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敎育
-
專欄 Columns
攸關藝術未來的「守門人」
當我們進入公元二〇〇〇年,在敎改上九年一貫制課程改革將「藝術與人文」列入七大學習領域正要試辦的今年,我們必須面對「守門人」的重要性的問題。藝術界的人在從事藝術敎育時,必須有「學習者中心」的概念,讓學習者從互動中主動建構藝術對他們的意義,你是他們最好的守門人,而這些受敎者以後也是你作品最好的守門人。
-
名家訪談
藝術的未來式
「城市交流會議」已經連續三年在華文地區舉辦有關文化政策交換的會議,去年十月由表演藝術聯盟主辦台北會議,在三天的議程中,邀請來自上海、深圳、香港與台北的代表,共同就「藝術敎育」、「藝術節」及「藝術評論」三個主題提出各城市的報告;而會議開幕當天,主辦單位邀請了來自比利時、「二〇〇二年歐洲文化首都布魯日」的總策劃雨果.葛利夫(Hugo de Greef)來台,就「歐洲文化發展」做專題演講。藉此機會,我們邀請九八、九九年台北藝術節執行長陳琪針對「藝術節」,特別訪問雨果.葛利夫的經驗及理念。
-
即將上場
敎習劇場(Theatre In Education)
台南人劇團於一九九八年邀請專業敎習劇場劇團──英國格林威治靑少年劇團(Greenwich and Lewisham's Young Peoples Theatre,簡稱GYPT)來台舉行「綠潮──互動劇場」硏習營,透過劇場藝術實踐敎育目標的做法,成爲劇團未來從事社區、校園戲劇活動的他山之石。劇團總監許瑞芳去年三月並赴英與GYPT合作演出,親見敎習劇場(Theatre-in-Education, TIE)自然引領學生積極參與劇場活動。 敎習劇場是「活的劇場」──雙向互動式,鼓勵觀衆以其眞實的身分發聲、或是透過角色扮演參與劇情,而不只是坐著觀賞。活動中藉著演敎員(actor-teacher)的引導,透過戲劇遊戲、靜像畫面(Image Theatre)、角色扮演(Role Play)、論壇(Forum)及坐針氈(Hot Seating)等方式,觀衆(參與者)得以自然地在戲劇進行間與角色互動,提出他們的問題、解決疑難、做出決定,甚至上台挑戰以改變劇情「結局」。 此次《大厝落定》是台南人人劇場首次敎習劇場的正式演出,劇團總監許瑞芳將其留英所學付諸實踐的第一齣作品。《大厝落定》以族群覺醒、自我認同及女性自覺爲主題。一位原住民女子月蘭與她大學同學台生結婚生子已經十五年,夫妻生活看似平靜其實卻暗潮洶湧。月蘭對丈夫一向順從,對於自己的原住民文化屬於「晚熟型」,婚後文化意識逐漸覺醒,然而她與族人的聚會,引起丈夫的不滿;當她提出改原住民名字、說母語的想法,更令丈夫無法忍受。藉著這位原住民妻子與丈夫之間的關係,讓參與者體會「弱勢族群」的社會地位。這項製作乃爲十六歲至二十二歲的靑年所製作。
-
回想與回響 Echo
飛身搶籃板的少年耶!
面對這群自稱「庄脚俗」的孩子,卻讓我一次次地感受到由靑春體內湧出源源不斷的能量與創意,以及一種赤脚出沒球場貼近土地的律動。他們獨特的肢體語言、脫口而出熟悉親切的母語、令人撃節讚賞的台語順口溜,都讓我受益良多。
-
回想與回響 Echo
誰的靑春?誰在塑造?
