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谷芳
-
音樂
經典唱段展現名角精采 親炙歷史風華
「談傳統文化,不能不談戲曲。」禪者、文化評論人林谷芳在音樂會「粉墨春秋」的節目冊中,開宗明義地點出了戲曲音樂的重要性。他認為,就台灣所說的國樂型態,可分為「歌樂與器樂」、「說唱音樂」、「戲曲戲劇音樂」、「詩詞音樂」、「宗教音樂」5種類型。主流的國樂著重在器樂演奏上,對歌者的注意力較少。然而傳統根源若沒有與上述類別銜接,將顯得貧瘠。因此,在2022年「傳統藝術季」開幕的第一場,林谷芳擔任策劃製作,邀集了傳統文化的5大劇種,精選最經典的唱段為藝術季揭開序幕。
-
音樂
回望創作六十年 許博允重現自己的經典
新象基金會創辦人許博允,多年來以推廣藝術為職志,引介各國表演,並提拔新生代藝術家。同時,他也以作曲家身分譜寫了多部經典創作。今年適逢創作60年,他將以4場音樂會,搭配新編的舞蹈、造型、服裝等,重現《琵琶隨筆》、《心》、《寒食》、《點・線・面・體》、《境》,並且世界首演新作《長笛隨想曲》,獻給長年在藝術、工作、與工作攜手支持的另一半「長笛教母」樊曼儂。
-
以傳統詮釋當代 第35屆臺北市傳統藝術季開鑼
自1988年開始,臺北市立國樂團(TCO)承辦「臺北市傳統藝術季」,每年春季盛大推出的的藝術盛宴,在今年邁入第35屆。為此,從3月中開始至6月止為期3個多月的時間,即將上檔的節目共計27套、30場次的節目。從室內劇場到藝文廣場包括大型器樂合奏、室內樂、獨奏、戲劇、戲曲、歌唱等不同類型的演出。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回首點滴 藝術與社會鴻溝仍在
「文化部演藝團隊分級獎助計畫」施行評鑑制度以來,過去十五年的計畫評鑑主持人均由文化評論人林谷芳擔任。「分級獎助計畫」評鑑案自始至今,歷經多次沿革改變,也牽動著台灣各表演藝術團隊的發展與生態。透過本次訪談,林谷芳以前計畫評鑑主持人的經驗與文化評論人的視角,剖析「分級獎助計畫」長期對於台灣文化環境產生的影響,及其所面對的機會和挑戰。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以畫說禪 心自在
認為自己是「無可救藥的禪子」,林谷芳參禪悟禪,「禪者」之稱名實相符。新作《諸相非相畫禪(二)》延續前作從畫中談禪,畫的好壞不是重點,最主要的是以一個禪家的角度,提出畫中相關的公案,也就是「以畫說禪」。
-
特別企畫 Feature 角度六:兩廳院的行政法人化
轉換身分制度鬆綁 打造台灣與國際的接軌
二○○四年三月一日,兩廳院成為我國第一個行政法人機構,從此得以正名,合法獲得國家經費的保障,不受公務機關人事、會計法規的框限,又有更具彈性和效率的優勢,可以更為自主進行長遠的節目發展規劃,也能發展國際劇場合作計畫,讓台灣表演藝術界能夠更有機會與國際接軌,增加文化競爭力。
-
即將上場 Preview 眼、耳、鼻、舌、心 五感齊用
林谷芳「茶與樂的對話」 領你體驗文化妙境
