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愛樂廳黃色帳篷式的外型,在當時被人們戲稱為「卡拉揚的馬戲團」(Zirkus Karajani)。(© Schirmer Berliner Philharmoniker)
藝遊在他方

引領音樂潮流的標竿—柏林愛樂廳

柏林愛樂被列為歐陸三大樂團之一,其聲名享譽國際,而柏林愛樂廳獨一無二的建築,更是每個愛樂者來到柏林必定朝拜之地。如果想要充分體驗柏林的音樂文化生活,柏林愛樂廳絕對是個不容錯過的地方。此外,處處充滿歷史遺跡的德國首都柏林,在一九八九年柏林圍牆倒塌之後,經過將近二十年的修建、重整,在現代與傳統、新與舊之間,城市裡流露出一種既新鮮又懷舊的氣味。現在,就讓我們來探索一下柏林吧!

柏林愛樂被列為歐陸三大樂團之一,其聲名享譽國際,而柏林愛樂廳獨一無二的建築,更是每個愛樂者來到柏林必定朝拜之地。如果想要充分體驗柏林的音樂文化生活,柏林愛樂廳絕對是個不容錯過的地方。此外,處處充滿歷史遺跡的德國首都柏林,在一九八九年柏林圍牆倒塌之後,經過將近二十年的修建、重整,在現代與傳統、新與舊之間,城市裡流露出一種既新鮮又懷舊的氣味。現在,就讓我們來探索一下柏林吧!

柏林愛樂的起源與發展

走進大多數的唱片行,我們可以輕易找到柏林愛樂與卡拉揚、阿巴多等指揮大師的經典錄音,這些版本至今仍倍受推崇。柏林愛樂的組成與發展,本身就是一個充滿戲劇性的故事。音樂與歷史,都曾在柏林愛樂的舞台上演出,在德國古典音樂發展上重要的人物,也都是這個舞台上的重要角色。

從畢爾塞到前畢爾塞樂團

追溯柏林愛樂的起源,要從一八六七年在柏林新成立,由國家經營的音樂廳(Concerthaus)談起。為了讓這個約有一千兩百個座位的音樂廳達到收支平衡,音樂總監畢爾塞(Benjamin Bilse) 計畫了一系列的「畢爾塞音樂會」(Bilse-Concerte),每週一到週六都有不同節目的演出;當夏季音樂廳休息時,便是旅行演出的開始。故事就發生在一八八二年的夏天,前往華沙的旅行演出時,畢爾塞把樂團的財務問題轉嫁到團員的薪水及待遇上,這樣的動作引起團員極大的反彈,甚至導致決裂,而後還發出公開聲明。事件發生之後,其中的五十四位團員團結起來,組成一個新的樂團——「前畢爾塞樂團」(Frühre Bilsesche Kapelle),這個樂團就是柏林愛樂的前身。剛開始時,因為團員們不擅經營而產生許多財務上的問題,到了一八八七年,由德國極為重要的音樂經紀人渥爾夫(Hermann Wolff)接掌樂團經營事務後,樂團才正式走上軌道。

將樂團發揚光大的推手——渥爾夫與畢羅

渥爾夫當時找到了一座溜冰場,將它改建成為音樂廳,取名為愛樂廳(Philharmonie),並把為樂團改名為「柏林愛樂管絃樂團」 (Berliner Philharmonisches Orchester)。這個愛樂廳直到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一九四四年被炸毀前,都是柏林重要的音樂演出場所;而「柏林愛樂管絃樂團」這個名字,直到二○○二年才完全被改成「柏林愛樂」 (Berliner Philharmoniker)。

一八八七年開始,由畢羅(Hans von Bülow)擔任樂團指揮,雖然他擔任柏林愛樂指揮僅有五年,卻為柏林愛樂打下音樂及制度的基礎。例如在一八九一年舉行慈善義演,為當時生活沒有保障的音樂家籌措退休基金,在這個基礎之上逐漸發展成為重要的福利制度。柏林愛樂在畢羅的帶領下,很快地就聲名鵲起,當時知名的作曲家與獨奏家也紛紛與柏林愛樂合作演出,例如葛利格、布拉姆斯、布魯赫、柴科夫斯基等人都曾經站在指揮台上,而鋼琴家如克拉拉‧舒曼也曾經與柏林愛樂合作演出。

