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想年代」系列舞展囊括了台灣北、中、南的個人與團體,除了大致符合了老、中、青世代的抽樣,還包括許多原非舞蹈界的劇場人,各路人馬在實驗劇場與華燈藝術表演坊的空間創意,將為此次舞展的整體面貌,帶來令人期待的多樣性。
「狂想年代」演出表:
演出時間 |
|
演出團體 |
國家戲劇院實驗劇場 |
華燈藝術表演坊 |
|
10/20~22 |
10/28、29 |
沙發舞蹈劇場 稻草人舞蹈團 |
10/27~29 |
11/4、5 |
獨立編舞I(雙人或三人舞) |
11/3~5 |
11/11、12 |
三十舞蹈劇場 極至體能舞團 |
11/17~19 |
11/18、19 |
獨立編舞II(獨舞) |
11/24~26 |
12/2、3 |
迪迪舞蹈劇場 |
十月底,將有一場爲千禧年所策劃的活動;或者可以說,不久將有一場結合國內中、小型舞團與舞者的聯合舞展。事實上,它也的確是民間極少數獨力主辦,純爲國內舞團、個人串演的「舞展」。然而,這一切都不能眞正點出古名伸舞蹈團將要推出的「狂想年代」活動的特色;在對外發送的宣傳小冊中,封面上一行以稍淺的底色橫書的英文活動名稱"Taiwan Dance Umbrella 2000",倒低調但清楚直接地說出了此次活動眞正的用意與企圖。
Dance Umbrella的概念
古名伸提及這個活動,早在一年多以前發想。當全世界都在以各種方式抒發對千禧年的觀感或期望時,古名伸關切的是舞蹈形式的演出,她想以波士頓和倫敦的Dance Umbrella的形式來舉辦這次的舞展。簡言之,Umbrella(雨傘)一詞,有將各方藝術家集結起來,提供他們遮蔭、依靠,甚至保護之意。目前歐美各地Dance Umbrella的組織業務,主要包括了對外展演、專業扶助、舞蹈科技推展,乃至針對一般大衆的教育推廣等項目不一而足,爲一種扶助當代舞蹈團體和個人的服務與推廣機制,讓舞蹈藝術家能在「大傘」之下盡情地發揮創意,專心創作。
「人到了一定年紀要做一點服務的事」,古名伸笑著解釋自己創辦活動的動機之一。她的理想是扶助平日較難得有演出機會的個人或小團體,讓他們有初次發表或較佳演出條件的機會。而古名仲實際的行動便是提供他們部分製作經費,並一肩扛下創作以外的舞台技術、票務、宣傅及行政等庶務。首先古名伸「代勞」的,便是找尋贊助經費,第一步解決了人人望而生畏的「衣食問題」。而她也幸運地獲得了場地單位的免費提供或全力配合;這對單打獨鬥的小團體和個人而言,可是很難獲致的「夢想」。
有了贊助經費,接下來便是演出單位的產生。去年九月初對外宣布甄選收件,十月底由羅曼菲、楊桂娟、陳碧涵、陳琪及古名伸等五位評審委員,從二十多件徵選作品中針對「新作、盡量打破鏡框式舞台格局」兩大遴選重點,選出了團體創作組、個人創作組獨舞、個人創作組雙人或三人舞,各約六個名額,分別予以二十萬、五萬、七萬元的演出製作費用。各入選單位於十二月簽約之後,即陸續展開協調會議。
這次「狂想年代」舞展的另一個特色,便是主辦單位在作品產製過程的參與。當然這一方面是爲了「驗收成果」,但實際上根據演出單位的體驗,主辦單位藉著「參與」來瞭解演出需求以提供技術協助的用意,還大過於扮演這次活動「藝術總監」的意味。換言之,主辦單位是站在一個從旁協助而非監督的角色。古名伸也表示,每次溝通協調中聆聽各演出單位躍躍欲試的企圖心和狂放的構想,是作爲主辦人的她在此次活動中得到的最大樂趣。這種一群人共同爲同一件事盡心盡力、腦力激盪的過程,確實令人動容,可惜觀衆無緣盡知。
並存於黑盒子與教堂的空間實驗
由於強調空間創意,而演出者又必須與其他團體同一場演出,若某一演出者對舞台/觀衆席的位置作了特殊的擺放設計,便同時會牽動其他同場次演出作品呈現的方式。因之演出團體間密切的溝通,及演出前兩次的「階段性作品呈現」,便是這次背後運作的重點。不同創作理念帶來了彼此間的撞擊,但也激發了另類思考,這是各團在這次活動「狂想年代」母題下各自力求表述之餘,同心協力的另一面。
此次活動的場地選擇,也有其一些特殊意義。台北部分活動初始即設定在國家戲劇院的實驗劇場。以古名伸切身的經驗,實驗劇場往往是許多表演者跨出表演生涯的「第一步」;當然其「黑盒子」式的演出條件,也正適合作任何「狂想」式的嘗試。古名伸透露,此次演出最大的特色,即是改變了慣有的觀衆席與舞台的關係位置。而這費事搬動觀衆席的「粗活」,也多虧場地單位大力扛下,一場場一新耳目令人期待的新奇體驗,於焉成形。而台南的華燈藝術中心原本教堂建築的設計,又是另一種截然不同的感受。爲製造與台北演出類似的氛圍,許多舞台效果都必須另做一套規格,成爲演出製作上的又一項挑戰。雖然此次演出經費拮据,演出者仍將躍躍欲試,運用懸吊、裝置、影像、現場音樂即興等舞台效果。
串連北中南舞蹈人馬
綜觀這次的演出單位,古名伸驚喜地發現,正巧囊括了台灣北、中、南的個人與團體,也大致符合了老、中、青世代的抽樣。除了舞蹈空間、三十、極至體能等舞蹈團體之外,還有蘇安莉、劉仁楠、譚惠貞、王維銘、黎美光、馬靜怡、李名正、邱茜如等個人的參與;還有原非舞蹈界的人士如謝安、吳文翠、符宏征等;或新來乍到台灣舞界的舞蹈人,如長期旅居歐洲的鄭莉莉;甚至正在轉型中的團體,如稻草人、迪迪等舞團;或新起但表現活躍的沙發舞蹈劇場等,都爲此次舞展的整體面貌,帶來令人期待的多樣性。對長期以視覺爲表達工具的台灣舞蹈界的老朋友謝安來說,這將會是他第一次有機會把心中的「文本」,由資深劇場人吳文翠以肢體語言的方式表現出來;亦會是像鄭莉莉這樣閲歷豐富的舞者,首次發表個人編舞作品的機會。若果眞能在此次展演中看到新意,讓有潛力的新人大放光芒,相信會是舞蹈界最大的收穫,也是觀衆最大的滿足。
對拿到僅有節目內容介紹的節目單的觀衆,這或許僅是另一場舞展、一場藝文表演而已,然而這整個活動表達了爲台灣小型舞蹈界帶來一些實質幫助的旺盛企圖心。明年,豪情壯志的古名仲打算繼續將這把「傘」撐起;在活動的設計上,也許會減少些演出單位、擴大觀衆參與的程度(例如作品成形的過程等),跨出「圈內」與「圈外」,讓「狂想年代」這樣對中小舞蹈團體和個人的關心,不單是在「業界」內發生,也讓觀衆有知曉和表達支持的機會。
特約撰述|鄒之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