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尋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News藝訊
  • Preview演出
  • Feature專題
  • World國際
  • Columns專欄
  • People人物
  • Review評論
  • Focus話題
  • Choice生活
  • Video影音
  • Shop商品
  • Contents當期雜誌目錄
  • Online News官網限定報導
  • Shop商品
    1. Subscribe 數位全閱覽
    2. Magazine 雜誌
    3. Book 書籍
      1. 在兩廳院遇見大師
      2. 兩廳院創作全紀錄
      3. 表藝文摘
      4. 達人系列
      5. NSO發現系列
      6. NSO歌劇系列
      7. 特刊
      8. 年鑑
      9. 其它
    4. CD
      1. 兩廳院樂典
      2. 其他CD
    5. DVD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 繁體中文
  • 簡體中文

林谷芳

相關文章 28 篇
  • 林谷芳
    音樂

    經典唱段展現名角精采 親炙歷史風華

    「談傳統文化,不能不談戲曲。」禪者、文化評論人林谷芳在音樂會「粉墨春秋」的節目冊中,開宗明義地點出了戲曲音樂的重要性。他認為,就台灣所說的國樂型態,可分為「歌樂與器樂」、「說唱音樂」、「戲曲戲劇音樂」、「詩詞音樂」、「宗教音樂」5種類型。主流的國樂著重在器樂演奏上,對歌者的注意力較少。然而傳統根源若沒有與上述類別銜接,將顯得貧瘠。因此,在2022年「傳統藝術季」開幕的第一場,林谷芳擔任策劃製作,邀集了傳統文化的5大劇種,精選最經典的唱段為藝術季揭開序幕。

    文字|李秋玫
    官網限定報導  2022/03/09
  • 開幕敲鑼儀式,左起指揮瞿春泉、書法家薛平南、北市國團長陳鄭港、文化局副局長陳譽馨、文化學者林谷芳、歌仔戲名角唐美雲。

    以傳統詮釋當代 第35屆臺北市傳統藝術季開鑼

    自1988年開始,臺北市立國樂團(TCO)承辦「臺北市傳統藝術季」,每年春季盛大推出的的藝術盛宴,在今年邁入第35屆。為此,從3月中開始至6月止為期3個多月的時間,即將上檔的節目共計27套、30場次的節目。從室內劇場到藝文廣場包括大型器樂合奏、室內樂、獨奏、戲劇、戲曲、歌唱等不同類型的演出。

    文字|李秋玫
    2022/03/03
  • 許博允
    音樂

    回望創作六十年 許博允重現自己的經典

    新象基金會創辦人許博允,多年來以推廣藝術為職志,引介各國表演,並提拔新生代藝術家。同時,他也以作曲家身分譜寫了多部經典創作。今年適逢創作60年,他將以4場音樂會,搭配新編的舞蹈、造型、服裝等,重現《琵琶隨筆》、《心》、《寒食》、《點・線・面・體》、《境》,並且世界首演新作《長笛隨想曲》,獻給長年在藝術、工作、與工作攜手支持的另一半「長笛教母」樊曼儂。

    文字|李秋玫
    官網限定報導  2022/02/19
  • 林谷芳認為,「演藝團隊分級獎助計畫」必須從社會、公部門、藝術家三個向度綜合來看,不能只有單一面相的觀點。
    話題追蹤 Follow-ups

    回首點滴 藝術與社會鴻溝仍在

    「文化部演藝團隊分級獎助計畫」施行評鑑制度以來,過去十五年的計畫評鑑主持人均由文化評論人林谷芳擔任。「分級獎助計畫」評鑑案自始至今,歷經多次沿革改變,也牽動著台灣各表演藝術團隊的發展與生態。透過本次訪談,林谷芳以前計畫評鑑主持人的經驗與文化評論人的視角,剖析「分級獎助計畫」長期對於台灣文化環境產生的影響,及其所面對的機會和挑戰。