柏林愛樂有一個遵循不渝的傳統,就是首席指揮(Chefdirigent)由全部團員投票選出。從一九八五年至今,帶領柏林愛樂的指揮家有:尼基希(Arthur Nikisch)、福特萬格勒(Wilhelm Furtwängler)、傑利畢達克(Sergiu Celibidache)、卡拉揚(Herbert von Karajan)、阿巴多(Claudio Abbado),以及現任的常任指揮拉圖(Sir Simon Rattle)。在不同指揮家帶領下,柏林愛樂在各時期均有不同的代表作品,唯一不變的是極高的演奏水準及國際聲望——卡拉揚擅長指揮十八世紀至二十世紀初期的音樂作品,但是鮮少演出當代作曲家的作品;到了阿巴多指揮的時期,他在演出的曲目中增加許多現代作曲家作品,如:史托克豪森(Karlheinz Stockhausen)、諾諾(Luigi Nono)等,對當代作曲家作品的推廣有很大的貢獻。

柏林市中心,新愛樂廳落成

二次大戰結束後,「新的愛樂廳要建在哪裡?」是自一九四九年開始廣泛討論的話題。一九五六年,夏隆(Hans Scharoun)的作品在競圖中受到青睞;一年後,確定愛樂廳於現今柏林狩獵公園(Tiergarten)與波茨坦廣場(Potsdamer Platz)之間興建,屬於文化廣場區(Kulturforum)的一部分。當時東西柏林間還沒有築起柏林圍牆,選擇在這裡興建的原因之一,是為了要建立東西柏林文化溝通的管道。一九六○年起正式動工後,按照設計原本位於柏林市中心的柏林愛樂廳,卻在一九六一年圍牆築起之後,反而成為西柏林邊界旁的建築。一九八四年至一九八七年,建築師Edgar Wisniewski依照夏隆的柏林愛樂廳設計圖為基礎,完成了室內樂廳(Kammermusiksaal),從此柏林愛樂廳與室內樂廳成為德語區音樂家們最高的夢想舞台之一。

柏林愛樂廳最大的特點,就是它打破傳統舞台在音樂廳前端的設計,舞台被安排在整個音樂廳的中央,這是希望讓演出者與觀眾之間有更佳的溝通。愛樂廳全場最多可以容納二千四百四十六位觀眾,而其中有兩百七十個座位是位於舞台的後方。柏林愛樂廳特別的建築造型與極佳的音響效果,被視為擁有世界最佳音響的音樂廳之一,同時它也成為後來許多新音樂廳興建的範本。而愛樂廳黃色帳篷式的外型,在當時被人們戲稱為「卡拉揚的馬戲團」(Zirkus Karajani)。

眾星雲集的搖籃,唱片市場常青樹

自一九一三年柏林愛樂與指揮尼希基錄製了第一張唱片後,九十餘年間,柏林愛樂所灌錄的唱片成為唱片市場的寵兒,尤其是卡拉揚時期灌錄的大量唱片,直至今日,它們仍舊是古典音樂唱片裡倍受喜愛的經典作品。另外,他們灌錄的唱片也曾榮獲多項大獎,例如二○○六年阿巴多指揮馬勒《第六號交響》,獲得「古典回聲大獎」(ECHO Klassik)年度最佳交響演奏獎(Sinfonische Einspielung des Jahres)﹔二○○一年由拉圖指揮馬勒《第十號交響曲》,獲得第四十三屆葛萊美獎(Grammy Awards 2001)最佳管絃樂演奏(Best Orchestral Performance)。

此外,柏林愛樂不僅是世界知名指揮家的舞台,也是器樂演奏家重要的舞台。樂團中可說是眾星雲集,許多享譽國際的獨奏家,都是樂團的成員之一。如現任長笛首席帕胡德(Emmanuel Pahud)、小提琴首席安永徹(Toru Yasunaga)、前豎笛首席萊斯特 (Karl Leister)等等。

另闢蹊徑——致力於現代音樂的推廣

近年來,德國因為聆聽古典音樂人口老化問題,目前德國許多重要的音樂機構,策劃出多種不同為學齡兒童與青少年設計的節目,希望能夠培養出新一代的愛樂者。柏林愛樂從二○○二年新藝術總監拉圖上任後,最重要的建設莫過於推廣教育企畫「Zukunft@BPhl」,除了專門為十到十八歲的青少年而設計的節目活動之外,也希望各個年齡層與社會階層能進一步接觸古典音樂。這個企畫中的活動不只是音樂欣賞,而是透過創造的方式,如:演奏、作曲、指揮、舞蹈、影片拍攝等方式,激發不同的音樂想像,並且對聆聽音樂產生興趣。在演出節目內容上,拉圖更是致力於巴洛克音樂與現代音樂的推廣,尤其是現代音樂的部分,在節目單上可以看到極少被演出或是未被演出的作品,而成為柏林愛樂現今的節目特色之一。

