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搬演八十三年不輟的長壽話劇 (薩爾茲堡音樂節 提供)
薩爾茲堡

搬演八十三年不輟的長壽話劇

薩爾茲堡音樂節的《陽世人》Jedermann

過去八十三年來,《陽世人》這齣戲在薩爾茲堡音樂節每年都演,至今總共演了五○七場。原始導演萊因哈特是二十世紀初歐洲最有名的舞台導演,課本上還有萊因哈特作品的劇照,在大教堂廣場演出。還記得當年戲劇史老師眉飛色舞地形容這位大導演如何藉著夕陽餘光開始這齣戲,而當死神在陽世人身後突然冒出時,又怎樣驚嚇觀眾。

過去八十三年來,《陽世人》這齣戲在薩爾茲堡音樂節每年都演,至今總共演了五○七場。原始導演萊因哈特是二十世紀初歐洲最有名的舞台導演,課本上還有萊因哈特作品的劇照,在大教堂廣場演出。還記得當年戲劇史老師眉飛色舞地形容這位大導演如何藉著夕陽餘光開始這齣戲,而當死神在陽世人身後突然冒出時,又怎樣驚嚇觀眾。

喜歡古典音樂者很少不知奧地利薩爾茲堡的夏季及復活節音樂節,他們大概也知道這個八十三年歷史、世上最著名、質量最好的音樂節也有一些話劇演出,但我敢保證很少人知道這個音樂節的「招牌演出」卻是一齣戶外話劇Jedermann,改編自英國中古時代的「道德劇」Everyman,姑譯《陽世人》。

這齣戲的作者霍夫曼斯塔爾(Hugo von Hofmannsthal,1874-1929)在歌劇愛好者的心目中應該有些印象,因為他曾與李察.史特勞斯(Richard Strauss)長期合作,為史特勞斯的歌劇《艾列克特拉》Elektra (1903)、《玫瑰騎士》Der Rosenkavalier (1911)、《納索斯的亞里亞得內》Ariadne auf Naxos (1912)、《阿拉貝拉》Arabella(1933)撰寫劇本。這齣戲的原始導演萊因哈特(Max Reinhardt,1873-1943)更是鼎鼎大名,他是二十世紀初歐洲最有名的舞台導演,一九三○年代到了美國,在好萊塢、百老匯都有作品;他在一九三五年拍的《仲夏夜之夢》電影,還起用後來專演壞蛋的James Cagney飾演主角織工Bottom呢。

邁入第五百次演出的戲

薩爾茲堡音樂節(Salzburg Festival)的前身,乃是一八七七年至一九一○年間斷斷續續舉行的「薩爾茲堡音樂週」,由維也納管弦樂團來此演奏。一次大戰後,奧德兩國的幾位文化界領袖打算在這此莫札特出生地舉辦一個音樂節,霍夫曼斯塔爾、萊因哈特、和李察.史特勞斯剛好是其中三位。商討之下,決定在一九二○年開始,那年八月二十二日的節慶首演就是霍夫曼斯塔爾的改編劇目Jedermann,由萊因哈特親自執導。除了二次大戰期間短暫的停頓外,過去八十三年來,這齣戲在薩爾茲堡演藝節每年都演,至今總共演了五○七場,我看的是第四九九場,一日後的八月五日演出第五百場,但無特別慶典。

這次我去薩爾茲堡共看十場演出,雖有非常知名的維也納管弦樂團和維也納兒童合唱團,還有佛依格特(Deborah Voigt)主唱的歌劇,波里尼(Maurizio Pollini)及紀辛(Evgeny Kissin)的鋼琴獨奏等等世界一流的演出,我的主要目標仍是這齣票早就賣光的Jedermann。幾經交涉,在音樂節當局協助之下,總算得到一張贈券,在八月四日傍晚看了這齣戲。

此劇的大名早在研讀及執教西洋戲劇史時就已知曉,課本上還有萊因哈特作品的劇照,在大教堂廣場演出。還記得當年戲劇史老師眉飛色舞地形容這位大導演如何藉著夕陽餘光開始這齣戲,而當死神在陽世人身後突然冒出時,又怎樣驚嚇觀眾。

除了一個戲劇學家對這齣有名製作的應有好奇外,我看這齣戲還有另一原因,因為我曾在夏威夷大學飾演過英文原始版本Everyman中的上帝一角。那是一九六二年春天,我在夏大戲劇系攻讀藝術碩士學位,當然要參加演出。那年劇季的重頭戲就是這齣中古「道德劇」,由我的導師,也即系中最具權威的資深教授艾恩斯特(Earle Ernst)博士執導,爭取角色者極眾,可是他居然選中我這中國小子來演這頗重的角色,一時之間前後台師生紛傳:上帝是中國人!

