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AR表演藝術
特別企畫 Feature 特別企畫/帶藝西進,登「陸」不易?/總論

掙「裡子」還是要「面子」?

試探台灣相關政策與現象

基於兩岸文化政策的迫切需求,文建會陳郁秀一上任便即成立「大陸工作小組」,計劃於明年推動全新的大陸文化政策,以確立未來補助的原則。補助台灣團體前往中國大陸演出,就和補助他們前往歐美國際之間表演一樣,只要中國大陸彼方提出合理對等的邀請條件,文建會不遺餘力地支持。

基於兩岸文化政策的迫切需求,文建會陳郁秀一上任便即成立「大陸工作小組」,計劃於明年推動全新的大陸文化政策,以確立未來補助的原則。補助台灣團體前往中國大陸演出,就和補助他們前往歐美國際之間表演一樣,只要中國大陸彼方提出合理對等的邀請條件,文建會不遺餘力地支持。

「景氣太差了!」是台灣這陣子街頭巷尾最常聽見的寒暄,而「前進上海」變成台灣新一波的淘金熱。爲了拯救台灣的經濟,總統陳水扁動員政府民間召開備受矚目的經濟發展委員會,企圖在一片低迷與混亂當中,爲台灣商機打出一條活路。

政經因素影響文化結盟

雖然朝野與民間企業幾乎異口同聲地支持經發會建議的「全面開放戒急用忍」,然而在屢次開放、改革與高低景氣下隨波逐流的台灣老百姓們,不但沒有本事登「陸」求生,如今還要面臨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後的農業衝擊與未來強烈的經貿競爭。台灣的表演藝術團體能否自外於這一連串強勢資本與時代變遷的影響呢?

以往藉著兩岸文化交流等冠冕堂皇的名義前往大陸的觀摩演出,在台灣政權轉移之後的今天,其中的內涵已經面臨兩岸甚至全球化競爭的挑戰;顯見除了政治環境的變化,經貿資本的快速發展,其實正左右著台灣當代表演藝術市場的生態。「歐洲文化聯盟」的成立,足以示範政治經濟之於地域文化交融的影響力;若非基於歐洲各國的經濟需求而聯盟形成「歐洲共同體」,也不會有一九九三年《馬斯垂克條約》下的文化共識,以促成歐洲文明進步融合爲理想(註1)。

調整過去兩岸文化政策

但總觀台灣各類表演藝術團體的登「陸」歷史,過去民間表演團體爲了「取經」,在官方默許或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情況下,早已和大陸官方的文化部以及各省文化階層與民間組織「暗通款曲」;値得玩味的是,這些案例多半經由台灣政府補助成行,可惜在過去曖昧不明的文化政策下,民間辛苦達成的文化交流,不但沒有開拓性、全面性與客觀性的累積,還得經常忍受對岸所提的不平等待遇。文建會主委陳郁秀表示,過去的累積完全來自於民間自由交流的成果,雖然政府不宜強力介入,主導文化藝術的走向,但過去舊政府「散彈打鳥」的大陸演出補助方案,的確需要重新考量與修訂。因此,基於兩岸文化政策的迫切需求,陳郁秀徵詢了民間專業人士、立法委員與相關藝文行政與創作者,一上任便即成立「大陸工作小組」,並計劃於明年推動全新的大陸文化政策,以確立未來補助的原則。

或許是台灣表演藝術環境的問題,也可能是台灣對文化藝術長久以來的輕忽與漠視,除了傳統戲曲如歌仔戲與布袋戲等劇種,不以拓展大陸市場爲積極目的外,台灣現代劇團已開始單打獨鬥地隨著趨勢需求,前往大陸發展更具潛力的市場商機。兩岸舞蹈界的交流發展,有其歷史性的淵源,禮尚往來式的教學推廣,是目前對發掘台灣舞蹈市場較爲可行的一條途徑。儘管不論企業、政界都在呼籲「大華人市場共同圈」的觀念,但就兩岸市場需求與品質來看,偏偏台灣早已失去部分傳統戲曲藝術與音樂專業的市場先機。

