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葛蘭姆舞團演出代表作《阿帕拉契之春》。(Lois Greenfield 攝 愛丁堡藝術節 提供)
愛丁堡 藝術節/愛丁堡

愛丁堡戲夢舞影 半世紀的藝術饗宴

今年五十周年的愛丁堡國際藝術節熱鬥非凡。節目上安排了老牌樂團演出經典樂曲、著名導演改編名家劇本,受歡迎的舞蹈團體連續造訪。國際藝術節、邊緣藝術節,甚至軍隊遊行都創票房佳績。其中演出的五個舞團在六套節目與兩齣歌劇中,更呈現了豐富的表演風格。

今年五十周年的愛丁堡國際藝術節熱鬥非凡。節目上安排了老牌樂團演出經典樂曲、著名導演改編名家劇本,受歡迎的舞蹈團體連續造訪。國際藝術節、邊緣藝術節,甚至軍隊遊行都創票房佳績。其中演出的五個舞團在六套節目與兩齣歌劇中,更呈現了豐富的表演風格。

八月的蘇格蘭是旅遊觀光的旺季,更是文化活動的旺季。白亮亮的夏日陽光,掃去北國的冷冽陰霾,觀光客、街頭賣藝人、藝術家倘佯在當地少見的溫暖陽光下,準備參與一年一度的藝術饗宴。和往年一樣,愛丁堡國際藝術節爲期三個星期,同時期在愛丁堡上演的還有不同單位舉辦的愛丁堡邊緣藝術節(Edinburgh Festival Fringe)、電影節、爵士音樂節,以及在愛丁堡城堡夜間上演的軍隊遊行(Military Tat-too)。邊緣藝術節是愛丁堡國際藝術節之外最大的藝術節,歷史也與國際藝術節一般長,今年有六百四十多個團體、九千多名表演者,在一百九十九個場地內,演出喜劇、戲劇、舞蹈、歌劇、音樂劇、兒童劇、體能劇場(Physical thea-tre)、單人脫口秀以及視覺藝術展。爲了爭取觀衆,每天都有表演團體在人行道旁和廣場上演出精采片段、打廣吿。觀光客、當地居民加上路邊賣藝人,愛丁堡的大街上人山人海、熱鬧非凡。

盛大慶祝五十周年

今年愛丁堡國際藝術節盛大慶祝五十周年,主要邀請來自歐美國家的表演藝術團體、輪番上演九十多場演出。其中音樂方面較爲重要的節目有:休士頓大歌劇院演出根據葛楚.斯坦(Gertrude Stein)劇本、由維吉爾.湯姆森(Virgil Thomson)作曲的《三幕中之四聖人》Four Saints in Three Acts,俄羅斯國家交響樂團演奏柴可夫斯基的《第十號e小調交響曲》,克里夫蘭交響樂團演奏布拉姆士的《第一號c小調交響曲》、馬勒的《第五號c小調交響曲》。紐約愛樂演奏貝多芬的《第七號A大調交響曲》,普羅高菲夫的《羅密歐與茱麗葉》,以及柴可夫斯基的《第五號e小調交響曲》。在安排國際性的曲目之外,主辦單位也不忘推廣本國音樂,蘇格蘭國家交響樂團演奏布列頓(Benjamin Britten)的《戰爭安魂曲》,以及英國音樂家演出的蘇格蘭小提琴音樂集錦即是富地方色彩的節目。

戲劇方面上演的有:羅伯.威爾森(Robert Wilson)根據吳爾芙同名原著改編並指導的《歐蘭朶》Orlando,約翰.麥格斯(John McGrath)製作指導的《四王之諷刺劇》A Satire of the Four Estaites,彼德.胥坦(Peter Stein)的指導、改編自契訶夫同名劇本《凡尼亞舅舅》Uncle Vanya,以及馬丁.鄧肯(Martin Duncan)指導、改編自布佐.胥拓思(Botho Strauss)的《時間與房間》Time and the Room。

