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北藝術節執行總監王文儀(台北藝術節 提供)
特別企畫 Feature 台北藝術節/策展理念

不只藝術,行政更要Bravo Only!

專訪台北藝術節執行總監王文儀

歷經多次定位與組織的變革與調整,第十屆台北藝術節在國際劇場名導羅伯.威爾森作品首度登台的大師光環下,將於盛夏揭幕。打著“Bravo Only”的口號,執行總監王文儀表示,這樣的定位不只是藝術上的,在藝術行政上,也以此自我要求,所以無論是節目選擇、組織管理、對觀眾、甚至對藝術家的服務,都是以這樣的期許出發。

 

歷經多次定位與組織的變革與調整,第十屆台北藝術節在國際劇場名導羅伯.威爾森作品首度登台的大師光環下,將於盛夏揭幕。打著“Bravo Only”的口號,執行總監王文儀表示,這樣的定位不只是藝術上的,在藝術行政上,也以此自我要求,所以無論是節目選擇、組織管理、對觀眾、甚至對藝術家的服務,都是以這樣的期許出發。

 

 

Q:台北藝術節從過去委外招標的方式,改由台北市文化基金會策劃執行,行政結構上的調整,是否對台北藝術節的主體造成影響?

A:從李永萍上任台北市文化局長以來,她就積極進行結構上的調整,包括組織改革、人事改革,把過去委外招標的台北市藝術節、台北兒童藝術節,以及今年開辦的藝穗節,轉移到台北市文化基金會策劃執行。這樣的改變有幾個用意,首先當然是任何一個藝術節的舉辦,它背後都有一個常設性的團隊,有一筆預算,可以進行規劃,並累積經驗,跟著社會的脈動,調整方向。再加上,因為公部門預算的關係,從議會審核通過預算,內部作業到招標委外,除了時間倉促外,招標不保證是同一個團隊,經驗無法傳承延續。

台北市文化基金會在一九九八年開始辦理台北藝術節,但因當時基金會設在新聞處下,預算使用沒有經過市議會監督,引發了利益輸送白手套的質疑。之後,在廖咸浩文化局長任內,基金會再度發揮功能,只是當時是把它視為一個民間單位,讓它來標案經營台北藝術村。直到去年,公設財團法人的立法結構完成,有得到法源依據,基金會才開始重新運作,其中包括組織章程的變更、董事的組合和經費運用,一改過去被詬病不經過議會監督的行政程序。

現行的藝術節結構是台北市文化局主辦補助,文化基金會辦理的模式,今年有兩千五百萬的預算,還有一些自籌款,我自己預估應該至少到一千五百萬,主要靠贊助和票房。未來希望突破的是,藝術節的收入或盈餘,能夠比照國際慣例,留在基金會沿用,如此長期累積下,或許依靠補助的比例也會降低,但以一個常設性的組織去經營這樣的一個活動,在國內是相當少見的,宜蘭童玩節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所以還需要努力。

 

Q:台北藝術節自開辦以來,美學定位上經歷了多次的改變,在廖咸浩局長任內,以「東方前衛」定調,今年則喊出“Bravo Only”,你怎麼看藝術節的定位問題?

A:我認為「東方前衛」是個很好的slogan,當年廖咸浩局長提出這個方向時,國內文化創意產業才剛萌芽,擁有深厚傳統文化的文明古國,通常都會走上這一條路,在傳統文化上創新,希望因此可以創造更多的市場。在我接下藝術節的行政工作後,我沒有刻意朝這個方向,或刻意不朝這個方向,因為表演藝術界有太多東西可以找尋,目前我們還不想喊出一個美學上的定位。以今年我們提出的“Bravo Only”來說,我想這樣的定位不只是藝術上的,在藝術行政上,也以此自我要求,所以無論是節目選擇、組織管理、對觀眾、甚至對藝術家的服務,都是以這樣的期許出發。我從來定位自己為執行總監,而非藝術總監,因為藝術總監需要一定的能力、眼界和具有藝術背景的人,而我自己認為是個很好的藝術行政工作者,如果在行政上Bravo的話,通常活動本身不會太差;但如果節目很優質,行政不Bravo,我認為那會是很大的缺憾。

 

Q:在全球化的趨勢下,以亞維儂和愛丁堡為例,每年的藝術節提升了整座城市在國際上的能見度,而以台北藝術節而言,是否兼具城市行銷的任務,並思考在地化的特色?

