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演員的化妝進行解說,放映演出在當地祭典實際情形的紀錄片,以及專家在表演前後等待諮詢等活動,該藝術節不僅想讓觀衆像往常一樣「看」表演,更希望讓觀衆了解形成表演的環境與文化。
巴黎第二屆「想像」藝術節(Festival de 1'Imaginaire)的表演節目從二月二十六日到四月四日在「世界文化館」(Maison des Cul-tures du Monde)演出,以印度的歷史舞劇卡塔卡利(Kathakali)(註1)爲開幕的重頭戲。
一九八二年,世界文化館在法國文化部規劃下成立,其目的在引進非歐洲國家傳統或是反傳統的「現代」表演,讓法國乃至歐陸的觀衆發現更多不同的演出形式與風貌,久而久之儼然成爲它的特色。該藝術節不僅想讓觀衆像往常一樣「看」表演,也希望讓觀衆了解形成表演的環境與文化,所以安排了一些演出之外的活動,例如配合演員的化妝進行解說,同時放映此項演出在當地祭典實際情形的紀錄片,或有專家在表演前後等待諮詢等。
以這次的印度歷史舞劇演出爲例,觀衆會來躬逢其盛可能是深受印度的異國情調所吸引,或是看到《世界報》Le Monde將其列爲該週評點最高的節目等原因所驅動。但即使大多數人對印度有些認識,也可能不太了解印度的「歷史舞劇」是什麼,要如何讓觀衆循序漸進走入異國文化的戲劇情境,而不只是懷抱好奇而來,帶著懵懂而走?
二月底的巴黎,寒意未退,然而天光已逐漸延長。從二月二十六日起爲期一週,來自南印度Kerala地區的Sadanam歷史舞劇團每晚八點半在世界文化館演出,但是從晚上六點開始,觀衆就可以先進場看演員化妝,現場並由人類學家昆德女士(Françoise Gründ)(註2)解說,回答觀衆的問題。
與文化祭儀習習相關的表演
六點剛過,前面兩、三排已經坐著不少觀衆,昆德女士坐在舞台右前方,她左手邊的三位演員正在對鏡化妝,另外一位躺在化妝師的雙膝間,後者將紙板邊緣剪成鋸齒狀,然後根據演員的下顎細心修整出「鬚形」。昆德女士以演員爲例,依次介紹印度歷史舞劇的五種化妝類型、用色,並吿訴大家他們稍後將扮演的角色、性格類型。並在徵得演員同意後,將他們取材自礦石、植物的天然化妝顏料傳給觀衆看。其間穿揷介紹印度歷史舞劇的起源、故事題材、表演形式與場合等。
她並吿訴我們:目前在Kerala地區較好的演出團體只有兩三個,如果要到當地看表演,可以選擇三、四月去,因爲此時的祭典較多。那裡也有專門給觀光客欣賞的化妝示範演出,每場的時間是二十分鐘,但實際上全部演員的化妝、著裝時間大約要六小時。她說:「六小時的化妝是爲了平和心境與集中精神」,因此花幾盧布看二十分鐘的化妝「表演」,是爲了讓觀衆體會爲何演員必須花長時間化妝的意義。
她也說明了舞台上一些用品的象徵或實質作用。譬如舞台右方有一盞燭火,油燈在演員開始化妝時點燃,油燃盡之前必須完成一切。她也指著前方正中央閒置的燭台吿訴我們:根據當地的演出習慣,開演時會有人以觀衆的中心爲基準,先在舞台上點燃油燈,同樣在燈火燃盡前表演也會結束,因此同齣戲的演出時間相差無幾。
她順道介紹了每個人的職業、學習歷史舞劇的時間:有位四十三歲的大學哲學敎授,他有二十三年的經驗;而扮演女性角色的團員現年二十二歲,最資淺,但也學藝六年了。她說,目前該項傳統戲劇也遭遇學藝者日漸稀少的危機,但卻有不少外國人慕名前去求學。
有時昆德女士也會反問觀衆,例如:「你們知道歷史舞劇用的妝彩爲什麼這麼鮮艷嗎?」等大家莫衷一是時,再藉機說明:因爲演出通常是在戶外從晚間八點演到隔天早上,舞台四周燃起熊熊的火炬作爲照明,白色的鬍鬚有反光的作用,強烈的補色(如紅/綠)除具備特定的象徵意義外(例如綠色用於神祇、英雄、國王),也便於觀賞。
