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你懂不懂芭蕾或有沒有看過芭蕾,你應該都對《天鵝湖》這齣舞劇不陌生——不管是對柴科夫斯基淒美的音樂,或是天鵝舞者優雅動人的純白舞姿。這齣古典芭蕾裡經典中的經典,是如何歷經時代淬煉,在觀眾心中留下無可取代的地位?我們又要如何去欣賞這齣不朽傑作?透過俄派芭蕾研究者李巧老師的專文引路,讓我們踏上了解《天鵝湖》的五條路徑……
《天鵝湖》可謂全世界最著名、最受歡迎的芭蕾舞劇,是俄羅斯偉大作曲家彼得.柴科夫斯基於一八七五到七六年譜寫的生平第一首芭蕾音樂。其另兩齣著名舞劇音樂《睡美人》(1889-90)和《胡桃鉗》(1891-92),較《天鵝湖》的創作時間要晚了十幾年。
帝俄時期劇院製作芭蕾節目是由編舞家將舞劇腳本先劃分成各段舞蹈場景(獨舞、雙人舞、三、四或五人舞、團體舞等),並按各舞段角色或情節所需,將樂曲的節奏、速度甚至長度都規定出來,再交給如普尼、明庫斯等專門譜寫芭蕾音樂的作曲家進行組曲式的創作。當時的芭蕾音樂,受舞劇編導所局限,屈居二線,經常淪為不具實質性內容的作品。柴科夫斯基身為歌劇、交響樂和器樂協奏曲的作曲家,破例涉入舞劇音樂的創作領域,令樂評家們跌破眼鏡。柴氏並未企圖改革舞劇音樂的傳統創作模式,仍遵循編舞家指定的組曲規格,卻以自己卓越的作曲技巧、動人的旋律、優美的和聲配器等天才元素,譜寫出了不朽的傑作《天鵝湖》。
和柴氏不朽的音樂作品相比,芭蕾舞台上出現那永恆的「天鵝少女」形象,則曲折、遲緩了許多。一八七七年,舞劇於莫斯科大劇院首演,背著沉重翅膀的天鵝少女們在此游弋了六年,至一八八三年為止,總共演出卅九場;直到一八九四年,聖彼得堡馬林斯基劇院為紀念作曲家柴科夫斯基,重新製作了舞劇的第二幕,觀眾這才初次目睹女舞者以手臂動作模擬天鵝翱翔的姿態。這饒富詩意的動作及形象,並非出自當時劇院首席的法籍編舞大師馬留斯.佩堤帕(Marius Petipa,1818-1910),而是由他的得力助手、俄羅斯天才編舞家列夫.伊凡諾夫(Lev Ivanov,1834-1901)所創。一八九五年一月,同樣在這所劇院,由佩堤帕(第一、三幕)和伊凡諾夫(第二、四幕)聯手創作的全本《天鵝湖》終於登上舞台,向世人綻放它無與倫比的藝術魅力,為芭蕾歷史立下新的里程碑。
捷徑Ⅰ:認識「之字形」與「獨翼鳥」
《天鵝湖》的劇情相當單純,卻數百年來盛演不衰,音樂動聽固然毋庸置疑,更歸功於劇場視覺與聽覺感受的一致性造成的心靈震撼。首先,編導們以匠心獨運的舞蹈動作和群舞隊形,將各組曲場景的主題旋律與交響樂內涵安排得絲絲入扣、層次分明。譬如第二幕,群鵝舞者一個個依次上場:飛翔似的揚臂、前傾、縱身一跳接著踉蹌三四步,動作單純而連續地以「之」字隊形交叉移動,直到充滿了整個舞台;繼而伴隨緊張的節奏,不安的揮舞雙臂並連跑帶跳穿梭往返,在在勾勒出飽受驚嚇鳥群的倉皇失措。逐漸平靜下來的群鵝舞者,最終排列出第二幕的最著名隊形:從天幕中央向下舞台,由兩縱列展翅遮面的鳥群構成了一條長廊,從長廊前端向左繼續飛出的八隻天鵝,朝觀眾席又延伸出一道斜線。如此狀似「獨翼鳥」的構圖,並不符合傳統芭蕾一貫的對稱性,卻賦予本場景虛幻式美感的隱喻意味。
捷徑Ⅱ:了解「性格舞蹈」
兩位天才編導各展所長,緊貼劇中人物性格、追隨情節發展,設計出每一幕獨特卻又相互對比的氛圍,從而增強戲劇張力。以第三幕的舞會場景為例,首席編舞大師佩堤帕精心設計一連串性格舞蹈(character dance):溫柔甜美的威尼斯塔朗泰拉舞、激情賁張的西班牙舞、熱烈粗獷的匈牙利舞、排場闊綽的波蘭馬祖卡舞,藉此種下王子即將心猿意馬、目眩神迷的前因;另一方面,由於帶半性格舞(demi-character)特徵的黑天鵝古典舞步隨後即將登場,故而這些性格舞蹈又起著烘托和承先啟後的效果。終於,齊格菲王子在與黑天鵝奧迪兒暢快淋漓共舞的高潮場景之後中計。下一刻,管絃樂器全體出動,各聲部旋律與舞蹈交織呈現:木管伴隨著天鵝公主的淒涼哀訴;銅管刻劃出黑天鵝與陰謀策畫者得逞時歇斯底里的狂笑;迴旋演奏的提琴合著尖銳鐃鈸和定音鼓的隆隆悶響,彷彿王子自知鑄成大錯後頓感天旋地轉、椎心刺痛、追悔不已,大幕卻在此時毫不留情地落下。