    文字|林采韻、陳九蓉
    第297期 / 2017年09月號
  • 《本土音樂的傳唱與欣賞》有聲書
    表演書房

    簡介《本土音樂的傳唱與欣賞》有聲書

    《本土音樂的傳唱與欣賞》是與《聽到台灣歷史的聲音》同時發表的另一套有聲書。由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籌備處策劃,林谷芳教授主持編輯,望月文化出版公司製作,內容包括六張CD及精美書冊一本。 這套有聲書最大的特色在於著重欣賞性。從曲目的挑選和製作的方向皆可見其用心,是對本土音樂有興趣者極佳的欣賞入門,配合專家深入淺出的論述及樂曲解說,很容易使閱聽者產生歷史、文化的感懷和美的感動。 其次,內容的輯選兼顧了全面性及多樣性。原、漢兩系主要的音樂型態多已收錄,包括南管、北管、歌仔、說唱與民歌、客家音樂,及十族(包括平埔族)原住民音樂之代表性曲目,對於聽者認識、建立台灣本土音樂的整體印象和多元面貌很有幫助。 此外,這套有聲書並與過去相關出版品做了區隔,以不重複爲基本原則,兼及稀有性,其中又以歌仔戲名伶黑貓雲生前最後一次錄音、恆春說唱代表性人物陳達的即興演唱錄音等最爲難得。 聆聽之後,我相信,台灣本土音樂的知音將不再難尋。

    文字|徐亞湘、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籌備處
    第100期 / 2001年04月號
  • 劉學軒
    音樂新訊

    NCO再創國樂新視聽 「英雄‧美人‧花月夜」融入說書、「線性與意境」舞台上揮毫

    NCO(實驗國樂團)近年來不斷為國樂注入創新元素,嘗試結合各種藝術領域,賦予傳統音樂不同的風貌,演出效果令人耳目一新。本月將有兩場音樂會,以彈撥樂器為主軸的「英雄‧美人‧花月夜」搭配說書人,帶領觀眾進入美麗的歷史夢境中;「線性與意境」則強調書法、文學與音樂的交會交融,邀來書法名家杜忠誥舞台上即席揮毫,在墨韻、詩情與音符間,交織令人驚喜的火花。 「英雄‧美人‧花月夜」由青年作曲家劉學軒策劃,從楚漢相爭時代絕美的《霸王別姬》、雄兔雌兔撲朔迷離的巾幗女傑《花木蘭》,到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與王昭君、楊貴妃的淒楚命薄,歷史上胭脂水粉的紅顏與風流倜儻的才俊,譜出一篇篇波瀾壯闊的愛情與戰爭史詩,將透過說書人的穿針引線,融合戲劇與燈光變換營造氛圍,讓人跨越時空,產生無限追憶遙想。 禪者林谷芳所構思的「線性與意境」音樂會,以「點線墨趣、風華紙蘊」為視覺意象的音符與旋律,「絲竹管絃、交響和鳴」為聽覺盪漾的經緯與鋪排,在詩情詩性的相融下,展現聆賞國樂的另一番境界。演出曲目包含馬致遠的元曲小令《天淨沙》與劉明源的中胡名曲《草原上》;秦腔《秦川抒懷》與豫劇曲牌《大起板》;羅冠中三國演義的卷首詞《臨江仙》、生命血淚的喟歎《二泉映月》、浪漫異想的《西湖夢尋》。(廖俊逞)

    文字|廖俊逞
    第159期 / 2006年03月號
  • 《諸相非相——畫禪(二)》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以畫說禪 心自在

    認為自己是「無可救藥的禪子」,林谷芳參禪悟禪,「禪者」之稱名實相符。新作《諸相非相畫禪(二)》延續前作從畫中談禪,畫的好壞不是重點,最主要的是以一個禪家的角度,提出畫中相關的公案,也就是「以畫說禪」。

    文字|李秋玫
    第262期 / 2014年10月號
  • 林谷芳策劃的「茶與樂的對話」,將由他本人親自解說,茶人在現場示範泡茶技巧,樂人按照茶的特質演奏出不同風格的樂曲,營造不同的氣氛。
    即將上場 Preview