舞蹈節目的安排今年更勝於往年,有連續五年造訪的馬克.摩里斯舞團(Mark Morris Dance Group)演出新舊作品,荷蘭舞蹈劇場(Nederlands Dans Theatre)演出以藝術指導季里安(Jiri Kylian)爲主的精選作品,大師謝世後的瑪莎.葛蘭姆舞團演出富於歷史性的「激進葛蘭姆」(Radical Graham)經典作連演,同時來自日本的白桃房演出舞蹈作品《蓮遙》Renyo-Far from the Lotus,除此之外,融合舞蹈與歌劇同台演出的節目有馬克.摩里斯編舞、指導、製作,克里斯多福.賀格伍(Chris-topher Hogwood)指揮的葛路克(Christoph Willidbald von Gluck)歌劇《奧菲歐與尤里荻西》Orfeo and Euridice,碧娜.鮑許(Pina Bausch)編舞、製作,尚.麥可.霍斯曼(Jan Mi-chael Horstmann)指揮的葛路克歌劇《陶里斯島上的伊菲基妮》Iphigenie auf Tauris。

今年的藝術節除了主要的劇場演出之外,還包含敎育推廣計畫,培養未來的藝術人才和觀衆。市內的一些中小學生在藝術節開演前數個月,先同幾位藝術家學習將要演出的作品,然後在藝術節期間免費觀賞藝術家所屬團體的演出,加強學習經驗。今年的企畫包含瑪莎.葛蘭姆的舞蹈《哀悼》Lamentation,培堤帕的芭蕾舞劇《胡桃鉗》,《時間與房間》的劇場技術實習,以及弦樂四重奏的大帥指導班。(註)

節目安排越趨大衆化

愛丁堡國際藝術節並不是一向如此愉悅歡慶的,它的起源有著嚴肅的目的和意義。在二次世界大戰的廢墟中,英國和大部分的參戰國一般,物資缺乏、士氣低迷。一群有識之士鑑於藝術對於人心的涵養和振奮功能,以及舉辦藝術演出所帶動的經濟活動和助益,在經歷三年的籌畫以及與有關單位的協調,終於在一九四七年八月七日揭開愛丁堡國際藝術節。當時歐洲大陸較有歷史的薩爾茲堡、拜倫兩個藝術節,在經歷納粹的掌控後,幾乎是破敗毀壞。一般的表演藝術團體在演出場地和資源缺乏的情況下少有演出,更不用說巡迴表演。在這樣的環境下,愛丁堡國際藝術節聚集歐美藝術家和團體在一起演出,適時地爲人們提供藝術娛樂,無異於迷霧中的燈塔、照亮人心,在人們的悲慘歲月中添加色彩。

早期節目籌畫方向偏向於引介實驗性強和少見的作品(亦即是商業性不高,容易賠本的製作)給觀衆,近年來,藝術節的節目漸漸偏向大衆口味式的討巧安排。由於藝術節經費一部分來自於工黨掌控下的愛丁堡市議會,因此主辦單位得將就議會的要求,避免傾向精英主義式、艱澀難懂、曲高和寡的節目。經過協調各方意見後的節目走向是:老牌樂團演出經典樂曲、著名導演改編名家劇本,受歡迎的舞蹈團體連續數年造訪。如此的節目安排、吸引各方不同程度的批評和讚美:有些學者和評論家認爲該藝術節缺乏新意、過於溫馴,失去早期的衝勁。尤其是藝術節大部分的節目是由熟面孔搬演熟悉的曲目和戲碼,少有特立獨行的新鮮節目。有些老觀衆認爲雖然藝術節的風格不像從前一般,但是仍有一些好的節目,例如室內樂。新聞界稱讚藝術節票房賣座成功,吸引藝術愛好者、觀光客,促進當地的消費活動,就業機會以及觀光事業。

