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歌仔戲班成立之後,分唱腔身段與文武場兩組,演出時的伴奏不假他人。(鄭黛瓊 提供)
愛戲一族 愛戲一族

師生同吟歌仔調

秀朗國小歌仔戲團

台北縣秀朗國小六年二十六班是一個特別的班級,小朋友個個會唱歌仔調,吹拉彈唱一手包辦,全班就是一個歌仔戲團。

台北縣秀朗國小六年二十六班是一個特別的班級,小朋友個個會唱歌仔調,吹拉彈唱一手包辦,全班就是一個歌仔戲團。

爲了配合新的課程標準,秀朗國小有了新增的「鄕土敎學活動」 一科,校長詹正信,在一次機會遇到中興大學歷史系敎授陳茂進,談起傳承鄕土歷史文化,最根本的方式應自小學開始著手,兩人談起「歌仔戲可以是一個好的鄕土敎學的敎材」,但是當時苦無師資,在陳茂進的引薦下,歌仔戲民族藝師廖瓊枝,便開始與秀朗國小結下不解之緣。

人稱「台灣最會哭的女人」的廖瓊枝,不僅是一位優秀的演員,自從獲得薪傳獎後,更一直對歌仔戲,有著一份傳薪的使命感。「每次聽到歌仔戲沒落,我就 覺得很不甘心,如果有人找我去敎戲,我一定會去。」這是她的堅持。這些年只見她嬌小的身軀,到處於各文化中心傳講歌仔戲之美,建立了薪傳實驗歌仔戲團,在復興劇校培養未來的專業演員,並且不辭辛勞,在許多國民小學中敎演歌仔戲,奔波台北、高雄之間,她說培養專業演員很重要,而培養新一代的觀衆一樣重要。秀朗國小的劇團,就是她灌漑成長的結晶。

秀朗國小歌仔戲團創團時間,正是在新國小課程標準公布一個月後成立,時間是八十二年十月。由於新課程標準規定於八十五學年度第一學期起,自國小三年級學生開始施行,所以當時這個活動,就先以「社團活動」的名義,在訓導處之下運作。

徵求家長同意、篩選人才

在校長的邀請和支持下,廖瓊枝成爲秀朗國小歌仔戲團的社團指導老師。開始的第一年遵照一般的團體活動方式,由學生自由報名,來了一百多位學生,每週三集合練習,老師雖然敎學賣力,但難以持續督促,學生的學習成效不彰。

有鑑於此,當時參與活動的老師們,便與校長一起檢討推行結果,結論是這種技巧性高的民藝社團,如果沒有組成一個班級,有專門的老師負責協助指導,很難收到實際的成效。所以便決定組成一個歌仔戲班級,卻又考量這種鄕土戲曲,在學習上高年級比較適合,因此決定自小學四年級中篩選人才,於五、六年級時學習,又由於戲曲與音樂、演唱有密切的關係,所以擇才標準,從音樂的表現能力開始。根據林蓉津老師表示,目前這個篩選方式也是經過四年多實踐、歸納出來的模式。

成立班級分爲三個階段,首先,在上學期期末時,從四年級各班透過各班導師向學生們介紹歌仔戲班級的特質,有興趣的便塡寫自願表,再從中選出七、八十位;選出後利用一週時間,運用第一堂上課前敎唱歌仔調,再從中選出五、六十位,最後再進行第三階段的複選工作,徵求家長同意,分唱腔身段組和文武場,選出四十位。今年因爲國小開始實施小班制,每班人數以三十五位爲限,所以目前新班的人數有三十六位,將成爲第三屆的歌仔戲班。他們每屆爲期兩年,每兩年招收一次。

成班之後

成班之後,同學分組學習,主要分爲兩大組:唱腔身段與文武場,以目前第二團爲例,全班四十人,十二位學表演,另外二十八位學文武場,以下又分四組,分別是鑼鼓、吹管、擦絃、彈撥, 後者更成爲學校的絲竹樂團,屢次代表學校參加比賽,奪魁而歸。廖瓊枝爲總指導老師,另有四位外聘敎師專門指導文武場。

由於演員、文武場都在一班,課餘,同學一起切磋琢磨的機會多,他們的默契也特別好。每週三下午一時至三時,廖老師與其他四位文武場老師例行到校敎學,傳統的口傳心授,七字仔、緊疊仔……,一首首歌謠回盪在敎室間,古老的故事、滄桑的歌仔,由童稚的聲音演唱,別有情味。導師與音樂老師則在一旁記錄,以備平時指導學生之用。

空間上,學校規劃四間敎室,供鑼鼓、吹管、擦絃、彈撥四組練習,一間韻律敎室供學生練習身段,另外一間由樓梯間改裝的儲藏室,則專門收藏演出的戲服、頭面、字幕、樂器。

此外,有如科班一樣,每天的淸晨第一堂上課以前,和每週團體活動時間,是他們練習時間。同班同學有的司鼓、有的拉琴,韻律敎室常見他們的蹤影,喊嗓、練習、數著拍子練習水袖、身段,平日導師是導演,輪到上場的同學,一遍遍的磨戲,尙未上場的,就在一旁練習,沒有人閑著。能夠如此,導師胡文珍的功勞不小,從不懂歌仔戲到現在可以督促學生排戲,她說在這個過程中,向廖瓊枝學習很多。