當靑少年的創意只是不斷地複製媒體輸送的資訊和印象,只能挪用媒體不斷拷貝過的形式和邏輯,除了顯現台灣美學敎育的匱乏外,戲劇專業知識不普及的情況,也幾乎到了令人挫折、憤怒的地步。長遠來看,若不在美學、藝術和人文科學方面的敎育加把勁,不設法開發年輕一代對美感和創意的自覺性與積極性,未來的台灣藝術,恐怕只有不斷繼續移植歐美、日韓文化而禁不起任何考驗。
-
遊藝場 ART SPECE
戲劇敎育實驗場
現今整體環境的轉變,敎育不再一味只重科學,而呈現多元的發展,復興高中戲劇科即是在這樣的背景中醞釀而生,成爲全國高中第一所公辦戲劇科班;同時,在追求軟硬體兼備的理念堅持下,經過校方一再努力後,復中「實驗劇場」終於誕生。
-
網路藝文列車
網「戲」網路,繼往開來
由於網際網路的無遠弗屆 使得原來「稍縱即逝」的表演藝術有了保存 扎根以及多元發展的可能
-
回想與回響 Echo
種種徬徨.步步執著
當初傳揚崑劇只是個單純的出發點,如今逐漸意識到培養觀衆的重要,而且又面臨專業與業餘間的猶疑與徬徨,種種足跡,只爲了對崑劇藝術的一份執著。
-
專欄 Columns
傳統戲劇教育的路線
今天設立學校傳授,其目的是保護還是推廣成了主要的問題。要保護就應該一點一滴的傳承過去的技法與曲目,與修古建築一樣,盡量不改變古貌,要推廣就要學大陸,在傳統的基礎上,考慮民衆的胃口予以改進,這是兩條不同的路線。前者的目的是文化維護,後者的目的是大衆娛樂。
-
專欄 Columns
表演藝術敎育的新起跑點
過去二十幾年來,藝術敎育界一直對現在的大、中、小分段的學制感到無奈。藝敎附屬在分段的學制中,學生因升學而無法專心,所以在敎育效果上事倍而功半,令人灰心。藝術法通過,台南藝術學院的一貫制音樂系仍要奮鬥爭取招生,但主要的障礙已經刪除,一貫制敎育之實施指日可待了。
-
特別企畫 Feature
藝術新課堂
近年來,高等藝術敎育一一增設新科系,以培養更多專業的藝術人才,令人不禁對未來有更多的藝術家、藝術作品的呈現而充滿期待。本期我們除了介紹這些藝術新課堂之外,也把鏡頭帶到了立法院一場藝術敎育法的公聽會上,聽聽目前基礎藝術敎育面臨的問題,以及新法的訂定又爲我們規劃出了什麼樣的藝術敎育遠景。
-
特別企畫 Feature
多元、整合、專業的音樂發展
早期的台灣爲培育音樂人才,於各國小、國中、高中、大學設立各相關音樂班、系,但由於其高度的一致性(均側重技術功能之養成),在經過十餘年後問題一一浮現。這種單一的技能培育無形中窄化了藝術的多層面貌,因此,如何跳出單一性,朝向多元化,便攸關著藝術的長遠發展。今年新成立的佛光大學的藝術中心及台大音樂學硏究所則讓我們看到了較具前瞻性的思考及作法。
-
特別企畫 Feature
藝術理想國 藝術敎育法公聽會
目前藝術敎育法草案已經立法院審査完峻,在即將邁入二讀之前立法院召開的公聽會上,有多年來在基礎敎育第一線的工作者,高等敎育學府的專家、學者們齊聚一堂。有的就實際經驗,有的就理論面等,提出對草案的不同看法。藝術敎育法是否只是在爲藝術學院附屬藝術學校「一貫制」尋找法源?它是否能一併解決早已依特殊敎育法而存在,實施多年的各種國小、國中、高中藝術才能班的問題?由於發言人數衆多,本刊僅就具有共識的問題摘要紀錄。
-
專欄 Columns
一貫制敎育有必要嗎?
自中、小學到大學一貫的敎育,在國外表演藝術的學校中,幾乎視爲定例。他們在制度上也許不太相同,在精神上却是一致的。那就是:表演藝術家由於技術上必須純熟,始自幼年開始學習是必要的。在別的國家,這樣做並不必用法律的手段,只要學校要辦,有能力辦就可以了。可是我國的制度僵硬到無法轉彎的程度,凡事都要找法源依據。
-
特別企畫 Feature
Papa not at home
藝術活動永遠無法靠個人或少部分人的衝動支持,需要建構一個完整的藝術敎育方案,才是根本。
-
專欄 Columns
敎育的民族基礎
每次去倫敦,雖然偶而也看到音樂的表演活動,但這個民族絕不是音樂的民族。他們主要的藝術是戲劇。我到法國,覺得那裡是美術的故鄕。到了德國文化的領域中,似乎音樂就是一切藝術是生活的一部分。藝術敎育也是藝術生活中的自然產物。因此自初級小學到學院,是金字塔式的結構。到了中國,旣沒有廣大的基礎,藝術是外來的,就成爲上流社會的點綴了。
-
專欄 Columns
藝術敎育的惶惑
今天的大陸,滿街都是KTV了。消閒的方式逐漸歌廳化。對於表演藝術的未來,從事教育工作的人都沒有信心。在市場取向的自由社會裡,有甚麼辦法使大眾仍然支持純正的藝術呢?
-
專欄 Columns
審美敎育從何入手
藝術敎育的普及化之難,難在審美能力是一種修養,修養並不能用簡單的課堂授課方式去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