林谷芳教授開發的「茶與樂的對話」,以音樂與茶所內含的一些文化意義,如生命階段、四時節氣、山水屬性、陰陽風格等為座標,將相同屬性的茶與樂結合,並配合花藝的呈現、禪境的體現來相互對照輝映,讓茶與樂兩者激發出前所未有的能量。這擁有多年經驗的演出形式,將進入兩廳院的實驗劇場中,再度呈現觀眾眼前。
-
即將上場 Preview NCO畫與樂系列—丹青樂響
林谷芳導聆 領會聲畫美感新境界
視覺轉化聽覺,嗅覺引發味覺,各種感官之間的「聯覺」與「共感覺」不是現在才有,跨界的想法也不是創新。NCO的「畫與樂丹青樂響」音樂會,就透過禪者、音樂家也是文化評論人林谷芳的主持與導聆,讓樂友們在欣賞音樂的同時,更能夠了解畫作,進一步從繪畫藝術之美,開拓對音樂的體認。
-
特別企畫 Feature 看國內三大國樂團新樂季
全球化中展現特色 台灣國樂充滿希望
在一片全球化的浪潮之下,台灣的國樂團反而發現了自己存在的價值與意義,積極透過自已的音樂特色,展現這些東方樂器的現代性與全球性,從以往邊陲到幾乎沒有讓人感受到國樂的存在,一直到現在三個公立國樂團展現「兄弟爬山,各自努力」的精神,先不論節目品質或者是藝術走向,新樂季的內容都讓人看見了這幾個國樂團振作的一面,也看見這些團體希望將國樂市場作大的企圖心。
-
音樂新訊 NCO再創國樂新視聽
「英雄‧美人‧花月夜」融入說書、「線性與意境」舞台上揮毫
NCO(實驗國樂團)近年來不斷為國樂注入創新元素,嘗試結合各種藝術領域,賦予傳統音樂不同的風貌,演出效果令人耳目一新。本月將有兩場音樂會,以彈撥樂器為主軸的「英雄‧美人‧花月夜」搭配說書人,帶領觀眾進入美麗的歷史夢境中;「線性與意境」則強調書法、文學與音樂的交會交融,邀來書法名家杜忠誥舞台上即席揮毫,在墨韻、詩情與音符間,交織令人驚喜的火花。 「英雄‧美人‧花月夜」由青年作曲家劉學軒策劃,從楚漢相爭時代絕美的《霸王別姬》、雄兔雌兔撲朔迷離的巾幗女傑《花木蘭》,到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與王昭君、楊貴妃的淒楚命薄,歷史上胭脂水粉的紅顏與風流倜儻的才俊,譜出一篇篇波瀾壯闊的愛情與戰爭史詩,將透過說書人的穿針引線,融合戲劇與燈光變換營造氛圍,讓人跨越時空,產生無限追憶遙想。 禪者林谷芳所構思的「線性與意境」音樂會,以「點線墨趣、風華紙蘊」為視覺意象的音符與旋律,「絲竹管絃、交響和鳴」為聽覺盪漾的經緯與鋪排,在詩情詩性的相融下,展現聆賞國樂的另一番境界。演出曲目包含馬致遠的元曲小令《天淨沙》與劉明源的中胡名曲《草原上》;秦腔《秦川抒懷》與豫劇曲牌《大起板》;羅冠中三國演義的卷首詞《臨江仙》、生命血淚的喟歎《二泉映月》、浪漫異想的《西湖夢尋》。(廖俊逞)
-
特別企畫 Feature 面向新觀眾 傳統變時尚
發動老祖宗的柔性政變
傳統不能不老,但傳統可以不死,把傳統文化當成一座取之不竭的活博物館,傳統便能歷久而彌新。當傳統舞台風光不再,傳統藝術仿如發動柔性政變,一走傳統戲曲的現代化,一是結合傳統元素的現代創新,兵分兩路,從明華園到當代傳奇劇場,從雲門舞集到國光劇團,從漢唐樂府到霹靂布袋戲,塑造了台灣當代藝術既傳統又時尚的經典面貌。
-
總編輯的話 Editorial
化妝間裡的藝術家