化好妝的演員退到後台,剩下飾演克雷希那(Krishna)的演員示範著裝。他在腰部縛上繩子,然後把兩三塊布繫在繩子上,有兩位先生幫忙把繩子拉緊。在他們這樣一層又一層地裹上襯裙的同時,觀衆發出疑問:
「他們爲什麼不全部縫好,做成一件呢?」或是,「他們來歐洲演出要如何淸洗戲服呢?」
甚至,「他們來法國吃什麼呢?」
當昆德女士說到他們都住同一個村莊時,有人摸不著頭腦,以爲這些表演者「都住在一起」,昆德女士趕緊說,他們跟我們一樣結婚生子,平時有自己的工作。
「克雷希那神」終於把襯裙綁好了,他在腰間圍上鮮黃的裙子,然後套上紫色的上衣,接著戴上瓔珞、手環等。在他要戴上那頂巨大的華蓋之前,他用手指在自己的腦袋與帽子之間比劃,口中念念有辭,然後合掌祈禱,再恭謹地戴上。
化妝示範與解說給予演出者與觀衆一個良好的交流機會,儘管容許大家在台下自由攝影,但一切以不干擾演員,不妨礙他人爲原則。昆德女士多年來不斷接觸、引介世界各地的表演藝術,並且進行比較硏究,所以她能在適當時機瓦解觀衆對印度的刻板印象。此外她對演出團體與他們的文化非常尊重,這樣的態度也深深影響了觀衆,比如,大家在傳閱化妝顏料時都是小心翼翼,不敢輕忽。試想:倘若是隨便找人來照本宣科,或是態度輕藐,不僅原本陌生的事物依然陌生,甚至會加重觀衆對他族文化的成見,更別提如何體會演出的精妙了。
八點半,昆德女士再度出場爲觀衆說明演出的長度與故事取材,並提到演出後她將在大廳靜候大家詢問。
鼓聲隆隆,呼聲喝喝……
表演開始,一位樂師出來點燃燈火。此次演出的故事取材自《摩訶婆羅多》Mahabharata中的〈達沙沙那受死〉L'exécution de Dussas-sana。故事敍述卡拉瓦兄弟(Kaurava)詐賭騙了潘達瓦兄弟(Pandava)所有的財產,並將他們放逐,進而玩狎他們的妻子卓帕蒂(Draupadi)。卓帕蒂請求克雷希那神主持公道,克雷希那去找卡拉瓦兄弟說情,可是徒勞無功,於是克雷希那提議舉行一場競技:卡拉瓦家族派出最凶狠的達沙沙那與潘達瓦家的畢馬(Bhima)競逐。最後畢馬將敵人開膛破肚,湔雪前恥。
演出時,這些旣是演員也是舞者的表演者除了發出喝喊的聲音外,沒有說唱,歌唱敍事的任務由兩位樂師負責,他們同時敲著像是響盞與鈸的樂器,另外有三位樂師打著不同的鼓,後場全部採用打擊樂伴奏。
開始時,兩位助手在前台豎起一塊布幕遮住觀衆的視線,當布收起來的時候,卓帕蒂出現在我們面前,「她」垂首低眉,躊躇徘徊,一副欲言又止的樣子,歌者唱出「她」的心聲。克雷希那神坐在右邊的椅子上傾聽,接受了她的請求,決定出發去找卡拉瓦兄弟。
卡拉瓦家的達沙沙那與杜力歐德哈那(Dur-yodhana),兩個兇狠的丑角以錦繡的罩蓋遮頂出場,他們在幕後的時候就不安分地拉扯布幕,冒出他們猙獰的面孔,喉嚨「喝喝」有聲。克雷希那神先向他們勸說還給潘達瓦家五座城市,兄弟倆比手劃腳地商量,嘴裡不時發出呼喝,似乎有點覺得克雷希那神多管閒事,趾高氣昻地揮手拒絕。克雷希那漸次降低要求,但最後連請卡拉瓦兄弟提供一間屋宇收留潘達瓦家族也遭到峻拒,因此他建議兩方決鬥。達沙沙那與杜力歐德哈那推拖良久,末了仍在後者的要求下出戰。
鼓聲震天,畢馬與達沙沙那手持兵器戰得難分難解,滿眼血紅,畢馬向上天喃喃祈禱,終於制服達沙沙那。躺在地上的達沙沙那氣息奄奄,身體仍在抽搐,畢馬狠狠地挖開 他的腹部,先舔舐蘸滿雙手的鮮血,再一段一段掏出敵人的腸子。他喚出分離已久的妻子,卓帕蒂怯生生地出場,經過重重波折再見,兩人不禁擁抱,畢馬興奮地展示敵人的腸子,再用敵人的鮮血擦拭妻子的頭髮,並把她兩邊的頭髮盤起來,表示洗雪昔日的恥辱。
