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蔡淑惠作品《相姦何太急》。(吳順良 攝)
特別企畫 Feature 特別企畫/裝置的跨界表演/裝置的舞台藝術2

從視覺藝術延伸出來的表演

專訪吳瑪悧談歷史沿革

廣義地說,「表演」不只在表演藝術範疇裡才能呈現出來;當美術品本身或創作者概念上具有演出性時,不論是「表演者」的或「物件」的「表演」便油然而生。並且「表演」的概念在美術上其實是有跡可尋的。

廣義地說,「表演」不只在表演藝術範疇裡才能呈現出來;當美術品本身或創作者概念上具有演出性時,不論是「表演者」的或「物件」的「表演」便油然而生。並且「表演」的概念在美術上其實是有跡可尋的。

表演與行動

追溯表演在美術裡的源頭,應是華格納(R. Wagner)所提出的「總體藝術」(Total Art)概念(註1)。他認爲所有的藝術型式都應結合在一起,如音樂、戲劇、舞蹈、美術……等,可總合成一個表現型式。到了二〇年代,德國畫家康定斯康(W. Kandinsky)予以強調,創造出最早的「非具象繪畫」(註2):他提出美術和音樂一樣有節奏感,一樣可以表達心靈,傳統寫實繪畫受限於主題,難以表達抽象的感受,所以,美術應走向音樂性的表現;而舞蹈則是編舞家在舞台上構圖。當時在包浩斯(Bau-haus)任敎的他結合了充滿實驗性的各項元素(註3),將他的圖演出來:舞台上有大小不同的形狀,演員是筆、顏料,戲即是變化、流動的顏色、線條,走向了視覺性。同一時代,熱鬧的達達運動(DaDa)(註4)產生於一次大戰時的咖啡店酒吧裡,常聚集在那裡的藝術家們常在嬉鬧之下,把對社會的批判藉表演、歌唱、展覽表達出來──他們刺激觀衆、甚至彼此對駡──而這正是達達的戲劇方式,有意識地要打破舞台和觀衆的界限,他們喊出「藝術與生活結合」的口號。

到了五〇年代的福魯克薩斯(Fluxus)(註5),總體藝術的概念以「藝術和生活沒有界線」出現,Fluxus藝術家們認爲,生活和藝術是在同時發生的。當時美國藝術家卡布羅(A. Kapr-ow)有件演出作品:把畫廊分成好幾個空間,每間發生著不同的事情,他則帶領觀衆經過。觀衆要了解作品必須自行「拼貼事件」;這時間性的加入使視覺藝術型式開始類似劇場。另一件突破觀念的作品──《喊叫》:他讓一女孩在街上大聲不斷喊叫,他稱爲「偶發」(Happen-ing)。意即他設計了一個情境,讓觀衆不知覺掉入並讓狀況發生;過程中由觀衆演出,作者不必爲觀衆的行爲負責。同時期另一位激進的德國藝術家弗斯帖爾(W. Vostells),乾脆把自己的「偶發」稱做「街頭劇場」,例如他把一輛車開到馬路中央引起交通堵塞,他認爲要看戲街上就有。

從視覺擴大至社會、宗敎、心理

延伸至七〇年代,維也納的一群藝術家們開始自己演出自己。如尼曲(H. Nitsch)再現了許多殘酷的宗敎儀式,藉藝術家執行惡以洗滌在場觀衆的心靈;另一代表則是史瓦茲科格勒(R. Schwarzkogler),以象徵性、自虐的行爲傳達內在抽象性的感受;表演藝術(Perfor-mance)及身體藝術(Body Art)的名辭是在這時出現的。他們都不是在表達戲劇,而是承自康定斯基「藝術傳達心靈」的脈絡,以儀式、行爲「畫畫」,而畫的過程即是作品;至此美術的面向從視覺擴大到社會、宗敎、心理……各個層面。而其實早在四〇年代,美國畫家帕洛克(J. Pollock)即邊走在巨幅的畫布上邊滴灑顏料,作品掛起後我們可看到他如何在特定的空間裡(畫布)移動(線條的張力),這「行動繪畫」(Action Painting)比傳統繪畫更直接地流露作者的意志與情感。此外,視作者工作的習慣及作品呈現方式而決定是否公開表演,有時,道具、照片或畫作就足以傳達他們的觀念。

與觀衆接觸

不論在劇場界或造型藝術裡,都渴望與觀衆接觸,但在造型藝術裡的表現比較強烈──常以挑釁刺激回應或以破壞造成顚覆;而且,通常藝術家會採用表演的方式(不止於藝術觀念的表達),表達其政治訴求;這政治可說是廣義的「有話要說」,也是強烈的政治立場。這也是爲什麼街頭運動常以表演突顯,一如當年學運四處噴漆的「小蜜蜂」事件,就可說是行動藝術的一種。

總體藝術在不同時代、不同的人之下有了不同的演繹和做法;在今天,當我們看到什麼「不尋常」時,都會很自然地結合現實空間、事件,想想那是不是藝術。然而這就等於藝術和生活沒有界線了嗎?用瓦解破壞的方式已過去,如何顯現藝術家的視野和理想,同時成功地挑戰資本主義價値體系,成爲這重建年代裡的一大課題。

註:

1.總體藝術德文原文Gesamt(全部)Kunst werk(藝術作品)。

2.即最早的抽象繪畫。

3.Bauhaus,德國二〇年代創立的建築學校,提倡建築本體設計應和其附帶物(雕刻、繪畫、傢俱……等)一起進行。鼓勵想像及大膽實驗且重視機能性,對「現代化」扮演極重要角色。

4.DaDa─辭沒有意義,或說是「木馬」之意。達達出現於戰時的蘇黎世,紐約、柏林、巴黎……等。反戰、抨擊傳統藝術觀念及中產階級社會。整個二十世紀後半葉的藝術,需靠達達的型式觀念態度,才能理解。代表人物:杜象(M. Duchamp)

5.Fluxus—解爲流動、變化之意。五〇年代始於德國,後傳到紐約、北歐、日本等地。和達達一樣,其中有藝術家、音樂家、詩人。Fluxus追求一種新文化的心靈狀態。代表人物:波依斯(J. Beuys)、白南準(Nam Jun Paik)。

延伸閱讀:

─《行動藝術》(Aktions Kunst),Jürgen Schilling編著,吳瑪悧譯。遠流藝術館出版。(本文結構參照此書)

─Total ART, environment, Happening, and Per-formance. Adrian Henri, ed. OXFORD

─Performance. ART, from futurism to the present. Roselee Goldberg, ed. Thames and Hudson.

 

文字|謝伊婷  藝術工作者

 

 

 

 

廣告圖片
專欄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