柏林音樂節啟動音樂文化盛宴

每年,柏林音樂活動的重頭戲,莫過於九月份的柏林音樂節(musikfest berlin)。從二○○五年舉辦至今,雖然沒有其他歐洲音樂節悠久的歷史傳統,但是柏林音樂節閃耀的星光,絕對令人無法小覷。以二○○七年為例,共有十八個頂尖樂團齊聚在柏林,其中包括了柏林愛樂、阿姆斯特丹大會堂管絃樂團、德勒斯登國家歌劇院樂團、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倫敦愛樂、波士頓交響樂團、舊金山交響樂團等,在短短三到四週的時間,可以在這裡一次聽到這些頂尖的交響樂團演出,不禁令人讚嘆,不愧是德國的文化首都柏林!除了一流的樂團與指揮家之外,柏林音樂節所演出的曲目也都經過精心設計,以近代的作曲家為主,配合每年不同的主題設計節目。例如二○○七年的主題為「巴黎─柏林─紐約」,而最為轟動的節目,大概就是拉圖指揮柏林愛樂與法國影星蘇菲.瑪索(Sophie Marceau)合作演出德布西的作品《聖賽巴斯丁的殉難》Le martyre de Saint Sébastien了,完美的音樂與聲音演出,讓人印象極為深刻。

除了柏林音樂節以外,每年六月底在柏林森林劇場(Waldbühne)舉行的當年音樂季最後一場音樂會,也是柏林愛樂的年度盛會之一。如果想要享受戶外音樂會的樂趣,就得提早計畫,因為票券約在前一年的耶誕節就會售罄。

專欄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讓我們買票去!

想到柏林愛樂廳聽柏林愛樂的音樂會,記得一定要儘早買票,因為票券往往是供不應求的。票價依場次而定,共分五種等級,從最低的十五歐元到一百三十八歐元不等。柏林愛樂的網站上可預訂票券,票券的開賣時間都會在網路上顯示,並且可以在網路上選定座位,最建議的座位是C區及D區的前兩排位置。除了線上購票之外,聽眾也可以用電子郵件、電話或是傳真方式訂票,須加兩歐元的手續費。如果已經到了當地,可以在柏林愛樂廳的售票口(Kasse)購買,售票時間為星期一到星期五下午三點到六點,或者是星期六日上午十一點到下午兩點。如果是柏林愛樂主辦的音樂會,票價中已包含了節目單與衣帽間的費用。

此外,從二○○七年起,柏林愛樂自家主辦的音樂會每場提供五十張青年票,二十八歲以下(未滿二十九歲)的愛樂者可以憑個人證件到柏林愛樂的售票口買票,票價一律十五歐元,而且位子劃在音響很好的區域,因為數量有限,最好在票券開賣日前往購買。其他的音樂會折扣票券,例如學生票,請持國際學生證於音樂會開演當天的前一個小時在音樂廳售票口(Abendkasse)詢問。

Podiumplatz與午餐音樂會

如果想聽的音樂會票券已經售罄,還可能有一個小希望,就是舞台上的Podiumplatz。Podiumplatz是合唱團在舞台的位置,若是音樂會編制許可,合唱團的位置空出來,柏林愛樂會開放這裡的位置讓聽眾入場,但每一場音樂會的情況不同,最好親自詢問。通常Podiumplatz的票券在演出前兩三天才開始在售票口販售。筆者曾經坐在Podiumplatz聆聽巴倫波英指揮並演出莫札特的鋼琴協奏曲,近距離看到指揮的動作與肢體語言,讓人更深刻了解指揮對於樂曲的理解與感受——雖然音響比較好的位置,還是在觀眾席,但是坐在舞台上聽音樂會,也是另外一種不同的體驗。

如果實在買不到票,還有一個辦法:從二○○七年十月開始,柏林愛樂展開另一系列的午餐音樂會;不同於一般在音樂廳裡正襟危坐的印象,每星期二下午一點在柏林愛樂廳前廳所舉辦的午餐音樂會,除了有精緻的午餐外,還有三十到四十分鐘的室內音樂會節目,可以免費入場。

如何到柏林愛樂廳?

前往柏林愛樂的方法很簡單,搭乘地鐵U2或是S-Bahn(S1、S2、S25、S26)到波茨坦廣場(Potsdamer Platz)下車,約步行五到十分鐘就可以到達。

暑假期間,約從六月底到八月底為柏林愛樂的假期,雖然沒有音樂會可以聽,但還是可以進入音樂廳參觀。除了十二月二十四到二十六日、三十一日,以及一月一日外,每天下午一點都有愛樂廳的導覽:成人票價為三歐元,學生為兩歐元,在演職員入口(Künstlereingang)集合,有六種語言選擇,包括英文、德文、法文、義大利文、西班牙文和葡萄牙文。

Authors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