    眼、耳、鼻、舌、心 五感齊用 林谷芳「茶與樂的對話」 領你體驗文化妙境

    林谷芳教授開發的「茶與樂的對話」,以音樂與茶所內含的一些文化意義,如生命階段、四時節氣、山水屬性、陰陽風格等為座標,將相同屬性的茶與樂結合,並配合花藝的呈現、禪境的體現來相互對照輝映,讓茶與樂兩者激發出前所未有的能量。這擁有多年經驗的演出形式,將進入兩廳院的實驗劇場中,再度呈現觀眾眼前。

    文字|李秋玫
    第198期 / 2009年06月號
  • 北市國明年將邀請凌波與胡錦演出經典黃梅戲《梁山伯與祝英台》
    特別企畫 Feature

    看國內三大國樂團新樂季 全球化中展現特色 台灣國樂充滿希望

    在一片全球化的浪潮之下,台灣的國樂團反而發現了自己存在的價值與意義,積極透過自已的音樂特色,展現這些東方樂器的現代性與全球性,從以往邊陲到幾乎沒有讓人感受到國樂的存在,一直到現在三個公立國樂團展現「兄弟爬山,各自努力」的精神,先不論節目品質或者是藝術走向,新樂季的內容都讓人看見了這幾個國樂團振作的一面,也看見這些團體希望將國樂市場作大的企圖心。

    文字|詹良成
    第189期 / 2008年09月號
  • 南管名家王心心將以南管樂,唱出余承堯《峻谷奔流》中純水墨線描的峰巒流水。
    即將上場 Preview

    NCO畫與樂系列—丹青樂響 林谷芳導聆 領會聲畫美感新境界

    視覺轉化聽覺,嗅覺引發味覺,各種感官之間的「聯覺」與「共感覺」不是現在才有,跨界的想法也不是創新。NCO的「畫與樂丹青樂響」音樂會,就透過禪者、音樂家也是文化評論人林谷芳的主持與導聆,讓樂友們在欣賞音樂的同時,更能夠了解畫作,進一步從繪畫藝術之美,開拓對音樂的體認。

    文字|李秋玫
    第189期 / 2008年09月號
  • 盛小雲
    特別企畫 Feature

    面向新觀眾 傳統變時尚 發動老祖宗的柔性政變

    傳統不能不老,但傳統可以不死,把傳統文化當成一座取之不竭的活博物館,傳統便能歷久而彌新。當傳統舞台風光不再,傳統藝術仿如發動柔性政變,一走傳統戲曲的現代化,一是結合傳統元素的現代創新,兵分兩路,從明華園到當代傳奇劇場,從雲門舞集到國光劇團,從漢唐樂府到霹靂布袋戲,塑造了台灣當代藝術既傳統又時尚的經典面貌。

    文字|盧健英、許斌
    第155期 / 2005年11月號
  • PAR表演藝術
    總編輯的話 Editorial

    化妝間裡的藝術家

    一般人很少有機會到後台化妝間,這是我們做這一行的幸運,有時候到後台看到的,其實讓我們更認識藝術家。 雲門舞集不管到那裡演出,後台一定有一座小小神桌,清香素果,黃色的布匹垂在鏡面反光的化妝間裡,讓忙碌的後台透著安靜。去後台找李靜君時,她手裡拿著咖啡,頭已梳亮,安靜地坐在神桌旁的位置上。 國藝會的「國家文藝獎」今年頒給了舞者李靜君,在採訪李靜君的過程裡,我最大的學習是看到一位藝術家的紀律,這個紀律是除了永不放鬆的鍛鍊,還有,對生命個體真正的尊重與寬容。藝術這一行,其實是溝通的一行,關著門工作,卻需敞著心去看人世,看到人都有困境,不是自己最大。藝術家如果願意多了解別人一點,自己就不會那麼緊張,技術和藝境因此都有所不同。 一般人講起藝術家性格,好像裡頭一定有率性跋扈,但如果只有率性跋扈,就算擁有權力與輩份,與受尊敬不一定是等號。這一期的「藝次元曼波」,我們在台北市最有歷史的茶館,安排北京人藝《茶館》的主要演員濮存昕與台北最忙碌的隱士林谷芳見面,一位有佛緣,一位講禪修,在兩人談入世作為與出世信念的內容裡,不約而同也透露著一個訊息:所謂藝術家性格是嚴以律己,寬以待人的性格,面對權力,學習放下與謙卑。 從茶館裡出來,八月瘋爵士。我其實是不懂爵士的,二○○一年,有一回在舊金山的小酒館裡聽現場,感動我的其實不是那支蕯克斯風,而是周遭那些瞇著眼、搖頭晃腦的老先生、老太太們,和台北票房裡哼著《四郎探母》、《借東風》的京劇票友們有著異曲同工之妙的陶醉,音樂,無論如何都是生活裡的好料。 爵士,是一種生活姿態,這一期「就是愛爵士」的特別企畫,邀請爵士老鳥賴聲川、沈鴻元、蘇重等人,和大家從各種角度來飆爵士,還有,別忘了八月二十日就要開始的兩廳院「夏日爵士派對」! 另外,大家所熟知的太陽馬戲團,成為世界上最成功的文化創意產業範例,三位從街頭藝人開始的藝術家,如何從雜耍白手起家,在垃圾場上建立夢想工廠,資深媒體人黃寤蘭七月親自造訪,帶回第一手訪問內容!

