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uis de Robles Tentindo的《泥天使》(Richard Termine 攝 聖安倉庫劇場 提供)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Labapalooza偶戲實驗室派對 想像與熱情起舞

紐約聖安倉庫偶戲實驗室迷你偶戲節

紐約寒冷的天氣與慘澹的經濟並沒有阻擋觀眾駐足劇場的慾望,紐約的聖安倉庫在一月中發表了他們駐劇場偶戲藝術家的創作過程發表演出。演出場場爆滿,有許多跨領域的藝術家及多層次觀眾,包括定居紐約的偶戲工作者鄭淑芸,她特地為台灣的觀眾做了詳盡的偶戲節報導。

紐約寒冷的天氣與慘澹的經濟並沒有阻擋觀眾駐足劇場的慾望,紐約的聖安倉庫在一月中發表了他們駐劇場偶戲藝術家的創作過程發表演出。演出場場爆滿,有許多跨領域的藝術家及多層次觀眾,包括定居紐約的偶戲工作者鄭淑芸,她特地為台灣的觀眾做了詳盡的偶戲節報導。

紐約新蘇活區的外外百老匯劇場——「聖安倉庫」

位於紐約布魯克林大橋下的聖安倉庫(St. Ann’s Warehouse),今年推出他們第十一屆的「Labapalooza偶戲實驗室迷你偶戲節」。該劇場的節目往往含有實驗劇場的味道,品質多半超過一般的外外百老匯,想到紐約看夠水準的演出但又不想讓荷包出血的拜訪者,聖安倉庫是個不錯的選擇。看戲之餘,也可以花點時間在附近逛逛這個近年發展成的紐約新蘇活區,是個浪漫而深具藝術氣息的景點。

聖安倉庫的偶實驗室(Puppet Lab)對偶劇場及偶電影有興趣的藝術家來說,是個接觸不同領域及發展概念的天堂。企劃案通過的藝術家每週聚會一次,長達八、九個月,每組呈現各自發展的進度,大家一起給予批評指教,分享偶的元素、技術想法、討論劇情架構,最後在Labapalooza中呈現。這是一個小型新型態的偶戲節,目的在展現該屆偶實驗室的發展成果。歷屆的參與者包括作曲家、舞者、電影人、插畫家、建築師、海洋生物學家,甚至還有一位獸醫。這些藝術家運用物品、光影、電腦繪圖、甚至還有水來創作,這些年來所累積的多元性創作令人嘆為觀止。

強勢的電影媒體

今年八個作品中有三個是純偶戲電影,其他五個作品裡也有三部與電影結合。我個人對這樣的結合一直持保留的態度,因為當創作者沒有把偶戲現場演出的生命力和電影平面的呈現做有創意或合理的融合時,會覺得你在看兩檔不相干的演出。然而,聖安倉庫的偶實驗室一直企圖將偶戲做跨領域的推廣,歷屆來電影的比例越來越高。

三部純偶戲電影的第一部是由視覺藝術家Andrea Dezso所創作的《魔鬼新郎》The Demon Bridegroom,視覺及內容上都深具灰暗及隱含寓意的歐洲風格。其創作靈感來自猶太人的民間傳說,敘述一個猶太少女在結婚前夕與一個神秘陌生人相遇的過程,故事十分簡單,完全沒有對白,只有襯底音樂。但是在短短的十五分鐘裡,觀眾與女主角一起經歷巧遇的悸動、探索陌生的神秘、重逢的喜悅、對未來的迷失、揭發真相的驚慌、到最後夢醒的解放,是一部讓人情緒起伏的作品。是個視覺藝術家跨足偶戲藝術成功的例子。

第二部影片是跨領域藝術家Karinne Keithley創作的《美國人的研究調查》American Studies。Keithley的上一部片子在開始時你會覺得好像沒什麼看頭,但是越看覺得有越多東西等著你去探索;這部片子剛好相反,剛開始的一兩分鐘你覺得「哇——好詩情畫意的鏡頭」,但是「哇」過兩三次之後,你會發現冗長的哲學家愛默生論文旁白及不斷重複的畫片,很快地就讓你的大腦進入被催眠狀態,我會把它歸類於藝術學校的學生實驗作品。

第三部是來自Wakka Wakka Productions劇團的Gwendolynb Wamock 及Kirian Wagge所創作的《希望》Hope,敘述人類在一九四○年代把一隻猴子與一隻老鼠送到「未知外太空」的事件。片中的偶具有手工及暗藏幽默的味道,百分之百適合用在這個具有反諷味道的作品中,取景及編輯手法流暢而成熟,是部娛樂性與藝術性兼具的作品。

多元素的平衡也是一種藝術

今年的Labapalooza除了有大量影片的元素之外,音樂及舞蹈也佔了很大的分量。由Alan Barnes Netherton編導的《飛行》On the Wing將移民英雄化,藉由一隻鳥人騎著腳踏車在城市叢林裡闖盪的過程,以饒舌音樂與舞蹈肢體劇場結合,標準的美式風格。導演選擇一個很強勢的音樂形式,搭配了活潑動感的舞蹈肢體劇場去做場景的變化,偶的呈現相對之下就顯得有點粗慥,感覺上背景搶過主體,有點可惜。

