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是人類最原始的藝術,它能表達人的喜怒哀樂,本世紀中期後,西方現代社會逐漸有一群專業人士以舞蹈/動作爲媒介,協助人們抒發身心的情緒、培養自信,增進對身體的覺察。這些默默協助我們進一步與自己和他人溝通的人士即爲所謂的「舞蹈治療師」。
舞蹈治療源於本世紀初,是在表達創作者心靈世界的現代舞與提出身體與心理相互投射的心理學觀念興起後,才於四〇年代萌發的「新專業」。
什麼是舞蹈/動作治療?
舞蹈治療是以舞蹈/動作爲媒介,協助個體在身體、社會、心理上的認知與情感方面有更好的發展、改變及更健康的功能。(註)
治療師通常在醫院、復健機構、養護之家、中途之家或是特殊敎育的學校機構中,與各種個案(clients)以一對一或團體的方式進行治療。他們也常與休閒安養、敎育及心理健康等領域的專家一起進行諮商或輔導的工作。
西方舞蹈治療的基本理念是身體反映心理狀態,透過對身體的察覺及一些即興探索,激發潛意識被壓抑的心理狀態,達到宣洩或頓悟的治療效果。
舞蹈治療在台灣
然而,將西方這套心理治療的產物直接移植到我們的社會可能有危機。目前如在輔仁大學應用心理系任敎的國內首位舞蹈治療師李宗芹、從編舞家轉往開發人類潛能的工作者陳偉誠、或從對雅樂舞的硏究而跨入另一種尋求身心安頓的陳玉秀,都努力以個自的專長尋求一套最合適自己的模式。
李宗芹從帶領兒童創造性舞蹈、到任榮總的精神部舞蹈治療師,及現在帶領敎師及輔導人員從事舞蹈治療工作,對象從小朋友到老年人,範圍甚廣。而不以「舞蹈治療」界定自己工作的陳偉誠,對象則多是一般上班族與各級學生。他認爲有健全的身體敎育才有健全的人格敎育,透過他所提的禪宗「止念」與非理智控制下所產生的身心變化,人的潛能可以被喚起,產生心理成長的效果。
而畢業於台北體專體育系舞蹈組的劉寶華,一直對舞蹈敎育與特殊兒童敎育兩個領域很感興趣,於是她採用舞蹈動作治療的模式,硏究其對智障兒的影響。
兒童與舞蹈治療的案例
劉寶華曾對有學習障礙與情緒困擾兒童進行舞蹈動作治療,治療對象主要是兒童與靑少年,尤其是針對因各種生理或環境因素造成學習障礙的兒童而言,透過舞蹈治療及創造性、表現性的動作,讓他們更容易與他人溝通,也更能掌握自己的身體,並感到有成就感與自尊心。
在一次治療中,劉寶華以六位十歲兒童爲對象,每週二次,每次五十分鐘,進行十二週的舞蹈治療及創造性舞蹈的計畫。
治療師先讓學童們隨著拍子圍成一圈,以讓他們感覺大家是安全地在一起。接著,依時間(快/慢)、空間(高/低)及力量(輕/重)等舞蹈元素,指示學童們在舞蹈敎室內隨音樂移動,並藉由各種肢體的活動,幫助他們覺察身體,治療師也藉以了解學童們的需求與情緒狀態,以利進入治療主題階段。
治療師讓孩子們在最舒服的狀態下,隨著輕音樂放鬆或緊抱自己的身體,同時也用口語的鼓勵協助他們建立自信,讓他們如嬰兒期般地在無任何壓力的情況下,進行觸覺經驗,以便建立對自己身體的自我感。然後,治療師會要求他們完成類似心理分析式的投射測驗,而且要他們隨著文字所形容的,做出身體的動作或姿勢,這種活動的目的就是要開發他們對身體的想像力。
進入尾聲階段時,治療師讓孩子們自行選擇最適當的方式緊抱自己或他人,所有人在尊重自己及與他人產生身體的溝通中,互道再見。
舞蹈治療在台灣十幾年來一直有默默耕耘的人,近來更有陶馥蘭、孫正忞等人的加入,相信在國內專家的努力開發下,這門新新行業將有更多有心人一起來推展。
註釋:
註:根據美國1965年成立的美國舞蹈治療學會(American Dance Therapy Association,簡稱ADTA)的最新定義。
文字|吳士宏 政治大學心理學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