的多元創意,都展現了戲曲界可以朝「永續經營」之路邁進的條件。少了點傳統「京味兒」的京劇,如果可以多了點吸引觀衆的趣味,那麼,美學形式的調和將是下一個努力的目標。
-
跨海演出
「蕭太后」台上叱咤戰場
儘管身爲當代京劇大師馬連良的么女,馬小曼沒有凌人的傲氣;她笑自己結婚結得比別人晚,連學京劇也是到老才開竅。一輩子努力的馬小曼,在時間的跌跌撞撞中,學會對自己人生經年累月的遺憾,一笑置之。
-
特別企畫 Feature
展望未來何必否定傳統 資深劇人座談會
國內五〇、六〇年代曾經蓬勃一時的傳統話劇,在七〇年代小劇場大量出現之後,不管在觀衆或媒體的心目中,傳統話劇的曝光率已漸漸「理所當然」的降低了。本刊特別舉辦了一場座談會,邀請多位資深編導、演員再度「出場」。當日雜誌社星光閃閃,充滿了銀鈴般的京片子與笑聲,這些資深劇場工作者精力充沛地暢談了對今天戲劇活動的看法,以及他們參與過往話劇演出的經驗。
-
交流道
大陸舞台上的台灣話劇
八〇年代起,台灣劇作家的作品連年在北京、上海、南京、廣州、成都等重要都市的舞台上搬演,《紅鼻子》、《弱者》、《遊園驚夢》、《蝴蝶夢》等,雖不能概指爲針砭、但有一定程度反映資本社會世態的劇目,在以社會主義爲背景的舞台上,如何「扮」演呢?
-
中國話劇
重現劇壇經典 李行談《雷雨》
睽違四十年之後,中國戲劇大師曹禺的經典作品《雷雨》終於在台灣粉墨登場。重新投身舞台劇的電影導演李行,特別談及對《雷雨》新的詮釋角度、執導手法,並藉此劇表達對曹禺的敬意。
-
專題報導 Feature
傳統與現代的交感
再創傳統戲曲的新生命,尋找與現代觀衆心靈的契合點,是兩岸戲曲界共同關心、也在摸索實驗的重大課題。上海戲劇學院院長余秋雨先生將《紅樓夢》編成黃梅戲,也將《白娘娘》重編搬上舞台,在大陸劇壇引起震撼,前者甚至再掀黃梅戲的熱潮。余秋雨先生去年十月間訪台參加崑曲會議,本刊特邀名劇作家貢敏先生作了一次對話,提出這兩齣戲的新詮觀點。
-
演出評論 Review
《徐九經升官記》座談紀錄
《徐九經升官記》於去年十一月由復興劇團演出,在國內搬演大陸劇本的風潮中,成爲能夠靑出於藍的顯例,引起了熱烈反應。本刊上期刊登了採訪現場觀衆的意見,此次再請專家學者深入評析,並由演出單位提供詳細的演出背景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