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芮迪斯.蒙克是美國表演藝術界所公認的「文藝復興女人」,舞蹈、音樂、戲劇和電影等各種表演方式在她的作品中合而爲一,形成她獨樹一幟的表演風格。
梅芮迪斯.蒙克是美國表演藝術界所公認的「文藝復興女人」(Renaissance Woman)。因爲她可以邊唱邊舞,旣導又演,而且成績斐然。舞蹈、音樂、戲劇和電影等各種表演方式在她的作品中合而爲一,形成她獨樹一幟的表演風格。她曾形容自己創作的過程如同是「編織掛氈」(Weaving a tapestry)。各種表演素材就像是織工手中的五彩絲線,交錯在她那看似簡約卻又充滿了暗喩和象徵的作品裡。
在舞蹈史上,蒙克也被歸類爲美國六〇年代聚集於傑德遜敎堂的「後現代舞蹈家」。如同那時期的編舞家們,她在作品中使用了許多稀鬆平常的生活化動作,如走路、煮飯、縫衣服等。在她巧妙的安排下,這些平凡無奇的動作被賦予了新的意義,拼貼出許多不平凡的意像。
蒙克使用難以言喩的人聲歌唱來刻劃人物,描寫情境。各種「蒙克式」的動作和手勢,則給了她的作品一種神祕主義的色彩。記憶、時間、旅行、移民、生與死、疾病和戰爭是她作品中反復出現的主題。此外,她也常並置過去和現存的事物,以古喩今。
以下,針對蒙克具代表性作品做一介紹。
《果汁:一個劇場淸唱劇》
Juice:A Theater Contata
蒙克一九六六年初出道時創作的《果汁:一個劇場淸唱劇》便已透露了她喜於找尋另類表演的傾向。《果汁》一共分成三段,其中便以在紐約古根漢美術館有螺旋形走廊表演。她將觀衆安置在建築物的下方,八十五名穿著紅鞋子的表演者則從觀衆上方分別爲四十呎、五十呎、六十呎的高度沿著坡道,邊唱邊舞地緩慢向下移動。此時,觀衆也開始往上爬,直到兩群人相互穿過彼此。在此段表演結束的時候,觀衆到達了美術館的上層,也就是原先的「表演區」,而表演者則聚集在美術館的下層,也就是原先的「觀衆席」。在這個表演場所,聲音的傳遞約有二分之一秒的差距,所以觀衆除了可以感覺他們是演出的一部分外,也可同時感受到來自不同方向的聲浪,享受從不同角度觀看表演的樂趣。
《來自丘嶺之歌》
Songs From the Hills
創作於一九七五年的《來自丘嶺之歌》則是一組由蒙克自己表演的人聲作品,除了最末一支歌,完全都不用伴奏。這些歌寫於她到新墨西哥州表妹家渡假的夏天。因著迷於那兒美麗的沙丘和沙漠,她就給自己出了一分功課:每天正午到丘嶺上去曬太陽並構思一首曲子。於是一組美麗的作品就誕生了!沙漠酷熱的陽光、乾燥的風、起伏的丘陵和蟲子的唧唧聲在此作中轉化成繽紛多采的人聲,由於她的音樂不容易以一般的樂譜記錄,她常攜帶一台小錄音機把自己的聲音錄下來。
《火山之歌》
Volcano Songs
蒙克一九九五年的近作《火山之歌》也是個聲樂的作品。蒙克說火山是一種毀滅的象徵,但與此同時,熔岩流過的泥土卻也是最適於耕植的田地。所以,在這個作品中,她想描述的是毀滅和再生。