今年的藝術節在盛大慶祝五十周年之外,有許多値得慶祝之處;私人企業的贊助和捐獻激增,較去年多百分之二十五。票房上賣座奇佳,一些主要演出的入場券早在演出前一個月售磬。藝術節的第一個星期大部分的演出已經是一票難求了,筆者完稿時主辦單位尚未結算帳目,但已預見票房上刷新紀錄。根據當地報紙報導,軍隊遊行(Military Tattoo)和邊緣藝術節也在票房上創紀錄。在閉幕式煙火音樂會的燦爛煙花下,想必有不少個人和單位開香檳慶祝一年的豐收。

愛丁堡的最愛與新歡:編舞家摩里斯與季里安

愛丁堡的最愛馬克.摩里斯,在演出前即被大多數的記者和評論大幅報導,溢美爲最佳編舞者。在摩里斯的領導之下,舞團今年演出摩里斯的三支舊作、一支新舞並擔任歌劇《奧菲歐與尤里荻西》舞蹈部分的演出。《十個建議》Ten Suggestions(1981)是幽默風趣的小品,獨舞者周旋於不同的道具之間;推椅子、帶帽子、耍呼拉圈、抛綵帶……。在勾引起記憶中舞蹈大師的影像之外,有著意想不到的幽默,像是荒謬的舞台名作臨摹。《必賀默思》Behemoth(1990)是仿康寧漢風格的無音樂舞蹈,玩弄肢體部位和空間隊形的變化。觀衆的反應不一,有人昏昏入睡,有人覺得冗長乏味,有人譽爲傑作。《我不想去愛》I Don't Want to Love是編舞者特地爲藝術節而編作的新舞,有著摩里斯獨特的風格。沒有悲劇性的角色,沒有嚴肅的故事情節,也沒有高超的技巧動作,像棉花糖一般柔軟甜美,可口宜人。俊男美女穿著設計家所設計出的光華亮麗、流線形時髦服裝,在抒情的義大利文藝復興聲樂中翩翩起舞。舞者以手做出符號性的動作,指天、掩面、握拳、捧心,有如年少失戀者稚嫩的悠悠感傷。《世界強權》World Power(1995)是編舞者創作以來少見、稍微帶有批判性的作品。伴著西方創作的甘美朗音樂,編舞者運用印尼舞蹈的手掌和腳腿站姿、配合芭蕾舞的腿部動作來編舞。舞者一列一列地入場、以「之」字形前進,在前台強光的照射下人影幢幢。正當舞者排成橫列,作出顚仆臥倒的動作時,引用海明威的歌詞、緩緩地唱出美國在菲律賓戰爭中的殖民帝國行徑,燒殺劫掠。頓時引伸出另一層的意像,像是營火旁的祭儀,又像是述說歷史故事的皮影戲。

首度造訪愛丁堡的荷蘭舞蹈劇場(Nederlands Dans Theater)推出兩個節目,主要演出季里安與舞團合作二十多年來的精選作品。該舞團是個現代舞團,可是採用的舞者芭蕾底子深厚、技巧驚人,可能與藝術指導本人是芭蕾訓練出身的有關。季里安的作品以文人的哲學性著稱,但也有幽默詭異的一面。《聖詩交響曲》Symphony of Psalms(1987)是運用史特拉汶斯基同名樂曲的早期作品。編舞者著眼樂曲的精神,不刻意依循歌詞的內容。以中東風味的拼貼地毯爲背景、舞者縱列橫越舞台,有人勇往直前、有人失足墜地。一波一波地舞者由墜地而站起、繼續向前行進,暗示人在神之前的卑微和脆弱。該作品綜合芭蕾和現代舞的流暢語彙,由技藝精湛的舞者舞來動人心弦,是舞蹈的讚歌。《不知身在何處》Where-abouts Unknown(1993)是關於人類存在的作品,編舞者將舞蹈分爲三段,意指原始部落、漁獵農耕與現代機械文明三階段。樂池上方有一人在沙地上畫出原始文明的人形圖案,一角升起的傾斜舞台好似山丘巨岩,在舞台另一端上方高懸扁平的弧形道具、看似巨石門楣、又好似飛機機翼。隨著音樂節奏的加速,舞者由祭儀般的撑捧非洲面具發展到舞動棍棒、狩獵捕獲,由靜態舞台內的遷徙移動、發展到旋轉巨翼下風馳電閃的飛躍。和前兩支作品比起來《美好軀體》Bella Figura(1995)則反射出編舞者幽微的內在世界。木偶般地肢體動作混合肉體的扭曲蠕動,產生異趣的舞蹈語彙。移動的黑色布幕將巨大的舞台縮小爲親密的個人空間,舞者赤裸的上身以及鮮紅的蓬裙成爲注意力的焦點,一舉一動皆產生細膩的感官反應。

