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上海的「湯家班」是如今碩果僅存的大師級江南絲竹演奏家族,從十九世紀八○年代起已傳絲竹樂聲,歷經文革等時代衝擊,離散的湯家演奏家在老三琵琶大師湯良興的努力下才又重聚,重新打響「湯家班」的名號,讓湯氏家族的江南絲竹不成絕響。
PROGRAM 上海湯氏家族—江南絲竹八大名曲音樂會
TIME 2005.12.24 7:30 pm
PLACE 台北市中山堂中正廳
INFO 02-33939888
舞台模擬了東方傳統家庭的陳設,正中央擺了一張大廳的圓桌,把琵琶、二胡等樂器都放在上面,演奏者繞著桌子而坐,體現了家學的特點,兩旁放了小傢具和茶具擺設,背後放了兩道屏風,分別寫了「湯家班」和「國樂團」作點綴,台上六位演奏家都穿著紅色長衫,把每一個年過半百的演奏者襯得精神奕奕。這是湯家班前年在香港荃灣大會堂演奏廳演出的場景。
源遠流長的湯家班
來自上海的「湯家班」是如今碩果僅存的大師級江南絲竹演奏家族,從十九世紀八○年代起湯家已流傳絲竹樂聲,但於抗日戰爭的八年期間中斷。一九四五年八月抗日戰爭勝利後,湯家班正式恢復活動,成立湯家班國樂團。
一九九四年,為了保存原汁原味的江南絲竹風貌,在琵琶界素享「南湯北劉」盛號的湯家老三湯良興,與朋友共同灌錄了十張國樂CD,其中一張專輯,促成了離散馬尼拉、香港、北京、上海和台灣等地,自文革後相隔三十三年未會面的湯家六兄妹齊聚上海,一邊錄音,一邊紓解鄉愁。這張專輯不但成了日後研究江南絲竹的稀世精品,更打響「湯家班」的名號。
湯家祖孫三代的男性都從小學習樂器,湯良興如此回憶幼時場景,「我們湯氏家族集居住於上海熱鬧非凡的曹家渡口。常常晚飯過後,我家的祖父、叔叔、哥哥等十多人,就會陸續來到天井,或靠馬路的客堂裡,奏起一首首悅耳溫馨的江南絲竹。從《三六》的花俏多變、《行街》的熱鬧流暢、《中花六板》的文靜優雅,都吸引過路的行人和鄰居駐足聆聽。」他說:「宅上的幾百戶住家的婚喪喜慶連綿不斷,道教音樂的笙、笛、鐘、磬之聲,佛教朗朗的誦經聲時遠時近地傳來,美妙動聽。一到夏天,還夾雜著盲人的地方小唱,流行小曲,小販的各色叫賣聲,交織成使人陶醉的民間交響曲。」
闖蕩海外感受自由、即興演奏的樂趣
到五○年代初,湯氏三兄弟受到上海各區、浦東各縣邀請演出或客串,湯良洲的小三弦獨奏、湯良德的琵琶大套各曲在上海享負盛名;六○至八○年代,湯良興的琵琶獨奏使他成為上海出名的琵琶演奏家。湯家六兄弟姐妹先後進了職業樂團,全是專業演奏家,然而因為文化大革命的衝擊,使得湯家班的江南絲竹逐漸淡落。
一九八六年,大批大陸國樂家和作曲家湧進美國,湯良興也放下上海民族樂團的工作,前往他嚮往的藝術家天堂——紐約,開始了十多年的漂泊生活。湯良興表示,那段日子雖然經濟艱苦,但心靈上卻是富裕的,在那裡,他跟譚盾、陳怡、李品晶、瞿小松、李濱揚等一批大陸年青作曲家合作,還參加百老匯獲東尼獎九項大獎的《蝴蝶君》的演出,為譚盾配樂的電影演奏,更數次在與美國交響樂團合作的音樂會中一展絲竹器樂風采。
湯良興從美國闖蕩的歲月裡,逐漸體會了自由、即興演奏的樂趣,他說:「有一次,美國一部電影需要兩分鐘的琵琶獨奏配樂,他們找我去,但現成的曲子都不盡理想,就要我跟著畫面即興演奏,我拿江南絲竹的《中花六板》自由發展,即時成了一首絲竹特色的現代曲,讓他們驚嘆不已。」
湯家六兄弟姐妹第三次同台演出
近年任職於台南藝術學院的國樂系,湯良興不僅將江南絲竹傳承給台灣年輕演奏家,更透過音樂會將這種源於民間的樂種介紹給業餘聽眾。此回,湯良興力促「湯家班」齊聚台北,舉行「江南絲竹八大名曲音樂會」,讓國內樂迷百聞不如一見,這也是湯家六兄弟姐妹繼前年在香港、今年在馬尼拉後的第三次同台演出。音樂會將以大合奏開頭作尾,並從《老六板》到《金蛇狂舞》展現板式變化、另有《歡樂歌》、《雲慶》、《行街》等獨奏曲目,全場輔以樂曲解說,將其百年傳承的家學一一展現於觀眾眼前。
PAR名詞解碼室
江南絲竹
江南絲竹約有幾百年的歷史,起源於唐朝,至清朝廣泛流傳,在一九四五年之後大盛,在形式上屬民間曲藝結合地方小調和戲曲音樂融合而成,乃「吳越之音,蘇杭之樂」,它具有「典雅之風、古樂之格、游子之性、親和之情」,更有「鄉土之味,品茶之道」的親和性格。江南絲竹的樂隊人數少則二至三人,多則八至九人,樂器以笛子、二胡為主,其次是琵琶、小三弦、笙、秦琴、蕭、反幫二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