《龜夢》
Turtle Dreams
蒙克一九八一年的《龜夢》的表演形式乍看之下像個演唱會。首先是二男二女的四部合聲,她們左右踏步,並有些簡約的手勢。這是個反映紐約市生活的作品。在表演者尖高的聲音中,可以聽出屬於城市的緊張和焦慮。在此作的中間,舞台背幕上打出了一張地圖,而一隻鳥龜正在其上緩慢地爬行,行經地圖的曼哈頓島。烏龜據說是地球上最耐活的一種動物,牠彷彿是生活在噪音及壓力中紐約人的最佳寫照。或者,蒙克想說的是,某一天,當曼哈頓島上的所有動物都已死去,這隻烏龜也許仍會活著吧!這是蒙克作品中常用的一種手法,把截然不同的景象並置,讓觀衆忍不住莞爾一笑。
《一個小女孩的敎育》
Education of the Girlchild
蒙克把她一九七三年的劇場作品《一個小女孩的敎育》稱爲「歌劇」(Opera)。因爲人聲在此作中已成爲刻劃角色的有力工具。整支作品像是一場生命的祭儀,籠罩在夢境般的氣氛裡。
此作可分爲二段。在第一段的起首,台上有六名著白袍的女子圍桌而坐,她們似乎是個只有女生成員的家庭,或者她們只是聚在一起吃早餐。六名女子的高矮胖瘦不一,彷彿各種典型女性的集合。過了一會兒,她們全都站起來,在舞台上排成一行邊唱邊舞的行進。每個人的舞步都不大一樣,頭上都高舉著一種東西,有皮箱、長板凳、紅帽子……等,好似在進行著某種神祕的旅程。舞台上另有一名看起來是祖先模樣的女子,正喋喋不休的自言自語。
第二段則是蒙克的單人表演,倒敍著女人從老到小的生命歷程。藉由服裝和聲音的轉換,蒙克由白髮蒼蒼的老婦變成操持家務的中年婦女,再轉化成浪漫的少女,最後回到無憂的童年。此段中有一首蒙克自己很喜歡的歌叫〈傳記〉Biography,如同一名老婦人對來訪的死神淸點自己的家當一般,蒙克尖著嗓子唱「我有我的錢、我的電話、我的過敏症,和我的哲學。」(I still have my money, my telephone, my allergies,…and my philosophy),並穿挿著蒙克咯咯咯的招牌笑聲。
《面向北方》
Facing North
蒙克在到北加拿大旅行時,接近極地的感受給了她創作《面向北方》(1990)的靈感。在這個雙人作品中,蒙克的合作者是音樂家Robert Een。舞台設計的基調是棕色、灰色、白色,蒙克和Een都穿著雪靴、皮帽和毛皮衣。她們以一種模仿極地印第安人說話的方式吟唱,並予人非常寧靜深沉的感受!
舞台前方有一個模型,上頭布滿了一棵棵的小杉樹,其中放入了二個小人偶,像是台上二個來到這片廣大無邊的極地森林的拜訪者。最後,直昇機劃過了黑暗的夜空,蒙克和Een都消失了。台上同時出現了一頂點著燈的小帳篷,帳篷內只有兩雙一大一小的雪靴,它們是蒙克和Een遺忘在此的嗎?還是它們想喚醒大衆對面臨失傳的印第安文化的注意?
除了劇場表演,蒙克也拍過不少令人印象深刻的影片。其中最有名氣的二個作品該算是一九八一年的《愛麗絲島》Ellis Island和一九八八年的《時間之書》Book of Days了!