A:藝術節是最容易操作的,只要有足夠的錢和資源,就能做到Bravo,但它同時也面對幾個挑戰,第一個困難點是它發生在都會,都會本身要產生一個藝術節就很不容易,像巴黎、紐約本身的都會性格往往大過於一個藝術節的吸引力,同樣回頭來看,台北已經擁有很多元的創意,很好的創作能力和藝術產出,一年到頭都有各式各樣精采的表演,很難透過藝術節來做「城市行銷」,創造像愛丁堡、亞維儂那樣龐大的觀光效益,或許像在宜蘭這樣的地方,藝術節的能見度會很高,但在要什麼有什麼的台北,確實不簡單,這是比較慘烈的地方。

 

Q:今年節目挑選的方向為何?是否與兩廳院、新舞臺或其他民間經紀公司有所區隔?

A:過去二十年來,兩廳院做了很多舞蹈節目,大概國際上知名的編舞家該來的都來了,但國外戲劇卻很少被引進,去年莫努虛金是個例外,不過他們也談了十年了。所以,我企圖想做的是兩廳院比較缺乏的,就是國外戲劇的Big Name,像羅伯.威爾森,他就是一個我們講了很久,但始終沒有辦法親眼看到節目的大師。選他的節目是一個指標,《加利哥的故事》在策略上也傳達了我們的理念,從這樣一位國際級大師的角度,如何透過亞洲的文化,去看待人類議題。另外,來自香港的胡恩威,呈現他的作品也是一種理想,他年紀並不大,不到四十歲,但他創作中的視野卻很驚人,像歷史的《萬歷十五年》、以佛經為題的《華嚴經》、說建築的《這一夜,路易‧康說建築》,他的氣魄和膽識是目前台灣創作者沒有的,也是在香港這個沙漠裡面,很難得能看到這麼一個一路走來,面對冷門題材一點都不畏懼,而且還很篤定,會給答案的創作者。智利的電影戲劇團也是,或者台灣的觀眾並不熟悉,但看完節目絕對會起立大喊Bravo的。所以藝術節的經營,你永遠可以找到很棒的節目,但開發觀眾是最難的,就像如果你有碧娜.鮑許這張王牌在手上的時候,你能不能讓觀眾知道她是一個鑽石。

 

Q:相較之下,國內節目的挑選似乎比不上國外節目精采,你怎麼看這樣的安排?

A:因為拿公部門的預算辦藝術節,就有照顧國內藝術家的責任,考慮國內藝術市場的發展和規範,但以一個公辦藝術節來說,國際和國內節目的比例,到底什麼是對的,沒有標準。國內節目的挑選確實是很大的難題,這次在羅伯.威爾森的節目上用掉了大部分的預算,所以在國內節目上,我們只能廣泛收集原本就要演出的團隊和節目,其中,黎煥雄的幾米音樂劇《向左走,向右走》,是我們期待了很多年,今年終於成行的新製作。未來,我希望台北藝術節還有視覺藝術的加入,預計明年會引進《慢舞》Slow Dancing(編按)的展出。

 

編按:《慢舞》Slow Dancing是由美國知名攝影師David Michalek主導的錄像裝置藝術,他拍攝了三十餘位當代優秀舞者在五秒內的舞姿,然後以慢速播放,其中包含了台灣京劇演員吳興國與現代舞者許芳宜,還有威廉.佛塞與比爾.提.瓊斯等大師。

 

 

 

 

 

 

 

 

 

 

 

 

 

 

藝術家請回答-吳珮菁廣告圖片
評論與回響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
世界舞台 盡在你手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