在說敝人飾演上帝過程之前,應該談談這齣「道德劇」的來龍去脈。此劇劇作家佚名,可能是位傳教士,寫作年代大概是一四九五年。當時天主教教會經由簡單的戲劇演出傳教,題材都與善惡報應及宗教信仰有關,因此這類劇本就叫「道德劇」(Morality Plays),而Everyman正是其中最有名的一齣。

道德劇描寫凡人的思緒

既為「道德劇」,劇名又通指世上的「每一個人」(因此我譯作《陽世人》),這個劇本的說教意味也就很明顯了。話說上帝命令死神將「陽世人」(或較似人名的「楊世仁」)召來審問,死神肅然從命。陽世人正跟女人勾搭,死神突然現身,令他大吃一驚,苦苦哀求之下,死神答應略緩一刻,並允他攜帶同伴赴審,為他向上帝作證。

接下來幾場戲裡,陽世人連找好幾位至交近親,但無人願往。由於這是「道德劇」,劇中人物都為「寓意角色」,諸如「友情」、「親戚」、「財富」、「知識」、「美貌」、「氣力」、「善行」等等。觀眾可以目擊舞台上的陽世人在「友情」、「親戚」、「財富」那兒處處碰壁,最後走到「善行」處,「善行」慨然願往,但又發現陽世人很少行善。陽世人正在徬惶無助時,突然遇見「善行」的表親「知識」,「知識」領他去神父處告解,在那兒他們也見到「五官」、「美貌」、「氣力」與「謹慎」。陽世人把他一切罪行都向神父傾訴,神父也赦免他的罪惡,叫他坦然上路。此時,僅有「知識」、「氣力」與「善行」追隨,最後連「氣力」、「知識」也離他而去,僅在「善行」陪伴下進入墳墓。

在我們夏大的演出中,我這個上帝高坐舞台上端的「天堂」,身穿白袍,面帶金色面具,頭上鬚髮四射,形象乃是《舊約》中「憤怒的上帝」。我的聲音當然缺乏上帝的威嚴,一口 “Chinglish”也不宜出自祂老人家之口,而整個系裡也只有艾恩斯特博士聽將起來略具上帝的權威。他本來的構想是讓上帝的台詞由三人同唸,想是天主教的「三一」觀吧,但找了三位演員(當然包括他自己在內)錄音播放之下,效果並不良好,最後就由他一人誦讀上帝的台詞,播放時由我作出各種手勢身段配合,在金黃色燈光照射之下,配上那套行頭面具,也真有些看頭,當地報紙的劇評還特別讚賞呢。

我初得重角不免擔憂,深怕演不好丟了中國人的臉,但在排練一陣後也就了解艾恩斯特博士選我的原因,因為上帝遠在舞台後方上端,又有面具遮臉,若要僅靠兩手的手勢及身軀的略為擺動表達祂台詞裡的極大權威與怒意,這些動作必須準確、平穩、大方,有力,並且異於一般凡人。我原有一些京劇底子,艾恩斯特博士看中這點,他自己又是歌舞伎的權威,曾譯導過數齣大型英文歌舞伎,當然也懂日本古典戲劇的表演。我們師徒倆私下排練時,將京劇花臉的功架加上歌舞伎「誇張角色」的表演程式,化成一套充滿力與美的身段手勢,再配合他那低沉洪亮的聲音,把上帝的角色就那樣表達出來,贏得各方一致的讚賞。猶記當年坐在舞台上方那張神座上,燈光一起,在下隨著播放的台詞表演那些略帶誇張的華美動作,雖有面具遮臉,我那感嘆、憤怒、無奈、決意等等情緒,自覺總能充分發揮,好像可以穿透面具袍服釋放出去似地,演完第一場戲渾身大汗,那種淋灕盡致的感覺,四十一年之後猶能記憶。

擁有天然燈光的露天舞台

八月四日下午五時許,我提早到達《陽世人》演出現場,果然是在大教堂前的廣場,能容兩千人的觀眾席上已有不少人了。那天下午頗熱,但有些觀眾仍然衣冠楚楚,在夕陽照射下汗流浹背,頗形狼狽。教堂前搭了一座長長的木製舞台,後有五座大理石雕像,兩側的是教皇或大主教,中間三座一持智慧之鑰,一持公正之劍,正中一座則是手拿十字架的聖母。教堂的三個弧形入口的下方已被遮起,前置階梯以便角色上下。除此之外,別無任何佈景道具,一些劇中須用的桌椅木箱之流都由演員在演出中搬上移下。教堂廣場的兩側有些樓房,其中的窗子部分打開,窗後人影依稀,想是音樂節招待的貴賓。