《愛麗絲島》
Ellis Island
《愛麗絲島》是一部有關美國早期移民的電影,攝於距紐約市只有一水之隔的愛麗絲島。在一八九二年到一九二七年之間,來自世界各地的移民在進入美國本土前,都必須先到此來接受嚴格的健康檢查。在一千六百萬的新移民中,大約有二十八萬的人因沒有通過檢査,而被遣送回他們原來的國家。根據估計,其中至少有三千人選擇在愛麗絲島上自殺,結束他們的生命。所以,今天愛麗絲島也被稱爲「哭泣之島」。
蒙克在這部影片中並用了彩色及黑白的影像。在片子的開頭,彩色的愛麗絲島浮現在快速移動的雲朶、海浪及船隻之間,接下來鏡頭緩緩掃過愛麗絲島上傾倒的、安靜無聲的、人去樓空的建築。突然間,蒙克切入了黑白片。彷彿時光倒流,一個衣褸襤衫的十九世紀移民出現在建築物的各角落,來回的走動。檢査室中,醫生正用力的撑開一個中年婦人的眼珠査看。等待著接受檢査的其他移民,有的在吃飯、有的玩紙牌消磨時間,有的努力的跟著老師背誦著來此之前從未聽聞的英文名詞,像是「吸塵器」和「微波爐」。
在蒙克的電影中,並沒有線性的敍事邏輯。她曾說她是以作曲的方式在拍電影,對她而言,影像的剪輯和音樂的鋪陳是非常接近的,只不過一個以聲音的形式存在,另一個以影像的形式存在。
此外,蒙克喜歡讓某些寫實的「物件」,不合邏輯的出現在另一個影像上,以營造一種超現實的氛圍。在《愛》片中,一把象徵檢査制度的尺,便多次被疊在移民的影像上,丈量他們的高度、寬度、手長等,造成一種滑稽的效果,也反諷這個無人性的檢査制度。
《時間之書》
Book of Days
《時間之書》則是一部關於「時間」的電影。它想說的是,不管是過去還是現在,有許多事情是永遠都會存在的。如對家人的愛,對死亡的恐懼、對神的信仰,以及種族間的抗爭。
這部作品拍攝於法國一個仍保留中世紀風貌的美麗小鎭Cordes,這是蒙克第一部有淸楚故事的電影作品。但她仍舊只使用極少的語言,而主要以表演者的肢體動作、音樂和影像來建構她的敍事。
在這部影片中,蒙克並置了中世紀歐洲與基督敎社會隔絕的猶太村莊的生活,和一群到此來做田野工作的現代考古學家。故事描寫此村莊中的一名具有高度洞察力的小女孩,因爲常夢到未來的影像、並預見將至的災難而苦惱著。她把某些夢中意象畫在牆上和沙地上,那些圖案很明顯的是二十世紀的飛機和汽車。她將這個情形吿訴她的祖父時,他卻認爲那是來自過去的記憶。在百思不得其解後,她決定拜訪村裡的一位「瘋婦」(由蒙克飾演)。「瘋婦」敎她不要去排斥那些影像,並引導她以歌聲和舞蹈來抒發心中的疑惑和感覺。在影片的後半段,一場瘟疫的降臨,奪走了全村人的生命,包括小女孩和她的祖父。幾百年後,當那些考古學者進入這個已成廢墟的村莊,小女孩畫在牆上的圖案仍未被抹去……
蒙克以平緩的運鏡來描繪中世紀村莊的生活。在此影片中,她還穿揷了一段「電視訪談」,讓一個銀幕外的現代聲音訪問這個中古村莊中的居民,包括一位農婦,一位醫生,一個騎士,一個修士,一個說書者和那位「瘋婦」。在簡單的一問一答中,他們吿知觀衆什麼是他們所珍惜的和相信的,之後,在村落的廣場上,一群流浪藝人演出一幕「四季之舞」。彷彿在說,時間的流轉是永無止境,季節的遞移更是永不停止!
這部作品似乎反映了蒙克猶太文化的背景,令人不禁要猜想影片中的那個打著雙辮的小女孩,該就是童年時小蒙克的化身吧?當被問及此作是否爲「自傳性」的作品時,蒙克搖頭笑著說:也許有一點點吧!不過,在她的想法中,這個猶太村也可以是China Town,或是任何其他少數族群的社區,她希望這個關於時間的故事,可以是沒有國界和可以跨越文化的藩籬的。
文字|黃尹瑩 紐約大學表演研究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