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魔笛》的演員全部穿著平常服裝並赤腳上台。(Alicia Peres 攝 國立中正文化中心 提供)
特別企畫 Feature 翻轉歌劇「藝」視野—當代導演vs.古典歌劇/聚焦《魔笛》

劇情深富哲理 音樂熔冶各大門派

莫札特歌劇《魔笛》導聆

《魔笛》雖取童話題材,卻有相當深刻的德國民族性與哲理性,透過莫札特巧奪天工、充滿戲劇性的音樂手法,以詠歎調、民歌風小曲、重唱、合唱方式,將劇中人物性格鮮明地勾勒出來,而且曲曲動聽。

《魔笛》雖取童話題材,卻有相當深刻的德國民族性與哲理性,透過莫札特巧奪天工、充滿戲劇性的音樂手法,以詠歎調、民歌風小曲、重唱、合唱方式,將劇中人物性格鮮明地勾勒出來,而且曲曲動聽。

歌劇《魔笛》Die Zauberflöte特殊之處,或者可以說之所以大受歡迎的原因,關鍵在於它的多元融合。創作此劇之時,莫札特的歌劇創作力已臻完熟,因此把十八世紀之前德、奧、義、法等歐陸各國的音樂戲劇形式都寫進裡頭。

歌劇多元整合之妙

基本上看起來,《魔笛》是齣「歌唱劇」(Sing-spiel),莫札特以維也納通俗戲劇為架構,音樂上再統整了喜歌劇、義大利歌劇、德國民謠、宗教音樂,甚至是嚴謹的正歌劇橋段,因此創造出這部綜合性古典歌劇。就如同將各大門派武功熔於一爐的張無忌,莫札特巧妙地將德國正歌劇、喜歌劇結合在《魔笛》中。

《魔笛》是莫札特在生命中的最後一年(1791)所寫的歌劇「封筆之作」,也可說是他最著名的歌劇。當時他的身體與經濟狀況極差,瀕臨絕境。正巧維多劇院(Theater auf der Wiede)的經理席卡內德請他譜寫一部德語歌劇,並替他在劇院附近租了間「魔笛之家」給他住以便專心創作。同年九月在維也納終於完成全劇,僅僅排練兩天,便在九月卅日由作曲家親自指揮首演。

莫札特這位戲劇天才取材詩人魏蘭德(C. M. Wieland,1733-1813)的童話集《金尼斯坦》Dschinnistan中一篇〈璐璐的魔笛Lulu oder die Zauberflöte〉,並由Emanuel Schikanneder在一七八○年改編成德語歌劇腳本,來當作《魔笛》的故事藍圖。

融入共濟會教義的劇情

故事內容描述王子塔米諾(Tamino)受夜后(Reine de la Nuit)請託,帶著一支魔笛和「捕鳥人」帕帕基諾(Papageno)去解救被薩拉斯妥(Sarastro)所擄走的夜后女兒帕蜜娜(Pamina)。結果,象徵光明的祭司薩拉斯妥反而幫助王子修行,並體認了夜后的險惡面目,之後塔米諾王子與帕蜜娜公主,兩人通過考驗得到了愛情,也戰勝了代表黑暗和邪惡的夜后。

《魔笛》與莫札特過去歌劇大異其趣,內容與宮廷完全無關,反倒彰顯共濟會的人道主義,把共濟會的教義巧妙地與歌劇中發生的故事連結起來。您可以把祭司薩拉斯妥看成是太陽,比喻當時共濟會的頭號人物伯倫;把夜后看成是月亮,比喻的是女王瑪麗亞.泰瑞莎。以古喻今的故事,搭配上揉合民間熟悉的戲劇、歌謠、以及巴洛克式舞台風格。

細心賞劇會發現,從第一幕後半開始,劇中好人、壞人角色的立場驟變互換。王子塔米諾為了營救被薩拉斯妥抓走的公主,而陷入惡人的所在地,反而開始修身養性成為熱心傳道的塔米諾。而當初在夜后以及三位侍女口中的惡人薩拉斯妥,其實在認識了解之後,卻是一位德高望重的祭司高僧。

而被搶走女兒的夜后,第一幕展現焦慮可憐,卻不偽善。但到了第二幕卻露出恐怖猙獰的面貌,令人討厭,反而成為大反派。原本被抓企圖逃走的公主帕蜜娜,最後卻對抓走自己的人產生敬意。

鮮明角色與知名詠歎

的確,《魔笛》雖取童話題材,卻有相當深刻的德國民族性與哲理性,透過莫札特巧奪天工、充滿戲劇性的音樂手法,以詠歎調、民歌風小曲、重唱、合唱方式,將劇中人物性格鮮明地勾勒出來,而且曲曲動聽。