是消耗能量或文化融合

「大華人市場圈」究竟是一個理想的文化融合觀?雙贏的地域聯盟策略?還是只是用來拖垮台灣這塊彈丸之地的能量持久戰?概觀大陸都會的藝文觀賞人口與表演場次總數,看來整個中國大陸的確是塊値得開發的市場大餅,不僅僅是台灣,更是歐美各國企業資本競相逐鹿之處。事實上,陳郁秀也同意大陸是一個値得投資開發的市場,在地理語言的優勢下,她認爲文化交流更應該愈廣闊、愈開放;尤其頻繁的藝術交流下,更容易驅使文化同質性高,而台灣的團體更能了解「自己之所以成爲自己」的珍貴。

根據媒體報導,國安局局長丁渝洲宣佈中共計劃以「四個特區」的經濟方案,在兩岸爭取加入WTO的同時,未來對台灣實施「國民待遇原則」,在經貿交流上打壓台灣未來可能有的國際性空間。而筆者也注意到八月十日《中國時報》的一篇民意論壇文章(註2),作者在文中就香港計劃推動整合珠江三角洲的經濟,以形成所謂的「港奧貿易區」爲例,提醒許多一頭熱地前往大陸投資的台商們,應該打破視「大陸爲一塊大餅」的迷思,考量大陸地方政府的區域整合因素,採取彈性、前瞻的應對策略。

也許台灣表演藝術界的商機發展未臻成熟,以上種種商業性戰略的提醒對目前的表演藝術團體來說,稍嫌牽強;但顯而易見的是,表演藝術界或說娛樂界的市場,其實還是與都會商圈的繁榮與文化息息相關。雖然台灣與大陸市場相較之下,不足以相提並論,但若以台北等類似都會的競爭力相較,我們還是有發展的優勢與特質。如何從都會結構與族群著手,開闢台灣當代表演藝術團體的商機,可能要比誇下「征服大陸這塊市場」的海口,較爲實在可信。

陳郁秀曾花費許多心力,檢討舊政府時期文建會的大陸補助方案。她發現與前往歐美各國演出的補助案相較,針對台灣團體前往大陸的補助總額實在低了很多;因此陳郁秀表示,未來她將提高台灣表演藝術團體(或個人)前往大陸表演或研究的補助金額,但補助案的發生地希望以北京、上海與沿岸一帶城市爲主,盡量整合區域性的巡演,累積台灣文化在大陸的實力。雖然陳郁秀無法親自前往大陸,像她親自拉攏歐洲各國與台灣文化界的關係,試圖協助台灣本土團體打入歐洲市場那樣來努力;對她而言,補助台灣團體前往中國大陸演出,就和補助他們前往歐美國際之間表演一樣,文建會抱持的是正面鼓勵的態度,只要中國大陸彼方提出合理對等的邀請條件,文建會也會不遺餘力支持台灣團體成行。

累積「根留台灣」的資源

面臨大陸市場的競爭與打壓,每個表演藝術團體都各有登陸求生之法;唯一不變的法則是詳盡耐心的規畫與呈現當代原創的台灣作品,通常都會爲台灣團體爭取到大陸發展的優勢。陳郁秀強調,提倡台灣當代藝術文化,將會是她的政策主軸;唯有建立文化自信,台灣團體的作品才有原創力。所謂「根留台灣」,並非意味著挽留一部分的創業成績在台灣這塊土地上而已,我們不需要能移轉、投機的企業;相對而言,表演藝術團體的原創作品,才是一種本土累積。當我們雄心勃勃地覬覦大陸海外市場時,是否應該回頭看看彼此並肩作戰的台灣同儕團體,互通有無,相互支援,整合「登陸」戰略資訊,並以累積原創作品與本土人材爲基礎,才能在打這場經濟持久戰時,還保有我們的百年基業。

註:

1. 請參見許仟所著〈歐洲文化與歐洲聯盟文化政策〉,樂學書局出版,1999。

2. 李英明、涂志堅,〈香港與珠江三角洲經濟整合的啓示〉,九十年八月十日中國時報。

 

(本刊編輯 傅裕惠)

藝術家請回答-吳珮菁廣告圖片
評論與回響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世界舞台 盡在你手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