同樣也是具有很強舞蹈與音樂元素的《夢遊女》Sonnambula是舞者出身的Michael Bold的作品,其靈感來自貝里尼(Vincenzo Bellini)的同名歌劇。導演想透過女高音的詠唱來突破分割人類與物品、有生命及無生命之間的障礙。舞者幾近機械式的舞蹈動作也很容易讓你把他們和偶作聯想,但是那些看起來很酷卻很難操作的偶似乎讓操偶者在台上顯得有點掙扎,加上那些偶在一輛台車上進進出出,把整齣戲切割得太直接、太整齊,如果偶和舞者可以在某些時候並存或有些互動可能會好一點。我可以感受到創作者想要表達的意念,只可惜在技術上很有改良的空間。

概念與實際執行

相較之下,由Luis de Robles Tentindo所創作的《泥天使》The Mud Angels--an emergence of forms則是一個概念與實際執行相當接近的一個作品。戲的內容在描述社會文學寶藏在歷經破壞及復建的過程去探索人類的記憶、失落及轉型。聽起來十分抽象,但是創作者運用一位書籍的修復者與他面對的書籍文化寶藏之間的關係,表達出他為那些書籍所奉獻出的不辭辛勞及深深的愛。

劇中的主角是現代版的文樂偶,這種類型的偶在紐約偶戲圈裡幾乎出現在八成的偶戲中。每次我在看這種偶的演出時,總覺得操偶人與偶之間的互動是一場舞蹈,看他們如何互相協調,共同呼吸,一起起落,如果默契好、導演走位安排的好,操作本身就是一個值得欣賞的表演。這齣戲的操偶人既沒有穿黑衣也沒有帶頭套,基本上他們是主角(偶)的延伸,他們流暢的操作將這幕前幕後的概念合而為一。雖然他們也運用部分的影片,但是只是用來強化一些概念或場景的轉換,並沒有給人唐突或失去平衡的感覺。

導演特別指出他們的排練有相當程度的即興過程,想看他們排練片段的人可以上他的網站(http://www.luistentindo.com/mud_angels/intro.html)去瞧瞧。其實偶戲多半是這樣的,因為在沒有跳下去實際操作之前,是很難事先想像規劃出每個細節過程的。現代對偶藝術的定義已經從「偶的操縱(puppet control)」轉化成「物品的玩弄(object manipulation)」,強調和物品溝通,透過操作玩弄而發展出該物件的獨特語言來呈現生命的型態。

2D與3D的共存性

由Hangnail Productions製作的《小兒麻痺吉特巴舞》Polio Jitterbug,敘述一個患有小兒麻痺症的男孩,必須依賴機械式的人工肺來幫他呼吸,他的身體雖然被疾病所纏困,但是他的想像力卻因為來造訪的朋友所帶來的友誼而獲得解放。整齣戲的設計十分簡單而灰暗,現場男孩偶躺在一張床上,上方架有一座吱咯吱咯響不停扇動的機器,手風情琴師進出兩三次,玩具過景,除此之外就是用來呈現房間裡的物品因男孩的想像力而產生生命的影片。我個人覺得那應該是該戲最重要的部分,但是導演在設計上並沒有把現場演出與影片做很好的連接,感覺上是他們是可以各自獨立的兩個片段,如果他們沒有必然的依存性,我就覺得這樣的選擇是必須再考慮的。可惜了他們在偶及道具上的設計,看得出來是花了很多時間。

偶戲節的完美句點

偶戲節最後一齣戲是Patti Bradshaw 所創作的《將近最後一首詩》Next to the Last Poem,是這次偶戲節裡我最喜歡的一齣。在葡萄牙深具影響力及以多重人格寫作聞名的詩人費爾南多.佩索亞(Fernando Pessoa),在一八一四年的一個雨夜以四個內在的聲音寫出了三十六首詩,本劇描繪該夜前一天發生的種種想像情境,包括他如何害羞地迴避造訪的(想像)女友、該女友如何堅持帶他到海邊用餐(該片段以電影表現),以及這個過程帶給他的創作的靈感。

該戲有很多耐人尋味的設計,除了主角Fernando之外,他的三個多重人格從他的房間地板冒出,之後他們又從他的大呢帽中挑出三個迷你懸絲偶(長的跟他們一模一樣),他們之間的互動會讓你覺得那是很熟悉的情境,就像在某些情況下你會跟自己對話一樣。另外劇中的主角是女扮男裝,女朋友卻是男扮女裝,為戲的幽默又添上一筆。導演在影片與現場的轉換是有設計的,例如在回到房間之前,她讓演員們走過銀幕後頭,觀眾可以看到他們的剪影走過海邊,讓影片和現場演出有一個合理的銜接。最後Fernando在完成寫作的同時,他的多重人格一一地走入一口大木箱(他的靈感儲藏間),最後他自己也走進那口箱子,箱子的蓋子蓋上,戲也告一個段落。

該戲用抽象幽默的手法把詩人的內心世界表達得淋漓盡致,影片運用得恰如其份,加上人偶之間的關係所產生的幽默感及雙重意義、及完整的舞台服裝設計,讓這齣戲為偶戲節畫下了一個完美的句點。

 

相關網頁

聖安倉庫http://www.stannswarehouse.org/puppet_lab.php 

偶戲節電視介紹片段http://video.aol.com/video-detail/labapalooza-puppet-show/1763527421/?icid=VIDLRVLIF04

視覺藝術家Andrea Dezso個人網頁 http://a.parsons.edu/~dezsoa/

藝術家Michael Bold個人網頁 http://www.mbodel.net/

專欄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