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格混亂的設計還不算是《瑤姬傳奇》整體視覺呈現最嚴重的問題,設計者無法跳脫狹隘的東方意象才是此劇的致命傷。然而,對東方如此荒謬詮釋的設計,為什麼可以在整個東方人的工作團隊中成立呢?
《瑤姬傳奇》
TIME 9.4.5
PLACE 台北國家戲劇院
手中拿著節目冊,尚未翻開內頁閱讀,心中已然升起一股不祥之感。
照理說,評音論樂應當將焦點集中在音樂上,視覺的呈現似乎不在討論的範疇之內。然而,歌劇乃集各類藝術於一家的藝術品,視覺設計與音樂兩者的重要性,理當不分軒輊才是。
《瑤姬傳奇》延攬彼德.施克勞(Peter Sykora)這位德國知名舞台設計家為這齣以中國古老傳說為題材的歌劇設計所有的視覺呈現,不可說不重視歌劇的視覺部分。曾經為德國著名導演庫波佛(H. Kupfer)設計《漂泊的荷蘭人》、擔任柏林國立歌劇院、莫斯科大劇院等舞台設計,施克勞甚至為知名編舞家貝嘉(M. Bejart)設計由華格納歌劇所改編的芭蕾舞劇《環中環》。看施克勞為華格納歌劇所設計的舞台,十分貼切地在深沉中傳達劇中神與人的混世氛圍。
視覺設計充滿衝突
同樣是古老神話中,神與人的糾纏,《瑤姬傳奇》劇情裡的天人交戰、災難愛情、特效場面等等,應是施克勞熟悉的元素,然而施克勞這次的設計卻令人在錯愕之餘又有意料中的失望。乏善可陳的舞台時而抽象時而具象——既要具象地表現波濤洶湧的大水,又以幾何形狀的擺飾象徵天上瑤池,服裝則有傳統保守的瑤姬造型、也有如迪士尼電影的誇張水族。這些充滿衝突感的設計,不但沒有帶來更多的視覺趣味,反而令人無所適從。
風格混亂的設計還不算是《瑤姬傳奇》整體視覺呈現最嚴重的問題,設計者無法跳脫狹隘的東方意象才是此劇的致命傷。從節目單上的人物繪圖到舞台上以鱷魚造型出現的惡龍,在在顯示設計者自以為是、陳腐的詮釋。這是意料中的窘境,畢竟不管是東方人詮釋西方、或是西方人詮釋東方,一個文化的外在呈現原本就不是囫圇吞棗地抓取一些元素就能安全無慮的。然而,對東方如此荒謬詮釋的設計,為什麼可以在整個東方人的工作團隊中成立呢?是導演、指揮等人給予設計者無邊的自由?還是主事者本身無能力辨別設計的好壞呢?
音樂融合東西不落俗套
所幸作曲家陳能濟的音樂部分還算不落俗套,雖是相當傳統的音樂,樂器配置、聲歌的安排都時時可見巧思,尤其幾段串場的管子獨奏,非常有效能地烘托了劇情的氣氛,在西洋管弦樂團的寫作形式中既能與之相容又不失中國傳統音樂裡的喧嘩喜慶,應當可以視為全劇東西方藝術最完善的結合。
在力圖創新的時代裡,花上大量的人力與財力製作傳統的歌劇,理當無可厚非,畢竟每一種呈現的方式都有其美感與存留的價值。既已捨棄了創新突破的方向,那麼就更應該讓所堅持的傳統更具效能。此次的《瑤姬傳奇》雖是獻給國內觀眾觀賞,卻穿了一件令人啼笑皆非的外衣,實在令人感嘆,如此龐大的人力物力所成就的一齣製作,到底是為了誰而作?
文字|林芳宜 奧地利國立維也納音樂暨表演藝術大學藝術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