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太地區傳統音樂文化的現狀和趨勢與亞太國家的政治文化是息息相關的。它的變化從世界古文明的傳承者到殖民文化政策的犧牲者、西方文化的擁護者,到今天如浴火重生的大悟者,未來我們期許它可以走出一條自己的路。
「亞太傳統藝術論壇」 主要展演活動日程表
D:國立藝術學院/舞蹈廳
T:國立藝術學院/戲劇廳
O:國立藝術學院/露天劇場
M:國立藝術學院/荒山劇場
N:新舞台
10/6(五)
17:00~20:00 匯演/D
18:00~19:00 開幕茶會/D
20:00 東北民俗曲藝/T
20:30 無垢舞蹈劇場/O
10/7(六)
19:30 印尼薩多諾舞團/D
08:30 哈薩克樂團講座/T
10:30 卡達卡里示範講座/T
16:00 大匯演:哈薩克、吐瓦、伊朗、南印度樂集、台灣/O
20:00 東北民俗曲藝/O
19:30 印度古典卡達卡里劇團/M
10/8(日)
19:30 印尼薩多諾舞團/D
10:30 南印度樂集講座/T
13:10 伊朗樂團講座/T
16:00 大匯演:南印度樂集、菲律賓/O
17:30 東北民俗曲藝/O
19:30 印度古典卡達卡里劇團/M
10/9(一)
10:30 薩多諾示範講座/D
13:10 自然泛音示範講座/T
15:10 西藏戲劇與面具/T
19:30 大匯演:吐瓦、伊朗、哈薩克/O
19:30 印度古典卡達卡里劇團/N
10/10(二)
10:30 印度達卡夏雪斯現代舞團/D
19:30 印尼薩多諾舞團/D
13:00 歌仔戲與客家採茶戲/T
15:10 木雕對話/T
19:30 大匯演:南印度樂集、菲律賓/O
19:30 印度古典卡達卡里劇團/N
10/11(三)
10:30 菲律賓樂團講座/D
19:30 南、北管演出/D
13:10 吐瓦樂團示範講座/T
15:10 紡織對話/T
10/12(四)
10:30 蒙古音樂面具舞蹈講座/D
19:30 大匯演:越南、泰國/D
13:10 土耳其示範講座/T
15:10 南管對話/T
19:30 印度達卡夏雪斯現代舞團/N
10/13(五)
10:30 泰國音樂示範講座/D
19:30 大匯演:土耳其、蒙古/D
13:10 能劇示範講座/T
15:10 泰國普傣族紡織示範/T
19:30 印度達卡夏雪斯現代舞團/N
10/14(六)
19:30 印度達卡夏雪斯現代舞團/D
10:30 越南音樂及樂器講座/T
16:00 大匯演:土耳其、蒙古、台灣/O
17:00 薪能:日本喜多流能劇團/M
10/15(日)
13:10 蒙古喉音與陳光海博士的對話/T
16:00 大匯演:台灣、越南、泰國、土耳其/O
19:00 閉幕茶會/O
20:30 優劇場/O
17:00 薪能:日本喜多流能劇團/M
※其他「學術研討會」及「捷運站下午茶系列」之相關活動訊息,請洽主辦單位:(02)2897-1464、或蒞臨網頁:http://aptaf.nia.edu.tw。
(本刊編輯石婉舜整理)
台灣作爲亞太地區的成員之一,與亞太國家有著異常密切的地緣與文化關係。這次,以地主國的身分,共同探討亞太音樂文化的發展與現狀,意義深遠。從近代的歷史來講,亞洲的國家如印尼、菲律賓、台灣、韓國、越南、印度等東、南亞的國家曾是荷蘭、西班牙、日本、英國、法國等的殖民地,所以他們的文化,特別是音樂文化也在殖民政治的主導下,成爲犠牲品。長期屈服於外來文化的發展之下,我們可以看出一種舊的文化在消失,另一種新的文化在形成。
除了殖民政治所帶來的個別影響外,亞洲傳統音樂文化,包括日本,在東風臣服西風的強勢主導下,幾乎所有的文化政策皆以西方音樂爲取向的最高指導原則。這種趨勢大概延續到七〇年代。近三十年來,我們可以逐漸觀察到一種新的文化趨勢在形成,就是重新認識自己的傳統,去發掘、去接觸,並把它重新定位。
菲律賓傳統音樂文化的發展與變化
與台灣原住民同屬南島語族的菲律賓音樂文化,三百年來(1521-1898)在西班牙人的統治之下,我們可以發現其南島語族的傳統音樂已所剩無幾,除了偏遠人疏的地區,傳統習俗、傳統祭典仍然是一種不可或缺的精神生活方式外,一般民間的慶典、音樂活動,早已是西班牙天主教的彌撒祭典、西班牙風的歐洲古典音樂,或是仿西班牙吉他的榮達拉(Rondalla)樂隊配以新興的西班牙風格的舞蹈及服裝,以及西方風格的合唱團、管弦樂隊等不一而足的天下。七〇年代前後一批留學歐美的作曲家、音樂學者開始不遺餘力推展及發掘自己的傳統音樂文化。他們除了透過田野調查,採集音樂、建檔、大量的著筆論述以外,並把民間音樂拿來當做作曲的素材,譜出同時具有東、西方風格的管弦作品,這些作曲家的代表人物如馬西達、卡西拉克等;馬西達並在菲律賓大學大專院校開設菲律賓音樂與亞洲音樂的課程。對中國音樂非常熱愛的他,也聘請了南管前輩劉鴻溝長年在菲律賓大學開設了琵琶的課程。除此之外,菲律賓國家文化中心(Cultural Center of the Philippines)除了出版一系列的音樂、舞蹈、建築、等等的百科全書外,每年定期舉辦來自全國各地不同族群的老、中、青三代的音樂交流比賽活動及工作坊。比賽的項目從西方音樂組、傳統音樂組到以傳統與西方結合的作品取向,演奏風格等,漸漸培養出菲律賓年輕一代的音樂人才。
