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用來形容藝術家生活的「波希米亞」一詞,固然有浪漫無羈的美好暗示,往往也代表著現實生活上的不安定,甚至是無能。然而,藝術家面臨的不只是生活上的不順遂,許多心理學者也實證指出,創作才華和精神病理學之間,有著相當密切而複雜的關係。
俄國大革命後,曾是被視為農民派詩人代表的葉賽寧(Serge Eselin,1895-1927,及舞蹈家鄧肯赴俄後的丈夫)居然走向自殺一途。在他自殺身亡以後,另一位在當年蘇聯地位不比高爾基低的詩人馬雅科夫斯基(Vladimir Mayakovsky,1893-1930)寫下了這樣的悼詩,責備這位同時代的好友:「死亡是一件不容易的事,但活下去是更具挑戰。」馬氏哀傷之餘,仍忍不住埋怨葉賽寧在蘇維埃理想成立之際的美好時光就如此悲憤棄世。然而,五年之後,他自己卻也走向自殺這一條路。
創作才華≠順遂安定?
剛剛過去的這一年,二○○三年,對台灣藝文圈是一場噩夢。先是六月底,年方廿一歲的小說家黃國峻在自家陽台上吊死亡;然後是八月底,國立藝術學院戲劇系第一屆畢業的陳明才,當年以《七彩溪水落地掃》驚艷劇場的藝術才子,竟也在四十二歲壯年之際,在海邊留下遺書失蹤;到了十一月,長期努力推廣聲樂給一般大眾的女高音蔡敏,雖然五十三歲卻一直讓人覺得年輕朝氣,也在高雄十七樓的自家,跳樓身亡。
藝術家的處境向來是較常人坎坷不安,原本是眾所皆知的事。經常用來形容藝術家生活的「波希米亞」一詞,固然有浪漫無羈的美好暗示,往往也代表著現實生活上的不安定,甚至是無能。然而,藝術家面臨的不只是生活上的不順遂,許多心理學者也實證指出,創作才華和精神病理學之間,有著相當密切而複雜的關係。
《美國精神醫學期刊》曾有一篇仔細回顧紐約抽象表現主義最主要的十來位畫家生活史的論文,發現每一位幾乎都曾有過嗑藥、酗酒、精神病院住院、精神藥物治療、長期心理治療、自殺企圖甚至身亡等其中數項,完全能倖免的僅只一位。
天真近無能,藝術性格導致躁鬱?
自己罹患躁鬱症也是躁鬱症國際級學者的凱.傑米森(Kay R. Jamison),在她發表現身承認罹症的傳記《躁鬱之心》(天下出版)之前,曾經寫了一本《瘋狂天才》(英文書名原意為《遭火焚身》,心靈工坊出版),討論藝術家的性格和情緒狂躁或憂鬱的關係,引用了許多研究指出創作者的情感性疾病(憂鬱症或躁鬱症)幾乎是常人的三倍以上;而且,創作型態音樂性越強(如音樂、詩人、抽象畫家等)的創作者,比邏輯性強的(小說家、建築師等)要來得更明顯。
這些只是醫學上的診斷,似乎是很具體的差異;只是,藝術創作者因為其才華而擁有的心理特殊性,在日常生活中所面對的處境,其實是遠遠比這一切專業名詞都來得複雜。
在蔡敏女士去世以後,國內聲樂家協會和台北市文化局等單位為她舉辦了一次活動。我坐在台下,聽她唯一的兒子冬冬講述媽媽平日的一些趣聞。所謂趣聞,都是一些平常人不會發生的窘境,其實就是缺乏日常生活的基本知識罷了。只是,一個人如果這般缺乏基本的現實能力,要怎樣在實際的社會裡與人打交道呢?想到這一點,不禁教人既心疼又心酸。
同樣的,也因為這樣天真浪漫、不知現實的個性,再加上向來戲劇化的反應,當她因為憂鬱和受驚嚇的情緒而尋求醫師幫助時,自然很容易造成醫師的過度診斷。
冬冬提到他媽媽求助的精神科醫師,那是我向來十分敬佩的一位同行前輩,數十年一直都對病人相當親切而享名圈內。只是,當冬冬提到他媽媽服用的藥物名稱時,我猜想,也許是蔡女士藝術家性格特有的描述方式,讓這位前輩開了太強的藥物,造成更多的副作用。結果,「我怎麼一個譜也背不起來」(日記最後的記載),使得原本就岌岌可危的生命,再加上她平日常說的「沒法唱歌也就不用活了」的理念,竟然走上絕路。
更多努力,為藝術家讀心
任何人都同意,藝術創作者是人類偉大的寶庫。特別是在政府提倡文化產業之際,這些才華更當給予不尋常的保護。可是我們又能做甚麼呢?
廿五歲就認識同齡鋼琴家顧爾德(Glenn Gould)的精神科醫師歐斯華(Peter Ostwald),也是傳記《鋼琴怪傑顧爾德》的作者,一九八○年代在加州大學成立專供藝術家修習的心理課程。我不知道詳細的內容,不知是提供怎樣的協助或教學。但是看來,面對這一群人類偉大的心靈,似乎有一些事是我們還可以努力的。
王浩威
一位經常出沒在極緻藝術殿堂和前衛怪誕廢墟的觀眾。
偶爾寫寫評論和文學創作,剛好是專攻心理治療的精神科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