五時三十分演出準時開始,我終於目擊戲劇史上讀到的景象了。夕陽從觀眾後方照射舞台,那也是演出中所用的照明。後面的教堂在夕照下顯得分外莊嚴,而這「天然燈光」也在演出結束時告終,萊因哈特當初的設計的確有其道理。

這個演出是由德國當紅導演斯提克爾(Christian Stückl)執導,他曾製作過一齣極成功的「受難劇」(Passion Play,講述耶穌基督受難的經過),也是慕尼黑Kammerspiele劇院的名導,因此就被演藝節主管戲劇的總監佛立姆(Jürgen Flimm)先生邀來執導這齣「招牌戲」了。佛立姆自己也是名導,他的「千禧年指環系列」目前正在華格納的拜羅伊特樂劇節上演,聽說下一個《陽世人》製作將由他親自執導。

斯提克爾的《陽世人》當然與萊因哈特的不同,開始時先由一群帶著箱籠的流浪孩童演奏一些簡單的樂器,他們隨後取出道具衣飾,扮演劇中的龍套角色。陽世人接著上場,是一個五十左右腦後紮辮的大漢,後面跟著酒肉朋友及一群乞丐。陽世人盛氣凌人,將乞丐三拳兩腳趕走,未作任何布施。對面來了一群親友,包括他的母親及愛人,陽世人一把摟過愛人又親又摸,酒肉朋友及親友們則嬉笑助興。轉眼間,台上擺起長桌鋪設盛宴,各色雜技演員穿插表演,正當興高采烈之際,遠方的教堂鐘聲隱隱傳來,廣場的四面八方發出喚叫陽世人的聲音,使他聽了面色大變。接著死神自弧形教堂入口的上方出現,緩緩走下台階來到陽世人跟他愛人之間,宣佈他的死訊。

這位死神不像萊因哈特當年一樣帶著骷顱面具,也非突然在陽世人身後出現,反而是大搖大擺地來往,絕不藏首縮尾。高潮戲之一就是他施展法力引起滿台火焰,嚇得大群赴宴的親友四散奔逃。此時,夕陽早已西下,教堂前的舞台也已半暗,這大片火焰效果極好。

下面的劇情與英文版本大致相似,陽世人四處碰壁之餘,找到神父懺悔,神父赦免他的罪惡帶他走進教堂,出來時他已換了灰布長袍手持十字架,在聖詩吟唱聲中由「善行」陪伴走向棺材,在死神手中安詳死去,演出也就告終。這個結局與原劇相異;我所看過的兩個英文版本中,陽世人在天使帶領、善行陪伴下晉見上帝,在這版本中觀眾則會目擊他的死亡及入棺,比較接近現實生活。

許多名人擔綱過的角色

霍夫曼斯塔爾改編本與原劇最大不同之處,就是上帝的影子若有若無。一般的演出上帝並不出現,僅是來自天上的聲音;在這個演出中,祂是一個帶眼鏡的窮老頭,也像一個乞丐,混在人群中毫不起眼。飾演「財富」者是個同性戀,與陽世人分明有一手,這恐怕是導演個人的詮釋。原劇沒有的母親及愛人兩個角色,在這改編本裡卻成主要配角,而愛人分明是奧國有名的美女或明星,謝幕時得到不少掌聲與歡呼。這齣戲在過去八十年來曾有不少明星級演員飾演陽世人、愛人、死神、母親諸角,大家熟悉的影星尤根斯(Curd Jürgens) 及薛爾(Maximilian Schell)都曾連續幾年飾演主角,近年來在007電影裡飾演壞蛋頭子的布藍登奧爾( Klaus Maria Brandauer)也曾在一九八三至一九八九年間擔綱。

看完演出天色已晚,隨著大批觀眾離開廣場。他們之中不少是隨旅行團來的,不見得有多少文化水準,但能老遠來看一齣冷門戲,已是很不容易的了。歸途中不由想起,咱們華人地區已有好幾個音樂節、戲劇節了,要是有朝一日咱們也有一齣戲能夠連演幾十年,而世界各地的觀眾也能專誠前來觀劇,這就表示中華文化已經廣植人心;這一天,還真不知要到何日才能來臨呢。

文字|楊世彭 美國科羅拉多大學戲劇舞蹈系榮休教授,香港話劇團榮休藝術總監

藝術家請回答-吳珮菁廣告圖片
評論與回響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