捷徑Ⅲ:從慢板雙人舞看默契
對於芭蕾粉絲及擔任《天鵝湖》女主角的舞者而言,這齣舞劇的吸引力的確不同凡響。因為《天鵝湖》演出時,通常由一人分飾黑、白天鵝兩角;擔綱舞者不僅需要精湛而全面的芭蕾技巧,還必須具備十足的戲劇表現力,所以是極富挑戰性的藝術再創造。而聆賞者在觀舞賞樂的同時,細細品味演員對不同角色的詮釋,亦可獲得其他舞劇無法比擬的審美享受。
第二幕,當齊格菲俯身攙起匍伏在地的白天鵝奧黛特開始,女舞者在男伴細膩、不著痕跡的扶持下,各種幽怨動人的舞步緩緩流瀉。在如泣如訴的慢板雙人舞裡,飛翔和旋轉均以慢速進行,這些托舉和控制性的動作,對男、女舞者雙方都頗不容易,必須經過長時間排練和配合才可達到彼此的默契。
捷徑Ⅳ:白天鵝的獨舞告白
接在大幅度翱翔舞步的四大天鵝和雙手相連跳著細碎快板的四小天鵝之後,二幕的重頭戲「白天鵝的獨舞」登場。舞劇中這類主角的獨舞,稱為變奏(variation),是劇中人物的肖像,此處亦可視為奧黛特的獨白。一串串向上行音階推進的華爾滋舞曲旋律,彷彿天鵝公主希望掙脫惡運糾纏的心境,不斷催促著自己飛高、飛遠,無奈總是讓無形的力量扯落。她時而昂首展翅頑強抵抗,時而側身掩面閃躲迴避;遭遇反覆挫折後,仍兀自朝向前方不屈不撓的振翼旋轉,最終在迎風展翅(arabecque)的舞姿中定格。
捷徑Ⅴ:黑天鵝的卅二鞭轉挑戰
第三幕登場的黑天鵝,高傲、自信帶些妖媚的外貌,與前一幕白天鵝的柔弱、溫婉大相逕庭。有些舞者採取較為剛烈的氣質詮釋此角,另一些則以從容、篤定的神態取勝。第三幕是本劇的高潮,當中最令人屏息以待的,莫過於雙人舞及變奏之後的女主角的卅二圈鞭轉(fouettés)。這種超高難度的單腿在原地連續旋轉,其動力來自空中像鞭子般來回揮動的另一條腿,須集體力、耐力與技巧於一身。卅二圈鞭轉是一八九五年到聖彼得堡擔任此版本首演的義大利舞星琵耶靈娜.蓮霓婭妮(Pierina Legnani)的獨門絕技,被佩堤帕非常巧妙地安排在此,宛如奧迪兒的凱旋歡呼,營造出高潮中的高潮。從那一刻起,連續的鞭轉就成為舉世芭蕾女舞者的專業挑戰目標,也成為芭蕾粉絲評斷舞者技巧優劣的一把尺。
《天鵝湖》舞劇流行至今已逾百年,如此流行現象相信仍將持續下去。上述各種劇場藝術的完美結合,確實是它成功的因素;但人們在欣賞浪漫而永恆的愛情故事時,體認到希望、信任、誤解與寬恕,以及對抗殘酷和謊言所發出的人性光輝,一定也是《天鵝湖》廣受愛戴的重要原因吧!
劇情摘要
純愛對抗黑暗的悲情《天鵝湖》
由西歐傳說故事改編的《天鵝湖》舞劇,情節簡單:公主奧黛特被魔法師羅斯霸特施下惡咒變成天鵝,她與同伴們只能在午夜過後短暫地恢復她們原本的少女形象。一晚她在湖邊偶遇王子齊格菲,王子對她一見鍾情並發誓替她解除魔咒。城堡的舞會中,齊格菲銜命選妃;羅斯霸特以騎士裝扮帶著女兒奧迪兒一起出現,後者化身為面貌酷似奧黛特的黑天鵝。齊格菲不察,受其魅惑而宣布與她訂婚;接著奧黛特現身。齊格菲這才驚覺自己打破了對公主的誓言,急忙趕往湖邊。在此,奧黛特與同伴們哀嘆著自己的命運。齊格菲對愛人坦承不忠,最終得到公主寬恕。然而在羅斯霸特興風作浪的魔法下,這一對情侶仍慘遭溺斃。
當然也有Happy Ending的版本:齊格菲勇鬥羅斯霸特,破除魔咒,解救了奧黛特與同伴。亦還有添加序幕的版本:奧黛特與同伴在湖濱摘花,驚逢羅斯霸特邪惡的施咒將她們變成天鵝。(李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