克雷希那神坐在椅子上,畢馬神氣地呈現他的戰果,但想到過去的種種顚沛受辱,悲從中來,泣不成聲。克雷希那神彷彿洞悉他的心事,伸手親切地安慰他,兩人相擁,畢馬感激地親吻神祈的雙足。
存在歴史與當下的民間藝術
演員都是赤脚演出,當他們起身舞動時,配合鼓聲,運用脚部頓地、合掌、翻掌等動作對應手指、手臂、身體,擺出各種類似「程式化」的姿勢,就算是坐著或站著,也會運用眼球與臉部肌肉的擺動,來表現劇中人的心情變化。而舞台後方的樂師在達沙沙那與畢馬激鬥時,用樂音在旁喧喝吶喊,表情嚴肅凜然;當一切復歸平靜,闃寂片刻,歌者恢復笑意,悠揚的歌聲好似從曠野遠處緩緩傳來,彷彿吿知劫難已經遠颺。演唱者像個優秀的說書人,儘管同樣的故事可能已講過千百遍,仍舊沈湎其中,而樂師間藉著表情、眼神心領神會,讓人覺得他們是個完美的整體。
謝幕時,喝采、掌聲不斷,藝術家們在台上向我們合掌致謝,也有法國觀衆向他們合掌答意。睽違十三年,再度來到法國的印度歷史舞劇讓人感受到來自民間的質樸與敬愼。如今人神間的親密溝通雖然可能不再,但是劇中的故事卻反映了一個民族的大夢,在這裡,生活中遭逢的委屈、不滿都可以得到紓解,這也是民間戲劇通常具備的功能。假如經由「扮演」 (representation)能讓人把日常必須戴著的面具卸下,或許潛意識中「陰影」(shadow)的力量就會削弱不少,生活中人類相殘的情形可能就會少一些吧。(註3)
民間戲曲在室內的演出,表演的空間被迫改變,但也促使大家思考它如何適應或轉換到新空間的問題,讓充滿期待而來的觀衆,不只是湊「民俗」或「異國情調」的熱鬧,也可以從中了解民間戲曲到底有什麼珍貴的地方讓人著迷。
這次演出的節目單是張A4大小的紙雙面影印,內容包含歷史舞劇的起源、劇團介紹、化妝服裝、音樂、舞蹈、劇情簡介,讓沒聽講解的人也能迅速抓住重點。如果觀衆還想知道更多,世界文物館與《世界報》都有配合此次藝術節出版的專刊,而且還有專家提供書目。大家都能各取所需。
畢竟源起十七世紀的印度歷史舞劇與所有的民間戲劇一樣,都已年歲悠遠,難以避免時空距離造成的隔閡,假如能夠提供更多了解的管道,直接觸及所表演的戲劇本身,解決觀衆迫切想知道的問題,或許才能與「上窮碧落下黃泉」的歷史考證,在共時與歷時的探討中得到相輔相成的效果。如何開拓「知」的途徑,降低觀賞的難度,這可能是我們可以留意的方向吧!
註:
1.Kathakali一字,〝katha〞意謂歷史或故事(histoir-e),〝kali〞意爲戲劇或表演(jeu),因其故事取材自印度兩大史詩《摩訶婆羅多》Mahabharata與《拉瑪的故事》Ramayana,配合舞蹈、音樂等元素演出,所以中譯爲「歷史舞劇」。
2.昆德女士是位鑽硏不同民族表演的人類學家,現任 世界文館藝術總監,她與其夫卡茲那達(Chérif Khaznadar,世界文化館行政總監)從一九七四年在 漢那市(Renne)創辦「傳統藝術節」(Festival des Arts Traditionnels)到世界文化館成立以來,一直合作無間。一九九六年,他們將世界文化館十幾年來的 工作成績寫成《神馳寰宇》Atlas de l'Imaginaire一書出版。
3.筆者曾在碩士論文《台灣民間社區劇場──羅東福 蘭社硏究》文大藝硏所,1993,藉著討論北管戲曲提 出這個問題。
文字|簡秀珍 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
延伸閱讀:
◎參閱本刊第四十一期,「亞洲民族舞蹈系列三──印度舞」,《爲神而舞──印度的古典舞蹈》,韓國鐄著,P.5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