    文字|盧健英
    第140期 / 2004年08月號
  • 藝次元曼波 HEART to HEART

    台北茶館裡的禪人與好人 林谷芳vs.濮存昕

    酷夏的上午,颱風來臨前的天空,藍得刺眼。一身粗布白衣的林谷芳與高俊挺拔的濮存昕從白艷艷的陽光裡,同時走進攀藤濃蔭的紫藤廬茶藝館,熱鎖在兩人身後,談笑風生裡開始了長達六個小時的對談。 他們因為弘一法師而結緣。 因為電影「弘一法師」的宣傳,及主演電視劇「天下第一樓」的效應,七月初隨北京人藝來台演出《茶館》的濮存昕成了媒體追逐的明星之一。「師奶殺手」之稱從對岸飄到台灣。 但濮存昕一來台北,倒急著找從未謀面的文化學者林谷芳,因為拍「弘一法師」期間,濮存昕閱讀到最重要的一篇關於弘一法師的文章,正是出自林谷芳之筆。「林先生的文章開示了我從藝術家的角度去認識弘一,即便他進入佛門、當了和尚,仍然是個藝術家,回到人,而非聖人的本位,於是,這個角色便親切了。」 林谷芳,一位城市禪者,他可以談音樂、可以談文化、談社會科學、甚至參與藍綠陣營的文化白皮書建構,在跨領域的許多場合裡,總見他一派悠然參與,立論中見強悍的熱情,但身段裡又見隱士之清淡;受邀演講的內容從中國音樂、政治到喝茶,很難定義他的專業,多年來他最接受定義自己的方式就是「禪人」。 禪人這回卻對濮存昕有著高度好奇,前一晚在電視上看濮存昕上綜藝節目,在浮鬧的訪問中,「見到他在應答間的不動如山」,林谷芳說。 師奶殺手與鶴髮禪人,會有什麼樣的交鋒! 一今一古,但兩人都在入世中修「人生」之道,一位是「六歲有感於死生」,一位在逆境中永遠以「好人」自許;禪人曾有當官的機會,他如何看待權力的誘惑?好人面對演藝事業的名與利,他又如何在金錢的誘惑裡理出自己的座標?六○年代裡,分別在北大荒成長的濮存昕與台北牯嶺街歲月的林谷芳,如何看自己的成長?又如何給下一代發展成長座標的價值空間? 紫藤廬的角落,彷彿又見知識份子清談闊論的身影。

    文字|盧健英、鄭雅蓮
    第140期 / 2004年08月號
  • 藝號人物 People

    一切榮耀,盡付舞台 廖瓊枝的人生與戲

    「人生如戲,戲如人生」,這句老話深刻地印鑑著廖瓊枝的一生。過去常和她一說一唱、到處去推廣戲曲美學的文化評論家林谷芳,便曾分析道:「廖老師在台上唱〈哭靈〉、〈寫血書〉,你以為她在演祝英台、王寶釧呀?其實,她是在演她自己,哭她自己坎坷的身世!」