一般人很少有機會到後台化妝間,這是我們做這一行的幸運,有時候到後台看到的,其實讓我們更認識藝術家。 雲門舞集不管到那裡演出,後台一定有一座小小神桌,清香素果,黃色的布匹垂在鏡面反光的化妝間裡,讓忙碌的後台透著安靜。去後台找李靜君時,她手裡拿著咖啡,頭已梳亮,安靜地坐在神桌旁的位置上。 國藝會的「國家文藝獎」今年頒給了舞者李靜君,在採訪李靜君的過程裡,我最大的學習是看到一位藝術家的紀律,這個紀律是除了永不放鬆的鍛鍊,還有,對生命個體真正的尊重與寬容。藝術這一行,其實是溝通的一行,關著門工作,卻需敞著心去看人世,看到人都有困境,不是自己最大。藝術家如果願意多了解別人一點,自己就不會那麼緊張,技術和藝境因此都有所不同。 一般人講起藝術家性格,好像裡頭一定有率性跋扈,但如果只有率性跋扈,就算擁有權力與輩份,與受尊敬不一定是等號。這一期的「藝次元曼波」,我們在台北市最有歷史的茶館,安排北京人藝《茶館》的主要演員濮存昕與台北最忙碌的隱士林谷芳見面,一位有佛緣,一位講禪修,在兩人談入世作為與出世信念的內容裡,不約而同也透露著一個訊息:所謂藝術家性格是嚴以律己,寬以待人的性格,面對權力,學習放下與謙卑。 從茶館裡出來,八月瘋爵士。我其實是不懂爵士的,二○○一年,有一回在舊金山的小酒館裡聽現場,感動我的其實不是那支蕯克斯風,而是周遭那些瞇著眼、搖頭晃腦的老先生、老太太們,和台北票房裡哼著《四郎探母》、《借東風》的京劇票友們有著異曲同工之妙的陶醉,音樂,無論如何都是生活裡的好料。 爵士,是一種生活姿態,這一期「就是愛爵士」的特別企畫,邀請爵士老鳥賴聲川、沈鴻元、蘇重等人,和大家從各種角度來飆爵士,還有,別忘了八月二十日就要開始的兩廳院「夏日爵士派對」! 另外,大家所熟知的太陽馬戲團,成為世界上最成功的文化創意產業範例,三位從街頭藝人開始的藝術家,如何從雜耍白手起家,在垃圾場上建立夢想工廠,資深媒體人黃寤蘭七月親自造訪,帶回第一手訪問內容!
-
藝次元曼波 HEART to HEART
台北茶館裡的禪人與好人
酷夏的上午,颱風來臨前的天空,藍得刺眼。一身粗布白衣的林谷芳與高俊挺拔的濮存昕從白艷艷的陽光裡,同時走進攀藤濃蔭的紫藤廬茶藝館,熱鎖在兩人身後,談笑風生裡開始了長達六個小時的對談。 他們因為弘一法師而結緣。 因為電影「弘一法師」的宣傳,及主演電視劇「天下第一樓」的效應,七月初隨北京人藝來台演出《茶館》的濮存昕成了媒體追逐的明星之一。「師奶殺手」之稱從對岸飄到台灣。 但濮存昕一來台北,倒急著找從未謀面的文化學者林谷芳,因為拍「弘一法師」期間,濮存昕閱讀到最重要的一篇關於弘一法師的文章,正是出自林谷芳之筆。「林先生的文章開示了我從藝術家的角度去認識弘一,即便他進入佛門、當了和尚,仍然是個藝術家,回到人,而非聖人的本位,於是,這個角色便親切了。」 林谷芳,一位城市禪者,他可以談音樂、可以談文化、談社會科學、甚至參與藍綠陣營的文化白皮書建構,在跨領域的許多場合裡,總見他一派悠然參與,立論中見強悍的熱情,但身段裡又見隱士之清淡;受邀演講的內容從中國音樂、政治到喝茶,很難定義他的專業,多年來他最接受定義自己的方式就是「禪人」。 