「捕鳥人」帕帕基諾在劇中雖不算主角卻令人驚豔,是重要的喜劇元素,他身穿羽毛鳥衣偽裝,吹著笛子登場,演唱曲目音域狹窄,呈現德國民間的民謠風,第一幕的詠歎調〈我是一個快樂捕鳥人〉所展現的活潑生動,清楚地點出角色樂觀快活的個性,也帶出德國民情的純樸、樂觀、幽默,也落實莫札特的理想:「我們德國人應有德國式思想、德國式演奏、德國式歌唱。」

相對於帕帕基諾的輕鬆快活,祭司薩拉斯妥與烘托他出場的祭司合唱則是充滿了莊嚴與肅穆,第二幕薩拉斯妥演唱的男低音詠歎調〈在這神聖的宙堂裡〉,以沉穩值得信賴的慢板唱出:「在這神聖殿堂上,沒有所謂的報復與仇恨可言。」曖曖內含光中展現了希望所帶來的強大支撐力。

夜后是《魔笛》中最突出的角色,也是最有義大利正歌劇風格的段落,舞台上表現的好壞可說直接影響到《魔笛》的整體欣賞感受。從第一幕的〈年輕人不要發抖害怕〉,由抒情到花腔「循循善誘」地告訴塔米諾如果把自己女兒營救出來,就許配給他。再到第二幕花腔女高音詠歎調史上數一數二的華麗名曲〈我心如地獄般燃燒的火焰〉,她塞給女兒帕蜜娜一把短劍並警告:「死與絕望在眼前閃動,若不殺死薩拉斯妥,妳就不再是我女兒。」在極高音域快速地跳音、斷音詠歎,令人聽來血脈賁張。莫札特以華彩的歌聲來展現夜后從善到惡、從乞求到跋扈的心境轉換,堪稱一絕。

另外劇中小情侶塔米諾和帕蜜娜所唱的,全是充滿深情的維也納小詠歎調,走甜蜜可人風。王子塔米諾此角屬男唱女聲的抒情男高音,第一慕他看到帕蜜娜的畫而傾心的〈這畫像神奇美麗無比〉及〈你那神奇之聲多麼強而有力〉,曲調十分迷人呈現王子柔軟纖細的性格。公主帕蜜娜則是外柔內剛,劇中許多唱段都令人十分著迷,尤其是第一幕與帕帕基諾合唱〈能感受愛情的男人〉,歌頌著愛情的功效最為經典。

《魔笛》中的重唱與合唱,也占重要的地位。魔鈴五重奏、仙童三重唱、祭司合唱也都給賞劇人留下深刻印象。劇情綜錯的《魔笛》,其實本質非常地不天真童話,但由於音樂精采充滿輕鬆趣味性,恐怕坊間多數人評析它因為「劇本紛亂、音樂高貴」而大受歡迎的論點,流於淺薄簡單。

藝術家請回答-吳珮菁廣告圖片
評論與回響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推薦影音版本

文字  歐頭

這是為了紀念莫札特逝世兩百周年所製作的,由李汶指揮大都會歌劇院,凱薩琳.芭托唱帕蜜娜、Luciana Serra唱夜后、Francisco Araiza唱塔米諾。(DG)

 

此版為一九八六年波寧吉指揮澳洲歌劇院合唱團、雪梨伊莉莎白管絃樂團在雪梨歌劇院的演出,伊芳.肯尼唱帕蜜娜、葛倫.威爾森唱塔米諾。(Decca)

 

魏瑟-莫斯特於二○○○年指揮蘇黎世歌劇院管絃樂團與合唱團,Elena Mosuc唱夜后、Piotr Beczala唱塔米諾(RM Associates麗音)

 

此版是薩瓦利希指揮慕尼黑巴伐利亞國立歌劇院,於一九七二年的輝煌錄音。愛達.莫瑟演夜后,許萊亞演塔米諾,Walter Berry演捕鳥人。(EMI)

 

克倫培勒指揮愛樂管絃的經典名盤,蓋達唱塔米諾、雅諾薇茲唱帕蜜娜、波普唱夜后,《留聲機》雜誌推薦此版給想聽劇中神秘和莊嚴意象的樂迷。(EMI)

 

蕭提指揮維也納愛樂此版錄音完成於一九六九年,是蕭提生平第一次灌錄莫札特歌劇,但卻也榮獲日本唱片藝術第一名佳評。赫曼.普萊唱帕帕基諾、朵伊特肯唱夜后。(Decca)

 

九○年代走紅的古樂指揮賈第納,率領英國巴洛克獨奏家樂團、蒙台威爾帝合唱團推出過七套莫札特歌劇,贏得了「沒有人能比賈第納詮釋出更好的莫札特」的美譽,Christiane Oelze唱塔米娜、Cyndia Sieden唱夜后。(Archiv)

Authors
作者
數位全閱覽廣告圖片