    文字|施如芳
    第135期 / 2004年03月號
  • 國光豫劇隊的《曹公外傳》以曾任鳳山知縣的河南人曹謹為題材,強調是一齣具備「台灣本土意義的」豫劇。
    戲曲

    跨越文化地域,融鑄戲曲新境 「戲曲本土化」的省思

    重新建構台灣文化的「本土化」意涵,其間猶有多重的論述空間,然而我們不能忽視一個歷史事實:一些被視為「外來」的劇種如京劇、豫劇等,它們確實已在台灣這塊土地上生存發展了五十年,如今面臨本土化浪潮的衝擊,難道只能以開發本土題材試圖尋求執政者與人民的認同嗎?事實上,這些劇種(包括本土的歌仔戲)應該考量的是:如何壯大自己,成為台灣人民急欲認同、且視為文化特徵的對象!

    文字|沈惠如
    第130期 / 2003年10月號
  • 廖文和布袋戲團在紅樓劇場「傳統藝術之夜」演出《天下第一劍》。
    現象‧現場

    開創改革,才有瑞氣千條 從「傳統藝術之夜」看金光布袋戲在台北

    近年來,一些中南部的金光布袋戲劇團力爭上游,不但屢屢在官方補助的文化場中亮相,也擠進了文建會的扶植團隊名單。但從藝術層面來看,他們亟須重拾發開創改革的精神,以迷人的表演服人,來證明金光布袋戲至今猶有「瑞氣千條」。

    文字|施如芳
    第127期 / 2003年07月號
  • 在表演藝術的舞台上,書法不僅僅是背景,其本身的主體力量應該受正視。圖為當代傳奇劇場《金烏藏嬌》中,由登琨艷設計的書法屏風。
    藝知平台

    挑戰跨界,字在主體在 董陽孜在兩廳院的演出

    兩廳院大廳牆上之字,乃是被故宮博物院副院長石守謙指為「字的原形結構已被解體至幾乎『無字』的境地,但仍不斷絕書法與文字表意功能的結合」的董陽孜的書法。董氏書法以其一貫舉重若輕的筆墨行氣和前所未有的超大尺幅,為這個繁華的空間凝結出安定、深邃的歷史感。突然間,觀者也可以自在了。

    文字|施如芳、蔡德茂
    第124期 / 2003年04月號
  • PAR表演藝術
    主角上場

    用戲說禪,如何「安放」?

    從創作源起所設想的「現代京劇」,到最後朝「歌劇」發展,文建會製作、高行健編導的《八月雪》展現了欲畢其功於一役的企圖心。在看到作品之前,本刊帶您先思考看看:在兩岸都做過不少中文歌劇實驗後,《八月雪》如何讓京劇演員去程式化,以重新「安放」的聲音演示只破不立的禪宗公案?

    文字|施如芳
    第120期 / 2002年12月號
  • PAR表演藝術
    深度藝談

    重建譜系,還原生態豐富性

    台灣南管界以「南管是中國音樂的活化石」為榮,然而,歷史悠長且具有獨特藝術形式的南管,究竟還有無演化的可能,「活」與「化石」要如何辯證?且以福建省梨園戲實驗劇團日前來台演出為題引,請三位關心、參與台灣南管發展的學者與業者一起來談談。

    文字|陳衍吟
    第121期 / 2003年01月號
  • 林谷芳堅持以「謙抑」的態度來面對扶植計畫。
    現象視察

    這回,我們開始玩真的! 談九十年度文建會演藝團隊扶植計畫與評鑑

    在新年度扶植計畫開始時,我們仍舊關心這一年來入選團隊的評鑑結果與過程:其成果評鑑能否反映於未來的申請評選?文建會是否能承擔與支持這次的評鑑團隊?今年的評鑑是否能篩檢出台灣目前的表演藝術生態現象與問題?

    文字|傅裕惠、白水
    第108期 / 2001年12月號
12下一頁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廣告刊登
  •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 國家兩廳院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PAR表演藝術》版權所有
©2022 Performing arts redefined.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提供相關演出資訊,如有異動應以主辦單位公告為準。
服務條款 | 隱私權聲明 | 著作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