禪人這回卻對濮存昕有著高度好奇,前一晚在電視上看濮存昕上綜藝節目,在浮鬧的訪問中,「見到他在應答間的不動如山」,林谷芳說。 師奶殺手與鶴髮禪人,會有什麼樣的交鋒! 一今一古,但兩人都在入世中修「人生」之道,一位是「六歲有感於死生」,一位在逆境中永遠以「好人」自許;禪人曾有當官的機會,他如何看待權力的誘惑?好人面對演藝事業的名與利,他又如何在金錢的誘惑裡理出自己的座標?六○年代裡,分別在北大荒成長的濮存昕與台北牯嶺街歲月的林谷芳,如何看自己的成長?又如何給下一代發展成長座標的價值空間? 紫藤廬的角落,彷彿又見知識份子清談闊論的身影。
-
藝號人物 People
一切榮耀,盡付舞台
「人生如戲,戲如人生」,這句老話深刻地印鑑著廖瓊枝的一生。過去常和她一說一唱、到處去推廣戲曲美學的文化評論家林谷芳,便曾分析道:「廖老師在台上唱〈哭靈〉、〈寫血書〉,你以為她在演祝英台、王寶釧呀?其實,她是在演她自己,哭她自己坎坷的身世!」
-
戲曲
跨越文化地域,融鑄戲曲新境
重新建構台灣文化的「本土化」意涵,其間猶有多重的論述空間,然而我們不能忽視一個歷史事實:一些被視為「外來」的劇種如京劇、豫劇等,它們確實已在台灣這塊土地上生存發展了五十年,如今面臨本土化浪潮的衝擊,難道只能以開發本土題材試圖尋求執政者與人民的認同嗎?事實上,這些劇種(包括本土的歌仔戲)應該考量的是:如何壯大自己,成為台灣人民急欲認同、且視為文化特徵的對象!
-
現象‧現場
開創改革,才有瑞氣千條
近年來,一些中南部的金光布袋戲劇團力爭上游,不但屢屢在官方補助的文化場中亮相,也擠進了文建會的扶植團隊名單。但從藝術層面來看,他們亟須重拾發開創改革的精神,以迷人的表演服人,來證明金光布袋戲至今猶有「瑞氣千條」。
-
藝知平台
挑戰跨界,字在主體在
故宮博物院副院長石守謙形容董陽孜的書法「透過文字的形象而有所表現時,他不僅在創造一種美感,也非只與傳達某種訊息,更是再進一步激發共鳴」。這次在兩廳院開個展,董氏以其一貫舉重若輕的筆墨行氣和前所未有的超大尺幅,為這個繁華的空間凝結出安定、深邃的歷史感,意在召喚那疏離了中國文化的年輕人的共鳴。
-
深度藝談
重建譜系,還原生態豐富性
台灣南管界以「南管是中國音樂的活化石」為榮,然而,歷史悠長且具有獨特藝術形式的南管,究竟還有無演化的可能,「活」與「化石」要如何辯證?且以福建省梨園戲實驗劇團日前來台演出為題引,請三位關心、參與台灣南管發展的學者與業者一起來談談。
-
主角上場
用戲說禪,如何「安放」?
從創作源起所設想的「現代京劇」,到最後朝「歌劇」發展,文建會製作、高行健編導的《八月雪》展現了欲畢其功於一役的企圖心。在看到作品之前,本刊帶您先思考看看:在兩岸都做過不少中文歌劇實驗後,《八月雪》如何讓京劇演員去程式化,以重新「安放」的聲音演示只破不立的禪宗公案?
-
現象視察
這回,我們開始玩真的!
在新年度扶植計畫開始時,我們仍舊關心這一年來入選團隊的評鑑結果與過程:其成果評鑑能否反映於未來的申請評選?文建會是否能承擔與支持這次的評鑑團隊?今年的評鑑是否能篩檢出台灣目前的表演藝術生態現象與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