飽受長期内戰的越南傳統音樂的現狀與趨勢
擁有兩千多年的越南傳統音樂在歷史漫長的歲月中,其主流音樂,特別是宮廷音樂,深受中國影響。長期的內戰、法國殖民地文化與美軍的外力影響之下,再次證明了越南人韌性的一面;其傳統音樂雖不至於全盤消失,但是逐漸凋零是不爭的事實。越南少數山區的族群音樂文化在沒有文字、有聲資料的記載不足的情況下,加上戰爭的頻繁,使年老一輩的音樂文化記憶,無法傳承;漸漸失傳的民俗文化、民間音樂也因爲進入工業化社會生活型態的改變,不再舉行。目前已有一些音樂學者呼籲提倡做一些拯救的工作,如透過政府的鼓勵,進行、整理傳統民俗文化活動、組織定期性的民俗音樂或民歌比賽,鼓勵年輕人學習自己的傳統音樂,這是目前學者及關心人士的共識。
吐瓦、蒙古喉音「呼昧」對現代音樂的影響
對民族音樂學者及音樂愛好者來說,流行於蒙古及吐瓦的喉音或稱自然泛音的唱法,是音樂學上的一種罕見的唱法。近三十年來由於民族音樂學者的發現及極力探討,促使喉音在吐瓦與蒙古重新被重視。本來已經奄奄一息的喉音唱法重獲生機,如今在吐瓦甚至成立了喉音研究中心,進行開發的工作,並且在有計畫地培養歌手之餘,經常派遣這批文化使者到國外演出,擔任文化推廣的重任。本來很多人都不知道吐瓦在何地的人,他們也經由這批文化使者而瞭解。一九六八年德國現代作曲家史托克.豪森首創先例,使用自然泛音的唱法應用到他的作品《情境》Stimmung以後,也激發了其他歐洲及美國現代作曲家競相傚仿。不僅如此,音樂學者、語音學者、音響學者、搖滾樂人、爵士樂人等等全加入了喉音音樂現象再創作的行列。如今喉音硏究已是被重視的一個對象。對於傳統音樂如何重新被認識及發掘,喉音研究其實只是其中的一個例子。
土耳其傳統音樂與國民樂派
二十世紀初期土耳其的知識分子與歐洲當時一些對民歌愛好者一樣,對他們自己的傳統音樂比起他們的前輩更有興趣。二〇年代他們成立了民間音樂的採集工作隊。這種趨勢在土耳其成立了共和國之後更爲加強。年輕一輩留學歐洲回來的學院派作曲家,引用民歌素材創作了具有土耳其民間風格的多聲部音樂,並間接打下了土耳其學院派的基礎。當時歐洲的這種趨勢,先後有匈牙利的巴爾托克、柯大宜,俄羅斯的五人小組林姆斯基─高沙可夫、穆梭斯基等等皆是以民間音樂的節奏、旋律及音色來避開西方音樂理論的大、小調功能和聲,找出一條新的民族風格的作品,而奠定他們在西方作曲家的地位。這些作曲家常直接引用民歌的旋律,或者採用民歌旋律的主題動機,或者採取其他的變化,手段不一而足。他們都是以民族音樂進入西方音樂的世界級作曲家。
對亞太傳統音樂的一些看法及探討
上面舉了幾個國家的實例,我們認識到傳統音樂在亞太地區發展的情況。當然我們可以舉更多的例子來說明傳統音樂在很多的地區與國家其實已經從地球上永遠消失了,就像熱帶雨林一樣。筆者在長期的田野工作中,每次都會發出同樣對傳統音樂消失迅速的感嘆。當然有些有聲資料,如果得以保存下來,以後就可以拿來做研究的素材,但不是每一個樂種或音樂都可以幸運地被錄上。常常有些學者被要求是否可提供幾年前在某地所錄的音響資料給當地的政府使用,因爲他們突然發現他們整個的年輕一代已經沒有人會唱自己的歌了,所以他們要借用錄音資料重新讓下一代學習自己的歌。更甚者,還有大洋洲的一些學者,他們也在期待德國柏林有聲資料庫趕快把一百年前的錄音資料重新再整理出來,因爲已經沒有人知道它了。
亞太地區傳統音樂的消逝,雖然每一個國家有些異同,但是其共同點是他們在丢掉了自己文化的同時,也迷失了自己。我們注意到很多國家在盲目地追求西化的過程中,或者不得已被迫西化的過程中,他們跟著盲目地追求異文化的認同,完全沒有意識到失去自己文化的同時,會有認同的危機感及失去自主性的後果。我們今天在接收了西方音樂的美學觀之後,亞洲國家是否有勇氣願意回過頭來重新審視自己的文化政策?這是大家應該關心的一個問題。
我們回顧一下早期西洋音樂理論主流派的學者,惟西方音樂及西方音樂理論爲是的思維方式,在經過將近一百年來民族音樂學者的努力,漸漸地稍微扭轉了這個趨勢。亞太傳統音樂的現代化趨勢,不應該只停留在對傳統音樂的發掘,與對已快消失的樂種的積極拯救,這些都只是基本的手段而已;除了進行傳統音樂的現代作曲手法的再現外,更應積極地對傳統的音樂加了更深度的認識與研究,以全方位的眼光來進行更中立的批判性審視,並找出它的定位。
文字|李秀琴 德國柏林自由大學民族音樂學博士、國立台北藝術學院傳統音樂教育研究
所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