去年文建會策劃的兒童傳統戲劇節中的《黑姑娘》是廖瓊枝爲他們量身打造的首演劇目,改編自灰姑娘的戲碼,民國八十三年初試啼聲,演出迭獲好評。之後,演出機會頗多,累積的戲碼有《黑姑娘》、《陳三五娘》,至今 演出場次已有五十九場之多。

透過頻繁的演出,團體合作的機會多,學生也磨練出分工合作的態度,大家主動上下道具、布置會場,訓練有素毫不含糊。同時在不影響課業的要求下,他們在校成績表現優異,創意豐富,有時還會即興創作戲劇來呼應課文;此外,還因爲學了歌仔戲,許多原本不會說閩南語的孩子,也會聽會說了,甚至在台語演講比賽中表現出色,顯現其潛在的母語學習功能。

老師是幕後功臣

學校裡沒有幾位認眞熱心的老師,社團是帶不起來的,提起這幾位用心的老師,廖瓊枝以加重的口吻說:「太感動了。」自稱專 門打雜、花錢的邱春蓮老師,負責行政策畫,一如戲團的行政總監,每逢演出,校長籌款,她便負責料理所有演出的大小事宜,舉凡便當、租車、服裝、化妝等事,都由她一手包辦。

此外,爲了提昇學生學習效果,導師胡文珍平日督促、指導學生練習,輔導學生情緒的發展,使愛漂亮的小女生,願意改變自己的形象,演一個令人發噱的丑角,同學變成可以分工合作的夥伴,並疏通家長對功課受影響的疑慮。

林蓉津、陳孟卿兩位原先學西樂的音樂老師,運用本身的專業能力,聽寫出廖瓊枝敎授的《黑姑娘》、《陳三五娘》的唱腔,再 經由文武場的老師整理,配上鑼鼓點,所編寫的歌謠曲譜的質量,已可自製敎材,成爲學校寶貴的資產。

每次演出的經費都由校長四處張羅,得來不易,由於經費不足, 初期的演出服裝是租借來的,一場演出下來一萬二,化妝八千元,在草創時期,都是一筆不小的開支。因此,老師們更練就一身「功夫」,戲曲化妝師王銀麗曾 幫助她們化過幾次妝,老師們便跟著學起了戲曲彩妝;不僅如此,他們還到出租戲曲服裝的店裡,悄悄記下服裝樣式,委請學校擅長洋裁的家長製作戲服,有的家長開美容院的,每逢演出,必定休業一天,前來協助梳頭,甚至演出時,連老師的家人都投入了,像演出的幻燈字幕就是由林蓉津的先生負責。而復興劇校每年針對國小敎師,開辦的歌仔戲師資培訓硏習會,是他們進修的機會,其中的參與及成就感,像水面漣漪般,層層擴散影響校內許多人。

經費不足

這四年多以來的摸索,師生「從經驗中學習」,到今天的成就,結合了學生的努力、行政的支援、專業師資的敎導、學校老師配合的意願、家長的合作、空間的規畫、設備的增置、演出的機會,當各方的問題都解決了,在推動上是否還有困難呢?經費的不足,是他們始終得面臨的問題,而多半得靠著演出活動的申請,方可獲得補助。

劇團例行活動中,每年外聘五位老師到校指導,儘管老師們的鐘點費並不高,一年仍需要四十萬元的指導鐘點費。詹校長不諱言的說,目前每年固定的經費來源,只有敎育、文化單位的演出補助,有時校長還需向地方上的人民團體募款,但都不是固定的資助。他甚至曾經尋求企業認養,詹校長說:「若有一筆固定經費支持敎學,這個社團的成長,將更能穩定發展。」

根據藝術敎育法「學校一般藝術敎育」,其中的第十八條指出:「各級主管敎育行政機關應編列專款支應各級學校辦理一般藝術敎育活動」,並且在施行細則的條文第十四條也指出,此項活動經費應專款專用,不得移作他用。但是如何確定經費出處,並明定補助辦法?如果經費不足,是否可以透過政府相關單位,如文建會、文化中心、市政府敎育局、社會局……等,引介民間企業協同贊助?這應是現今敎育與文化當局,共同整合、規劃資源的課題;否則這些有心的學校,永遠難逃可能因經費不足而停擺的憂慮,無法正常而且放心的運作下去。

這些國小校園間的本土行動派,默默耕耘、樂在其中;一如他們的行政總監邱春蓮所說:「帶領這種社團,雖然辛苦,但是其中參與者所分享的榮耀、喜樂與成就感,是沒有接觸這種社團的老師,無法感受的。」從他們的態度中,我們看到落實鄕土戲曲敎育,已經從一個口號,化爲一個行動,成立一個劇團,豐富了師生學校的生活。

 

文字|鄭黛瓊  台北市立師院講師

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
專欄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