値得提起的還有兩支令人莞爾的作品:《六支舞蹈》Six Dances(1986)是兩男兩女的舞蹈,帶假髮、穿蓬裙的僕人在莫札特的德國舞曲樂聲中拉扯蹦跳。有粗魯的男女調情、有忸怩作態的宮廷舞,更有隱藏在活動蓬裙後的殺手劍客。舞者雖然演出行爲不檢點的古風,卻保有舞團優雅流暢的氣質,在爆笑之外有一分眞誠。《莎拉邦德》Sar-abande(1990)是緊密結合舞蹈與音樂的作品,運用電子音效將六名男子舞動時產生的聲音加以變形。在舞者做出蹦跳、漫步、咬牙、指地等動作時,產生各式的爆破聲、摩擦聲以及幼兒語聲,具有科幻片式的詭異效果。

從「激進葛蘭姆」到舞踏白桃房

瑪莎.葛蘭姆死後的葛蘭姆舞團在開演前即是褒貶參半,有人視目前的舞團爲葛蘭姆傳奇之延續,有人視舞團爲葛蘭姆博物館,更有人質疑現任藝術指導適任與否。在演出前的記者會、舞團藝術指導極力強調舞團不是做考古工作,而是發展延續葛蘭姆舞蹈。「激進葛蘭姆」經典作連演,主要是精神上的再現而不是原舞重建。舞碼創作的年代長達三十三年,最近的作品幾乎是五十年前創作的。舞團以兩套節目演出葛蘭姆經典作,其中較爲重要的有《哀歌》Lamen-tation(1940)、《懺悔者》El Penitente(1940)、《阿帕拉契之春》Appalachian Spring(1944)、《迷宮使命》Errand Into the Maze(1947)、《天使的嬉樂》Diversion of Angels(1948)以及《心靈洞穴》Cave of the Heart(1964)。在較爲熟悉的名作之外,舞團更借助照片、影片以及資深舞者的記憶,「重建」舊作。今年演出的是Serenata Morisca(1916)、Sketches From Chronicle(1936)、和Satyric Festival Song(1932)。

在台灣葛蘭姆舞團和其舞碼是較爲人熟悉的,在此筆者也就省去錦上添花的描述形容。値得一提的是,與老舞者同台演出,在畢業於藝術學院的許芳怡表現稱職,並不遜色。在葛蘭姆逝世五年後見到舞團到世界各地巡迴演出、宣揚葛蘭姆傳統,固然是可喜之事,但是在連看兩場演出之後發覺舞團舞者動作質地改變,頗爲不解。當地資深的評論者以及與葛蘭姆合作的舞蹈家皆有同感,認爲現今的年輕舞者動作質地輕浮滑溜,不似舊日的緊密穩重。連帶地舞蹈的質感稍微走味,少了愛恨分明的悲劇性,留下隔靴搔癢的遺憾。不知道這是葛蘭姆寄望延續她舞蹈藝術的舞團嗎?或是不可避免的「順應時代變遷」的發展?

白桃房演出的舞蹈作品《蓮遙》並沒有預期中的好,票房上的表現也是平平。英國的觀衆對於遠東的藝術並不熟悉,加上舞蹈講的是內在的經驗而非外現的演出,這對於習慣西方表現形式的觀衆來說是很難看得下去。知道文字之不足以形容這樣的內心經驗,當地的報界也就少有爲文介紹,更不用說是評論了。這藝術節中唯一來自亞洲的表演團體就這麼靜靜地謝幕了。

編舞家導歌劇蔚爲風氣

今年藝術節推出兩場葛路克的歌劇,分別由馬克.摩里斯和碧娜.鮑許編舞、指導並製作歌劇《奧菲歐與尤里荻西》和《陶里斯島上的伊菲基尼》。摩里斯的製作採取傳統的方式;合唱團分立於舞台兩端的台上,舞者和扮演要角的聲樂家活動於舞台中央,依循歌詞和音樂的結構而互動。舞者負責群舞部分,依劇情的轉變而扮演牧羊人、精靈以及惡鬼。基本上摩里斯的製作是保守的安排,沒有什麼革新變化,比較之下,鮑許的製作則是大膽而令人激賞。鮑許將合唱團位於樂池中,讓聲樂家佔據舞台兩旁的包廂,歌者扮演的角色皆有一名舞者相呼應,留下整個舞台當做舞者的表演空間。舞蹈雖然運用歌曲的音樂、配合歌者演出,然而卻不受限於曲子的結構、有自己的邏輯發展,自成一體。

《陶里斯島上的伊菲基妮》是鮑許擔任舞團藝術指導早期時的作品,具有強烈的中歐現代舞風格,和一般熟悉的鮑許舞蹈不同。舞蹈發生在空曠的空間內,幾片懸掛的白布,半掩住後面的浴缸。演出伊菲基妮的獨舞者著單薄的絲質長袍、身材高瘦健壯,一頭蓬鬆的長髮在甩動旋轉之間傳送出內心的悲淒愁苦。奧瑞斯提(Orestes)和匹列迪斯(Pylades)的雙人舞,勁道十足、澎湃激昻,顯現出兩人忠誠的友誼。道具是運用充滿符號性的多重意義;索亞司(Thoas)穿著的特大號加框的黑色長皮衣,象徵他獨裁者的權威,也顯現出他虛有其表的外貌。奧瑞斯提和匹列迪斯兩人,赤裸上身著白色貼身短褲,顯現出俘虜的脆弱無助,也反映出朋友間的坦誠相見。方型木桌是俘虜犧牲的囚床,也是女祭司的祈禱桌。白布後的活動浴缸是伊菲基妮夢中阿卡曼農王被設殺的地點,是祭司淨身的水潭,也是獻祭的祭壇。舞蹈末段時舞台變成一個純白的獻祭大道,女祭司緩步獻上白花,其後奧瑞斯提進場、扛著樓梯、架成步道,最後躺下準備犧牲。謝幕時評論家和觀衆紛紛起立致敬、掌聲雷動,久久無法平息。

整體來看今年藝術節的舞蹈節目精彩,値回票價。馬克.摩里斯舞團缺乏新意,但仍是最受歡迎的舞團。季里安與荷蘭舞蹈劇場是藝術節的黑馬,編舞和演出皆是令人激賞。瑪莎.葛蘭姆舞團的「激進葛蘭姆」在演出經典作之外,引起令人爭議的話題。白桃房的舞蹈《蓮遙》表現平平。碧娜.鮑許的葛路克歌劇《陶里斯島上的伊菲基妮》則是藝術節閉幕的壓軸好戲,音樂界和舞蹈界皆稱爲佳作,極力推崇。

註:邁阿密城市芭蕾舞團原先計畫到藝術節演出《胡桃鉗》,後來因故無法前往而取消。

 

文字|趙玉玲  英國拉邦中心碩士後研究

藝術家請回答-吳珮菁廣告圖片
評論與回響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地點:愛丁堡、蘇格蘭、英國

時間:一九九六年八月十一至三十一日

事件:愛丁堡國際藝術節

Authors
作者
數位全閱覽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